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乳酸乙酯催化合成丙酮酸乙酯
目前工业上生产丙酮酸乙酯的工艺是以乳酸乙酯为原料,经高锰酸钾氧化合成丙酮酸乙酯。该工艺虽然反应温度温和、成本低,但是该过程中高锰酸钾的使用量很大,高锰酸钾价格较贵,投加过量会引起出厂水色度升高,长期过量投加,反应产物水含二氧化锰易使滤料板结。且高锰酸钾与皮肤接触可腐蚀皮肤产生棕色染色,粉末散布于空气中有强烈刺激性,环境污染严重。现有专利技术则多采用氮氧化合物和碱催化乳酸乙酯制备丙酮酸乙酯。但这些方法催化剂会污染环境,含氯氧化剂有毒,难储存运输,对工业生产安全存在一定威胁且溶剂难于回收。 本成果采用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分子氧为氧化剂,在低温、低压条件下即可实现乳酸乙酯到丙酮酸乙酯的高产率合成。 技术特点: 1.以氧气氧化实现乳酸乙酯到丙酮酸乙酯的有效转化; 2.乳酸乙酯来源广、价格低,是理想的原料; 3.氧气是最常见的气体,性质稳定,使用安全,易于控制,具有绿色化学优势,是氧化反应中最理想的氧源; 4.采用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在优化反应条件下,乳酸乙酯的转化率100.0%,丙酮酸乙酯的选择性99%以上,催化剂与溶剂可重复使用。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大肠杆菌合成的新型疫苗佐剂
MPL®是 Corixa 公司商业化生产的的疫苗佐剂,在欧洲和澳大利亚应用于临 床实验。研究表明,MPL®只能激活 TLR4-TRAM-TRIF 信号转导途径,而不能激活 TLR4-Mal-MyD88 信号转导途径[34],因此只会诱导产生适量的细胞因子,而不引发严重的炎症反应。除 MPL®外,其它结构类脂 A 分子,如单磷酸类脂 A(MPLA),也能在降低自身毒性的同时保留免疫刺激能力,因此开发类脂 A 疫苗佐剂成为近 几年研究的热点。 本实验室利用染色体基因敲除和整合技术,构建一系列能合成不同结构类脂 A分子的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其中HW001菌株能产生可用于疫苗佐剂的M-MPLA, 通过 TLC 及 ESI/MS 鉴定,该菌株可合成单一的 MPLA 结构,在 LPS 免疫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生产方法简单,利用简单的培养基即可实现M-MPLA 的大量生产。此外,本实验室具有成熟的 M-MPLA 提纯工艺,可实现从菌株、发酵到纯化整个工艺的转让。
江南大学 2021-04-11
异硬脂酸催化合成关键技术
C18饱和支链脂肪酸(异硬脂酸)是一种具有支链结构的长链饱和脂肪酸,分子式与硬脂酸相同,但是常温下呈液态。异硬脂酸及其酯在合成润滑油、液压油、燃料添加剂、高档化妆品、高分子材料、表面活性剂、纺织、涂料和医药等工农业生产的许多行业以及军事、航空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异硬脂酸的生产只局限在欧洲的少数几个规模较大的油脂化工企业,如英国Corda、比利时 Oleon 等。在国内,一方面尚无企业掌握异硬脂酸生产技术,另一方面异硬脂酸产品需求逐年增长,2016 年我国进口异硬脂酸产品超过 10000吨。这样的局面造成异硬脂酸产品市场的供求严重失衡,价格居高不下。尤其在国内,该产品是典型的卖方市场,2019 年异硬脂酸国内的市场价格达到 6.5 万人民币/吨,利润惊人! 近年来,江南大学自主研发了异硬脂酸合成工艺,以廉价的工业油酸为原料,经催化异构化、氢化合成异硬脂酸产品,可将异硬脂酸的生产成本控制在 1.5 万人民币/吨以内,同时产品质量达到 Corda 和 Oleon 的现有水平,发展前景广阔。 技术指标: 拥有低成本、高活性催化剂制备的核心技术; 掌握催化异构化、氢化关键技术参数; 掌握产品纯化分离技术; 催化合成异硬脂酸的收率超过 70%; 在小试基础上,开展 1000 倍工艺放大实验,效果良好。 项目成熟度: 1)小试成熟; 2)工艺放大:已经成功完成 1000 倍工艺放大实验; 3)产品成本:采用江南大学自主研发的合成工艺生产异硬脂酸,生产成本低于 1.5 万人民币/吨。 
