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成立于1985年,是乌鲁木齐市属唯一一所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新疆改革开放后成立的第一所高等职业院校。2007年,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原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与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新的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实行区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现有5个校区,占地2109.5亩。学校总资产7亿元,拥有224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和25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3亿元,图书馆各类藏书(含电子图书)95万余册。学校设有经济贸易学院等16个教学单位和1个国际合作办学机构。在编教职工710人,其中专任教师473人,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2%,“双师”教师比例为88.47%,硕博比为56.7%。 学校目前开设63个专业,包括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5个,中央财政专项支持重点建设专业4个,中央财政支持服务产业能力建设专业2个,自治区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4个,自治区特色专业10个。学校生源质量和就业率始终保持良好态势,毕业生“双证书”率达到90%,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5%左右。 学校现已成为新疆现代服务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龙头高职院校,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自治区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职教园区理事长单位和乌鲁木齐职教集团龙头高职院校。2015年成为文化部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试点院校。科研能力居全国高职院校第67位、新疆高职院校第1位。2016年入选全国“服务贡献50强”高职院校,是自治区首个大学生(高职)就业创业实训(孵化)基地建设单位,孵化基地现已获得乌鲁木齐市、自治区和国家三级“创客空间”授牌。 学校与新加坡PSB学院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开设有物流管理、酒店管理、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四个专业。与俄罗斯联邦鄂木斯克州陀思妥耶夫斯基国立大学互建“文化中心”,实现教师、学生互派。与同济大学、湖北大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内高等院校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2021-02-01
新疆职业大学
新疆职业大学创建于1962年,其前身新疆职工业余大学是在王震将军的亲切关怀下,由自治区总工会和自治区教育厅联合创办。1991年,学校更名为“新疆职工大学”。1996年,被原国家教委批准为全国首批高职教育试点院校并从1997年开始招收高职学生。2000年,学校更名为“新疆职业大学”,2007年教育部批准更名并备案。2000年、2005年新疆商业技工学校、新疆蒙古师范学校先后并入新疆职业大学。 半个世纪以来,新疆职业大学伴随着自治区经济社会逐步发展,由成人院校转型为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累计培养了5万余名扎根边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大批专业人才和新疆开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世纪初,新疆职业大学进入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阶段。2010年,学校通过教育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1年,被确定为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2013年,被国家教育部、人社部确定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14年,成为国家教育部、德国经济合作部与德国国际合作公司(GIZ)以及德国五大汽车企业在中国的25所“中德汽车机电职业教育项目(SGAVE)”学校之一,2015年,成为国家教育部首批百所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之一。 学校坐落在美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乌鲁木齐市,现有北京路校区、友好路校区、巴州路校区三个校区,设有九个学院、两个教学部和四个教育研究中心。现有教职员工510人,其中专任教师324人,教授、副教授占28%,博士、硕士研究生占44.1%。现有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 个,中国烹饪大师6人(新疆28人),自治区教学名师1人,“双师型”教师占85%;年均外聘行业企业管理与技术专家及能工巧匠150余人,基本构建了一支专兼互补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学校现有普通高职在校生9640人,开设专业52个,涵盖汽车机电、宝玉石鉴定加工、餐饮、旅游酒店、民航、社会工作、财经、物流、信息技术等领域和方向。学校建有自治区特色专业5个、自治区精品课程9门,建有国家级大师工作室1个,校外实训基地132个,校内实验实训室117个。学校馆藏图书47万册,同时正在建设现代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网络平台。 学校招生覆盖全国20余个省区,通过普通高考、三校生、单独招生、中高职融通、五学年一贯制、“3+2”、成人高考等形式招收普通专科(高职)、中职和成人学生。学校连续2年实现不降分录取,连续5年保持第一志愿录取率100%,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0%左右,优势、特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100%。我校烹饪专业毕业生于建文、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赵英正分别于2004年、2006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的亲切接见;汉语翻译专业2012级学生热汗古丽·依米尔同学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相继被评为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最美新疆人”,她的事迹被拍成电视连续剧《有一个古丽》;法律事务专业毕业生海力力·吉力力被自治区评为“反恐勇士”。 学校始终坚持开放办学,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教育机构、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交流,从多方面体现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在区内,学校牵头25家职业院校组建了新疆特色餐饮职业教育联盟,并与5所院校、8家企业组建了新疆特色餐饮校企合作职业教育集团。同时与新疆特变电工、上海大众新疆分公司等100余个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在国内,与武汉理工大学、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高校建立了 “多对一”援教和联合办学机制,争取在优势专业上的支持;在国(境)外,先后与德国职业教育联盟、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德国复兴银行、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 、德国菲尼克斯电气集团、德国工商总会AHK(上海)、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美国贝茨技术学院、蒙古国科布多大学、台湾科技大学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合作,相继开展了中德(新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德促贷款项目)、“大众班”人才培养项目、汽车机电人才培养项目(SGAVE)、菲尼克斯电气自动化实训中心、蒙古国科布多大学孔子学院、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共建新疆旅游产业教学实训基地等一批有影响力和实效性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特别是中德(新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中央电视台2014年7月25日新闻联播节目报道了该项目的转贷协议签署实况。通过对外开放办学,在外资引进、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专业建设、汉语国际教育等方面强有力的推动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相继成为西北地区第一家获得德国复兴银行贷款的单位,成为西北地区唯一一所获得SGAVE资质的学校,成为全国唯一一所在境外设立孔子学院的高职学校。 