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西北师范大学
办学历史】西北师范大学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其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同时西迁的国立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共同组成西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体改组为西北联合大学下设的教育学院,后改为师范学院。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1年迁往兰州。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继续在兰州办学。同时,恢复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1958年前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改称甘肃师范大学。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1988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 【机构设置】1985年教育部依托学校设立了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建制的“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与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两位一体的管理体制。1987年,国务院在学校建立了“藏族师资培训中心”。2012年,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依托学校设立“西北师范大学华文教育基地”。学校现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研究院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研究中心2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研究中心17个,省高校新型智库5个,省创新群体4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8个。学校现设27个二级学院(65个系、3个教学部),1个独立学院,3个孔子学院。 【办学条件】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校本部占地面积960亩,新校区占地面积729亩、生态实训基地约1300亩。校舍总规划建筑面积83.3万平方米,其中各类教学及辅助用房27.5万平方米。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1052.3万元,各类文献资源403.9万余册。学校建成了以远程教育、综合教务管理及校园计算机网、通讯网和有线电视网为主体的现代公共教育服务网络系统。 【人才培养】学校自独立设置以来,已培养各类学生23万余人。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各类学生30011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8113人,博士研究生392人,硕士研究生6141人,留学生330人,继续教育学生5035人。连续六期实施本科教学改革工程。2003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2008年教育部英语本科专业评估获得优秀。2010年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师资队伍】学校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078人,正高级职称人员307人,副高级职称人员694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586人,具有硕士学位人员913人。其中专任教师1272人,教授280人,副教授519人。博士生导师123人,硕士生导师898人。现有双聘院士4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职人员12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3人,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52人,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计划”人选23人,省级教学名师19人。学校聘请了100余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为特聘或兼职教授。李蒸、黎锦熙、袁敦礼、董守义、李建勋、胡国钰、吕斯百、孔宪武、常书鸿、陈涌、黄胄、彭铎、郭晋稀、李秉德、金宝祥、金少英、南国农等著名教授先后在学校任教。 【学科专业】学校是国务院首批确定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现有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化学、物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理学、心理学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学、心理学、化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美术学、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地理学等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7个博士二级授权专业,3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4个硕士二级授权专业,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类别,1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2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现有77个普通本科专业(其中,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美术学、汉语言文学、地理科学、物理学、历史学、化学、生物科学等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已形成较为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 【科学研究】学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历来重视产学研结合。近年来,社会科学在中国古代文学、西北历史与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民族教育、古籍整理、敦煌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自然科学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数学、原子与分子物理、教育技术等领域研究深入,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被SCIE收录论文数量和质量稳步提高,收录论文数居全国师范大学10位左右,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获得了一批高级别的科研奖励,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60余项,其中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0项(其中一等奖1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1项(其中二等奖3项,终身成就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91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495项,省敦煌文艺奖35项。 【国际合作】学校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与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美国南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苏丹喀土穆大学、英国胡弗汉顿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香港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国外及港澳台地区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与海外70多所科研机构签订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访、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目前,学校已与苏丹喀土穆大学、摩尔多瓦自由国际大学、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萨拉热窝大学分别合作建立孔子学院。 【附属办学】西北师范大学现设有附属教育集团,建有附中、二附中、附小和幼儿园,均为甘肃省和兰州市示范性学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是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窗口学校和教育实习基地。 【社会服务】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彰显特色优势,着力提升质量,为服务地方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一是教师教育、教育学科实力雄厚,着力推动我省及西北地区基础教育和民族教育发展。二是人文社科优势突出,着力服务政府规划决策和示范区建设。三是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水平较高,着力夯实我省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知识源头。四是艺术体育区域知名,着力提升我省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五是产学研用紧密关联,着力支撑我省创新驱动和转型跨越发展战略。 【办学定位】学校高举师范教育大旗,坚持立德树人,围绕学生成长这个中心,依靠教师发展这个根本,突出教学重心,把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把传承特色与创新改革有机结合,把自身发展与服务社会有机结合,夯实德智体美基础学科的根基,强化应用学科的社会需求导向和实践性,美化育人环境,筑就一条着力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国际视野、系统思维、批判性创新思维和信息化应用能力”的特色之路,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努力为民族复兴培养更多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和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西北师范大学 2021-02-01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招生代码1845)是1999年成立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为由江苏大学和江苏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共同举办的独立学院。