江南大学 2021-04-13
高粘度硅油的合成及其在香波中的应用
该项目利用 KOH 作催化剂,低粘度二甲基硅油作止链剂,在 170oC 下催化八 甲基环四硅氧烷的开环聚合,制备了运动粘度超过 150 万 mm/s2 的高粘度硅油。 该合成工艺利用脂肪酸作中和剂,使生产工艺更为简便,降低了高粘度硅油的生产成本。选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合成的硅油进行乳化并制备得到了粒径为5~40μm,平均粒径为 20-30μm 的乳化硅油。该乳化技术表面活性剂用量仅为10wt%,便可得到硅油含量在 50wt%的稳定性优异的乳化硅油。该乳化硅油具有优异的配伍性,应用到二合一香波中可以明显改善头发的梳理性,其调理性能已达到市售的国外香波产品的先进水平。 
江南大学 2021-04-13
三分屏课件实时自动合成系统
产品详细介绍    三分屏课件全自动实时合成系统 ---- 三分屏课件制作工具之王者 (国内最好用的三分屏课件制作工具----无需专业知识,做出最专业的课件!)   三分屏课件全自动实时合成系统简单易用,能够轻松快速的将教学中的场景(视频)、电脑屏幕内容、麦克风声音(或电脑中音频)等录制为一体化的三分屏课件,并可上传到服务器供远程点播。 l        适用场景――适用于互动教室及专用测评室: 该系统可用于学校精品课堂建设、优质教学资源积累、教学评估、精彩内容点播等,也可作为电子白板互动教室的增效系统安装使用。 l        该系统优点:   1.   简便易学:最少按键两次即可完成课件录制;录制结果可直接上传到服务器 2.录制画面清晰,录制过程CPU占用低,文件占用空间小,常规为80M/小时(视设置不同而略有差异) 3.音视频信号和讲稿区画面高度同步,时差不超过0.1s 4.支持多路、多种视频设备(摄像头、DV、摄像机等)采集 5.支持符合SCORM1.2标准的课件导出 6.界面语言支持中文简体、繁体 7.加密狗授权,可以在任何电脑插狗使用,不限制使用电脑; 8.可以完美结合本站加密方案进行在线授权播放或下载授权播放 9.生成的课件可进行编辑,生成的文件可通过索引快速浏览。 10.屏幕捕获采用特殊的技术,能有效捕获桌面正在播放的视频窗体内容。 l        基本功能:       1. 动态屏幕捕获:能够将计算机屏幕内容,包括鼠标运动轨迹、电子白板内容等完全录制下来。录制范围可选择全屏、屏幕区域和窗口。  2. 捕获图象与语音:实时采集教师的图象与声音,并进行压缩处理后存盘。  3. 课件编辑:录制好课件后,可以对课件进行任意的剪切,删除无用的部分,也可以合并多个课件,并且视频与讲稿是同步编辑,即:在编辑过程中保持视频流、音频流、屏幕流的同步。 4. 课件格式为网页格式,可直接发布到Web站点或服务器用于点播。无需安装客户端,任何电脑都可以播放。 5.视频音频播放区 在观看视频时,鼠标左键在教师视频或学生视频区域内任意双击,可以使视频整屏播放,也可任意的调整视频的大小。视频采用MPEG4格式,能够最大化的降低CPU需求,传输流畅。 6.屏幕流播放区 播放教师计算机的屏幕内容,包括鼠标运动轨迹,打开的文档、音乐、电影等,鼠标左键在该区域任意双击后该区域满屏播放。 7.文字描述与索引区; 文字描述信息包括作者、主题、版权等;通过索引信息,可以将课件分成多个章节、或者分成多个知识点,便于学习。文字描述可以录制完毕后添加,也可录制前编写。 8.讲稿缩略图区 在这个区域里,可以浏览任何一个幻灯片,也可以查看与每个幻灯片相关的视频音频信息,从而实现讲稿与视频的互动。双击任一缩略图可以立即播放该缩略图的教师视频、学生视频和板书内容。                         录制效果   l        功能――全自动实时合成课件: ·         录制功能 1. 多种内容同步录制 a. 屏幕录制 屏幕录制 可选择录制全屏、矩形区域或特定窗口内容进行录制。 b. 视频录制 视频录制 外接摄像头,即可将拍摄到的视频内容同步录制保存。视频大小、压缩质量均可调节。支持两个视频采集设备同时录制。 c. 音频录制 音频录制       录制电脑屏幕内容时,可同步录制麦克风声音,或同步录制电脑中播放的音频。 