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西安信息职业大学
学院始建于1992年。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逐渐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走内涵式、特色化发展道路,目标致力于把我院建成特色鲜明的一流电子信息类应用型大学。张明同志任理事长、校长,郑志飚同志任党委书记。 学院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南郊大学城,占地600余亩,校园建筑面积23.5万平方米,设有电子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交通工程学院、理工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现代教育学院等9个二级学院及工程实训中心、计算机实训中心、电子实验实训中心、城轨交通实训中心等教学机构,教学,实习(实训)设施完备,生活设施配套齐全。 学院秉承“厚德自强,创新奉献”的校训和“志存高远,向善求真”的校风;坚持“以人为本,以德育人,重视理论,强化实践”的办学理念,践行“中华灿烂,陕电荣光”的校歌,不断总结学院办学成果,逐步形成了“勇于创新,自强不息”的精神;凝练出“朝气蓬勃、科学素养、无悔奉公、和谐自然”的文化,按照“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不断深化改革,提升内涵建设。 学院先后被评为“中国最具有发展潜力十佳院校”、“中国十大特色院校”。2011年,被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评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2014年,学院在全国质量媒体教育联盟总评榜陕西榜活动中荣获“最具就业竞争力”称号。在第二届(2011)感动陕西教育人物(机构)推介活动中被评为“最具特色专业院校”,在第四届(2015)感动陕西教育人物(机构)推介活动中,被评为“最具就业力院校”、张明院长荣获“推动陕西教育发展突出贡献人物”两项荣誉等一系列奖项。 学院学科专业特色鲜明。我院按照“中国制造2025”“云计算技术”“大数据”,“互联网+”等国家战略,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根据陕西电子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统筹和优化学院专业体系,以陕西地区产业、技术、职业的最新变化为引导,开设了34个高职专业。 学院构建了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主的3大特色专业群和全院专业层级结构。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软件技术、通信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子商务、等省级重点专业、一流专业、骨干专业为引领,以微电子技术、信息安全与管理、工业机器人、无人机应用技术等校级重点专业、特色专业为抓手,辐射带动学院其他专业同步发展。 学院名师荟萃,英才云集。学院树立了以人为本、教师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理念,拥有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合理、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我院出台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引进了一批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大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支持企业人员参加校内职称评定。教师在科研立项、专利申报和论文发表上取得优异成果。2015年,我院在陕西省首届高校青年教师技能大赛中获得优秀组织奖。 教学力量较强,教学水平较高。学院大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长期致力于创新构建“按社会需求设专业,按学科打基础,按就业设模块,使学生横向可转移、纵向可提升”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校行合作、校政合作”的育人机制,努力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创新形成了“三合作四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方案由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制订;课程体系根据企业生产实际调整和改造,并根据产业技术进步随时进行改革;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由特聘来自企业的“双师型”教师参与指导。如西安比亚迪电子有限公司,西安中兴通讯有限公司等企业把一些生产过程融入到学院教学中,与学院共同开发教材,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工作环境与岗位。 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加大教学投入,加强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及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稳步提高。2013年通过了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4年,我院在陕西省巡视诊断工作中,专家组充分肯定了学院的办学条件和水平。 学院不仅强化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而且下大气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毕业的学生能够扎根三秦,爱岗敬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通过跟踪调查问卷显示,我院毕业生专业相关度高,就业竞争力强。据西安高新区人才交流中心统计,近5年,我院为区内提供逾5000名技能型人才。其中不少已成为企业骨干和中高层管理干部。毕业生“思想素质高、专业技能强、协作精神好、适应速度快”,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三年来,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为陕西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 学院基础设施完善,教学条件优良。2005年,学院喜迁新校区,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已建成集教学、科研、办公、体育、生活等各种功能建筑及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校园。建有教学楼2栋,学生公寓楼16栋,实验实训楼2栋,工程实训中心大楼3栋,图书馆大楼1栋,体育馆1栋,学生餐厅,洗浴中心楼各1栋,各类运动场3个。馆藏图书丰富,2015年,建成工程实训中心大楼3.6万平方米。学院先后被高新区,西咸新区确定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各类教学、生活设施设备齐全,功能完善,适应内涵建设协调发展的需要。 学院校园文化浓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秉承“志存高远,向善求真”的校风和以“朝气蓬勃,科学素养,无悔奉公,和谐自然”的文化为核心,按照“大型活动精品化;中型活动特色化;小型活动经常化”的思路,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水平。 学院团委、体育部、学生会、各学生社团经常性举办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整个校园呈现出朝气蓬勃、生机盎然的景象,让学生在学校专业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实践之余,尽可能张扬其个性、特长、使其全面发展、成长成才。我院有极具阳光气息与青春活力的校园文化生活,各类社团缤彩纷呈,旋影电子信息协会、互联网+协会、创新创业协会、中兴社、华为社、IBM社、耕耘文学社等38个学生社团竞相比艳。2012年,学院被中共陕西省教育厅评为“陕西省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 2015年以来,学院投入1500余万元建成了塑胶操场,投入7000万元,建成体育馆1栋,为体育课教学及体育竞赛的开展提供了条件保障。2012年以来,学院的足球、篮球、田径、轮滑等多个体育团队竞逐于全省各类比赛,并取得了多项优异成绩。陈航等多名同学被评为“最佳运动员”,2013年学院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 2016年学院承办了陕西省第二届轮滑比赛。 学院奖优助困体系完善。学院积极贯彻落实普通高校奖学金、助学金与助学贷款政策。设有国家奖学金8000元/年;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年;特困学生助学金3500元/年;一般学生助学金2500元/年;对家庭困难高职学生提供生源地无息助学贷款8000元/年。 学院建立健全了“奖、贷、助、减、免”五位一体的学生助学体系,校内外设有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学生自主自强,激励和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按照《学院“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既定目标,全力创建应用型本科学校。大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科学定位,注重内涵,特色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着的努力,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规范发展、创新发展”的办学道路,努力争创 “一流学院、一流专业”,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创东方麻省理工学院,通过坚忍不拔的努力,实现学院追赶超越发展,把学院建成一所质量优异特色鲜明人民满意的应用型大学,为陕西经济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西安信息职业大学 2021-02-01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 2022-11-07
河南科技职业大学
