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热轧相变过程变形抗力模型研究与开发
小试阶段/n项目已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和技术创新点。1.提出了CSP大梁钢的钢种分类优化方案,通过分析化学成分Si含量对变形抗力的影响,发现汽车系列用钢在增加Si含量后,对轧制状态影响产生了很大影响并造成了该系列钢种轧制困难,提出QSTE等钢种层别分类优化方案,同时优化其化学成分系数。。2.提出了适合涟钢CSP热轧生产线的相变变形抗力模型的结构设计及参数优化方案,从2015年9月底上线稳定运行至今,有效提高了CSP电工钢的轧制力模型预测精度,轧制力预报偏差12%以内从88.3%提高到96.7%。。3.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12
超大直径难变形材料环件碾压技术
本项目所研究的超大直径难变形环件主要应用于大型机械、船舶、石油化工、航空航天、原子能、核能等国家重大装备制造行业。在航空航天领域,环形件是发动机及火箭的关键零件,广泛应用在航空发动机的压气机机匣、涡轮机匣、结合环、安装边、封严环、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储箱结构框等重要部位。随着国家航空航天、原子能、核电能等的发展需要,对环件尺寸要求越来越大,精度、强度、刚度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超大直径难变形材料环件的研究对于提升我国重大装备制造行业有着至关重要的
重庆大学 2021-04-14
非接触法收缩膨胀变形测定仪
执行标准:GB/T 50082-2009,JTG 3420-2020 北京耐尔得公司研发的NELD-ES731非接触法收缩膨胀变形测定仪,适用于测定早龄期混凝土的收缩及膨胀变形的测试,也可用于无约束状态下混凝土收缩膨胀变形的测定。该产品是通过电涡流传感器对埋入混凝土的标靶进行位移测量,高精度处理器能精确的测量出混凝土早期收缩的变形数据。主机采用8寸彩色触摸屏,操作简便,界面友好;数据分析软件具有双向数据分析能力;测量夹具结构科学,加工精细。该产品受到使用单位的一致好评,是科研单位、质量控制单位信得过的好产品。
北京耐尔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2023-03-17
基于深度学习的光伏并网系统电能质量预测及调控策略研究
本成果围绕光伏并网系统电能质量展开。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研究谐波等电能质量指标变化规律,运用特征提取技术处理时序数据,实现电能质量预测。研发基于态势感知的电能质量调控装置,总谐波补偿率不小于 90%,补偿次数 2 - 50 次。成果形式包括研究报告、调控装置示范应用,申请发明专利 3 项,发表论文 3 篇。应用场景涵盖光伏电站、配电网等,可提升电网可靠性与经济性,减少设备损耗、优化调控策略、降低弃光率,为新能源消纳提供支撑。
沈阳农业大学 2025-05-21
基于锥面弹性变形的电主轴安装固定结构
一种基于锥面弹性变形的电主轴安装固定结构,它包括固定基座(1)、外锥套(2)和内锥套(5),所述的 电主轴(6)的两端分别设有由外锥套(2)、内锥套(5)构成的一组锥环,两内锥套(5)套装在电主轴(6)的外侧, 与电主轴(6)之间圆柱配合,各内锥套(5)与对应的外锥套(2)之间锥面配合,固定基座(1)套装在外锥套(2) 的外侧,内外锥套通过螺钉(3)轴向紧固,使得内外锥套径向膨胀将电主轴与固定基座结合为一体。本实用 新型的外锥套和内锥套采用小锥角,锥环锥面和螺钉螺纹面双重增力,增力比大且可以自锁,夹紧可靠; 带开口锥环组变形容易且均匀,定位精度和夹紧刚度高。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4-11
毓旋翼——模块化可变形飞行器
“毓”旋翼是一种模块化多旋翼无人机,系统构建了一种新型多旋翼无人飞行平台,设计了简单可靠的连接结构。由于单个飞行模块具有独立的动力系统和控制系统,本项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模块的协同控制算法并给出了区别于常规多旋翼构型的多种模块排布方式。此外,还能够基于冗余传感器数据研究了数据融合算法以提高传感器精度。 “毓”旋翼无人机由多个单旋翼模块组成,每一个单旋翼模块具有独立的结构、飞行控制器、动力系统以及通信设备。飞行控制器用于感知环境,处理数据,实现算法,是飞行器控制的核心。其中包含以下传感器:加速度计(用于测量姿态)、陀螺仪(用于负责测量姿态以及获取角速度)、磁力计(用于获得姿态)以及气压计(用于获得高度);通信设备用于模块与模块之间以及模块与外部设备之间的通信,由于通信的多对多特性,将会引入通信网络实现组网通信;结构用于组成机体,安装放置元器件,并实现与外部的连接,是飞行的主体部分;动力系统则用于动力输出,包含无刷电机、电子调速器、螺旋桨、电池以及配套供电网络,在这里由于多个模块之间可以采用独立电池供电,为使多个电机之间的供电电压相同引入了并联供电网络,实现多个电池之间的并联供电。
北京理工大学 2021-11-26
毓旋翼 —模块化可变形飞行器