学校始终秉承“崇德尚能、学以致用”的校训精神,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努力提升作为高职院校在人才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文化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十二五期间,学校累积向社会开展职业鉴定培训32000人次;学校下设的鉴定机构可开展28个工种的职业资格鉴定;累计派出2000余名学生在南疆地区支教,选派管理干部和专业教师对口帮扶墨玉县职业高中学校和麦盖提县职业中专学校,支持南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对口帮扶工作在《新疆日报》头版登载。 学校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加快学校整体发展,连续十五年被评为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高校稳定工作先进单位,连续三年被自治区教育厅评为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先进单位。 根据国家和自治区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措施,新疆职业大学进一步明确了 “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方向:坚持开放办学,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国内多对一援教,加强国外合作办学;坚持高职教育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面向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文化产业、社会服务等领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继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十三五期间,高职在校生人数控制在1万人左右。 面向未来,在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新疆职业大学将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以教学为中心,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内涵建设为重点,适应新常态,展现新作为,努力将学校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将三个校区建成各具功能与特色的教育教学实训基地,建成宜教、宜学、宜居的平安校园,建成区内一流、区外知名的高职院校。
新疆职业大学 2021-02-01
鄂州职业大学
鄂州职业大学是198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湖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学校地处湖北“国际航空都市区”——鄂州,紧邻“九省通衢”的大武汉。这里是蜚声中外的武昌鱼故乡、湖北省第一批改革开放试验区。 学校位于市中心国家4A级风景区——莲花山,校园占地1598亩,建筑总面积约55万平方米。设有12个教学院(部),形成与临空经济高端产业集群相匹配的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智能制造与汽车服务、护理与生物医药、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建筑工程与测量技术、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小教与学前教育、服装与艺术等8大特色专业群、46个专科专业、5个“专本联合培养”专业,其中4个国家级重点专业、7个省级重点专业、4个湖北省特色品牌专业。建有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6个省级实训基地、36个厂中校、107个校内实训室、288个校外顶岗实习基地。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乌克兰、新加坡和台湾地区的10多所院校或教育机构建立交流与工作关系,开展国际教育项目合作。依托行业产业,发起并牵头成立了 “湖北省模具职教集团”“鄂东南学前教育职教集团”和“顺丰物流管理学院”。对接鄂州葛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阿里巴巴、京东、亚马逊、唯品会、苏宁云商、中国平安集团等10多家企业长期开展产学研合作。 学校面向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校生18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长期稳定在95%以上,毕业生平均薪资处于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风正帆悬,行者无疆。伴随着全球瞩目的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的落户,与机场相伴而生的空港经济与特色产业集群,将成为引领鄂州职业大学新一轮建设发展的引擎。鄂州职业大学,已经站在了跑道的起飞点。
鄂州职业大学 2021-02-01
南昌职业大学
南昌职业大学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设置的一所全日制统招本科院校,是全国15所首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之一,是全省唯一一所综合性职业本科高校和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授牌的产教融合职业本科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具有颁发国家承认的统招本、专科学历资格。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93年的江西大宇工商学院;2003年4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立的普通高职院校,更名为江西大宇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4月更名为南昌职业学院;201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南昌职业学院(本科);2019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南昌职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潘际銮受聘担任学院顾问,第39届国际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章金媛受聘担任护理专业顾问。 学校坐落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名城——南昌市。占地千余亩,在校师生万余人,校舍建筑总面积35.70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00余万册,电子图书123万册,建有校内实验实训中心21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18个,组建了数字化校园网络,教学生活设施配套,校园环境优美。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90余人,具有硕士学位及以上的有300余人,“双师型”教师270余人,还有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100余人,雄厚的师资力量以学科带头人、“双师型”教学团队为主导。 学校设有工程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信息技术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教育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人文学院、 体育学院、卫生健康学院和创新创业学院。学校瞄准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和“互联网+”新业态,开设本科专业15个、专科专业41个,打造商务管理、智能制造、信息技术、艺术创意、文化教育骨干专业群,构建了新商科、新工科、新文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 办学27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育德为先、育技为重”的理念,践行“让我的真诚服务,为你的成功铺路”的服务承诺,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赣台交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8万多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形成了“开放办学、职业引领、德技并修、学做合一”的办学模式和“工商结合、文理兼修”的办学特色,彰显了独特的赣台服务优势,被江西省台办授牌认定为“赣台青年交流基地”。 学校依法规范办学,校园安全稳定,校园文化高雅,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声誉良好,取得了辉煌的办学业绩,先后荣获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省综治工作(平安建设)先进单位、江西省普通高校招生计划管理先进单位、江西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等级院校、江西省人民满意十大品牌高职院校等荣誉称号。 进入新时代,南昌职业大学已开启了新时代高水平职业本科院校建设新征程,正在朝着“创建引领职教改革,支撑发展,特色鲜明,海峡两岸影响大,区域一流的本科职业学校”的目标砥砺前行。