周口科技职业学院是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教育部备案,具有统招资格的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始建于1981年,地处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美誉之称的河南省周口市。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传承着人类5000多年的文明。学院座落于风景秀丽的沙颍河畔,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齐全,是理想的修身治学之地。学院占地900多亩,建筑面积29万多平方米,全日制高职学历教育在校生6000多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亿多元,馆藏纸质图书50多万册。有教职工500多人,专任教师37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1人,河南省教育专家2人。学院设置机械工程系、汽车工程系、信息与电子工程系、经济与管理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医学系、教育系、艺术与设计系、公共基础部等9个教学系部,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物流管理、建筑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护理、助产、学前教育、美术教育等33个社会急需专业,其中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1个,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河南省民办高等学校品牌专业7个,形成了以工学为主,工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内涵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开拓创新、重德强技、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按照人才培养需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逐步形成了“工科为主、重视实践、爱心办学”的办学特色。一是实施专家治校方略,领导班子治校能力强。理事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河南省教育专家,学院领导班子中四人具有教授职称,熟悉高等教育并具有丰富的高等学校管理经验。二是专业设置前沿,教学设备一流,按照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学院建有综合实训中心,校内实验实训室156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18个。实验实训课开出率100%。同时,通过开展文体、学术及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道德修养、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协调发展。三是管理规范,教风严谨,资助制度健全,办学的公益性非常明显。四是实施一专多证,学生双证率达到98%。五是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 在遵循“依法治校、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治校方略和“厚德、博学、求实、创新”校训精神的指引下,周科人立足周口,面向河南,辛勤耕耘、开拓创新,主动为中原经济区和周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使学院建设不断向前快速发展。目前,正在秣兵厉马,全面准备,为晋升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原科技学院而努力奋斗。
河南科技职业大学 2021-02-01
成都艺术职业大学
上世纪80年代,川剧艺术为学校创办者余开源和老一辈革命家之间搭建了桥梁,为实现老一辈革命家邓小平同志“办一所艺术大学,把艺术还给人民”的嘱托,余开源在1999年成立了四川开元艺术学院。其后,又分别与四川美术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合作办学,建立了四川美术学院成都分院、四川师范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开展全日制普通本、专科艺术人才培养。2002年4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正式组建全日制普通学历教育的成都艺术职业学院;2018年12月18日,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暂定名为成都艺术职业学院(本科);2019年5月27日,教育部下文批复成都艺术职业学院(本科)正式更名为成都艺术职业大学。历经近20年的开拓奋进,学校已经发展成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以设计艺术类专业为主体的艺术院校,为社会培养了近3万名艺术类为主的高层次技能人才,被誉为西部地区应用型设计师的摇篮。学校以“巴蜀文化的创新与传承”为长期发展的基本定位,以服务四川建设“文化强省”战略目标为发展任务,立足成都、服务四川、辐射西南,面向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城市化建设发展,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艺术素养的适应现代设计创意产业、城市化建设和现代高端服务业第一线需要的高层次职业技能型人才。学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的重要指示,将艺术与生活和谐统一,让每一个学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一大批文化底蕴深厚、艺术造诣高的专家教授带领学生们畅游艺海,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一批教授专家和非遗传承人领衔的师资队伍,是成艺不断发展的文化核心竞争力。建校初期,学校的创始人、著名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川剧”非遗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余开源就礼聘著名电影艺术家谢晋出任学院首任校长,先后还聘请了知名高等教育专家冉昌光教授、刁纯志教授担任学校执行校长。学校现有专任教师总数423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40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13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1.2%;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人数为132人,有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人。 学校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近年来,学校着力推进国内外教学、科研合作与交流,先后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共建“非遗”培训基地,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建“中国艺术研究院西部创作基地(西部分院)”。成艺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开阔的教育视野,国际化的教学模式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先后与英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相关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开展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近几年,学校获得一批社科、教研成果奖,学生和指导老师在国家、省部级各种专业竞赛中捷报频传,奖级和数量在四川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学校艺术团是西部艺术院校中最为活跃的表演团队,先后参加了建国60周年献礼北京专场演出、2016年受调北京钓鱼台中国—欧盟教育部长论坛汇报演出。2018年学校通过了教育部的“升格本科”评审,是全国首批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学校,2018年5月31日教育部公示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2018年12月18日,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暂定名为成都艺术职业学院(本科),2019年5月27日,教育部下文批复成都艺术职业学院(本科)正式更名为成都艺术职业大学。首批设置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美术、舞蹈表演、音乐表演、播音与主持、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财务管理、工程造价10个本科专业。同时,继续开展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等43个专业与专业方向的高职专科人才培养。乘着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东风,成都艺术职业大学将向综合性艺术大学迈进。学校将以主动对接四川“文化强省”战略,服务巴蜀文化传承与创新,设定中高端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发展方向。精准把握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西部文创中心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学校重点建设工程,提升办学实力,“夯实”学校转型发展基础。坚持“演学创一体化”“创意工作室”等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打造更多巴蜀特色艺术精品,扩大巴蜀文化影响力。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坚持走非营利性公益办学道路,努力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服务四川乃至全国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为争创一流艺术高校谱写新的篇章!
