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复合菌种发酵大豆皮饲料技术
本技术采用复合微生物法发酵大豆皮,并经过单因素试验的筛 选,确定出复配微生物法发酵大豆皮饲料的最佳氮源、无机盐及最佳添加比例。 其方法包括大豆皮发酵培养基的制备、发酵菌种扩增培养基的制备、发酵菌种 扩增、接种四个步骤。本发明的方法能够使粗蛋白提高 52.83%,粗纤维降低 40.13%,脲酶为零;大大提高了粗蛋白含量,增加了发酵效率、提高了生产效 益,降低了饲料成本。 生产条件及经济效益预测:我国每年大豆加工能力为 6500~7800 万吨/年 左右,预计产生 500~576 万吨/年的大豆皮。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粮食和饲 料资源极其缺乏的国家,因此,大豆皮作为一种新的饲料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 要经济价值和市场前景。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1
发酵法生产聚谷氨酸
γ-聚谷氨酸(γ-PGA)是谷氨酸单体以γ-羧基与氨基相缩合的一种聚氨基酸,γ-PGA主链上有大量游离羧基存在,使聚谷氨酸具有水溶性聚羧酸的性质,如强吸水保湿性能,可用于化妆品、食品、分散剂、螯合剂、建筑涂料、防尘等领域,主链上的大量羧基易于修饰,为材料的功能化提供了条件,利于改性制备一系列功能材料。γ-PGA同时亦具有优良的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对环境无污染,对人体无毒害,用作医药、生物医用材料、化妆品、食品和环保等领域有明显优点。本实验室筛选得到一株γ-PGA高产菌株(已获专利授权:γ-聚谷氨酸及其盐的制备方法,CN0112787.2),并对合成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采用提纯新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同时,还开展了γ-PGA吸水材料的制备、绿色水处理剂、肥料增效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本项目已申请4项国家发明专利。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发酵过程智能控制装置和系统
本项目采用检测、诊断、控制、优化等技术,研发成功集工艺、设备、控制及软件于一体的智能发酵罐装置与系统,包括 20L—1000L 系列全自动发酵罐和 中试线、大型发酵车间 DCS 分布控制系统及软件等。发酵过程智能装置采用嵌入 式计算模块为内核结构,软硬件紧密结合,依据发酵工艺特点,融合数字化检测 与控制、监测诊断、过程优化、发酵专家经验等技术,具有高可靠性、灵活性和 可扩展性,以液晶触摸屏来集中显示和设定各种发酵参数,操作简便,可方便地 实现与上位计算机的通信,构成分布式控制系统,也可直接连接 Internet,实现 远程监控。发酵过程分布式控制系统,采用工程师站+控制站的 DCS 或 FCS 结构, 发酵过程智能装置、PLC 或智能仪表均可作为控制站,工程师站完成数据保存、 显示、故障检测与诊断、以及优化调度等功能。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如下: 1) 具有自动在位清洗、自动原位灭菌, 清晰的大视镜观测孔,多样可靠的 接种方式; 2) 测量和控制参数包括温度、DO、pH、空气流量、压力、转速、称重、泡 沫、多路流加等; 3) pH 分段设置和控制,控制精度+-0.1; 4) 温度分段设置和控制,控制精度+-0.2; 5) 溶解氧分段设置和控制,控制精度+-2%; 6) 空气流量分段和控制,控制精度+-0.1; 7) 历史数据存储和管理、曲线显示和分析、工艺参数的设定、输出打印、 远程传输、安全密码设置等; 8) 离线采样录入接口; 9) 多种在线分析仪接口:底物和产物浓度分析仪、称重、在线尾气分析仪、 近红外光谱、活细胞检测等仪表的接口; 10) 提供多种软件模块:故障检测与诊断模块、底物和产物浓度的智能控制 模块、智能流加模块、基于离线采样和在线采样的多采样率的数据分析模块等。 
江南大学 2021-04-13
益生菌发酵剂生产技术
一、成果简介 近年来益生菌相关制品需求量巨大,但相关产品及生产技术依赖进口,造成益生菌产品价格较高,严重制约我国益生菌产业的发展。团队在国家科技部“十二五”、863计划课题资助下,经过多 年技术攻关,先后从健康人群肠道、传统发酵制品中分离筛选乳酸菌600余株,初步建立了益生菌 资源库;获得长双歧杆菌BBMN68、青春双歧杆菌BBMN23、动物双歧杆菌A6、干酪乳杆菌L9、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4
发酵南瓜饮料及其制备技术
我国的南瓜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南瓜的加工技术相对落后,大规模加工始于八十年代末,加工的产品形式单一,主要是南瓜全粉,已有的南瓜发酵饮料存在香气和风味不足等品质不佳问题。发明以南瓜为原料,结合焙烤工艺,利用多菌株进行发酵,提供了一种具有烘焙食品特有的风味和香气而且营养价值丰富的发酵南瓜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该成果技术产品富益生菌。具有潜在的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提高食物消化率和生物价、降低血清胆固醇、抑制肠道内腐败菌的生长以及腐败产物的形成等作用。 该发明制得的发酵南瓜饮料营养价值丰富,含有独特的焙烤风味和发酵制品的风味,色泽金黄,质地均一,香气馥郁,口感适中,产品保存期长,深受消费者喜爱,为南瓜的深加工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目前,已进行中试试验,效果良好。我国南瓜资源丰富,该成果转化不受地域限制,投资小,技术工艺简单,方便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产品风味好、营养高,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按年产1500吨发酵南瓜饮料计算,按单价10元/kg,可实现销售收入1500万元。 (注:本项目发布于2019年)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压裂液返排液处理与再利用技术