“毓”旋翼是一种模块化多旋翼无人机的,系统构建了一种新型多旋翼无人飞行平台,设计了简单可靠的连接结构。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由于单个飞行模块具有独立的动力系统和控制系统,本项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模块的协同控制算法并给出了区别于常规多旋翼构型的多种模块排布方式。此外,还能够基于冗余传感器数据研究了数据融合算法以提高传感器精度。“毓”旋翼无人机由多个单旋翼模块组成,每一个单旋翼模块具有独立的结构、飞行控制器、动力系统以及通信设备。飞行控制器用于感知环境,处理数据,实现算法,是飞行器控制的核心。其中包含以下传感器,加速度计(用于测量姿态),陀螺仪(用于负责测量姿态以及获取角速度),磁力计(用于获得姿态)以及气压计(用于获得高度)。通信设备用于模块与模块之间以及模块与外部设备之间的通信,由于通信的多对多特性,将会引入通信网络实现组网通信。结构用于组成机体,安装放置元器件,并实现与外部的连接,是飞行的主体部分。动力系统则用于动力输出,包含无刷电机、电子调速器、螺旋桨、电池以及配套供电网络,在这里由于多个模块之间可以采用独立电池供电,为使多个电机之间的供电电压相同引入了并联供电网络,实现多个电池之间的并联供电。 1、主要技术优势 毓”旋翼的若干个子模块相同,使用者只需稍加注意正反模块的结合,便可根据自身实际需求确定子模块的数量和具体的连接方式,以满足不同的载荷需求或其他用途;由于模块化,单模块紧密排列本就利于储存,再加上可折叠变形,因此毓旋翼在储存方面极为便利,而且折叠储存方式多样,适合于多种场景; 2、主要性能指标 1)模块化,灵活拼装,快速更换,“毓”旋翼由若干个完全相同的单旋翼模块组合拼装而成;2)协同化,组成此多旋翼无人机系统的单旋翼模块高度内聚,多个模块协同控制以实现整体控制;3)多样化,使用者可自由改变子模块的数量和排布方式进行组装,以满足不同载荷的实际需求。
北京理工大学 2022-08-12
新冠肺炎疫情发展预测模型
2020年1月25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陆家海教授联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W. Ian Lipkin在bioRxiv预印版平台发表文章研究From SARS-CoV to Wuhan 2019-nCoV: Will History Repeat Itself?,通过2002-2003年SARS疫情的数据模拟了武汉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流行数据。 根据此研究模型估计,2019-nCoV病例的累计计数约为SARS总数的2-3倍,预计发病高峰将在2月初或中期。在应对方面,应该限制或禁止区域性迁移,以防止超级传播者的出现和移动,同时迫切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加强监控并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这种流行病。
中山大学 2021-04-10
大数据预测疫情传播研究
该项目利用国家卫健委公布的确诊病例总数数据链,以应用传播动力学为方法,以黄森忠教授建构的普适SEIR模型作为模型理论,通过“南开大学智英健康数据研究中心”开发的程序EpiSIX,分析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有关数据,并将分析结果生成可视化网页,开展疫情发展回顾、确诊病例数时序区间预测等相关工作,对疫情发展情况及疫情防控效率作出研判。 研究团队由黄森忠教授和山西大学复杂系统研究所所长靳祯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彭志行副教授共同领衔,南开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多名年轻教师与研究生加入。研究团队从1月30日至2月14日,每3日发布一次预测,已连续发布疫情传播预测6期,并根据疫情变化,及时调整预测评价指标,其预测区域也进一步细化,由原来的对全国、湖北省、武汉市的疫情预测,拓展为对全国各省市的预测。
南开大学 2021-04-10
新冠肺炎传播风险预测分析
在2003年成功预测SARS流行趋势的基础上,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生物数学团队与陕西师范大学生物数学团队、加拿大吴建宏教授团队合作,基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机理、密切跟踪隔离和封城等策略,建立了传播动力学模型,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风险进行了预测分析,此项研究成果“Estimation of the transmission risk of 2019-nCov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ublic health interventions”。 研究中利用2020年1月10日至1月22日的报告疫情数据,采用动力学模型和统计计算方法预测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的基本再生数为6.47 (95%置信区间为5.71-7.23),给出了疫情的达峰时间和峰值以及最终感染规模(若继续1月22日前的控制措施,疫情将在3月10日左右达到峰值)。研究中进一步采用似然函数方法加以验证,得到了与模型估计值一致的结果。如果续代时间大于6天或潜伏期越长,基本再生数可能更大,该结论说明了疫情传播的速度快。与23至25日的疫情数据相比,模型预测结果与报告疫情数据基本一致。 研究中进行敏感性分析,讨论了1月22日前武汉采取的防控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在降低再生数中的重要作用。预测结果显示从23日起加强控制措施,报告病例数会在一个周后出现明显的下降,即加强的控制措施会在一个周后产生明显效果。进一步分析1月23日后武汉封城策略对其它地区疫情的影响,基于武汉到北京的航班、铁路等信息,计算武汉封城前后对北京疫情的影响,表明武汉封城(即北京无来自武汉输入病例)后,北京在未来7天的病例数将降低91.14%,这说明了武汉封城对全国疫情防控的关键作用。SSRN 截图 密切跟踪隔离措施的敏感性分析点击查看原文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24 2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