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哈尔滨医科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由我国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于1926年创建的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和兴山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二分校组建而成。学校历经90余年的发展建设,传承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奉献精神,发扬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光荣传统,秉承“木直中绳、博学载医”的校训,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具有相当的发展规模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是部委省共建大学、黑龙江省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高校、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方牵头单位、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学校设18个二级院部和8个事业单位。现有教职工17,089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获南丁格尔奖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8人,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有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杰青”2人,“国家优青”1人,入选“万人计划”6人、“长江学者”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89人,博士生导师331人。学校校本部设有16个本科招生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法学、管理学5个学科门类。国家特色专业有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预防医学、药学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专业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临床药学、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校本部在校普通教育本科生7,945人,研究生5,799人,留学生685人。学校拥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9个(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公共管理、药学、护理学、口腔医学),二级学科授权点6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授权点6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33个。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1个学科进入A类(A-)、8个学科进入B类(2个B+、3个B、3个B-)。有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卫健委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3个,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11个。学校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和全国“百佳医院”。学校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十三五”以来,主编教育部、卫健委规划教材及再版规划教材39部。获批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3项。获国家视频公开课程4门,国家资源共享课程12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39项。“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得各类科研项目9,351项,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1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84项。获各种奖励962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研究)一等奖5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项、中国专利奖优秀奖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2个。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最佳靶点的研究,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精准肝脏外科技术研究,同种异体劈裂脾移植研究,三氧化二砷治疗M3型白血病和治疗实体瘤的研究,大骨节病病因学研究,心脏移植、双手移植、单前臂移植和大肠癌综合治疗等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主办《中国地方病学杂志》、《国际遗传学杂志》、《国际免疫学杂志》、《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等6种专业杂志。先后同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德国、韩国等10余个国家的百余所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坚持以高水平的医学本科教育为基础,以学科建设为根本,优先发展研究生教育和长学制医学教育的办学思想,突出办学特色,加快推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努力打造百年医学强校,奋力谱写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医科大学的美好篇章!
哈尔滨医科大学 2021-02-01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是一所上海市属重点建设的应用研究型大学。2016年7月,学校成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国防特色高校。2018年,学校成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 学校办学文脉源于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和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工学堂。学校包融了沪江大学的美丽校园及其教育国际化的思想、视野、格局,也包融了沪江商科的发展思维;学校传承了德文医工学堂以来的百年工程教育传统,孕育了一大批爱国青年和志士仁人,滋养了一大批学术精英、工程专家和社会翘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余万优秀专业人才,享有中国“制造业黄埔军校”的美誉。学校传承发展“信义勤爱、思学志远”校训,以校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学识抱负的合格公民。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4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7000余人,研究生7500余人;设有15个学院、2个教学部,有56个本科专业,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2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在学科建设方面,工程学科、材料学科位居ESI全球前1%行列;拥有1个上海市Ш类高峰学科,4个上海市I类高原学科,1个学科参与上海市IV类高峰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平台方面,拥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以及省部级平台51个,拥有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以及省部级科研平台26个。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专任教师1693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742人,博士生导师186人,教学科研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72.3%,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经历教师占比33.7%。学校拥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8人(含双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国家级人才50人;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等各类省部级人才127人。 学校长期依托、服务和引领行业产业发展,是装备制造、医疗器械、出版印刷行业骨干高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长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依托在医疗器械和出版印刷两大领域深厚的行业基础,积极建设生物医学工程和数字传播等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急需的学科。伴随工程教育的时代发展,对接中国制造2025、军民融合、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等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学校聚焦健康、军工产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形成了太赫兹光子学、新能源、增材制造、康复工程、微创医疗器械、复杂系统科学、系统调控大数据等多个特色边缘学科和前沿研究方向;与原隶属机械工业部的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电缆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上海电气集团中央研究院等共建“机械工业共性技术上海研究院”和“机械工业上海研究生院”,加强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建成以“军工三证”为主的军工科研资质体系,光学、能源和控制三个领域被国防科技工业局批准成为国防特色学科。 学校大力提升科技竞争力,积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近三年,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项57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1项,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269余项,ESI高被引论文63余篇,授权发明专利902余项。学校有较强技术转移能力,国家大学科技园全国排名第6,技术转移中心全国排名第7,科研经费和发明专利长期名列全国高校50强。 学校发扬依托行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传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厚基础、强实践的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持续贯彻“对接行业,改造专业,引导就业”的理念,本科教育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研究生教育注重“跨学科、重创新、贴行业”。与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共建“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共建“上海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学校在2004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评优秀,2017年顺利完成了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持续推进专业国际认证、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等,2013年在国内首个以纯本土专业通过德国工科专业权威认证ASIIN认证,学校共有8个专业通过国际认证,5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1个专业通过住建部行业协会专业认证。 学校确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建立起全程化、全覆盖的“课堂教学-创新实验-项目训练-企业孵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国内率先开设创业实验班和创业管理第二专业,作为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首批四家受理点之一,累计培育146个项目,成活率近62.3%,获得了一大批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及全国性大奖,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创业者。