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对色散聚光型太阳能发电系统的仿真建模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色散聚光型太阳能发电系统的仿真建模方 法,包括:(1)利用简单太阳大气辐射传输模式,得到入射的太阳光 谱和辐射强度数据;(2)进行膜系设计,得到输入光谱的输出光谱范 围和输出透射/反射率;(3)对系统建模创建实际系统模型,得到各 个子太阳能电池上的投射光谱数据和辐射强度数据;(4)创建系统所 使用的单结/多结太阳能子电池模型,得到各个子电池的输出响应;(5) 根据各个子电池的输出响应和投射光谱数据分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用于机械能热能协同收集的动态型压电热电发电器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其能耗管理与供能问题日益突出。收集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低频振动与低品位余热为物联网分布式供能提供了新的可行方案。低频机械能与热能的并向收集是近年来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传统的基于压电(piezoelectric)/热释电(pyroelectric)收集振动热源的机械能与余热等静态型换能技术得到了一定关注,其通过耦合高电压输出的摩擦电(triboelectric)换能单元可实现高功率密度输出。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4
高效高灵活性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技术
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简称sCO2循环),采用超临界CO2为工作介质实现热功转换,具有三个优势:①CO2化学性质稳定,高温下与金属材料反应弱,为进一步提高主蒸汽参数奠定了基础。②当主蒸汽温度超过550℃ 时,sCO2循环效率高于水蒸汽朗肯循环。③sCO2循环整个系统高压运行,系统紧凑。在燃煤发电、核能、太阳能、余热利用等领域具备应用前景。 2017年以来,华北电力大学徐进良教授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基金、国家能源集团重大项目的支持下,对sCO2燃煤发电系统的热力循环构建、超临界CO2传热特性、sCO2锅炉及透平等关键部件概念设计等开展了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获得中国电力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基于相关成果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接受科技日报专访:加上高温高压二氧化碳也能当发电“能手”,重点论文入选SDG7研究论文精选集,该文集是过去5年Elsevier能源类期刊针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精选论文(中国约20篇),是能源领域发展的关键性研究资源。具体成果如下: 1、超临界二氧环塔燃煤发电循环构建关键技术 引入协同学,提出多级压缩sCO2循环,结合再热及间冷,构成sCO2循环提升效率的广义路径。是国家能源集团sCO2燃煤发电技术路线的基础。提出能量复叠利用原理解决循环与热源耦合面临的烟气热量全温区吸收难题,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sCO2燃煤发电烟气余热吸收的关键技术。相关技术已授权美国专利1项,中国专利4项。 2、sCO2锅炉关键技术 围绕sCO2燃煤发电锅炉面临的关键难点问题,使用分流减阻、模块化设计锅炉解决压降惩罚效应,相关成果获得国内外广泛应用。提出受热面温度控制技术,形成锅炉锅侧与炉侧协同设计方法。获得燃煤sCO2循环及全生命周期特性,构建循环侧动态响应及尺度标度律,解决机组深度调峰关键问题,从效率、经济性、动态特性等方面全面论证了sCO2燃煤发电优势。相关技术已授权中国专利3项。 3、sCO2传热及换热器关键技术 提出类沸腾理论,建立高温高压实验台,具备取得数据的能力,能够对sCO2循环关键受热面的流动阻力、传热系数进行精确预测,关联式精度明显改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sCO2水冷壁设计,对超临界应用技术开发具有广义指导意义。相关成果被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研究院、西安热工院等相关研究机构广泛引用,推动了我国sCO2燃煤发电技术的发展。同时具备回热器的设计能力,形成了sCO2多台回热器传并联网络设计技术。 4、太阳能光热发电与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 科研团队对中高温超临界二氧化碳太阳能发电的系统设计具有丰富经验,同时在中低温太阳能与余热利用领域深耕多年。