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用于竖直面动力学研究的装置
本发明属于用于竖直面动力学研究的装置领域,尤其是研究圆周运动所涉及到的动力学装置。一个细线拴着一个重物在竖直平面做圆周运动,出现了实验现象和理论不符的情况,为了解释该现象并且证明理论的正确,本发明提出一种装置:用于竖直面动力学研究的装置,包括竖直面板,其特征是:竖直面板固定连接一个用于吸附永磁体的吸附板,还包括一个磁柱,磁柱一端吸附于吸附板,磁柱另一端栓接一根细线,细线的上端栓接于磁柱,细线的下端悬挂一个重物,竖直面板设有一个贯穿竖直面板正、反面的孔,孔内设有用于喷火以便在细线偏离平衡位置之后尽早烧断细线的第一喷嘴,且第一喷嘴的喷火方向为:既垂直于竖直面板,又垂直于细线。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发现药物或对新型肺炎有效的研究
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组成的抗2019-nCoV病毒感染联合应急攻关团队,由蒋华良院士和饶子和院士领衔、20余个课题组参与,团队利用前期抗SARS药物研究积累的经验,开展抗2019-nCoV药物研究。 饶子和/杨海涛团队快速表达了2019-nCoV水解酶(Mpro)并获得了高分辨率晶体结构,在此基础上,联合小组综合利用虚拟筛选和酶学测试相结合的策略,重点针对已上市药物以及自建的“高成药性化合物数据库”和“药用植物来源化合物成分数据库”进行了药物筛选,迅速发现了30种可能对2019-nCoV有治疗作用的药物、活性天然产物和中药,建议在2019-nCoV感染肺炎患者临床治疗中予以考虑和关注。 研究团队后续将继续深入开展针对性的抗2019-nCoV活性测试,为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更加直接的指导。 应急攻关团队已经完成了肉桂硫胺等公斤级合成工艺,制剂工作正在进行;环孢菌素A的胶囊制剂制备工艺也已经完成;其它部分药物的合成工艺探索也已完成。联合团队表示欢迎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与他们合作,共同抗击2019-nCoV。
上海科技大学 2021-04-10
基于类脑智能的舆情系统研究
复旦大学“基于类脑智能的舆情系统研究”项目组就疫情期间的网络热点展开了深入分析。其中由大数据学院魏忠钰副教授和新闻学院周葆华教授负责的用户画像团队,梳理了新浪微博中群体舆论演化总体态势及代表性群体的舆论特征,并对舆论引导方式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01 大数据舆论分析:把握民意趋势、挖掘事件成因 团队分析了2020年1月15日至2月16日期间与疫情相关的3000万条微博,依托情感分析、话题聚类等文本挖掘手段准确感知网民的情感倾向转变和话题动态演化。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疫情初期的舆论以负面情绪居多。随着中央全力部署、政府防控措施出台(实时数据的公布、武汉实行封城管控)、专家学者释疑解惑(钟南山院士、张文宏医生等对疫情的判断),正向情感不断提高。随后虽然疫情增长率不断减缓,情感指数仍有变动,多与受疫情触发的热点议题相关。 02 群体画像:精准定位人群、感知个性化诉求 团队根据用户的职业、地域等属性将用户细分为不同群体,并进行参与度的动态比较,同时对代表性群体的网络言论进行定点分析,准确感知不同社会群体的心理诉求与价值预期。 对于不同职业的用户,在疫情爆发初期,自媒体、专业技术人员和学生较为活跃,在事件后期专业技术人员、 自媒体、 企业高管、新闻出版与文化专业人士较为活跃。聚焦于奋战一线的医护群体,大多向外界传递了一往无前的抗疫精神,也不乏个别事件令其承受巨大压力,需要更多的社会理解和关爱。另外,由疫情所带来的经济影响逐渐蔓延,私营企业主及工薪阶层群体面临巨大压力,大多显露出焦虑情绪,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帮中小企业主纾困解难。 对于不同地域的用户,参与讨论的用户中广东、北京用户占比较高,其次是东南沿海各地,话题的地区“下沉”趋势明显。特别地,武汉患者群体作为地域分群角度的特殊主体,通过社交媒体向外界讲述自己的亲身遭遇,寻求社会救助,使个体诉求进入公共议程,激发了全网对于武汉患者群体命运的同情与共鸣。而随着国际疫情局势的不断紧张,华侨华人群体面临歧视压力,需要在下一阶段严防“输入”过程中予以妥善引导。 03 事件关联:警惕次生舆情、完善发声渠道 疫情期间,不少热点讨论相继引发了有关社会深层次问题的“次生舆情”,追踪事件关联将进一步协助制定危机应对预案。以近期学校实施网课为例,部分学校存在的网课工具攀比化、部分贫困群体的自卑自嘲心理引发讨论。而弱势群体缺少发声平台,若忽视其诉求将进一步激发矛盾。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复工复产复学过程中贫困人群的关心,新闻媒体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报道抚慰,促进社会沟通与社会公平。 不同的群体聚集于不同的网络社区之中,舆论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对分群体舆论特征进行分析使得挖掘群体共鸣更为高效。团队将进一步推动分群体智能舆论分析和信息汇集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公共危机信息汇集平台。在中国疫情防控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团队还将持续跟进对国际疫情的舆情分析,为网络空间现代化治理能力的提升赋能。