成都艺术职业大学 2021-02-01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农业科林学目。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与河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成立北京林学院。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造园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部分并入学校。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1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985年更名为北京林业大学。1996年被国家列为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试办研究生院,2004年正式成立研究生院。2005年获得本科自主选拔录取资格。2008年,学校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试点高校。2010年获教育部和国家林业局共建支持。2011年与其他10所行业特色高校参与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2012年,牵头成立中国第一个林业协同创新中心——“林木资源高效培育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学校“林木分子设计育种高精尖创新中心”入选北京市第二批高精尖创新中心。2017年,学校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林学和风景园林学两个学科入围“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学校以生物学、生态学为基础,以林学、风景园林学、林业工程、农林经济管理为特色,是农、理、工、管、经、文、法、哲、教、艺等多门类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授权可自行审定教授任职资格的高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一级学科内可自主设置博士、硕士二级学科及交叉学科的高校。经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林学和风景园林学两个一流建设学科位居A+档位。学校现有15个学院,60个本科专业及方向、2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含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一级)、3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培育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一级)(含重点培育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二级)、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 学校形成了“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办学理念,为国家培养了10多万名高级专门人才和一批外国留学生,其中包括15名两院院士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科技专家和管理人才,他们为我国林业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截至2017年12月,学校在校生27657人,其中本科生13233人,全日制研究生5717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908人,各类继续教育学生7799人。学校现有教职工1884人,其中专任教师1195人,包括正教授310人、副教授55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3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3人,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1人,国家特聘专家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7人,国家“973”首席科学家1人,“863”首席专家1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0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入选者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1人,环保部“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8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1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入选者1人,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入选者1人,北京市高创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1人,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50人,北京市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8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0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3支。教师获奖众多,其中有1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1人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人获国际环境突出贡献奖,3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人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3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北京市人民教师奖。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实施导师制、主辅修制,拥有国家理科基地、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梁希实验班、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拔尖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优秀奖1项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42项。5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5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研究生53人次在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国际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IFLA-UNESCO)、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中日韩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中获得金奖。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在94%以上。 学校科学研究和科技平台建设实力雄厚、成果丰硕。现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及野外站台共42个。其中,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观测科学研究站1个、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原料研发中心1个、林业生物质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中心3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林业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林业局质检中心1个、国家林业局野外观测研究站6个、北京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8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十二五”以来,以第一作者单位发表论文被SCI收录3734篇,EI收录2045篇,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重大科技计划课题,获得科研经费14.16亿元。 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和开放办学,先后与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非政府组织建立了教育与科技合作关系。自2005年起,每年承办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培养了大批发展中国家林业领域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共举办国际学术会议50余次,接待国外专家学者千余人次,派出大量教师出国交流合作,执行国际合作项目40余项。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联合举办木材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专业合作办学项目,同时与美国、法国等国高校开展多个联合培养项目。亚太地区林业教育协调机制办公室在学校设立,为学校国际化办学搭建了新平台。2016年,学校成为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成员院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学校积极开展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与港澳台地区多所高校建立了伙伴关系。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商务部援外学历项目奖学金、北京市政府奖学金、北京市“一带一路”专项奖学金以及亚太森林组织奖学金项目院校。目前共有来自50多个国家的200余名留学生在校进行本科、硕士、博士、汉语学习,其中学历生的比例约占98%。截至2017年底,学校累计培养外国留学生2100多人。 校本部现有校园面积696亩,学校实验林场占地面积12480亩,学校总占地面积13176亩。图书馆建筑面积23400平方米,藏书188.1万册,电子图书140余万册,数据库68种。建成了“万兆骨干、部分千兆到桌面”的数字校园网络。 目前,学校正以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宗旨,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为建设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林业大学而努力奋斗。