d. PPT索引抽提       PPT索引 在使用PPT作为授课/会议课件,并使用录播系统进行录制时,系统会自动从PPT中抽提每页标题作为课件索引。索引可新建/编辑,生成的课件可通过索引进行快速浏览。 2. 多种录制启动方式 a. 向导启动录制      通过向导引导,一步步启动录制功能。在向导引导过程中,可设置录制的相关参数,包括视频设置、音频设置、帧数设置、课件信息等。在设置后,系统将自动保留设置信息,下次启动录制时将作为默认设置。 b. 一键启动录制      可通过设置快捷键,一键启动录制功能。录制相关参数设置为默认设置。 c. 自动录制  定时录制 定时录制可以让系统到设定的启动时间自动开始录制,无须老师干预。 播放功能 播放界面 1. 录制完成自动预览;课件结束录制后直接播放,无须在IE中打开。 2. 支持远程点播;录制的课件经过编辑整理后可上传到任意web站点供远程点播。 编辑功能 1. 课件编辑;可进行任意片段剪切。剪切可精准到帧,视频切口质量清晰,并随时保持音视频、讲稿区的同步。 2. 可编辑课件索引;可编辑课件索引标题及索引缩略图。 3. 支持课件压缩;可根据需要将课件保存为不同压缩比的课件。压缩后,自动打包为ZIP格式文件。使课件占用空间更小,便于传递和保存。 4. 支持视频部分替换成图片:无视频录制后,可在视频区设置图片显示。 5. 合并自如:支持同时合并多个不同尺寸的课件。合并后,随时保持音视频、讲稿区同步。 6. 支持SCORM1.2标准格式的输出。 7. 支持课件直接上传到FTP服务器。   欢迎联系试用。QQ:426901512
北京盛兴利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光的三原色合成实验器(学生用)
120mm×80mm×110mm,红、绿、蓝三色光源亮度可调,学生可分组探究光的三原色合成。
宁波华茂文教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色光三原色(光三原色合成)
335mm×200mm×95mm,光罩φ35mm×160mm,工作电压DC6V/0.3A,内外接电源均可,三色光可单独或合并工作,可合成白光。
宁波华茂文教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新冠肺炎影像学AI智能辅助诊断研究
“现阶段医生需要在大量影像数据中快速诊断出新冠肺炎的病例,此外还需要诊断出病灶分布的位置、大小等来评估严重程度。”薛向阳介绍,针对临床的现实需求,团队将设计目标定位于“肺炎分类鉴别”和“关键病灶检测”两大功能,前者是为区别健康状态、新冠肺炎、其他病毒性肺炎、细菌性肺炎,后者则为找到并分隔出磨玻璃影等病灶区域。针对这些需求,团队设计诊断算法模型,让机器利用模型进行训练,学习不同类型肺炎在CT影像表现上的不同特征,最终具备智能辅助诊断的能力。而这需要突破小样本学习、小目标检测等多个技术难题。“小样本学习”即在较少训练数据样本的条件下进行机器学习。在疫情发生前期,能够获取的新冠肺炎影像数据相对较少,且由于一线影像医生任务繁重,无法获得大量专家标注,因此需要算法在少量样本的条件下“自学成才”。为此,团队采用基于自迁移学习的半监督学习等技巧,使算法具备一定的“小样本学习”能力,在不增加医生标注工作量的情况下较好地提高了算法模型的普适性。由于CT影像切片中的病灶区域有大有小,且往往大中小病灶区域面积悬殊,如何使算法能同时检测大、中、小各个目标是另一大难题。团队利用神经网络的层次性特点与病灶区域的大小进行对应,“网络的底层关注细节,即小病灶区域,而网络中层到高层所关注的病灶区域则越来越大,因此模型通过不同层次的加权和融合,最终便能达到同时检测大小病灶区域的目标。”薛向阳解释道。“不过,即便有诊断‘神器’,影像科医生也是不可替代的。”薛向阳说,人是复杂的机体,病毒在不同人体内感染的反映也不一定相同。”他表示,当遇到机器未曾学习过的微小病变或疑难病例时,仍需要影像医生的经验和智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该项目在研究过程中始终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无论是机器学习数据,还是测试评估数据,都来源于临床真实病例。在算法模型定型过程中,为了检验模型的准确率和泛化性,团队也利用现实疑似病例进行了测试。
