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气氛激光加热原位热冲击/疲劳试验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氛激光加热原位热冲击/疲劳试验装置,包括气氛箱,气氛箱与真空装置或可调式持压泄压阀相连,所述气氛箱内设有样品夹持装置、激光加热装置和冷却装置,气氛箱壁上开设有高温透可见光玻璃窗口,高温透可见光玻璃窗口外设有裂纹扩展实时监测装置;气氛箱壁上还开设有高温透红外波玻璃窗口,高温透红外波玻璃窗口外设有红外测温装置;还包括控制装置。本实用新型可在同一装置上实现热冲击与热疲劳,采用激光加热装置替代传统的火焰、电感、电阻等加热方式,可以对待测样品进行快速的加热,缩短了试验周期,还可实现不同气氛和真空条件下的热疲劳试验,具有可控性好,自动化程度高,低能耗,实验周期短的优点。
四川大学 2017-12-28
一种深大泥浆坑原位分步固化处理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大泥浆坑原位分步固化处理方法,先使用浅层固化的方法对上部泥浆层进行固化处理,使其形成坚硬固化层;然后在上部固化层上按设计挖孔,利用高含水率泥浆的良好流动性,使泥浆在固化层的自重压力挤压作用下由形成的孔道溢出于固化层表面,而原先形成的固化层也随之下沉;待溢出泥浆达到一定深度,再对溢出泥浆进行固化、挖孔,使新的固化层下沉并挤压出其下部泥浆,如此循环操作,直至所有泥浆完成固化处理。 本发明原位处理泥浆,解决了因场地条件限制不能清除外运处理泥浆的难题,同时节省了挖掘、运输和堆放泥浆的费用,避免了在此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破坏;只需在表面进行固化处理,施工快捷方便,缩短工期,降低工程造价。
东南大学 2021-04-11
一种靛蓝类色素的微生物原位染色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靛蓝类色素的微生物原位染色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1)构建重组菌:在宿主菌中表达醇脱氢酶和含黄素单加氧酶得到重组菌;(2)制备全细胞催化反应液:收集重组菌经发酵得到的菌体并重悬得到菌体悬液,添加氨基苯乙醇类化合物和NAD<supgt;+</supgt;,得到全细胞催化反应液;(3)生物原位染色:将织物加入全细胞催化反应液中进行原位染色,得到靛蓝类色素染色织物。本发明首次实现多种织物的靛蓝类色素微生物原位染色,并优化出最适宜的染色条件,为靛蓝类色素原位染色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所得的染色织物的摩擦牢度、皂洗牢度、日晒牢度均为3级以上,符合织物染色标准。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新华网】新华社看长春丨名校名企齐聚长春,共议建设教育强国——来自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一线观察
精彩纷呈的论坛里,前沿教育理念碰撞出火花;人潮涌动的展馆内,AI赋能教育在多元场景中实现;热闹非凡的签约仪式上,多所高校与企业双向奔赴……23日,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以下简称“高博会”)在吉林长春拉开帷幕。
新华网 2025-05-24
同腔原位复合沉积铱-氧化铝高温涂层设备与工艺
同腔原位复合沉积铱?氧化铝高温涂层设备与工艺,涉及化学气相沉积技术领域。设备包括反应腔体系统、四条管路系统、真空系统和尾气处理系统,系统之间通过管路密封连接。四种前驱体源置于源瓶中,源瓶与四条管路分别相连。通过四个气动阀调控前驱体源的通入,N2作为源的载气,真空泵系统为设备提供一定真空度,尾气处理处理系统对反应后产物进行处理后排放;通入Al(CH3)3、H2O源,ALD沉积复合材料的Al2O3层,通入Ir金属化合物、O2源,ALD沉积复合材料的Ir层,将Ir化合物源通入反应腔内高温分解,CVD沉积Ir层。按照复合涂层工艺方案沉积,得到耐高温抗氧化、高粘附力、抗热震的Re基Ir?Al2O3复合涂层材料。在航空航天、能源动力以及国防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东南大学 2021-04-11
医瑞贝尔支架型敷料及器械-创面原位救治领航者
我们瞄准临床治疗、野外急救等场景下的手术伤口,烧创伤和长期不愈性溃疡等创面治疗,本团队推出了面向创面修复的原位生物打印器械和支架型敷料。 一、项目进展 创意计划阶段 二、负责人及成员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入学/毕业时间 刘华振 医学院/智能医学诊疗 2021.9/2024.6 高闯 机自学院/机械电子工程 2020.9/2023.6 陆春祥 机自学院/机械电子工程 2020.9/2023.6 简志安 机自学院/机械电子工程 2020.9/2023.6 郭子龙 机自学院/机械电子工程 2018.9/2022.12 孙文彬 机自学院/机械电子工程 2021.9/2024.6 杨智强 机自学院/机械电子工程 2021.9/2024.6 乔浩 机自学院/机械电子工程 2021.9/2024.6 三、指导教师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职务/职称 研究方向 刘媛媛 机自学院/机械工程 教授 增材制造,细胞/药物控释技术 四、项目简介 全球每年因烧创伤、溃疡和皮肤病等引起的皮肤损伤超过1.6亿人/年,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如何对创面进行有效治疗,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研发具有生物活性的高端敷料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我们瞄准临床治疗、野外急救等场景下的手术伤口,烧创伤和长期不愈性溃疡等创面治疗,本团队推出了面向创面修复的原位生物打印器械和支架型敷料。该产品介于敷料和人工皮肤之间,具备覆盖、隔离细菌和组织修复功能。该支架型敷料可通过配套的便携式生物打印器械在创面进行原位打印,覆盖创面。该产品优势如下:支架型敷料突破现有敷料的功能定位和应用方式,可以实现免包扎-巧覆盖-促修复集成功能的一步式操作;基于便携式器械将生物材料原位打印成型,有效实现药物的装载释放;物理隔离隔离,实现创面覆盖的材料轻盈无感;多结构多材料梯度的有效复合实现促进创面修复;可以依据创面表面地貌成型,实现个性化治疗;该器械也可与手机端实时共享信息,实现伤情信息快速传递发布,实现创面高效救治。目前国内尚无同类上市产品,可借助提供系列化的敷料打印墨水以及设计个性化打印方案,从而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特定需求。
