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南京南大仪器有限公司
南京南大仪器有限公司 2022-05-24
一种模式拟南芥的嫁接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式植物拟南芥的嫁接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将下胚轴粗壮、长势一致、且真叶刚刚萌发的6天‑8天苗龄的拟南芥植株用于嫁接;将用于嫁接的砧木和接穗材料置于1.2%琼脂糖凝胶中间,于下胚轴处横切,并保证接穗材料的下胚轴部分较短,而砧木材料的下胚轴部分较长;在琼脂凝胶上使材料切口紧密接触,并切割一块大于砧木根部面积的1/2MS+3%蔗糖固体培养基,盖在砧木的根部,形成嫁接体;将嫁接体置于21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1-12
南繁北育茶树扦插繁育方法
本发明属于茶树扦插繁育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南繁北育茶树扦插繁育方法。本发明的南繁北育茶树扦插繁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南方扦插生根阶段:在南方母本园采集接穗,扦插时间为9月中旬‑10月初,培育期:6‑7个月,80%以上生根后移栽到北方继续培育至成苗出圃;(2)北方培育壮苗阶段:将生根扦插苗连带装有扦插基质的扦插浅盘层层叠放后装入冷藏车中,运至北方茶树繁育圃地进行驯化培育,定植后浇透水,茶苗达到国家茶树种苗标准即可出圃。本发明的南繁北育茶树扦插繁育方法,能在冬季寒冷的北方高纬度茶区使用、可降低茶树短穗扦插苗越冬育苗成本,同时还可缩短育苗周期,而且成活率高。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黄瓜工厂化嫁接育苗研究与应用
研发阶段/n该成果系统研究了黄瓜不同嫁接方法、不同砧木/接穗对嫁接苗质量和产品品质的影响;筛选出适合黄瓜育苗的基质配方,初步建立了黄瓜工厂化嫁接育苗技术体系。在国内率先研究出黄瓜嫁接苗生产的高效断根嫁接技术操作规范,并制定了相关技术的湖北省地方标准。采用砧木断根嫁接的嫁接工效分别较传统的靠接和插接提高了55%和111%。通过对影响黄瓜耐盐性的机理研究,筛选出了耐盐性强的砧木,阐述了不同基因型的砧木/接穗耐盐性差异的生理特性及嫁接在提高黄瓜耐盐性上的作用,为嫁接黄瓜在盐渍化条件下的栽培利用提供了理论依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南农系列优质高产大豆新品种
本成果针对大豆种植的增产增效,通过优化组合设计与后代基因型选择的方法,开展了高产和优质大豆新品种的选育,培育出高产与优质兼备的大豆新品种 一、项目分类 显著效益成果转化 二、技术分析 南农47蛋白质含量44.4%,接近高蛋白(45.0%)标准,在黄淮海南片种植,亩产高达337.34公斤;南农66亩产205.51公斤,具有耐高温的特点;南农69油脂含量22.2%,超过高油标准;南农43异黄酮含量高达5980 μg/g,具有较高的保健价值。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产量和品质是影响大豆经济价值的重要因素。本成果针对大豆种植的增产增效,通过优化组合设计与后代基因型选择的方法,开展了高产和优质大豆新品种的选育,培育出高产与优质兼备的大豆新品种南农47、南农69和南农43,高产抗逆大豆新品种南农66和南农64;其中南农47通过国家审定,南农66通过湖北省审定,其他品种通过江苏省审定。部分品种已完成成果转化,转化金额300余万元。
南京农业大学 2022-07-25
南京南大万和科技有限公司
“南大万和”是经南京大学批准成立的。公司成立旨在推动南京大学相关科研成果的市场化、产业化,以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公司全面整合南京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的现有技术成果,联合组建一支经验丰富、多年从事教学仪器研制开发的专业队伍,继续保持与全国多所高校专业实验室的长期合作的关系。 南京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隶属于南京大学,早在1985年就率先开始高等学校物化实验仪器的研发工作,并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在1999年和2002的两次世界银行高校招标项目中中标。二十年来,研究所研发的系列产品多次获得省级奖项,并拥有多项专利,产品在全国数百所高校广泛使用且获得好评。
南京南大万和科技有限公司 2021-12-07
蔬菜自动嫁接用多株砧木同步斜切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蔬菜自动嫁接用多株砧木同步斜切装置,包括机架、以及安装到机架上的输送带组件、以及安装到输送带组件上方的龙门架,输送带组件方向为X向、水平面内与X向垂直的方向为Y、垂直于XY平面的竖直向为Z向;龙门架前方设有Z向定位夹持机构、Y向定位机构,龙门架上设有X向单株定位夹持机构,在X向单株定位夹持机构上方设有斜切组件,输送带组件将苗穴盘按要求进给输送到Z向定位夹持机构,Z向定位夹持机构将苗穴盘内一整行砧木苗沿Z向扶正,并由Y向定位机构将整排的砧木苗沿Y向定位,再由X向单株定位夹持机构将单株砧木苗一一夹持定位;由斜切组件将单株砧木苗同步斜切。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针接式嫁接机用出插针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针接式嫁接机用出插针装置。包括由振动盘、弹簧片组、分离底座、偏心电机、上导槽构成的嫁接针震动分离机构,气缸、推针支架、下导槽和储针槽构成推针机构,三个气缸、插针支架、插针底板和插针筒构成的插针机构。本发明可以通过震动分离机构实现大量嫁接针排序分离后进入推针机构内,推针机构通过气缸实现嫁接针单根进入插针筒内,在插针机构上下气缸的配合作用下实现瓜科类蔬菜苗针接法中的出插针作业。本发明设计合理,自动化程度高、紧凑性能好、插针作业的可靠性高、插针效率高。