北京林业大学 2021-02-01
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坐落于安徽省省会合肥,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以农林生命学科为优势和特色的省政府与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合作共建高校,是全国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十所高校之一,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是安徽省“特色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源于1928年成立的省立安徽大学,1935年成立农学院,1954 年独立办学,1995年更名为安徽农业大学。下设 19 个学院。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 21244人(包括国际生151名),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3006人。在职教职工176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698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 800多人;现有“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10名。 现有ESI前1%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9个、入选安徽省世界一流学科和国内一流学科奖补资金项目各1个。现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类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现有 80 个本科专业,其中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现有 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公开视频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现有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1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2类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现有 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4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个省级“2011 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智库、1个省级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8个省“115”产业创新团队,7个省级高校科研平台创新团队,6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7位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近三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主持获省部级科技奖26项,其中一等奖2项;省级以上动植物新品种95个;申请发明专利784项、授权320项。2017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课题12项,国家基金50项。 学校大力实施国际化办学战略,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获批“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南南合作”项目外语培训定点单位、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中国科协“安徽海智农业基地”。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联合牵头成立“中美大学农业推广联盟”,搭建了两国高校乃至两国政府农业科研领域的重要合作平台。 学校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致力于科教兴农、科教兴皖事业,走出了一条享誉全国的育人兴校、富民强农、校地协同的“大别山道路”,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近年来,学校提出并实施了“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探索了“一站一盟一中心”的校县共建机制和“四体融合”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形成了“学校扶产业、产业聚企业、企业联大户、大户带贫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部委及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学校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机遇,奋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农业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2-01
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创建于1902年,是我国最早实施高等农业教育的院校,河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院校,先后经历了直隶农务学堂、直隶高等农业学堂、河北省立农学院、河北农业大学等历史时期。办学之初,学校就提出了“农业教育非实习不能得真谛,非试验不能探精微,实习试验二者不可偏废”的办学理念。116年来,积淀形成了“崇德、务实、求是”的校训,开创了享誉全国的“太行山道路”,凝结成“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受到党和国家的肯定与表彰,被教育部树立为高校战线的一面旗帜。 学校是河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分别共建的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国家首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院校,全国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首批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的高校。 学校共有5个校区(保定东校区、保定西校区、秦皇岛校区、定州校区、渤海校区),校园占地181万余平米(2700余亩),建筑面积近129万平方米;纸质型图书与文献247余万册;固定资产24.9亿元;附属实验农场3700余亩,林场40000余亩。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8214名,硕士研究生2155名,博士研究生294名,外国留学生18名。在职教职工3000余人,其中教授及相应职称者434人,副教授及相应职称者841人;博士生导师190人,硕士生导师511人;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万人计划、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管专家等人才99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教学名师11人。 学校设有26个学院,2个直属系,现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部级重点学科,4个学科列入河北省“双一流”学科建设序列,4个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16个河北省重点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工程硕士领域;设有89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农学优势学科为引领,“工、管、理、经、文、法、艺术”等学科“入主流,有特色”,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农业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 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全面实施“311”人才培养模式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率先在全国制定实施本科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具有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23个,省级项目109个,位居河北高校前列。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共计8项,省级教学成果奖92项。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国家首批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6个。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位居省属高校前列,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进入全国就业工作50强。 学校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有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北方山区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基地、试验站、协同创新中心);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国家级19名、省级57名。“十二五”以来,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1192项,到位科研经费8.16亿元,审定新品种61个,专利396项,三大索引论文2080篇。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00项,其中国家二等奖5项、何梁何利产业创新奖1项、省突出贡献奖1项、省山区创业突出贡献奖2项、省部一等奖27项。