在压裂施工过程中,压裂液的性能对油田的增产增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压裂液的配制用水一般为清水配制。由于在某些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水资源匮 乏,并且用水量较大,给配制压裂液带来较多的问题;另一方面,压裂液的返 排液存量较大,如果随意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也是对水资源的巨大浪费。 将压裂液返排液重复利用是一个较好解决配制用水不足,同时又减轻了污染环 境的办法,有利于节省施工费用、缩短作业周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更重 要的是减少了系统的总污水量,减轻了产出液后续处理的负担,为当地的可持 续发展,建设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压裂液返排液中,成分复杂,主要有稠化剂、交联剂、破胶剂、助排剂、 72 破乳剂、杀菌剂、粘土稳定剂以及高矿化度的水等组成。与清水比较具有矿化 度高、离子成分复杂、有机物含量高、含油量高、pH 值变化大、悬浮物含量高、 存在大量的铁细菌、硫酸盐还原菌及腐生菌等特点。这对用返排液配制压裂液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山东大学 2021-04-13
压裂液返排液处理与再利用技术
在压裂施工过程中,压裂液的性能对油田的增产增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压裂液的配制用水一般为清水配制。由于在某些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水资源匮乏,并且用水量较大,给配制压裂液带来较多的问题;另一方面,压裂液的返排液存量较大,如果随意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也是对水资源的巨大浪费。将压裂液返排液重复利用是一个较好解决配制用水不足,同时又减轻了污染环境的办法,有利于节省施工费用、缩短作业周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减少了系统的总污水量,减轻了产出液后续处理的负担,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能源节约型、环境
山东大学 2021-04-14
淡液蒸馏技术
技术简介: 针对合成碱厂废淡液腐蚀性大、难以处理的特点,课题组开发了耐高温耐腐 蚀的塑料合金填料、耐高温玻璃钢分布器和淡液蒸馏节能工艺技术,能有效解决 现有不锈钢填料和内件的腐蚀问题、处理后的净化淡液氨氮含量高的问题和淡液 蒸馏能耗高的难题。 本技术已在河北、河南、内蒙、江苏、湖北、福建、青海等多家碱厂成功应 用,使用寿命最长在 8 年以上,蒸馏后的塔底废水氨氮含量在 1ppm 以下,净化 后的废淡液可以返回系统循环使用。带有塔底再沸器的淡液蒸馏工艺可以解决母 液膨胀的问题。 应用前景分析: 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对外排废水中氨氮含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甚至要达 到废水零排放,所以对废淡液的蒸馏系统需要强化,需要新上或对现有淡液蒸馏 系统进行改造,以达到最新环保要求。淡液蒸馏技术在纯碱生产行业有很好的应 用前景。 课题组可以提供成熟的淡液蒸馏工艺包。 经济效益预测: 淡液蒸馏可以回收纯碱生产工艺过程中需要的氨气和工艺用水,淡液蒸馏具 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5天津大学科技成果选编 技术成熟度:产业化项目 应用领域: 纯碱生产行业
天津大学 2021-04-11
垂盆草注射液
【项目来源】江苏省中医药局项目“中药垂盆草甙的化学及药理研究”,编号:97017。 【成果鉴定】经江苏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类    别】中药新药六(2)类。 【剂    型】注射液。 【功能主治】保肝降酶。主治肝炎。 【主要技术指标】 1.通过活性部位的筛选,确认垂盆草药材的主要活性部位为n-BuOH部分和水部分,且这两部分的活性组分分别是黄酮类和大极性苷类。 2.通过化学成分的系统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鉴定了丁香酸、δ-香树脂酮、β-谷甾醇、胡萝卜等11个化合物。经CA和中文中医药文献资料库检索证实,丁香酸等3个化合物是垂盆草药材中首次发现的化合物。 3.以垂盆草苷和异鼠李素-3、7-2-O-β-D-葡萄糖苷(简称ISO)为指标建立了垂盆草药材的定性、定量方法。 4.通过制备工艺的优选,确立了垂盆草注射液的制备工艺,建立了注射液的主要质控方法,并起草了质量标准草案,同时,对注射液主要药效学进行了验证。 【推广应用前景】我国是病毒性肝炎、肝癌的高发区,由于生存环境恶化,人口流动频繁等因素,发病率还将进一步上升。据统计,我国仅乙肝病毒携带者就有1.2亿多,这类人群实际上是潜在的乙肝患者。然而,尽管国内外对病毒性肝炎(主要是慢性乙型肝炎和重症肝炎)的治疗问题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但还远不能认为治疗问题已得到解决。国内外学者曾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研究了抗肝炎药物的治疗机制和疗效,但多数药物的作用机制还不明确,有些药物虽然在某一方面有效,但其毒副作用较大(特别是西药),可以说迄今还没有一种中、西药物被公认为已经能够治愈或完全控制病毒性肝炎。因此,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型肝炎新药的开发研究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如果能开发出在某一方面疗效显著、质量稳定、起效迅速、使用方便、毒副作用小、病人易接受、可长期使用的抗肝炎中药新药,必将造福于广大肝炎患者及其家人,同时,也定会受到医务工作者的热烈欢迎,市场前景将十分广阔,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而易见。 【进展情况】已完成临床前主要研究工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4-13
60052移液管
宁波华茂文教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 7 8
  • ...
  • 52 5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