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 VOCs 处理系列关键技术与设备
本项目包括三大核心技术:1、强制冷凝 VOCs 废气处理设备,创造性地将强制换热技术改造后应用于 VOCs 强制冷凝处理工艺中,针对高浓度有机废气,回收经冷凝的 VOCs 物质,同时回收废气中的温度生产热水。设备内表面均采用实验室自行研发的特殊拒油涂层处理,以防止有机物质对冷凝器的污染,提高冷凝装置稳定运行效率并降低设备维护成本。  2、开发的光催化氧化剂和附着技术克服纳米光催化剂易团聚、易流失的弊端,开发出新型快速的光催化剂负载技术,能够大大推进光催化剂在废水、废气中的实际应用,负载材料廉价易得,加工方便,寿命长,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能够在吸附VOCs物质的同时,直接发生光催化反应,将VOCs物质完全矿化。 3、开发的高效苯吸收液及分层技术采用特殊吸收液配方制备能够分层的高效苯吸收液,能够有效地吸收废气中的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毒有害物质,净化VOCs废气。吸收的VOCs物质能够静置分层,从而能够更快速地富集,方便下一步的回收分离,吸收液可以重复使用。 三大技术可以互相结合为工艺组合,在高浓度有机废气的净化与有价值物质的回收、油烟净化、企业VOCs治理等方面具有广阔地应用前景。已成功解决了河北省三家企业的VOCs处理与排放问题。 项目特色:自2005年企业进行VOCs产生全过程分析,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2013年于宏兵承担了环保部大气污染治理应急项目VOCs污染控制欲核算方法研究项目,对工业企业VOCs排放特征、排放量核算技术方法和VOCs处理技术绩效进行评估,建立了天津的VOCs污染控制体系。在VOCs污染前端预防、后端治理技术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南开大学清洁生产研究中心以南开大学科研平台为依托,自身拥有XRD、同步热重分析仪、便携式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大中型仪器共计25台,价值合计300余万元,拥有非常雄厚的技术力量支撑科研工作。 市场应用前景:VOCs治理工况复杂、技术路线众多也决定了这一行业的 发展特点:市场分散,需求多样化,企业要想把规模做大很困难。正因为市场分散,VOCs治理行业要垄断也不容易,市场完全开放,各家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策略来获得竞争优势,这个市场在未来几年将以30%的速度增长。VOCs 污染治理正在起步,有望撬动近700亿产值。目前,国内VOCs 污染平均治理成本约500-600万元,按每座工业园5家企业参与治理,省均150 个工业园区,全国20个省保守估算,市场空间将达到625~750亿元。未来,随国内VOCs 排放标准有望提高,VOCs治理投资有望进一步增加。投资估计:投资500万元, 经济和社会效益:利润率20-30%,经济效益显著,污染物减排效果显著。
南开大学 2021-04-13
机械手湿喷砼成套 机械手湿喷砼成套技术
针对干喷存在的粉尘大、强度低、回弹率高等现状,先后与山东能源新巨龙煤矿、同煤集团同忻煤矿、徐工-施维英公司、中煤王家岭煤矿展开湿喷技术及配套装备研究合作,现已成熟应用。湿喷机采用防粘度技术成功解决了料腔粘料、堵管问题。在同忻煤矿首次实现了水、水泥、砂子、石子及各种添加剂全程定量的喷混凝土作业控制,能够保证喷混凝土性能稳定。为提高机械化程度,在王家岭矿首次采用喷浆机械手,通过远距离遥控器操作机械手来实现喷浆作业,解除了喷浆工人的繁重体力劳动,提高了施工效率、喷浆质量。根据不同矿井条件,设计了不同湿喷砼模式。在新巨龙矿成功应用了“地面配料+大巷搅拌站+井下湿喷”系统,研究成果获山东省煤炭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同忻矿成功应用了“地面配料和搅拌+罐车运输+井下湿喷”系统,用防爆罐车把砼(加入水化控制剂)运至湿喷地点,接着把罐车内砼加入到湿喷机进行喷射,山西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其进行了成果鉴定,研究成果获部级三等奖;在王家岭矿采用“地面配料+井下搅拌并给入湿喷机+机械手喷浆”系统,进一步提高了机械化程度。研究团队现拥有一种高强度低耗能的煤矿湿喷系统及湿喷方法(2013106765591)、喷浆机械手(2014100645459)、一种矿用螺旋式定量配水输送车(2013106812342)、一种矿井用混凝土搅拌运输罐车(2014205178627)等专利六项。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3
基于物联网技术和多信息融合的煤炭生产计量监控系统