南昌职业大学 2021-02-01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商业大学原名天津商学院,由国家商业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于1980年创建。1998年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7年学校更名为天津商业大学。学校位于天津市北辰区光荣道409号,占地面积近1340亩,建筑面积近5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46亿元。图书馆现有中外文藏书214.55万册,每年订阅中外文报刊1140种(册),中外文数据库99个,电子图书508.55万册。学校在校生2.27万余人,设有机械工程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会计学院、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合作学院、艺术学院、高职与继续教育学院14个学院和大学外语教学部、基础课教学部、体育教学部3个教学部。现有59个本科专业(方向),67个硕士点,其中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0个。学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以及港澳台研究生招生资格和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法学、文学、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相互支撑,具有鲜明的商科特色。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入选天津市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冷链物流、现代服务业学科群入选天津市特色学科群建设名单。学校现有7个市级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天津市工程中心、2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2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个天津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天津市高校智库,另建有多个校级研究院、所、中心。学校坚持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深厚商学素养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建立起了“意识、知识、能力、体验”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校拥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市级精品课16门。3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专业获批天津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天津市品牌专业,5个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8个专业为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12个专业为天津市应用型专业建设项目。金融学专业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天津市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天津市“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试点专业。学校建有“国际酒店管理”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国旅游及饭店业优秀人才培养基地,“天津商业大学-烟台冰轮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天津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单位)10个,天津市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1个,天津市A级(优秀)高校众创空间1个。近年获市级教学名师奖11人,市级教学创新团队2个,市级教学团队11个。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972名,其中正高级148名,副高级287名;具有博士学位者447名,硕士学位者448名。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 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第一层次人选9人、天津市“五个一批”人才5人、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团队1个、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5个,现有兼职博导19名,合作博导11名。学校坚持国际化发展,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日本、韩国、罗马尼亚、波兰等国家的30多所高校建立了紧密型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与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澳大利亚查理斯特大学、美国东密西根大学等学校开展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层次的合作办学,合作办学项目顺利通过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评估,酒店管理(中美合作)专业被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为2014-2015年、2017-2018年中国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竞争力排行榜第一名。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育经世之商才,授致用之术业”的办学理念,以“笃学 弘毅 明德 济世”为校训,立足区域性、应用型、商科特色的办学定位,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建设商科特色鲜明、对接社会需求的高水平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数据截止时间为2020年3月)
天津商业大学 2021-02-01
哈尔滨商业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始建于1952年,为新中国第一所多科性商业大学,是黑龙江省重点建设的十所大学之一,学校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大学。2006年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2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院校,2013年成为中俄经济类大学联盟成员,2014年被授予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17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18年工商管理学科进入黑龙江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学校占地总面积116.55万平方米,校舍总面积66.18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3176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178人,硕士研究生2261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教职员工1460人,其中专任教师1151人,教授220人、副教授559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分别为627人、533人;研究生导师44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5人。拥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乌克兰经济科学院院士(外籍)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4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7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人,省(部)级中青年专家14人,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后备带头人37人,省级教学名师15人。