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调度器及其减少异步迭代处理中冗余开销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减少异步迭代处理中冗余开销的方法,包括 以下步骤:建立一个哈希表,每一表项对应一个数据组,其中每一表 项又包括三个域,接收来自于消息接收器的数据 D,根据该数据 D 的 ITC 值和 IN 值计算该数据 D 的权值 Pri(D),判断在哈希表中是否存在 与该数据 D 具有相同键值的数据组 G(D)存在,若存在则更新该数据组 G(D)的权值和数据列表,否则在哈希列表中创建与该数据 D 相同键值 的数据组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大型电力设备状态分级监测诊断管理网络 及分析处理中心
我国的电力工业在近十年内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将有更大的发展。作为电站的大型设备,其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关系到电厂的安全与生产效益,而且对国民经济有直接影响。 但是多年以来,汽轮发电机组损失均在千万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则在数百亿元以上。据统计,1988年至1991年四年来全国发电机事故总台达219台次,占装机总台数(462台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1-12
一种利用炼钢转炉渣对工件表面进行喷砂处理的方法
(专利号:ZL 201310670511.X) 简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炼钢转炉渣对工件表面进行喷砂处理的方法,属于炼钢转炉渣的综合利用技术领域。其步骤为:转炉渣预处理,在转炉炼钢末期,通过向转炉内加入助熔剂对转炉渣进行预处理;转炉渣风淬处理,通过渣罐车将液态转炉渣送入风淬处理工位,液态转炉渣从中间罐流出,再通过拉瓦尔喷嘴喷出的空气吹散,破碎成颗粒状;转炉渣分选处理,磁选后的转炉渣渣粒进行三级分选;喷砂处理,喷砂处理中的喷嘴包括中心喷嘴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高浓度水性油墨废液处理及其污泥脱水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浓度水性油墨废液处理及其污泥脱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将水性油墨废液加入反应器;向水性油墨废液中投加无机酸,调节废液的pH值为1-2,曝气搅拌3-10min;加热污泥,使污泥温度达到70-90℃,污泥脱水形成块状污泥;取出上层污泥;向废水中投加碱液,调节废水的pH值为9-12,曝气0.5-2h;向废水中投加无机酸,中和后排放。采用本发明的处理方法,实现了油墨废液污染物去除和污泥脱水一体化,污染物去除率达到90%以上,脱色率达到99%以上,污泥结构致密,含水率低于40%,实现了废水处理与污泥脱水一体化。有益效果:a. 该种高浓度水性油墨废液经本发明方法处理,废液脱色率高达99%以上,CODCr去除率达到90%以上,氨氮去除率达到92%以上;b. 经本发明方法处理,污泥脱水速度快,脱水效率高,脱水后形成的块状污泥结构致密,含水率低于40%,远低于常规脱水方法,污泥体积小,便于运输和处置;c. 本发明实现了高浓度水性油墨废水处理与污泥脱水的一体化,工艺设备简单。
青岛大学 2021-04-13
一种冷凝除湿与溶液除湿复合的新风处理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冷凝除湿与溶液除湿复合的新风处理装置及方法,该装置该方法包括空气循环系统、两个制冷剂循环和两个溶液循环;新风与回风进行全热交换后,先由表冷器进行冷凝除湿,再由溶液除湿器进行除湿调温,直至达到理想的送风状态;回风和另一部分新风用于溶液再生和处理冷凝热,通过调节该处新风量的大小可以实现装置中关键部件之间的热量以及溶液参数随新风处理符合变化的动态匹配;溶液除湿器和再生器均采用选择透过性膜芯体,可以避免送风和排风中的带液。该装置的节能效果明显,而且解决了常规溶液除湿空气处理装置中的运行参数匹
东南大学 2021-04-14
轻合金表面微弧复合处理设备及工艺技术开发
微弧复合处理(Micro-arc Composite Ceramic,MCC)技术将不需前处理的微弧氧化与静态防护性能优异的有机物涂装技术相结合,在铝、镁合金表面制备具有高性能、多用途的陶瓷有机复合涂层,性能明显优于单一微弧氧化或传统涂装工艺。研究团队近年来承担了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引导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及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等项目。微弧复合处理工艺简单、环保、无排放,处理效率高,涂层综合性能优异,以及对材料的适应性强(复杂构件或深孔管件)等优点,开发的设备运行稳定,已成为业界认可的铝、镁合金“环保型”表面处理技术,由在机械、汽车、国防、电子、航天、航空及建筑等领域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前景。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 VOCs 处理系列关键技术与设备