自主研发了有机朗肯循环ORC发电系统,实现了专利向企业转让,推动了ORC在余热利用、制氢、海水淡化等领域的工程应用,对系统热力学优化及工质筛选、多目标参数优化及全生命周期评价、膨胀机中多相流理论及实验等方面具有深厚基础。相关技术已授权中国专利10项。 超高参数CO2流动传热实验平台(包括主循环回路系统、冷却水循环系统、工质充液回收系统以及数据采集系统,最大运行压力和温度分别为25MPa和500oC,实现全周均匀加热和半周非均匀加热,获得了丰富的实验数据,弥补了超高参数传热数据的不足,为发展新的超临界传热理论提供数据支撑,为锅炉设计提供第一手数据资料。) 1000MW级sCO2燃煤发电系统图(采用了以下创新性成果:锅炉模块化设计,消除了压降惩罚效应;引入协同学原理,构建了三压缩循环;能量复叠利用原理,实现烟气热量全温区吸收。在透平入口参数为630℃/35 MPa条件下,发电效率达到51%,比现有超超临界水蒸气机组提高4个百分点。) 团队通过原始创新,在该领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能够独立承担该领域的项目。同时在本领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与国内多家高校团队、科研院所、重点企业有实质合作。 创新点 1、提出了能量复叠利用原理及设备共享概念,解决了sCO2循环平台搭建关键难题。 2、发明了模块化二氧化碳锅炉,消除了由于大流量引起的压降惩罚效应,为sCO2锅炉的研发提供可行的技术路径; 3、提出了超临界类沸腾理论,建立了超高参数二氧化碳传热系统,为sCO2换热器设计制造提供支撑。 应用案例 本成果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超高参数高效二氧化碳燃煤发电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的主要支撑,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的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本成果应用于我国国家能源集团~20MW燃煤超临界二氧化碳平台设计。 获奖情 获得中国电力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华北电力大学 2023-07-19
一种太阳灶式光伏-光热-温差发电综合利用系统
(专利号:ZL 201510044647.9) 简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太阳灶式光伏‑光热‑温差发电综合利用系统,属于太阳能利用领域。本发明的太阳灶式光伏‑光热‑温差发电综合利用系统,包括光热采集系统、水路循环系统和双面集热器,光热采集系统中的伸缩杆与置物圈把柄铰连,通过置物圈把柄与伸缩杆使置物圈与聚光太阳灶的外圆口所在面平行设置;在置物圈上安装有双面集热器,该双面集热器由上部光伏组件、中部集热总成和下部光伏组件组成,且双面集热器通过通水管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大长径比对称直驱式海流发电机组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大长径比对称直驱式海流发电机组。内定子绕组固定绕制在内定子中空支撑轴上,所述外转子磁钢包在外转子旋转支架的外侧壁,外转子旋转支架通过水润滑轴承套在内定子中空支撑轴外,叶轮固定安装在所述外转子磁钢外表面;输出电缆置于内定子中空支撑轴中空内部,输出电缆一端与内定子绕组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电缆另一端从中空支撑轴穿出后与外部电接收端连接,外转子旋转支架端部设有用于过滤水流的滤网。本实用新型改善了装置的受力状况,提高了可靠性;有效地减小了同等功率下的径向尺寸,从而减小挡流作用,优化流场特性,提高效率;长径比变大,散热性能更佳,有利于机组功率等级的大型化。
浙江大学 2021-04-13
防止水电站群持续性破坏的发电方案生成方法
一种防止水电站群持续性破坏的发电方案生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确定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 建立水电站优化调度模型;(2)考虑水文预报的不确定性及预报流量的转化;(3)计算各个时段的潜在 出力;(4)确定发电限制规则的形式;(5)采用优化算法得到优化发电限制规则和发电方案集合;(6)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优选调度结果。其优点在于:本发明使得发电过程的连续性和最小程度的破坏, 进而提供一种简单通用的发电限制调度规则来指导水电站优化运行。本发明充分考虑水文预报误差对调 度结果的影响,同时采用能量形式得到优化发电限制调度规则,为决策者提供更为准确的决策依据。
武汉大学 2021-04-13
岩心压实装置
本发明涉及的是岩心压实装置,这种岩心压实装置包括框架座、柱塞式液压缸、填料管、填砂管、填砂管后托座,柱塞式液压缸水平坐落在框架座的后端,其柱塞前端设置有压实头,压实头上设置刻度线,填砂管与填料管连接且相通,填料管与压实头相对应设置,填砂管、填料管、压实头处于同一水平轴线;柱塞式液压缸后端恰好坐在框架座后支座中,柱塞式液压缸前端处于后支撑板中;框架座的前支座具有U型槽,前支撑板也具有U型槽,填料管和填砂管的两端均具有法兰,填料管一端的法兰处于框架座前支座的U型槽中,填料管另一端的法兰处于前支撑板的U型槽中,填砂管前端的法兰安装在填砂管后托座上,填砂管后端的法兰处于框架座前支座的U型槽中。本发明可实现均匀地一次性压实岩心,且填料管和填砂管不受直径的限制。