复旦大学 2021-04-11
苯妥英银促伤口愈合的研究
本研究通过化学合成得到兼备杀菌、消炎抗感染、促进伤口愈合特点的新化合物苯妥英银。大鼠及广西巴马小香猪体外实验证实,苯妥英银的促伤口愈合效果优于市售壳聚糖成膜喷剂,且治疗过程中伤口未出现化脓、红肿、隆起及深度感染(疖痈)现象,对皮肤无明显刺激性。体外抗菌实验证实,苯妥英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均具有抗性。急毒及药代动力学实验已证实,苯妥英银入血浓度低,对机体的毒性小。 技术创新点: 本项目的创新点在于将具有促伤口愈合作用的苯妥英和具有抗菌作用的 Ag 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得到既能抗菌又能促愈合作用的苯妥英银。该化合物溶解性较低,涂于伤口上,可使其在伤口结构面不断地向外缓慢释放苯妥英和银,然后形成一个屏障,保护伤口的同时,加快愈合。 市场应用前景: 临床上传统用于治疗伤口的药物只能抑制伤口感染或只能促进伤口愈合。但促伤口愈合效果较好的药物常表现出一些毒副作用,所以对于促进伤口愈合的整体效果并不理想。对于一些大的伤口,由于创面愈合时间长,很容易造成感染,将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 因此开发一种既能抗感染,又能快速地促进伤口愈合且毒副作用较小的药物尤为重要。本研究目的在于合成一种新的化合物,既能杀菌消炎抗感染,又能促进伤口愈合且具低毒副作用。 这一药物研发成功,将会填补兼具杀菌促愈合外用药物的市场空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据预测,全球高级伤口护理市场在 2023 年将达到 163 亿美元。 合作方式及条件: 本项目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合作,既可与企业联合研发后续工作,也可通过技术转让方式进行合作,还可通过其他形式进行合作。 已获得的知识产权 苯妥英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专利号:CN 104016923B )
南开大学 2021-04-13
细胞焦亡抗肿瘤免疫功能的研究
在活体内实现肿瘤选择性的蛋白功能调控,对生命科学研究和临床药物开发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目前仍是化学生物学领域一个长期存在的挑战。该研究工作一方面展现了基于三氟化硼脱硅反应的“双靶向激活”策略效率高、生物正交性好的优势,揭示了将探针改造为激活剂(Probing-to-Perturbing)这一设想在活体蛋白激活上的巨大潜力。利用这个新颖的生物正交技术,该研究揭示少部分的肿瘤细胞发生焦亡,就足以有效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进而激活很强的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该发现为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Gasdermin家族蛋白也成为潜在的肿瘤免疫治疗的生物标志物,这类蛋白的激动剂则很有可能成为抗肿瘤药物研发的新方向。
北京大学 2021-04-11
汽柴油输送系统内腐蚀监测及其抗腐蚀技术
本成果提出了汽柴油输送系统内腐蚀规律及演化机制。针对管线内腐蚀关键问题,建立点蚀发展与储罐内部环境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与量化表征数学模型;研究常压储罐底板腐蚀状态远程监测关键技术,为储罐安全运行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保障。 成果包括以下方面: 1、研究搭建了腐蚀测试系统进行不同含水量成品油介质中输送管道和储罐的腐蚀试验,通过失重测试腐蚀速率,确定了储罐腐蚀发生的临界水含量。利用SEM和3D显微镜观察腐蚀后的形貌和形态,利用XRD和EDS分析腐蚀后腐蚀产物的成分和组成(见图1),揭示了储罐内腐蚀机理。利用3D显微镜测量点蚀形貌、深度和概率,探明了点蚀的形成机制和演化模式,建立储罐点蚀发展模型。 2、研发了新型碳纸电极,搭建微型便携电化学系统,建立了基于电化学阻抗EIS的腐蚀性微生物硫酸盐还原菌检测技术,可实现污水中硫酸盐还原菌(SRB)的菌量测定。 3、研发的仪器样机:采用半选择培养法,利用电化学方法测定腐蚀性微生物的菌量。以丝网印刷电极及测试仪器进行展示,包含金纳米颗粒丝网印刷碳电极型号110GNP和C1110GNP,其中的金纳米颗粒(GNP)修饰的丝网印刷碳电极(SPCE)设计用于生物传感器研究,具有强化的电子转移特性。 【技术优势】 本成果通过现场调研和实验室模拟研究了成品油输送系统微生物腐蚀失效规律,揭示其微生物腐蚀的主要因素:水分、沉积物及主要有害菌如硫酸盐还原菌等; 1)首次建立了微生物腐蚀快速检测和监测平台,包括研发了基于纳米类酶催化的硫酸盐还原菌代谢产物硫化氢检测传感器及电流型硫酸盐还原菌菌量快速测定电化学传感器、电阻型成品油中管线材料腐蚀在线监测技术、基于阵列电极原理的微生物局部腐蚀监测技术。 