出版《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 近年来,学校积极深化和拓展“太行山道路”,新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技术转移中心等国家级科技转化机构,入驻国家(保定)大学科技园;推广新成果、新品种和新技术1000余项,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00多亿元;先后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保定农垦总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进行合作办学或战略合作,与保定市、邢台市、衡水市、石家庄市及河北省气象局等地方政府及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295个,区域综合试验站10个,现代农业教育科技创新示范基地41个,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学校与33所国(境)外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和校际合作关系,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交流、学生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与荷兰应用科学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22所国外院校或机构开展了合作项目;与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农业与兽医药大学、乌克兰国立化工大学、乌克兰国立文尼察大学、斯洛伐克农业大学等5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院校建立了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关系;通过承办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先后培训发展中国家学员552名。 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两次被授予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称号;三次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11、2015年两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2013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涌现出了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批示,被称为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的李保国教授;被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诠释的“果树9301班”优秀毕业生群体等一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先进典型。 新时期的河北农业大学,将紧紧抓住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有利时机,立足京津冀,对接雄安新区,深化拓展“太行山道路”,弘扬“太行山精神”,按照学校新的规划目标和战略思路,奋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努力为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2-01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坐落在雄伟壮丽的泰山脚下,前身是1906年创办于济南的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后几经变迁,1952年经全国院系调整,成立山东农学院。1958年由济南迁至泰安,1983年更名为山东农业大学。1999年7月,原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水利专科学校合并,同时山东省林业学校并入,组建新的山东农业大学。目前,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融农、理、工、管、经、文、法、艺术学等于一体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是农业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林业局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是山东省首批五所应用基础型特色名校之一,是首届全国文明校园。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在92%以上,考研率在30%以上,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学校现有在校生34394人,其中本科生30821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573人。另有在职攻读硕士学位356人,继续教育类学生13363人。现有教职工2677人,教师中有教授、副教授898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10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千人计划1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2人,国家万人计划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泰山学者工程专家30人,其中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1个,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3人、 泰山学者特聘专家22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4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专家8人。 学校拥有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9个硕士点,89个本科专业;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个农业部综合性重点实验室、2个农业部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2个农业部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1个国家小麦改良分中心、1个农业部谷物品质检测中心、1个农业部农药环境毒性研究中心、1个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1个科技部、教育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1个国家小麦育种栽培技术创新基地、1个黄淮海区域玉米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林业局山东泰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21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国际合作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省级新型智库。学校有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暨创新创业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5145亩,建筑面积11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88亿元,图书馆藏书265万册,电子图书616万册。 学校设有农学院、植物保护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林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水利土木工程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农民学院等20个学院。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获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7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90多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84项。建校以来,培养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印象初、朱兆良,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山仑、于振文、李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唐克丽,4位“长江学者”、5位国家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12位国家杰青等为杰出代表的各类优秀人才22万余人。 在百余年办学历程中,学校不断传承和弘扬优良文化传统和崇高精神品质,提出了“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形成了“登高必自”的校训,凝练了以“树人、求真、包容、开放”为核心的大学文化,铸就了“爱国爱校、质朴厚德、求真创新、实干奋进”为核心元素的农大精神。 学校与美国普渡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密西西比州立大学、佐治亚大学,德国埃森经济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英国皇家农业大学、雷丁大学、切斯特大学、巴斯斯巴大学,法国图卢兹综合理工学院、洛林大学,俄罗斯米丘林斯克国立农业大学,西班牙阿尔梅里亚大学,比利时列日大学,新西兰林肯大学、商学院,多哥洛美大学,韩国国立全北大学、公州大学,日本九州外国语学院,台湾师范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兴大学、义守大学、铭传大学、嘉南药理大学等国(境)外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协议签署备案累计达57所。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2-01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位于春城昆明,北依龙泉山、东傍盘龙江,毗邻著名风景名胜昆明黑龙潭公园,是云南省省属重点大学。