学校拥有涵盖经、管、工、法、文、理、医学、艺术等八大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65个;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可设置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3个可设置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独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专业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和1个省级重点学科群(第三产业发展与创新);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规划教材28部;拥有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1个、省级对俄经贸人才培养基地1个、省级重点专业1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省级精品课程35门、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学校现拥有抗肿瘤创新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天然抗肿瘤药物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拥有黑龙江省首批重点培育智库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学校一直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建校67年来,学校总计为社会培养了14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其中许多人已成为著名专家学者、成功企业家和优秀党政管理干部,人才培养成绩斐然。学校有多项科研成果填补国内空白。1959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台食品机械——601型饺子机、利用小球藻解决了替代食物对人体健康危害问题,效果显著。1960年,首创我国三大会计记账法之一“财产收付复式记账法”。1960年,“读、看、论、讲、做、研、写七字一条龙”教学法研究在全国文教群英会上受到表彰并予推广,光明日报于1960年5月29日对我校的这一教学经验进行了报道。1981年,最早提出了东北亚经济圈协作开发的学术理论。1988年研制出国内首台电脑自动加油机。1996年,建成了高校第一所金融货币博物馆,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1999年,完成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商业自动化技术集成示范工程”。2000年后,学校在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中药学、食品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近5年,学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教育部项目等纵向项目900余项,各类横向项目30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300余件,授权95项。科研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0余项,出版著作300余部,发表论文7000余篇。学校公开编辑出版《商业研究》《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3种学术期刊,其中《商业研究》是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和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学校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英国、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哈萨克斯坦、荷兰、挪威等27个国家和地区的73所院校建立了教育合作及学术交流关系。是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国留学培训基地,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基地,商务部“援外高级学历学位教育专项计划”项目合作院校,商务部对外援助培训项目承办单位。近十年来,已有亚洲、非洲、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南太平洋地区和独联体共76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名政府官员、企业高管和学校教师来校研修和培训。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02-01
黎明职业大学
黎明职业大学,是一所以理想命名的学校。学校渊源深厚。1929年春,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马叙伦的倡议下,黎明高级中学开学,辛亥革命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题写校名并任学校董事,梁披云任校长。著名文学家巴金、鲁彦、丽尼,著名编辑家、出版家和翻译家吴朗西,音乐家吕骥,戏剧家张庚,史学家杨人楩、周贻白,生物学家陈范予、柳子明等文化教育界名人先后来校考察、讲学和写作。1981年,时任全国政协委员、澳门归侨总会主席,著名教育家、诗人、书法家、社会活动家梁披云联络海外侨亲和原黎明师友,在黎明高中旧址发起创办黎明学园。1984年,黎明学园升格为黎明职业大学,一时“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学校办学历经宏基初奠(1984-1994)、规模扩张(1995-2005)、内涵提升(2006-2015)、品牌优化(2016- )四个阶段,朝着科学办学与创新发展之路击楫中流、渐著辉煌。2016年、2017年学校蝉联福建省高职高专院校发展潜力综合排名第一名,入选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和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院校。 学校占地630亩,建筑面积23万m²,其中各类教室47446m²,实验实训场所68879m²,创新创业基地6000m²。有鲤城校区10.28亩,建筑面积1.1万m²。现有馆藏纸质图书88.7万册、电子图书6500GB,多媒体教室座位近5000个。二期扩建工程项目入选国家发改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学校不断优化“学校统筹、专家咨询、学院实体、专业协作”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构建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四链联动”模式,着力完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政行企校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牵头或为主参与8个职业教育集团,牵头组建2个福建省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和省级多元投资主体建筑职业教育集团,在5个专业试行“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4所优质中职学校设立分校,与华中数控等联合培养技术研发人员,与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等试行混合所有制合作办学,与政府部门共建泉州商标馆黎大校园体验馆,与北斗开放实验室合作共建“北斗导航技术应用推广平台”,与华为公司共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成为福建省首家上汽通用汽车ASEP校企合作项目院校。 学校设有土木建筑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纺织鞋服工程、材料与化学工程、经济管理、国际贸易、文化传播以及国际交流、马克思主义、通识教育、创新创业等12个学院、36个专业,形成以应用工科、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专业布局。通过国际认证专业1个,国家级重点专业2个,参与教育部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11个,主持备选库1个,省级示范专业9个,精品专业7个,省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5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6个,“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9个,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门,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专业群实训基地4个,产教融合示范专业4个,省级创新创业试点专业4个、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中高职衔接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开发项目5个,多元投资主体职教集团建设项目1个。设有技能鉴定站,可开展38个工种技能鉴定。对接“泉州制造2025”,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成为教育部与华航唯实、ABB、新时达工业机器人领域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院校。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716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33人(含正高职称23人)、博硕教师418人,全日制在校生10000多人,双师素质教师占88.24%。