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基于柔性铁电薄膜的流体驱动式压电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柔性铁电薄膜的流体驱动式压电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包括玻璃基片和微流 控芯片基片;玻璃基片上集成有两相平行的 P(VDF-TrFE)电纺丝薄膜条;微流控芯片基片制作有微沟道 和分布于微沟道两侧的电极凹槽;微流控芯片基片还设有进样口、出样口和银浆注入口,进样口、出样 口与微沟道两端连通,银浆注入口与电极凹槽连通;玻璃基片和微流控芯片基片键合,?P(VDF-TrFE) 电纺丝薄膜条位于微沟道和电极凹槽底部。本发明制作简单,成本低廉
武汉大学 2021-04-14
一种压电主动隔振机构及其降低振动系统固有频率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压电主动隔振机构,包括第一力传感器、弹 簧波纹管、中间质量块、第一柔性铰链、压电执行器、第二力传感器、 第二柔性铰链和控制器,第二力传感器的一端用于连接基础平台,其 另一端依次连接所述第二力传感器、弹簧波纹管、中间质量块、第二 柔性铰链、压电执行器、第一力传感器、第一柔性铰链;第一力传感 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分别用于检测基础平台和负载平台的振动信号, 并分别将检测的振动信号传递给控制器,以使控制器控制压电执行器 施加作用力在负载平台上,从而对负载平台进行补偿。本发明采用双 级串联式悬置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通过压电元件对电机定子齿切向振动主动控制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通过压电元件对电机定子齿切向振动主动控制的结构。包括压电执行器、振动传感器、振动控制器和功率放大器,齿的两侧侧面上固定铺设有压电执行器及振动传感器,振动传感器检测采集电机定子齿的切向振动信号,并将切向振动信号发送给振动控制器,振动控制器驱动铺设在电机定子齿侧面上的压电执行器来改变电机定子齿的切向动力特性,从而实现对电机定子齿的切向振动进行主动控制。本实用新型能够对电机定子上齿的切向振动进行主动控制,从而达到控制电机振动和噪声的目的。
浙江大学 2021-04-13
XE-708/XE-709/E70/XE-650压电陶瓷驱动器
产品详细介绍XE-650系列压电陶瓷控制器,专门设计用来驱动低压压电促动器或纳米定位台的控制器。它由一个特殊电路构成,可提供一个恒定电压或一个范围的可变电压。集成多种波形发生器功能,可调节幅、频参数,可满足不同使用要求。电路内部设有完善的保护功能,安全可靠性高。XE-708单通道系列压电陶瓷控制器,采用模拟控制设计思路,输入的模拟信号按比例进行线性放大,模拟输入范围可供选择。插拔式接线端子便于用户集成,应用于高可靠性要求的工业领域中。单通道XE-709单通道单通道是数字式压电陶瓷控制器,数字控制系统具有多种通信接口,实现与上位机实时通信,支持上位机软件二次开发。该设备同时还具有一个模拟信号的位置控制输入端口,便于与其他数字及模拟控制信号集成。上位机通信软件可设置电压与位移等参数。E70是采用直流供电方式的压电控制器,具有多种通信接口,实现与上位机实时通信,支持上位机软件二次开发。设备同时具有三个模拟信号控制输入端口,便于模式应用选择。外部可设置数/模与伺服控制等操作模式,易于操作。
哈尔滨芯明天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SHS-离心法制备陶瓷复合钢管
自蔓延高温合成(Self-propagating High-temperature Synthesis, 缩写SHS),也称为燃烧合成,是利用化学反应放热合成材料的新技术,具有省时、节能、产品纯度高等特点。SHS-离心法制备陶瓷复合钢管利用Al和Fe2O3之间的自蔓燃反应2Al+Fe2O3®2Fe+Al2O3+836kJ,反应放热使Fe和Al2O3均熔化,在离心力作用下Fe和Al2O3两相由于比重差异产生分离,Al2O3浮在表面,凝固后在钢管内形成陶瓷衬层。SHS-离心法制备陶瓷复合钢管,在863计划“八五”和“九五”的支持下,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开发了陶瓷复合钢管的工业化技术和装备,获国家发明专利ZL901077443。已形成规模化生产的成熟技术,生产工艺主要由钢管加工、粉料的准备和复合管的合成等过程组成。目前已能生产出各种规格(f20~f820mm)的陶瓷复合钢管、弯头、三通及四通等。成果已通过部级鉴定,产品性能达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并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SHS-离心法制备陶瓷复合钢管被列为国家高技术863计划新材料领域的重点产业化项目,以北京科技大学为技术依托单位的“陶瓷内衬钢管”项目,被列为国家科委九五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的206个工业项目之一(编号98040102A)。 陶瓷复合钢管具有优异的耐磨、耐蚀、耐热、抗热冲击和抗机械冲击综合性能,陶瓷硬度Hv1300,压溃强度300MPa,结合强度15MPa,耐蚀性(在HCl中)0.05g/m2h。陶瓷复合钢管广泛应用于电力、矿山、冶金、煤炭、化工、建筑等行业,可用于煤粉、灰渣、矿粉、尾矿、回填料、焦炭、水泥的输送,以及铝液、腐蚀介质的输送。用作耐磨管寿命是普通钢管的5~20倍,稀土耐磨钢的3~5倍,铸石管的3倍。高炉煤粉喷枪的寿命提高4倍。另外陶瓷复合钢管重量轻,并可采用焊接、法兰或柔性快速接头联接,能降低工程造价。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1