复旦大学 2021-04-10
基于AI 机器学习的影像组学模型研究
2019年12月以来,由SARS-CoV-2病毒感染导致的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在全球开始蔓延。报道显示,SARS-CoV-2感染患者的中位住院时间为10天,而武汉患者在发病10天后症状有可能加重。因此,住院时间是COVID-19临床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目前,CT影像学已成为COVID-19肺炎的诊断和监测工具,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影、实变及混合密度影。然而,现阶段的影像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病灶的定性和半定量描述,缺乏对病灶的全定量分析。因此,基于前期提出的CT定量监测COVID-19肺炎病程,团队假设在CT病灶背后的高通量影像特征“隐藏”了患者预后转归的“秘密”。 本研究纳入了兰州、安康、丽水、镇江、临夏5家新冠肺炎定点医院,自2020年1月23日到2月8日期间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首次CT资料,所有患者经RT-PCR证实SARS-CoV-2病毒感染。至2月20日,研究共纳入31例治愈出院的患者(排除14例未出院患者和7例首次CT检查无肺炎表现患者),并将10天作为住院时长的二分类阈值。基于有限的样本量,团队将4个中心作为训练队列,另外一个中心作为验证队列。通过自动分割肺叶和半自动分割病灶,31名患者中累计分割出72个病灶。在对病灶图像预处理后,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筛选。为了研究影像组学特征的稳定性,团队使用了Logistics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对筛选的特征分别进行建模和验证。​结果发现,6个筛选出的二阶特征在两种不同分类器中均表现出良好的预测价值。在外部测试队列中,Logistics回归模型的AUC为0·97(95%CI 0·83-1·0), 敏感性 1·0, 特异性0·89;随机森林模型的AUC为0·92 (95%CI 0·67-1·0),敏感性 0·75, 特异性1·0。随后,研究又纳入了2月20日-28日新出院的6名患者,利用已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可以正确预测所有6名患者的住院时间。 
东南大学 2021-04-10
火山滑坡海啸的地震学快速检测方法
提出基于地震波观测的滑坡快速检测和滑动几何形态的分析方法,可服务于滑坡次生灾害的预警。       2018年12月22日因无预警海啸致使印尼苏达海峡沿岸城市437人死亡,几千人受灾。叶玲玲教授等利用印尼的宽频带地震波数据,发现此次海啸由滑坡引发,与2018年活跃的Anak Krakatau火山活动有关。相对于地震滑动,滑坡造成的地振动以低频成分为主,高频成分较少(图1),造成目前常规基于高频地振动信号的地震-海啸预警系统失效。雷达影像资料分析进一步证实海啸源是Anak Krakatau火山西南侧的滑坡(图2)。采用震源单力模型,长周期地震波观测约束滑坡平均倾角为12°;结合地震波和卫星遥感资料观测,得到滑动体积约为0.2 km3。这些参数为海啸模拟提供了重要约束。 在2018年印尼火山滑坡事件中, 地震波信号10分钟传播到整个苏门答腊和爪哇地区, 被几十个地震台接收,利用Wphase反演方法15分钟可得到有效的滑坡信息。由滑坡引发的海啸波传播速度较慢, 半小时后传播到附近的海岸带地区。因而该研究中基于Wphase方法的滑坡快速检测和滑动几何形态的分析方法可有效运用于该类型滑坡海啸预警中。
中山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7 58 59
  • ...
  • 210 21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