办学80多年来,学校为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继往开来,学校将继续秉承“开学养正、耕读至诚”之精神,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校,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积极探索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努力建设成为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国际上知名、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创办于1938年,前身是国立云南大学农学院,建址昆明市呈贡县,1958年独立建成昆明农林学院,迁址昆明北郊黑龙潭,1962年滇南大学、滇西大学并入昆明农林学院,1969年搬迁至大理州宾川县,1970年迁至原曲靖地区寻甸县,1971年与云南农业劳动大学合并成立云南农业大学,1980年搬回昆明北郊黑龙潭。198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3年列为云南省属重点大学,200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7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为优秀,2009年、2013年、2014年省委省政府依托学校教育管理资源分别创办了云南农村干部学院、云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学院、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2013年,经科技部、教育部审核批准建设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学校创办于1938年,前身是国立云南大学农学院,建址昆明市呈贡县,1958年独立建成昆明农林学院,迁址昆明北郊黑龙潭,1962年滇南大学、滇西大学并入昆明农林学院,1969年搬迁至大理州宾川县,1970年迁至原曲靖地区寻甸县,1971年与云南农业劳动大学合并成立云南农业大学,1980年搬回昆明北郊黑龙潭。198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3年列为云南省属重点大学,200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7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为优秀,2009年、2013年、2014年省委省政府依托学校教育管理资源分别创办了云南农村干部学院、云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学院、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2013年,经科技部、教育部审核批准建设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云南农业大学办学八十多年来,一代代农大人秉承“开学养正、耕读至诚”的农大精神,情系稼穑、躬耕疆域、励精图治、矢志创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全日制在校生25684人,成人教育学生7504人,各类留学生近200人。学校有校本部和五华校区、普洱校区、西双版纳校区,占地面积3803亩,校舍面积69.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3623万元。学校图书馆是CALLS全国农学文献信息中心、CALLS全国农学中心成员馆,2014年获批为教育部科技查新站,拥有纸质图书171.6万册,纸质期刊831种,电子期刊3.1万种,电子图书227.8万种,可使用中外文数据库50个。学校信息化建设日趋完善,数字校园与智慧校园建设成效明显。学校现设22个学院,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水利水电、农业工程、农业经济管理以及部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828人,其中高级职称700余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享受国务院津贴21人,有云南省突出贡献优秀人才16人,享受省政府津贴19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0人,省级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高等学校教学名师8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省创新人才共计6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入选云南省“云岭学者”人才培养工程7人。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8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类创新团队2个,高校科技创新团队6个。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个,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1个,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9人,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1人。学校现有79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8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2个。有省部级重点学科25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9个。有农业硕士、兽医硕士、工程硕士、翻译硕士、体育硕士、风景园林硕士、社会工作7个专业学位类别。有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外国留学生招生权。现有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南中药材种质创新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等国家级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7个;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观测试验站、云南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智库、研究基地、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69个部省级科研平台;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云南省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各1个;学校还建有昆明市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5个、校级科研平台35个。学校始终从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立德树人,因材施教,呕心培育边疆民族人才。办学初期,农业教育家汤惠荪、农学家张海秋、育种学家诸宝楚、植物病理学家段永嘉、烟草学家徐天骝、生物统计学家昝维廉、园艺学家蔡克华等为代表的一批学术先贤开创了边疆农大办学基业,先人风范激励着一代代学子践行“厚德博学、明理尚农”之校训。办学八十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15万余名具有“科学情操、大地情怀、农民情结”的专业人才。其中,水稻育种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归侨邓友成,献身彝区五十年,育成“楚粳”系列水稻品种,推广面积占云南省中海拔地区水稻种植面积50%以上;烟草育种专家、“全国烟草行业劳动模范”李永平,育成“云烟85”和“云烟87”品种,推广面积占2007年全国烟草种植面积的56.7%;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崔秀明,立足边疆苗岭壮乡,成为开创“三七之乡”支柱产业科技领军人;畜牧专家马崇文扎根基层第一线,成为“感动中国畜牧兽医科技推广功勋人物”;在大健康、生物科技、农业领域涌现出了一批干事创业的优秀企业家,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云南省农业高级技术人员80%以上、农业技术推广站(所)负责人80%以上、县乡主管农业的领导80%以上是我校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占30%以上,他们既熟悉少数民族文化、又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知识,扎根边疆民族地区孜孜以求,勤奋工作,为增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学校按照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注重内涵发展的要求,多措并举,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逐步构建了以农科为优势,农、工、经、管、理、文、法、教育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框架;不断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形成国家、省、学校三个层面的三级“质量工程”体系,共获准立项质量工程项目国家级144项、省级451项;建设了课程开发系统、自主学习中心、实验教学中心、教学科研基地以及教学管理五大教学平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32项;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5-2018年,连续14年评为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考评优秀,被教育部评为“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2016年度全国创新创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2017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学校先后承担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欧盟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务院农改办、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3480余项,科研经费达13亿元,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科学研究一等奖、国际农业研究(CGIAR)杰出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国际、国家及省部级奖励455项。