减振复合板阻尼性能测试设备
减振复合板是指在金属板材 (简称基板) 中间或者两侧添加阻尼层复合而成的板材。即两 边为金属板,中间为阻尼层。减振复合板的外观、加工性能等与金属基板类似,以其优良的减 振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数控机床、发动机、高速铁路机车、飞机等高技术工业领域。 由于减振复合板的金属基板和阻尼材料都需根据使用要求定制,因此,可以根据需要来开 发各种性能的减振复合板。但目前缺少相应设备来评价减振复合板的阻尼性能,从而影响了产 品的推广应用。本项目针对这一需求,开发了减振复合板阻尼性能测试设备。 设备开发所依据的标准: GB-T 16406:声学材料阻尼性能的弯曲共振测试方法; ASTM E756: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Measuring Vibration-Damping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基本原理: 测试系统的仪器由激励、检测和采集三部分组成,测试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首先利用信 号发生器驱动激振器对试样施加简谐激励力,由检测传感器测试试样的振动信号,经放大后接 入数采系统分析记录并显示。 保持恒定的激励力,连续改变频率,测出试样的速度弯曲共振曲线。对采集信号进行频响 分析,最后从其频响图得到各阶共振频率以及共振峰宽度,计算出损耗因子等参数。当测试过 程在控温箱中完成时,则可确定温度对材料阻尼特性的影响。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一种新型竹塑复合材料
竹塑复合材料 (BPC) 是一种以竹纤维为填充材料作为增强相,以热塑性树脂为基体,选择 不同的助剂对复合材料的界面进行改性处理,通过挤出、注塑、模压等不同加工方法制备而 成的新型复合材料。竹塑复合材料既有纤维的高弹性和高强度,又具有树脂的高韧性和耐疲劳 性,比单纯的树脂或者纤维具有更好地使用价值。BPC具有优良的透气性、防腐性、防虫蛀等 特点,容易钉锯、便于二次加工,且竹子生长周期短、原料供应充足,故而价格低廉。目前, 竹塑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传统的木制产品,广泛应用于园林建设、汽车行业、建筑装饰 行业、包装材料和日常生活用品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竹纤维或废旧纤维的回收利用对于保 护环境,节约资源和降低生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3D打印陶瓷基复合材料
陶瓷拥有很多有用特性,如高强度、高硬度以及耐腐蚀、耐磨损等优点,缺点是无法轻易制成复杂形状。 3D打印技术能使陶瓷拥有复杂的形状,但陶瓷极高的熔点又限制了这一方法的使用。 目前几项陶瓷的3D打印技术不仅效率低下,且打印出来的产品往往内部缺陷大,无法保证性能,本项目采用选择性激光熔融技术和后续处理工艺可以大幅度提高打印材料的致密性,既能实现材料的复杂结构也保障了材料的各方面的性能。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5-04
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
本项目采用投资最小和工艺最简单的焊接——拉拔复合工艺生产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具有投资小、成本低、产品范围广、质量稳定、成才率高等优点。该产品在研发过程中,攻克了临界变形量、轧头优化等关键技术,实现了碳素钢与不锈钢之间的良好结合,综合了二者的优势,工艺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由于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是替代不锈钢管和镀铬钢管的节省镍铬的环保型新材料,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4-30
高效Al-Ti-C复合晶粒细化剂
 Al-Ti-C是继Al-Ti-B 之后的新一代高效细化剂。通过对反应动力学的长期研究,达到了对Al+Ti+C+X(X是微量添加元素)反应过程的有效控制,成功地制备出了 Al-Ti-C-X高效复合细化剂,可广泛用于纯铝和各种铝合金,其晶粒细化效果达到或超过国外进口的Al-Ti-B 细化剂水平,而成本却低于国外进口的Al-Ti-B细化剂,是理想的新一代铝合金晶粒细化剂。   其形状可以根据需要制成块状或适合于连续喂丝添加用的盘条,能满足工业化生产和应用的需要。
东南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3 44 45
  • ...
  • 131 13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