拥有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奖”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教育部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2人,全国石化行业优秀教学团队1个、教学名师1人,福建省优秀教师8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教学名师7人、专业带头人11人、高校“杰青”3人,省教育评估专家23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创新建立“黎大智库”,加强省情、市情研究,一批批科研咨政成果进决策、进教学。教师在取得科学研究、科研项目数、科研平台数、技术服务收入、授权专利数、社会服务等指标等10多项关键指标位居全省首位,学校入选全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100强。 学校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锻造职业精英,坚持把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贴近福建和泉州现代化建设需要特别是产业发展需求,加强省情、市情研究和对接,强化学校党的建设,为八闽大地特别是泉州的繁荣发展输送了一批批合格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达到55000多人,其中留在泉州工作的达75%左右,有着良好的社会声誉和专技名望。学校各专业招生录取分数高,2016届、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100%,近三年在教育行政部门主办的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竞赛中共获全国一等奖28项、二等奖52项、三等奖99项,福建省特等奖7项、一等奖61项、二等奖120项、三等奖133项,“挑战杯”大赛获省级以上奖励31项(含国家奖6项,其中一等奖2项)。承办福建省首届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大赛,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Robotac赛项三等奖1项和最佳组织奖1项。学校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获高级证书比例等关键指标位列全省高职高专首位,涌现出了福建省“最美学生”、全国易班十佳站长、福建省创业之星标兵、福建省优秀教师、泉州市道德模范等一大批标志性育人成果。实力黎大、活力黎大、魅力黎大不断做强做亮,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的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契合泉州模式、服务海丝先行”的特色经验已成为学校办学成果醒目的办学标签。
黎明职业大学 2021-02-01
南京农业大学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南京观测站质构仪采购项目招标公告
南京农业大学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南京观测站质构仪采购项目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软件大道109号雨花客厅2幢1307室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2年06月20日09点0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南京农业大学 2022-05-27
南京邮电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其前身是1942年诞生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战邮干训班,是我党、我军早期系统培养通信人才的学校之一。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建为本科高校,取名南京邮电学院;2005年4月,更名为南京邮电大学。学校原为邮电部和信息产业部直属重点高校,2000年起实行中央与地方(现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邮政局与江苏省)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2013年10月,原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正式并入南京邮电大学。学校秉承“信达天下自强不息”的南邮精神,践行“厚德、弘毅、求是、笃行”的校训,发扬“勤奋、求实、进取、创新”的校风。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学为主体,以电子信息为特色,理、工、经、管、文、教、艺、法等多学科相互交融,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教育协调发展的高校。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现有仙林、三牌楼、锁金村、江宁四个校区,21个院(部、中心),另外还在扬州举办了独立学院—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学校现有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领域)15个,本科专业55个。目前有4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1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4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国家级卓越计划专业8个。作为主要协同单位入选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作为牵头单位入选省“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现有各类在籍生3万余人。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400余人,其中博士生、硕士生导师75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为59.64%,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比例为94.17%。曾经引进江苏省属高校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现有中国两院院士(含双聘等)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国家“千人计划”10人,“青年千人计划”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46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1人,国外院士5人、IEEE Fellow7人。现有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 1个。一大批教师作为会士、专委会主任、专家等活跃在国际电联、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通信学会、电子学会、计算机学会、自动化学会、统计学会等机构。 学校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支撑条件。现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1个;原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11个。图书馆拥有纸质文献藏书量230余万册,其中信息、通信、电子等专业文献齐全、富有特色。 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成绩显著,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成绩。长期以来,学校立足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坚持“基础厚、素质高、能力强”的原则,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1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课程13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优秀)教材2部,“十二五”国家级教材规划8部;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在校大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成绩斐然,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最高奖“索尼杯”、“瑞萨杯”、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最高奖SIAM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冠军等国家级以上重要奖项,“十二五”以来,累计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002项。7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各类优秀人才22万余名,很多成为国内外信息产业和人口计生领域的领军人物、技术精英和管理骨干,享有“华夏IT英才的摇篮”之誉。 