东北石油大学 2021-04-30
间歇联动码垛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间歇联动码垛装置,属于农作物收获领域;包括机架、传输装置和收集装置,传输装置和收集装置均设置在机架上,传输装置设置在挖掘装置和收集装置之间,所述传输装置包括可伸缩运输带,可伸缩运输带包括运输带和运输带伸缩机构,运输带伸缩机构包括齿轮Ⅰ、齿轮Ⅱ、短连杆Ⅰ、短连杆Ⅱ和长连杆,齿轮Ⅰ和齿轮Ⅱ均设置在固定在机架后部的固定板上,齿轮Ⅰ和齿轮Ⅱ之间相啮合,齿轮Ⅱ设置在齿轮Ⅰ和短连杆Ⅱ之间,短连杆Ⅱ的一端与固定板连接,另一端与长连杆的一端连接,长连杆的另一端与运输带的中部连接,短连杆Ⅰ的一端与齿轮Ⅱ偏心连接,另一端与长连杆的中下部连接。其实现了农作物在收集框内自动均匀的码垛,提高了收获机的收获效率。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1
自然风模拟装置
项目概况 该装置能够根据自然风的旋律特征,采用现代控制技术、现代仪表技术,实现手工手段产生各种自然风,使得在室内温度不够理想的情况下,人体也能得到同样的舒适感。 本项目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要特点 本装置充分考虑不同用户的舒适感受,结合现有建筑特点和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理论结合实践,从碳排放、节能、舒适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等方面着手,进行研究开发。 具体来说,突出以下几点。 1)注重理论模型的正确性,理论是基础。通过实验与数值模拟的手段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2)注重理论联系实践。不拘泥于理论,而是将自然风及热舒适理论用在工程实践中。 3)注重技术与经济的结合。考虑自然风模拟装置的成本、性能、技术水平的平衡。 4)注重技术与社会的结合。考虑自然风场对建筑节能减排的意义、影响,紧密结合时代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将技术研究探索建立在全球气候环境的大背景下进行考虑。 5)注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抓住风场环境与音乐环境本质上的共同点,将音乐的旋律概念引入风场技术领域。技术指标    抓住自然风的旋律特征指标、人体的舒适感评价指标以及风场的节能指标,有针对性地开发,可用于风扇、中央空调风口等。市场前景    该装置立足国际先进理论,符合低碳经济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已有相关企业前来考察。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4-11
心肌桥模拟装置
覆盖心脏表面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上的心肌束称为心肌桥。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揭示:心肌桥在收缩期压迫壁冠状动脉并导致血流动力学特性的异常。临床病人和实验动物个体的差异使实验条件很难保持一致,研究的系统性、可靠性受到影响。研制“心肌桥模拟装置”可弥补上述研究的不足。 主要指标和参数: 该模拟装置可获得下列参数:①心率,②压力,③每搏输出量,④冠状动脉受心肌桥的压缩程度,⑤心脏收缩时刻与心肌桥施压时刻之间的时间差,⑥心脏的收缩期与舒张期的时限比例,⑦冠状动脉分支的负载,⑧心肌桥宽度。以上参数可在一定范围内调节。 研制“心肌桥模拟装置”是作为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的一种补充手段,突破了心肌桥临床研究的诸多限制,该装置的研制成功,为心肌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效的科研手段;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在生物力学理论指导下从工程领域角度来研究医学领域问题的独特的科研思路。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文献中尚未发现用类似方法进行此项研究的报道。用该装置进行的心肌桥在不同状态下的血流动力学性能测试,符合壁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特征,开创了心肌桥研究的新方法。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4 25 26
  • ...
  • 283 28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