审定登记滇撒猪配套系、龙陵黄山羊、武定乌骨鸡、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甘蔗、大豆、蔬菜、花卉、药用植物、牧草等动植物新品种(系)165个。发表论文27107篇,其中SCI、EI、CPCI-S等论文4197篇。获授权专利1177件,其中发明专利281件。同时,学校立足云南生物资源优势,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目标和“三农”发展需求,致力于重大科学问题理论创新、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产学研相结合与农科教一体化的社会服务体系机制创新,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撑。其中,朱有勇院士团队创建了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理论与技术,研究成果在《Nature》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国内大面积推广应用累计达3.02亿亩,突破作物品种单一化种植重大难题,成为世界上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成功典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励;李铮友教授等率先育成中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并首先实现我国杂交粳稻“三系”配套,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创造了杂交粳稻单产1108.55千克的世界纪录,率领团队育成品种40多个,累计推广3000多万亩;盛军教授团队围绕茶叶等特色生物资源,通过建立茶树基因组数据库,系统阐释了茶树起源、演化以及茶树基因迁徙规律,阐明普洱茶降血脂、降血糖、减缓糖尿病并发症机理,开发普洱茶系列深加工产品,发掘辣木、铁皮石斛、玛咖等新资源,实现了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发展;魏红江教授团队构建基因编辑和体细胞克隆技术,与美国合作获得了世界第一批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失活克隆猪,并在《Science》上以封面文章发表,同时获得了人类系统性红斑狼疮、杜氏肌营养不良症、侏儒症等多种小型猪疾病模型。学校始终从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立德树人,因材施教,呕心培育边疆民族人才。办学初期,农业教育家汤惠荪、农学家张海秋、育种学家诸宝楚、植物病理学家段永嘉、烟草学家徐天骝、生物统计学家昝维廉、园艺学家蔡克华等为代表的一批学术先贤开创了边疆农大办学基业,先人风范激励着一代代学子践行“厚德博学、明理尚农”之校训。办学八十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15万余名具有“科学情操、大地情怀、农民情结”的专业人才。其中,水稻育种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归侨邓友成,献身彝区五十年,育成“楚粳”系列水稻品种,推广面积占云南省中海拔地区水稻种植面积50%以上;烟草育种专家、“全国烟草行业劳动模范”李永平,育成“云烟85”和“云烟87”品种,推广面积占2007年全国烟草种植面积的56.7%;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崔秀明,立足边疆苗岭壮乡,成为开创“三七之乡”支柱产业科技领军人;畜牧专家马崇文扎根基层第一线,成为“感动中国畜牧兽医科技推广功勋人物”;在大健康、生物科技、农业领域涌现出了一批干事创业的优秀企业家,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云南省农业高级技术人员80%以上、农业技术推广站(所)负责人80%以上、县乡主管农业的领导80%以上是我校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占30%以上,他们既熟悉少数民族文化、又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知识,扎根边疆民族地区孜孜以求,勤奋工作,为增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学校按照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注重内涵发展的要求,多措并举,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逐步构建了以农科为优势,农、工、经、管、理、文、法、教育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框架;不断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形成国家、省、学校三个层面的三级“质量工程”体系,共获准立项质量工程项目国家级144项、省级451项;建设了课程开发系统、自主学习中心、实验教学中心、教学科研基地以及教学管理五大教学平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32项;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5-2018年,连续14年评为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考评优秀,被教育部评为“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2016年度全国创新创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2017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学校先后承担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欧盟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务院农改办、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3480余项,科研经费达13亿元,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科学研究一等奖、国际农业研究(CGIAR)杰出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国际、国家及省部级奖励455项。审定登记滇撒猪配套系、龙陵黄山羊、武定乌骨鸡、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甘蔗、大豆、蔬菜、花卉、药用植物、牧草等动植物新品种(系)165个。发表论文27107篇,其中SCI、EI、CPCI-S等论文4197篇。获授权专利1177件,其中发明专利281件。同时,学校立足云南生物资源优势,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目标和“三农”发展需求,致力于重大科学问题理论创新、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产学研相结合与农科教一体化的社会服务体系机制创新,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撑。其中,朱有勇院士团队创建了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理论与技术,研究成果在《Nature》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国内大面积推广应用累计达3.02亿亩,突破作物品种单一化种植重大难题,成为世界上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成功典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励;李铮友教授等率先育成中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并首先实现我国杂交粳稻“三系”配套,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创造了杂交粳稻单产1108.55千克的世界纪录,率领团队育成品种40多个,累计推广3000多万亩;盛军教授团队围绕茶叶等特色生物资源,通过建立茶树基因组数据库,系统阐释了茶树起源、演化以及茶树基因迁徙规律,阐明普洱茶降血脂、降血糖、减缓糖尿病并发症机理,开发普洱茶系列深加工产品,发掘辣木、铁皮石斛、玛咖等新资源,实现了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发展;魏红江教授团队构建基因编辑和体细胞克隆技术,与美国合作获得了世界第一批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失活克隆猪,并在《Science》上以封面文章发表,同时获得了人类系统性红斑狼疮、杜氏肌营养不良症、侏儒症等多种小型猪疾病模型。学校坚持走中国特色科教兴农之路,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大力推进校地、校企间合作,逐步形成以服务“三农”为主体,多项社会服务工作并重的“一体多点”科技服务格局,社会服务工作成绩显著。学校与昆明、普洱、文山、德宏、迪庆、大理等10余个州(市),与670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关系;多年开展“3+3”校县联合行动,大力扶持当地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现代农业;深入“八县一乡”开展扶贫,以产业扶贫、科技扶贫为核心结对帮扶姚安县前场镇木薯村、南华县沙桥镇新华村,持续帮扶16年的姚安县于2018年顺利脱贫,加挂帮扶澜沧县成效显著并被中央电视台等9家新闻媒体集中报道;发挥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云南农村干部学院、云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学院和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教育部财政部认定的优质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云南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优势和作用,积极探索建立以大学为依托、农科教相结合、教科推一体化和社会服务国际化的科技服务新模式。学校连续七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年度社会扶贫先进集体”。2018年,我校报送的《厚植科技资源 助力产业扶贫》入选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个典型项目”。