学校大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学校构建“信息材料、信息器件、信息网络、信息系统、信息应用”五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在新一代移动通信、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网络空间安全、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集成电路与微组装、智能电网、光通信、智能制造、现代邮政、人口学等研究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近三年,新增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973计划、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类国家级科研课题446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44项;发表学术论文15000多篇,其中6500多篇被SCI、EI、CPCI-S收录。学校实施“一市一院”校地特色化合作战略和“一技一企”校企协同创新战略,与地方政府共建校地研究院6个,与企业共建校企创新平台45个。学校围绕通信、物联网等学科特色,完成了物联网领域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到服务社会的全方位布局,建成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个,国家众创空间1个。 学校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入选国家2017年度“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招收本、硕、博三个层次海外留学生,生源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近50国,目前在校留学生近500人。先后有近千名国(境)外专家学者来校参加国际会议、讲学和访问,现有40余项学生海外交流项目,海外教育学院与美国纽约理工学院合作的4个专业获教育部批准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积极参与国际电信联盟(ITU)组织的各项会议,承接亚太电信组织(APT)在中国的培训任务,参与通信领域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 南邮人秉承务实进取的优良传统,探索出了一条依托邮电通信行业做专做精、面向信息化社会做大做强的大信息特色发展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当前国家正在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为学校快速、科学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正抢抓机遇,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确立“强特色、高水平、多科性、教研型、国际化”五大战略思想,深入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创新活校”四大战略,推动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学科群整体实力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努力建成在电子信息领域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 2021-02-01
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为优势、以生物技术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是江西省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高校。是农业农村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学校位于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占地面积1.6万亩。校园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办学溯源于1905年创办的江西实业学堂,1908年更名为江西高等农业学堂。本科教育肇始于1940年创办的国立中正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昌大学,1952年组建江西农学院。1958年创办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1968年更名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69年江西农学院和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合并。1980年11月更名为江西农业大学。学校育人体系完备。现设有17个学院,有全日制在校生28000余人(含独立学院)。学科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教、艺等9大门类。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个专业学位授权点,58个本科专业。有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4个江西省一流学科。1个国家二类特色专业,4个国家一类特色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11个省级一流专业。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4年,招收了江西省第一个外籍博士后。2017年获批“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学校师资力量较为雄厚。有在职教职工17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占教师总数的80%以上。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教学名师1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有全国“五四”奖章获得者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23人。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等国家级创新团队,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4个,江西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1个,南昌市优势科技创新团队3个。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7个。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3人。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特色较为鲜明。组建了江西省首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等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建有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2个。有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核心协同单位)。建有江西省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1个、江西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基地1个、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省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4个、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创新中心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省高校高水平实验室(工程中心)2个。有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众创空间1个。学校办学成就卓著。学校坚持教学科研共同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建校以来,累计培养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30余万人,涌现了6名院士,14名省部级领导干部,30多位大学党委书记、校长,100多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劳动模范、模范教师,大多数成为生产、经营、管理和农业技术推广等领域的骨干力量和领导干部。目前全省100个县市区的现任书记县长中有近30位为农大毕业生。与全省80%以上县市区建立了战略合作和科技合作关系,推广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及现代农业技术。“十二五”以来,共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103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深入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战略,大力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农业大学建设,努力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 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共绘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江西农业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185 18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