浙江大学 2021-04-13
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正式备案,在原四川省隆昌幼儿师范学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培养幼儿、小学教育师资为主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是四川重要的学前教育人才输出及培训基地。 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32年的隆昌县立乡村师范学校。八十余年风雨兼程,执着追求,学校不断发展壮大,为四川乃至全国许多地区的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事业输送了近2万名优秀人才,涌现出了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优秀教师等杰出校友。学校曾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国家级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全国校园文化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网络培训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先进图书馆”、“省级校风示范学校”、“省级绿化示范学校”、“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四川省‘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毕业生素质高、质量优,连续12年供不应求,就业拓展至北京、上海、广东等17个省市。学校“好就业、就业好”的局面和独特的育人特色,被四川电视台、《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教育导报》等媒体专题多次报道。 学校现有教职工255名,其中专任教师218名,正高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56人,讲师63人,研究生学历26人,教育硕士学位31人,研究生课程班结业58人,省级骨干教师5人,市级骨干教师22人,省级普通话测试员11人,常年聘有客座教授、学者27人。在校生近6000人。 新学校占地400亩,建有教学楼、艺术楼、实训楼、科技楼、图书馆、演艺中心、生活中心、学生公寓以及各专业功能室、各类教学及生活辅助用房,总面积达13.46万平方米。图书馆藏纸质图书25.8万册,数字图书10万册,阅览期刊280余种。拥有教学计算机360台,钢琴361台,数码钢琴251台,风琴142台;设有奥尔夫音乐实训、儿童感觉统合实训室、游戏与教学实训室等专业功能室,能满足在校学生学习生活所需。 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坚持立足川南,辐射西南,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开设有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学前教育、音乐教育、初等教育、美术教育、语文教育、科学教育6个专业;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学前教育、初等教育2个专业,面向五个省(市)招生。学校是内江市幼儿师资培训中心,是川南地区幼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省教育厅重点建设的川南地区幼儿教师培养基地。学校常年同省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进行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更新教育思想、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现有省级研究课题11个,教育科研成果获省、市、县奖8项。教师独立编写并出版了全国学前教育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15本,参与编写出版教材33本,发表论文400余篇。学生参加省、市科技及文艺大赛等,获一、二等奖700余项。 学校坚持“严谨管理、科学培养、技能强化,专长凸显”的办学特色,从“人本化、精细化、现代化”入手,构建“校园合作体”和职前职后一体化,秉承“师德为首,学业为上”的宗旨,将师范性与职业性融为一体,通过师德品行培育体系、师资素质提升体系、人才培养成长体系、学生自我发展体系,培养现代幼儿教育需要的品德优良的多能一专适用人才,为广大城市、乡镇培养合格的专科层次的幼儿、小学教师。 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将在省、市领导下,团结干部职工,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把学校办成特色鲜明、管理规范,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21-02-01
北京南奇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南奇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专门从事热工计量测试仪器研制、开发专业生产制造商。公司的主要产品为黑体、恒温槽、检定炉、干体炉、自动检定系统(包括热电偶、热电阻、温度计、辐射温度计、二次仪表等)、自动测试系统(温湿度箱、热处理炉)等温度类计量测试仪器和设备。代理美国爱光辐射温度计、德国温度传感器。
北京南奇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21-01-1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