先后与英国、美国、日本、德国、韩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越南、老挝、缅甸、斯洛文尼亚等23个国家75所院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1987年开始,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开展科研合作,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14年获批 “土木与环境工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997年获批招收来华留学生,2014年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接收外国留学生院校;2001年开始,与荷兰劳伦斯坦大学开展“2+2”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2012年外交部和教育部批准 “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在我校挂牌,承办各部委或国际组织委托的援外农业科技国际培训;2015年获批与新西兰林肯大学开展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长期与越南、泰国、缅甸各大学开展“2+1+1”联合培养越南语、泰语、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与云天化等知名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协同国际育人”等项目,推动了社会服务的国际化。先后主持GEF、EU、ADB、IRRI等资助的20余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享有良好的国际声誉。学校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观念,齐抓共管精神文明和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十大“三农”人物、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云南省兴滇人才、云南省十大杰出青年、省部级劳模等100余人。涌现出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代表1人,全国人大常委1人。培养出全国道德模范、见义勇为英雄大学生杨继斌;全国大学生百名自强之星刘艳华;全国百名优秀大学生胡颖;全国残疾人运动会马拉松比赛冠军韩桂明;首届全国城市电视台业余主持人大赛最佳主持人刘亚萍;全国新丝路杯模特大赛云南赛区冠军徐靖;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濮玉涛;云南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大学生村官张学凤等优秀大学生。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7年受到团中央表彰,校男子篮球代表队连续多年获云南省高校篮球比赛冠军。学校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云南省德育先进单位,云南省文明学校、云南省文明单位和昆明市文明单位称号。
云南农业大学 2021-02-01
西南林业大学
西南林业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林业本科高校,办学起源于1938年的云南大学森林系,建校于1958年昆明农林学院。1973年昆明农林学院林学系与南迁昆明的北京林学院合并办学,成立学校的前身云南林业学院,1978年北京林学院迁回北京办学后,学校变更为云南林学院,直属国家林业部管理。1983年更名为西南林学院,为林业部直属的6所区域性林业本科院校之一。2000年学校由国家林业局直属高校调整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省为主管理。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南林业大学。1981年成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3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7年新增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普通高等学校。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院校行列。 学校占地2703亩,设有30个教学单位,有全日制在校生18388人。现有教职工1219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477人,博士生导师57人,硕士生导师668人,校外导师300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层次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云岭学者1人,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3人,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5人,省科学技术创新人才4人,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7人、后备人才14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 学校建有林业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生物质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省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26个,各类经上级主管部门认定的创新团队17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50余项。2017年,获批科研经费10289.54万元,合同交易数为228项,合同成交总额18508.31万元,位居全省高校首位。 学校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5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6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本科专业74。 学校致力于培养“品德、知识、技能、个性”为一体,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林科类本科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与路径创新”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林学类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至今已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10余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高校前列,获得“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学校始终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向,发挥区域、行业和学科优势,在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森林培育、森林保护、竹藤研究、木质科学与技术、高原湿地等方面在国内有一定优势,一些领域居于国内同类研究前沿;在园林规划设计、生态旅游等领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在蚁类、鸟类、鱼类等方面研究取得突出成绩,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受到国家林业局和云南省委、省政府多次表彰和奖励。 学校重视交流与合作,所有本科专业均面向国外和港澳台地区招收留学生。与泰国马哈沙拉堪皇家大学、柬埔寨国立农学院等高校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备忘录,加入喜马拉雅大学联盟。马里孔子课堂在孔子学院奖学金评估中取得全国第10位的良好成绩,获全球先进孔子课堂奖。马里巴马科人文大学孔子学院获批成立,与俄罗斯南乌拉尔国立大学合作举办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得批准,与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UBC)林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在学校新建亚太林学院。 学校现已建成以林学学科为主,生物环境类学科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管、教等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设施较为完善、环境十分优美的红土高原上的绿色人才摇篮,先后荣获“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云南省文明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承“树木树人,至真至善”的校训,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校,服务小康,改革兴校,国际视野,社会需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总体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道路,全面推进“八大改革”,大力实施“八大工程”,加快建设“八个西林”,努力把学校建成西部林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才培养中心、西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绿色产业发展的研发中心、云南林业科技咨询与工程服务中心、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林业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合作交流中心,成为西部有显著优势、国内有鲜明特色、南亚东南亚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大学,为国家、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西南林业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 8 9
  • ...
  • 239 24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