本技术整合了土地复垦学、土壤学、生物学、地质学、化学和信息技术科学等相关学科,采用物理模拟实验与数学模型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际观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模型建立、GIS 完全结合和系统开发,实现不同重构措施下的不同年限的复垦农田作物动态预报,揭示重构措施-复垦年限-复垦质量(作物产量)的动态响应机制,为矿山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1)建立复垦土壤水氮运移和作物生长联合模型。联合模型包括作物生长发育、土壤水分运移、土壤氮素运移三个子模块; (2)在 GIS 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确定数据库管理的结构、数据调运和追加的程序,编写用计算机程序。开发能与 GIS 完全结合的水氮运移和作物生长模拟联合模型组件及其配套的数据库,构建基于 GIS 和模型的复垦农田土壤作物产量预测系统; (3)采用智能化土壤作物系统模型和 GIS 结合的耦合模型,实现不同重构措施下的不同年限的复垦农田作物动态预报,揭示重构措施-复垦年限-复垦质量(作物产量)的动态响应机制。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3
猪优质精液生产技术与社会化供应体系研究与应用
该技术应用于生猪养殖领域。通过对国外先进的设施设备和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建立了高标准、专业化的公猪站。在此基础上,持续开展了优质种猪的遗传选育;开展了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和重要疫病的防制研究;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影响了影响猪精液品质和淘汰的主要因素;建立了提高猪精液品质和降低公猪肢蹄病发生率的营养调控技术;对优质精液生产、保存、运输和输精技术开展了集成创新;建立了以人工授精中心为核心的猪社会化供精体系。猪精社会化供精体系可覆盖母猪50万头,母猪平均分娩率达88%,可提高母猪PSY0.2头;降低公猪淘汰率20%。 该项目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在高水平公猪站的建设和公猪站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开展了有效引进、转化和集成创新;在持续开展优良种猪选育的基础上,选择和引进公猪进入人工授精站;在公猪营养和生产管理方面开展了突破性创新研究;通过“互联网+基因”的人工授精服务体系的创立,建立了优质、安全、高效的猪精液的社会化供应体系,最大化地实现了遗传品质优秀、精液品质优异、安全品质优良的猪精推广应用。 目前猪精社会化供精体系可覆盖广西全省,并覆盖广东、湖南和福建等省份,覆盖能繁母猪50万头。该技术能保障精液的遗传品质优秀和卫生品质优秀,能显著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收益,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转化条件:大型商业化猪精公司 成果完成时间:2016年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地铁施工及运营对相邻文物的影响评估、监测及加固成套技术
本成果源于为江苏省科技厅资助的产学研重点项目,主要的成果内容:(1)地铁区间隧道及车站基坑开挖对文物等重要构筑物的影响预测评估技术;(2)地铁施工爆破对构筑物振动影响评估预测技术;(3)文物检测的新技术研究;(4)文物加固消险新技术。(5)地铁施工时文物监测新技术及远程监控系统开发。(6)地铁运营期间轨道振动对文物鼓楼影响的研究。目前针对地铁施工及运营对文物的影响分析及控制保护技术在国内外尚较少见,本项目组已经针对上述研究内容取得4项软著和多项相关专利,并且参与了南京地铁4、5、6、7及宁句城际等多条线路沿线的文物评估及加固项目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吸附分离高纯度C6-C8正构烷烃产品技术
高纯度正己烷、正庚烷和正辛烷(≥99%)黏度低,芳烃含量及硫、氮含量低,附加值高,在化工、医药、电子等相关行业需求量较大。我国主要采用精馏法从90#和120#溶剂油中提取工业级正构C6-C8烷烃和少量试剂级正构烷烃,能耗高;国内企业在高纯度正构烷烃生产方面缺乏相关技术,生产成本较高。吸附分离高纯度C6-C8正构烷烃产品技术开发了一系列新型吸附剂和吸附分离工艺技术,该技术填补了国内吸附法生产高纯度正构烷烃产品的技术空白,打破高纯度正构烷烃产品一直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有效提高国内石油资源的利用率,为石化企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经过试验研究和可行性分析,解决了吸附剂制备、吸附工艺参数优化及吸附剂再生工艺等关键技术难题,已完成小试及工艺包编制。 技术特点: 1.原料来源广泛。直馏汽油、芳烃重整抽余油、90#和120#溶剂油、工业己烷、庚烷等均可作为原料; 2.工艺技术先进、产品纯度高。自主研制和开发一系列新型吸附剂,首次开发了加温变压吸附技术;可以得到纯度≥99%C6-C8正构烷烃; 3.绿色环保、环境效益好。生产过程无其他有害有毒化学物质添加,吸附剂可重复使用,提纯正己烷/正庚烷/正辛烷后的剩余物料,可返回原生产系统,或作产品销售,无物料排放,无吸附剂固废二次污染问题。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反择形吸附提纯C5-C8正/异构烷烃产品技术
轻石脑油、芳烃抽余油经预分馏得到C6~C8正异构烷烃,因正/异构烷烃沸点接近,采用精馏分离工艺进一步得到含量>99.5%以上的高纯度C6~C8溶剂油产品,分离难度大、能耗高。本研究室自主研制和开发反择形吸附剂及吸附分离技术,进一步脱除预分馏产物中微量的异构烷烃,得到99.5%以上的高纯度正构烷烃产品,副产异构烷烃产品可做调和油和溶剂油,增加了原料油综合利用率,提高溶剂油产品的附加值。经过试验研究和可行性分析,解决了吸附剂制备和再生等关键技术难题,已完成小试。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野外病原微生物快速诊检的关键技术与应用