2)根据沉积物下微生物腐蚀规律,研发了长效缓释型水溶性缓蚀杀菌剂,可实现对沉积物下微生物长效抑制。 3)首次仿生合成了高效抑制SRB的抗菌肽并应用于SRB腐蚀领域,揭示了阳离子抗菌肽和有空间环状结构的仿生活性生物肽,抑制SRB的影响因素和独特机制,为使用生物肽类抗菌剂抑制SRB腐蚀提供了新思路。 4)此外,利用原位产生抗菌活性物质的有益菌枯草芽孢杆菌与SRB竞争生长,建立了低成本长效生物竞争抑制SRB腐蚀新方法。 【技术指标】 1) 腐蚀性微生物测试周期6小时内,菌量检测限10个/mL。目前培养法需要14天。 2) 缓释型缓蚀杀菌剂,杀菌率达到99.4%以上,且具有长效性,目前有效测试时间是60天。 3)研究的环氧抗菌涂层,可用于管线薄弱易腐蚀环境微生物腐蚀控制。 【资质荣誉】 2022年度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华中科技大学 2023-07-19
基于大数据的用户业务行为学习
南京邮电大学 2021-04-14
高性能多功能聚四氟乙烯微孔材料的绿色制造
具有微纳多孔结构的聚四氟乙烯(PTFE)微孔材料在高效过滤、防水透声、高端织物、医疗器械等国民经济战略新兴产业的关键材料。但是,由于PTFE材料极难加工,近五十年来,只有美国Gore公司开发的拉伸法实现了PTFE微孔产品的大规模商品化生产,产值高达百亿。但是,拉伸法存在的一些顽固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如产品均匀性、产品孔径与孔隙率的。本成果颠覆传统拉伸法,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剪切诱导原位成纤工艺,巧妙地解决了存在半个多世纪的问题,可制备具有高孔隙率、小孔径、高强度的高性能PTFE微孔材料,并且可根据生产需求灵活调整产品宏观性状与微观结构,仅通过简单的工艺参数调整,即可实现具有不同微观结构的平板膜、纤维、中空纤维膜、微孔泡沫等批量化生产。与拉伸法相比,本成果工艺灵活、设备简单、能耗显著降低、无环境污染,具有良好的产业化潜力。此外,本成果提供了一种具有普适性的PTFE微孔材料改性方法,可以通过先进的复合工艺实现具有高导电、高导热等功能化PTFE材料,有效填补市场空白。围绕本成果,已发表多篇国际论文、申请四项国家发明专利、两项海外专利,在油水/固液分离、先进织物等领域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相关产品已成功验证并得到多方行业内专家认可。
山东大学 2025-02-08
长大隧道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掘进技术研究与应用
开展适应于不同围岩条件的开敞式TBM施工技术研究,在多项重大工程中成功应用。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05-04
4K超高清直播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201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超高清视频是继视频数字化、高清化之后的新一轮重大技术革新,将带动视频采集、制作、传输、呈现、应用等产业发生深刻变革。从2K高清晰度电视向4K超高清晰度电视的跨越,对直播系统的采、录、编、播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解决直播中的高清同播录制、实时内容压缩、智能数据管理和鲁棒稳定传输技术难题,成为制约4K超高清电视广播发展的关键瓶颈。 4K超高清编辑处理平台 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和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重大项目的支持下,上海交大项目组团队在全国率先开启了4K超高清电视直播系统的研究。历经八年与超高清全产业链核心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在超高清一致同播制作、实时并行编码、海量数据存管、无线高效广播和网络传输控制上取得了关键技术突破,形成了4K超高清电视直播系统,并完成全链路技术验证。率先在上海实现了4K超高清直播的有线无线同步播出,为我国4K超高清直播频道开播提供了解决方案,实现了千万用户级的4K超高清电视直播服务。 该直播系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促进了超高清网络传输、芯片、显示面板、终端整机及内容制作分发、行业应用等各环节产品的升级换代,有力地支撑了“中国制作2025”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全面促进了我国电视广播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项目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7项,近三年直接销售逾5.5亿元,新增利润超4千万元,获2017年广播影视科技创新一等奖。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5-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07 108 109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