本项目包括三大核心技术:1、强制冷凝 VOCs 废气处理设备,创造性地将强制换热技术改造后应用于 VOCs 强制冷凝处理工艺中,针对高浓度有机废气,回收经冷凝的 VOCs 物质,同时回收废气中的温度生产热水。设备内表面均采用实验室自行研发的特殊拒油涂层处理,以防止有机物质对冷凝器的污染,提高冷凝装置稳定运行效率并降低设备维护成本。  2、开发的光催化氧化剂和附着技术克服纳米光催化剂易团聚、易流失的弊端,开发出新型快速的光催化剂负载技术,能够大大推进光催化剂在废水、废气中的实际应用,负载材料廉价易得,加工方便,寿命长,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能够在吸附VOCs物质的同时,直接发生光催化反应,将VOCs物质完全矿化。 3、开发的高效苯吸收液及分层技术采用特殊吸收液配方制备能够分层的高效苯吸收液,能够有效地吸收废气中的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毒有害物质,净化VOCs废气。吸收的VOCs物质能够静置分层,从而能够更快速地富集,方便下一步的回收分离,吸收液可以重复使用。 三大技术可以互相结合为工艺组合,在高浓度有机废气的净化与有价值物质的回收、油烟净化、企业VOCs治理等方面具有广阔地应用前景。已成功解决了河北省三家企业的VOCs处理与排放问题。 项目特色:自2005年企业进行VOCs产生全过程分析,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2013年于宏兵承担了环保部大气污染治理应急项目VOCs污染控制欲核算方法研究项目,对工业企业VOCs排放特征、排放量核算技术方法和VOCs处理技术绩效进行评估,建立了天津的VOCs污染控制体系。在VOCs污染前端预防、后端治理技术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南开大学清洁生产研究中心以南开大学科研平台为依托,自身拥有XRD、同步热重分析仪、便携式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大中型仪器共计25台,价值合计300余万元,拥有非常雄厚的技术力量支撑科研工作。 市场应用前景:VOCs治理工况复杂、技术路线众多也决定了这一行业的 发展特点:市场分散,需求多样化,企业要想把规模做大很困难。正因为市场分散,VOCs治理行业要垄断也不容易,市场完全开放,各家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策略来获得竞争优势,这个市场在未来几年将以30%的速度增长。VOCs 污染治理正在起步,有望撬动近700亿产值。目前,国内VOCs 污染平均治理成本约500-600万元,按每座工业园5家企业参与治理,省均150 个工业园区,全国20个省保守估算,市场空间将达到625~750亿元。未来,随国内VOCs 排放标准有望提高,VOCs治理投资有望进一步增加。投资估计:投资500万元, 经济和社会效益:利润率20-30%,经济效益显著,污染物减排效果显著。
南开大学 2021-04-13
基于图像处理的矿用电机车行人监测报警系统
本项目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和运动目标检测定位技术,采用高新能、快速硬件组合(ARM+DSP+FPGA)方式构建运动目标自动识别系统,设计图像的非线性变换,二值化,自适应阈值值分割、模糊边缘识别和区域连通性分析等算法,对机车前方行人进行检测报警,提高了井下电机车运输安全性能。软件设计采用基于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多任务设计模式,使得监测系统的实时性、可靠性更高,为行人监测系统的不间断运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3
等离子体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并资源化利用
新型等离子体处理固体废物项目,是经十余年攻关完成的科技成果。该项目已通过省级鉴定、获得三十多项国家专利、成功建成三个示范工程,并有多个工程在建设之中。特点是:实现了固体废物无害化后的全资源化利用;处理过程中无烟气、废渣和废液排放;设备为模块化结构,便于大规模化工程建设;运行成本低;设备寿命长。区别于现有固废处理方法,具有常温常压、无害化速度快、绝无三废排放、实现废弃物全资源化利用、设备制造和运行成本均低于同规模的焚烧炉、推广适应性强等特性、工程建设周期短和占地面积小。完全克服了焚烧产生大量烟气和毒性成份排放、大量灰渣和飞灰需二次填埋、渗漏液的污染等问题。克服了填埋法造成大量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大宗蛋白饲料原料生物技术处理的产业化
以主要的植物源性蛋白饲料原料为研究对象,针对原料的营养价值特性,系统建立抗营养因子高效降解菌株的筛选方法,借鉴现代发酵工程的优化理论,建立有益代谢产物的检测与控制和发酵参数相关的优化研究方法,确立规模化生产工艺并进行关键设备的选型,制造品质稳定可靠的发酵蛋白饲料,并建立相关产品的质量指标体系,为缓解我国蛋白饲料资源紧张提供现实可行的方法,实现我国饲料及养殖工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江南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36 137 138
  • ...
  • 152 15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