 乙肝病毒是我国肝炎、肝硬化与肝癌的主要原因。本项目率先提出利用纳米粒子的特殊效应来解决病原体侦检的灵敏度、特异性与通量的关键技术问题,对实现这些病原微生物早诊断与疗效监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通过本项目实施,取得了如下创新成果: 1. 研发了磁性纳米粒子与量子点标记的层析芯片,研制了对磁信号与光信号进行定量检测的层析芯片阅读仪,实现了抗原或抗体的定性、定量多指标同步检测; 2. 建立了量子点标记荧光偏振技术,筛选出3 个HBV sAgB 细胞表位;筛选出一对前S1 区小鼠源单克隆抗体HB1 与HB3,研发前S1 区的酶联试剂盒;建立了唾液诊断乙肝的方法; 3.研发了巨磁阻抗效应结合微流控芯片基础上HPV 病毒快速分型方法;利用巨磁阻效应结合微流控芯片与等温PCR 扩增技术,研制出便携式肝炎病毒快速基因分型系统; 4. 研发了组合式毛细管基因芯片,实现了多群耐药突变与基因分型检测。 获发明专利授权2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 项,医疗器械证书3项;教育部成果鉴定结论为“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于纳米技术的乙型肝炎诊断新技术方法与传感器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中国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二等奖。  应用情况:产品在全国数百家医院获得应用。成果对于提高我国病原微生物诊疗水平、推动纳米医疗器械产业具有重大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3
酵母核苷酸的生物制造关键技术突破及产业高端应用
本项目在高纯度RNA的绿色制造的核心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进展,产品质量明显优于OMTEK等国际公司;在核苷酸的高效制造的核心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成本明显低于YAMASA等国际公司,建成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技术最先进的酵母-核酸-核苷酸的生物制造生产线并实现产业高端应用;共申请专利20项,授权发明专利11项。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益生优良芽孢杆菌发酵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
益生芽孢杆菌因其独特的优势可用来制成新型、高效、低残留的微生态制剂,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学等科学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外益生芽孢杆菌产业化关键技术存在诸多问题。如:活菌数低、出芽率低、货架期短、生产工艺研究不够深入、产品稳定性差等。 项目组在完成系列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基础上,经过十几年的研究,攻克了芽孢杆菌发酵集成技术,主要包括:N+诱变结合荧光探针追踪,筛选出性状优良的菌种;多阶段发酵与高密度培养结合,大幅提高菌体密度、芽孢出芽率及菌体适应环境能力;构建图像采集,发明新型反应器,进一步优化菌体生长条件;将反应分离耦合技术应用于发酵,解除发酵过程中产物对菌体生长及体内酶活力的抑制作用,实现高浓度的发酵、提高芽孢出芽率、降低产物分离能耗、简化产物分离过程。 创新优势: 项目组采用专利技术生产研发系列益生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活菌数由2亿cfu/g提高到8亿cfu/g,符合市售要求并高于农用微生物菌剂国家标准(GB20287-2006)3倍以上;芽孢形成率达到了89.02%,比国内最高提高33.6%,发酵周期21天,比国内最短时间缩短38.2%;凝结芽孢杆菌活菌数由0.5亿cfu/g提高到12亿cfu/g;地衣芽孢杆菌活菌数由10亿cfu/g提高到13亿cfu/g。筛选出海藻糖、聚乙二醇400、吐温80、谷氨酸钠及甘油5种芽孢保护剂,延长芽孢半衰期45%以上,对菌体活性起到良好的保护效果。在示范区内应用,病害抑制率达89%。项目生产的蜡样芽孢杆菌粉参照标准WS-10001-(HD-0902)-2002,检验为类白色粉末,干燥失重为3.3%,小于7.0%,异常毒性符合规定,霉菌小于10个/克,低于标准规定100个/克,未检出控制菌,活菌数为731亿/克,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检测标准。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7项,授权14项;发表论文59篇,SCI收录43篇;出版专著5部。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28 629 630
  • ...
  • 734 73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