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广东连平项目规划设计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城市规划与交通
以网络及数据分析、空间句法模型分析等技术方法开展“交通可达性与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交通量与空间功能分布”、“轨道交通引导下的城市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发展”等研究。完成世界银行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批课题研究,在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就业可达性变化研究、京津冀交通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研究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参加完成一批工程项目,如呼和浩特市火车站周边交通改善规划、南广高铁梧州南站站前广场及周边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长沙地铁站周边地块规划等项目,倡导以“交通引领,有机更新”的方式梳理用地结构、建筑形式、交通网络,加强交通与城市空间的协调发展。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4-13
停车系统专项规划
1 成果简介随着城市机动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拥有的机动车数目大量增加,而在机动车的出行中,总是需要一定的空间用于车辆的停放,由此引发了诸多问题:在城市的中心区,难以找到停车泊位停放车辆;大量的路内停车导致本来已经狭窄的道路更加不堪重负。这些现象首先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中。而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导致了机动车数目的飞速增加,“ 停车难” 的问题也由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迅速扩展至其他城市。 因此,停车系统规划结合城市经济、道路网以及城市规划,以“ 规划、建设、管理、收费”四位一体的总体思路为指导,以合理满足停车需求为战略目标,以停车规划为战略核心,以发展公共交通社区为战略手段,以停车新技术为战略动力,以政策法规为战略后盾,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停车设施、动静态交通相协调、路内外停车相协调、近期建设与远期目标相结合的关系。采用逐步过渡的思路,本着“ 先易后难、重点突破” 的原则提出停车设施的建设步骤和建设计划。2 应用说明清华大学承担过上述综合交通规划的十余个城市的停车系统专项规划。3 效益分析为各城市居民出行创造了良好的停车条件。4 合作方式商谈。
清华大学 2021-04-13
智能交通系统规划
1 成果简介如何利用 ITS 来提高中国城市的交通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全和保护环境对于促进中国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规划过程中,采用调查研究、理论分析与规划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在借鉴国内外经验及充分分析城市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强调规划、设计与实际的结合、强调规划、设计中的创造性工作,提出有充分依据、严谨科学、实用先进的规划设计方案。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透彻剖析影响城市交通信息化与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宏观背景,即在掌握经济发展、城市化、机动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特征与趋势的基础上制定规划。具体规划技术方法如下图所示。城市交通信息化与智能交通系统规划技术路线智能交通系统规划一般包括城市交通信息化与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目标、交通信息化与智能交通系统的体系框架和功能设计、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近期建设方案、交通信息化与智能交通系统的组织实施机制等部分。2 应用说明清华大学承担过温州市、杭州市、佛山南海区、盘锦市、鄂尔多斯市等城市的智能交通系统规划,以及国家 863 项目“ 长三角地区高速公路网紧急情况下交通组织技术的研究” 等国家层面的十余项研究课题。 此外,清华大学为北京市道路交通流仿真预测预报系统提供了规划、设计、系统开发应用及维护的一系列服务,取得了国内领先的大规模实用成果。通过该系统的实施,实现了如下功能目标:北京市机动车 OD 的抽样调查与分析北京城区道路路网承载能力分析北京市城区道路异常状态的动态分析和预警系统北京城区道路交通事件的影响分析和预测基于道路交通流动态预测信息的交通信息发布北京道路交通流预测预报系统及开发技术流流程图该项目提供了高精度的交通流预测预报信息,为首都北京的科学交通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3 效益分析保证了委托单位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实用性与先进性。4 合作方式商谈。
清华大学 2021-04-13
循环经济规划与评价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实验室规划设计