上海大学 2022-08-12
用于小型植食性昆虫生物学实验参数观察微虫笼饲喂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小型植食性昆虫生物学实验参数观察微虫笼饲喂装置,属于养虫装置的技术领域;所述的微虫笼饲喂装置,包括壳体、纱网,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虫笼饲喂装置还包括接虫孔、孔盖、密封袋,所述纱网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上部,所述接虫孔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孔盖活动设置在所述接虫孔上部,所述密封袋的一端套设在所述壳体的下部,另一端设置有凹凸扣;所述凹凸扣上设置有4‑5mm的缺口,凹凸扣的结构设计可快速对饲喂装置封口,操作简单、气密性好、制作成本低,且对寄主植物无束缚,有效减少植株的机械损伤,同时可适应植株生长。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中国青年报】第60届高博会观察记 | 指向未来 引领未来
作为通信技术与管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朱高峰注意到,工科教育往往存在“新技术一出来,就把传统产业一窝蜂都扔掉了”的问题。他感慨,随着技术进步、学科变化,“我们也要做一些变化”。
中国青年报 2023-11-06
面向生命科学的原位显微分析与微操作机器人
研究方向:微操作机器人系统、微纳设计与加工、生物模式形成与组 织发育建模。 项目简介: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项目编号 61327802)等资助下,本项目研究团队自主研发了面向生命科学的原 位显微分析与操作仪。研究团队利用该仪器实现了机器人化的体细胞 核移植,进而将该技术应用于猪克隆流程,成功获得了克隆猪仔。这 是国际上首次利用机器人技术获得的克隆猪。 作为一种常用的外源物导入细胞的方式,细胞显微操作技术广泛 应用于生物工程领域。为了减轻实验操作者的工作负担,研究者开发 出自动化微操作系统,实现了自动化胚胎注射、机器人化单精注射、 机器人化贴壁细胞注射等多类微操作。然而,目前自动化微操作的操 作过程与手工操作类似,这些操作在保证操作本身高效、高成功率的 同时,并没有考虑到微操作对后续生物过程(如后续细胞培养)的影 响,因此无法获得显著优于手工操作的生物结果。 研究团队面向生命科学发展的迫切需求,研制出具有可视化、微 创化、定点化、定量化功能的,集检测分析与操作于一体的原位显微 分析与操作仪,利用该仪器实现了机器人化的细胞核移植流程,并通 过分析微操作工具与细胞接触过程中的细胞受力情况,实现了基于最 小力的细胞拨动与细胞抽核,保证了细胞核移植操作过程中细胞受力 最小。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最小力的细胞拨动与细胞抽核方法,显著 减少了细胞拨动过程对细胞的伤害;后续细胞培养实验表明,与人工 操作相比,细胞后续发育率显著提高,标志克隆成功的体外囊胚率从 10%提高到 21%。2017 年 1 月初,研究团队分四批完成了 510 例核 移植操作,并将这 510 枚克隆胚胎移植到 6 头母猪体内,两头母猪顺利受孕;4 月底,两头受孕母猪产下成活克隆猪 17 头。 上述研究第一次用后续细胞培养成功率作为评测依据,建立了操 作过程细胞受力情况与后续细胞发育的联系,得出了操作过程细胞受 力越小,则伤害越小,最终细胞发育成功率越高的结论。该研究对其 它机器人化生物操作有借鉴意义。
南开大学 2021-04-11
面向生命科学的原位显微分析与微操作机器人
本项目研究团队自主研发了面向生命科学的原位显微分析与操作仪。研究团队利用该仪器实现了机器人化的体细胞核移植,进而将该技术应用于猪克隆流程,成功获得了克隆猪仔。这是国际上首次利用机器人技术获得的克隆动物。 研究团队面向生命科学发展的迫切需求,研制出具有可视化、微创化、定点化、定量化功能的,集检测分析与操作于一体的原位显微分析与操作仪,利用该仪器实现了机器人化的细胞核移植流程,并通 过分析微操作工具与细胞接触过程中的细胞受力情况,实现了基于最小力的细胞拨动与细胞抽核,保证了细胞核移植操作过程中细胞受力最小。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最小力的细胞拨动与细胞抽核方法,显著减少了细胞拨动过程对细胞的伤害;后续细胞培养实验表明,与人工操作相比,细胞后续发育率显著提高,标志克隆成功的体外囊胚率从10%提高到 21%。2017 年 1 月初,研究团队分四批完成了 510 例核移植操作,并将这 510 枚克隆胚胎移植到 6 头母猪体内,两头母猪顺利受孕;4 月底,两头受孕母猪产下成活克隆猪 17 头。 上述研究第一次用后续细胞培养成功率作为评测依据,建立了操作过程细胞受力情况与后续细胞发育的联系,得出了操作过程细胞受力越小,则伤害越小,最终细胞发育成功率越高的结论。该研究对其它机器人化生物操作有借鉴意义。在深度信息提取、显微视野拓展、超声振动细胞穿入等方面拥有多项专利。
南开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