学校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是国内最早开办国际合作办学的高校之一,建有中英国际学院和中德国际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爱尔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校留学生1000余人、学历留学生500余人。与ASIIN合作成立中欧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专门研究国际第三方独立认证机构开展高等教育专业认证的方法和标准。在电子商务领域,参与联合国有关网上争议解决文件的起草工作。学校大力引入国际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建设国际实验室,联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国汉堡大学成立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与莫斯科大学共建太赫兹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与德国工业4.0孵化器——弗劳恩霍夫协会IPK、IPA、IKTS研究所推进共建智能制造国际实验室,引进海外院士团队启动大飞机增材制造项目建设,与英国考文垂大学共建先进制造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中国周边经济研究中心”。学校将优秀历史建筑群改造成沪江国际文化园,成为国际文化交流新地标。 在国家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上海市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上海理工大学正以未来光学、智能制造、医疗器械与康复工程3大国际实验室和系统管理1个特色平台为载体,建设光学工程、系统科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5大一流学科。学校将抢抓机遇,改革创新,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促进内涵发展,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显著的一流理工科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2-01
温州医科大学
温州医科大学是浙江省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可溯源至创办于1912年的浙江医学专门学校,1958年8月由浙江医学院从杭州分迁至温州建立,初名“浙江第二医学院”,后以校址所在地定名为“温州医学院”,2013年更名为“温州医科大学”,2015年成为浙江省政府、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教育部共建高校。2017年,成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1958年开始招收五年制本科学生,1978年招收硕士研究生,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点,临床医学、护理学、中药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医学技术、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公共管理等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口腔医学、护理、公共管理、药学、公共卫生、应用心理等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位列ESI全国高校综合排名第76名,临床医学、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临床医学专业进入ESI全球排名前0.2%。拥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1个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3个浙江省A类一流学科、7个B类一流学科,10个浙江省高校重点学科,2个浙江省重点建设学科。 学校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百姓满意为宗旨,着力培养有情怀有自信、能做事能创新的优秀医学人才。学校现有27个本科招生专业,涉及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四大学科门类。有全日制在校生16781人(不含独立学院——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其中博士研究生167人,硕士研究生3140人,学历教育留学生800余人。学校已形成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临床医学类毕业生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一直位居全国前10%。据浙江省教育评估院2017年调查报告显示,我校2016届(毕业后一年)、2014届(毕业后三年)本科毕业生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总排名均位居全省本科院校第一。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及医护人员10000余人(含附属医院),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600余人。学校本部现有专任教师1422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49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62人,博士学位813人。一批优秀教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卫生计生委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特级专家、省高校特聘教授等高层次人才;教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个人”,“眼视光学院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荣誉。获评省重才爱才先进单位。 学校拥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门,获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5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学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10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6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5项,中国药学会科技奖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重大贡献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5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 学校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先后与28个国家(地区)130多所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其中包括20余所世界百强大学,在学生海外交流和联合培养、教师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中外合作办学、来华留学生教育等方面开展了实质性的交流合作。现有中美眼视光学博士研究生教育项目、中美护理学本科教育项目、中瑞临床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项目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其中2个被列为浙江省中外合作办学示范项目。与波兰卢布林医科大学合作举办我国首个临床医学教育境外办学项目,与泰国东方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合作成立海外孔子学院。入选“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首批建设单位。 学校现有3个校区,总占地面积约1900亩,校舍建筑面积55万多平方米。图书馆馆藏文献197万册。学校主办、编辑出版5种学术期刊、1种学术报刊,其中3种期刊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为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学校拥有5所附属医院,其中4所为三级甲等医院,同时在浙江省设有19所非直管附属医院(临床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和附属眼视光医院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2017年度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全国百强。附属眼视光医院荣登“2017年自然指数排行榜”全国眼科首位。 学校秉持“仁肃勤朴、求是奋发”的校训,坚持特色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逐渐形成了“以特色学科引领和带动全面发展,以推进国际化进程提升办学水平,以医疗和产学研一体化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特色,探索出了一条地方高等院校的强校之路。 学校的发展定位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以医学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立足浙江,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办学特色鲜明、国内一流、有国际影响的应用研究型大学。
温州医科大学 2021-02-01
专家报告荟萃⑭ | 重庆大学副校长卢义玉:新质生产力赋能创新创业教育
重庆大学将就业视为重中之重,不仅关心学生的就业率,更重视学生能够高质量就业。要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就必须要对学生各方面进行培养。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5-01-10
专家报告荟萃⑲ | 重庆大学副校长卢义玉:新质生产力赋能创新创业教育
重庆大学将就业视为重中之重,不仅关心学生的就业率,更重视学生能够高质量就业。要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就必须要对学生各方面进行培养。怀部长在会议上强调的“三个谱”:知识图谱、能力图谱、素质图谱方面的工作,重庆大学关心的重点是能力图谱的建设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5-01-20
专家报告荟萃㊵ | 山东大学副校长易凡:强化有组织科研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山东大学始终秉持着对科技创新的不懈追求,积极探索前沿领域,力求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今日,我们有幸与尊敬的雷司长、高院士相聚一堂,一同回顾山东大学近年来在科技创新之路上的奋进历程,分享那些令人振奋的成果与突破。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山东大学的科技创新世界,感受那蓬勃发展的活力与激情,见证每一位山大人在科研道路上的坚守与担当。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5-03-12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清华大学联合召开教育强国建设研究工作推进会
5月17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与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的教育强国建设研究工作推进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5-05-19
《关于举办2025年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AI应用创新挑战赛的通知》发布
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前沿技术,鼓励大学生发挥创新思维,探索人工智能的无限可能。
iCAN大赛 2025-07-17
南京大学现代工学院郭少华、周豪慎课题组:双蜂窝超晶格构筑 高活性与高可逆的钠离子电池晶格氧活性正极材料
作为锂离子电池在储能领域中的替代品,低成本、高性能的钠离子电池是大规模储能的关键战略,正极是其中最关键组件之一,层状氧化物正极由于其组分丰富、结构可控和理论容量高而被深入研究,晶格氧活性的激活有望实现超出层状正极理论极限的超高容量。
南京大学 2022-06-14
工信部:支持创建南京、武汉、长沙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目前,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数量已增至11个。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 2022-09-3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80 81 82
  • ...
  • 187 18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