为赋予实验室更有生命力,有序的定制设计能让您更容易参与其中,长海现代坚持以人为本的实验室本源,避免“华而不实、过度设计”等现象,力在提升用户实验过程和实验场景的高效性,通过定制设计加强实验室空间使用需求的便利性,提升舒适归属感。
湖南长海现代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 2021-02-01
高温超导磁浮系统的关键问题研究
自西南交通大学在2000年底成功开发出世界首辆高温超导磁浮试验车以来,国际上有关高温超导磁浮车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继我们之后,俄罗斯莫斯科航天研究所在2003年底开发出可以乘载两人的高温超导磁浮车。尽管该车没有装备驱动系统,但其高度的稳定悬浮、较大的悬浮气隙(-40cm)、简洁的轨道设计展示了人们在高温超导磁浮技术的应用开发上又取得了显著的进步。2004年中期,德国的德累斯顿固体物理研究所开发出低速高温超导磁浮车。该车采用短定异步感应电机驱动、实现了车载控制驱动一体化,展示了便捷的、个性化的超导磁浮交通系统的美好前景。尽管如此,西南交通大学的高温超导磁浮车的研究仍然在整体上处于领先地位。为了不断推进和深化高温超导磁浮车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西南交通大学超导研究开发中心将在近期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为其工程化奠定基础:1)超导磁浮车的岔道技术研究 高温超导磁浮车要走向应用,岔道技术是关键技术之一。由于高温超导车将主要用于高速交通,安全、高效的岔道和转轨技术不仅显得尤为重要,并有着高温超导磁浮系统的独特性。我们将采用水磁、电磁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和开发出新型的、经济的、高效率的高温超导磁浮车的岔道技术。2)高温超导磁浮车的导向纠偏技术 高温超导磁浮车与常民电磁悬浮车的一大区别是高温超导磁浮车具有自稳定和自导向性,从而有可能省略复杂的控制系统。然而,在某些运行条件下,磁浮车的导向一旦出现偏离自稳定的范围,将产生严重后果。开发出适合高温超导磁浮车的导向纠偏技术,实现高温超导磁浮车工程应用的重要技术。3) 导磁浮系统动力学 在过去的三年多时间里,高温超导磁浮车在低速下的稳定运行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检验。然而,在高速和超高速状态下的运行稳定性却缺乏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为此,我们将采用理论研究和实验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高温超导磁浮系统在高速运动和强冲击下动力学稳定性,为开展高温超导磁浮车的中试试验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4) 导磁浮系统中超导材料的电磁动力学特性 高温超导磁浮车的性能主要取决于高温超导大块材料的性能,提高超导材料的性能是提高高温超导磁浮车的安全性、降低制造和运行成本、提高其效能最为关键的问是。此外,研究在高速运动、高强度冲击下高温超导磁浮系统中超导材料的电磁稳定性也是实现其工程化的关键头号是。在改善材料性能的同时,我们将研究高温超导磁浮材料的交流损耗、钉扎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为高温超导磁浮车的工程设计提供可靠依据。
西南交通大学 2021-04-13
基于双层透镜结构的风速传感器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双层透镜结构的风速传感器,涉及MEMS器件,属于测量测试的技术领域。该风速传感器为柔性透镜和硅基上的固定透镜组成的双层透镜结构,柔性透镜与硅基上固定透镜之间留有足够空气腔,当有风流过时,根据伯努利效应,柔性透镜向固定透镜移动,自柔性透镜上方垂直照射宽波长光波,可根据反射波的波长测量风速大小。本发明依据伯努利效应及光学效应实现了非侵入式测量,无需引线,同时也降低了传感器的功率。
东南大学 2021-04-13
一种双层磨损均衡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层磨损均衡方法及系统,适用于相变存储器内存。该方法具体为:外层负责整个内存存储区域逻辑地址到中间地址的映射,通过增加密钥的复杂度,可以在恶意程序探测出完整的密钥前变换密钥;内层负责在每个子区域内使用独立的代数磨损均衡方法,在低开销的情况下达到区域内的磨损均衡,解决由于相变存储器存在复位和置位操作的延时差别而泄露磨损均衡算法的密钥,降低内存系统安全性的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SF-30L双层玻璃反应釜
产品详细介绍SF-30L双层玻璃反应釜特点 1. 双层玻璃反应釜变频调速、交流感应电机。进口变频器;转速恒定,无电刷、无火花,安全稳定,可连续工作。 2.双层玻璃反应釜全套玻璃仪器采用GG17高硼硅玻璃生产,有良好的化学、物理性能。 3.双层玻璃反应釜玻璃夹层接口通上热油经过循环,可做加热反应,通上冷冻液可进行低温反应。 4.双层玻璃反应釜可在常温下反应,通上自来水即能快速将反映热量带走。 5. 双层玻璃反应釜下放料口具法兰口和聚四氟阀门,容器内无死角,可拆卸便于固体物料出料。 6.双层玻璃反应釜四口反应器盖,特大口设计便于清洁,标准口插口可选择组装回流,蒸馏合成装置。三、SF-30L双层玻璃反应釜参数基本参数 型号 SF-30L 玻璃材质 GG-17 框架材质 不锈钢 管件材质 304不锈钢 移动方式 带刹车式万向轮 反应瓶容积 30L 夹层容量 13L 法兰式进出循环口 低进高出 釜盖瓶口数 六口 放料口离地 350mm 釜体反应温度 -80-200度 真空度 -0.098Mpa 搅拌转速 0-1400rpm 搅拌轴径 12mm 搅拌功率 370W
巩义市瑞德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21 2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