学院办学规模定为10000人,十三五规划办学规模11000人,全部为四年制本科层次。 学院依托具有百年办学底蕴的母体江苏大学,共享母体6万多平方米、藏书260万册的国内一流图书馆,享有各类一流的实验室和工程训练中心。学院现有39个专业及方向,涵盖理、工、文、经、管、医、艺等7大学科门类,各类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教学计算机千台,多媒体教室10500座,语音实验室700座。 2018年建成投入使用的新校区位于镇江市丹徒新区长香路十里长山高校园区,占地面积近千亩,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建有3.5万平方米的图文信息中心。新校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以人性化、现代化、生态化为指导思想,以传承文脉、尊重自然为基本原则,力求打造一所环境、设施一流,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的现代绿色低碳校园。搬迁至新校区后,我院将同时共享母体江苏大学和镇江市高校园区的双重一流教育资源、公共设施和浓郁的人文氛围。 学院牢固确立“依托母体、立足江苏、面向全国、服务经济、高起点、创特色、争一流”的办学思想,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优化组合“公有”优势和“民办”活力,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的要求培养造就了大批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结构优化、实践能力突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社会责任心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办学以来,学院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硕果累累。荣获江苏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国家级和省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中,每年均有100多人分获一、二、三等奖。我院学子首次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并获得二等奖,在“学创杯”2017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获得一等奖,在第八届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探索者无人车越野)本科组分获一、二等奖。2017年学院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1篇。近几年,学院毕业生CET-4通过率稳定在85%以上。毕业生考研达线430多人,录取国内外高校近300人,报考人数、上线人数及录取人数逐年上升、屡创新高,部分优秀学生进入华盛顿大学、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悉尼大学、伯明翰大学、中山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境内外名校深造。学院与美国、德国、英国、奥地利、日本、韩国等十多个国家的数十所高校建有长期合作关系,互相选派国际交流生。学院历届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0%以上。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的新形势,江苏大学京江学院将紧紧依托江苏大学雄厚的办学资源,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院、特色兴院,继续推进导师制,实行主辅修制,并开设第二专业,实行自主选择专业,完善学分制,构建科学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和充满生机活力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增强学生立足社会、走向未来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学院积极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模式,努力建设成为以工科为主,文、管、经、医多学科协调发展,国内一流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新性、国际化应用技术型职业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2021-02-01
海南科技职业大学
一、学校简介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是在2008年海南省建省20年并向国际旅游岛华丽蜕变之时在原中央美术学院海口校区的基础上创建,于海南全面建设自由贸易区(港)时成功更名为海南科技职业大学,现有海口市美兰和云龙两个校区。学校秉承“科学、务实、厚德、创新”的校训,坚持“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立足海南,面向全国,着眼行业发展,关注社会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创业就业为导向,开设有60多个全日制本科与专科专业。学校以工科为主特色立校,设有机电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海事学院、城建学院、财经学院、设计学院、健康科学学院、国际护理学院、临床医药学院、传媒与音乐学院等11个二级学院和2个教学部。学校2019年全日制在校学生10934人,2020年9月全日制在校学生预计可达16000余人,2021年9月全日制在校学生预计可达20000人。学校占地面积1092亩,2020年各类房屋建筑面积近45万平方米(不含在建面积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55亿元,图书馆纸质图书128万册,电子图书135万册,有中外期刊100余种,根据在校生规模将逐年增加图书与教学设备。近五年师生获省部级以上专业技能大赛奖500多项;教师申报省部级科研项目获批100多项,其中包括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教育部“北创助教”基金课题等;获权专利300多项;学校所获荣誉100多项,其中包括“5A级社会组织”称号。学校办学前八年由南昌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秀英担任校长,2015年8月开始由原海南师范大学校长韩长日担任校长;学校第一任党委书记是原海南医学院党委副书记肖玉明,第二任党委书记是原海南医学院院长焦解歌,现任党委书记是省教育厅委派的党委书记兼政府督导专员文强。学校第一任政府督导专员是原海南大学学工处处长王大群,现任政府督导专员是省教育厅党委办公室正处级督查专员文强。二、教师教学改革学校一直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以校企合作推进教学改革。杨秀英教授主持并带头组织与南昌航天文体用品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航天牌浓缩广画颜料研究与制备》项目,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了发明专利并获权。学校建立了海南省唯一的“海南海科石油化工产品检测中心”,实现了海南省化工产品质量“检测不出岛”的目标。曹维良教授与海南汉地阳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联合技术攻关,共同申报获批海南省科技厅2016年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双效余热回收与热泵技能技术在工业产品中生态设计》,获专项经费50万元,企业配套经费780万元。黎冬楼副教授与粤海铁路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申报海南省科技厅2018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海口湾智能化海上交通服务应用软件的研究与开发》获批立项,专项经费25万元,服务海南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海上交通服务应用软件,为船舶、船员和航运公司提供海上交通和安全信息服务。郑兵副教授组织优秀教师与北京丰源智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获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7项,与北京镭嘉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24个虚拟仿真项目建设,与水滴智慧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开展全校智慧教室、私有云项目建设并取得了6项软件著作权等等。这只是学校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典型案例的一小部分,这些校企合作项目的研发,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也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条件。三、学生创业就业一直以来,学校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加快推进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现已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他们之中有的投身基层,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有的成绩优异,在各类大赛中斩获颇丰;有的在创新创业的大潮中,成为双创时代的弄潮儿……学校首届毕业生谷兵兵,海南大学海科全日制自考本科毕业生,数学等三门课程连续2年获得省级状元。留校任教校内孵化基地,从2015年开始带领2009级、2010级优秀毕业生共同创办海南云智联科技有限公司(校内孵化公司),主要经营物联网领域系统集成开发,近年来获批政府创新基金项目,项目投入总资金200万元,为国家电网、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口水务集团、中国联通等单位提供服务,每年创造效益400万元以上。海事学院2019届航海技术专业毕业生吴进奇,在校期间获得“三好学生”等荣誉,考取了船员大证。现任中远海运船员管理有限公司(散运部)实习三副,月工资福利15000元。财经学院2019届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何春雨,在校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多次被评为“优秀班干部”。现就职于海南省腾米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任店长并入股餐厅股份成为合伙人,月工资福利12000元以上。城建学院2017届建筑装饰工程专业毕业生林探,在校期间学习优异,2016年开始进入海南捷诚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实习,2018年为公司创造两百多万的业绩。2018年进入广东九艺三星装饰工程技术公司海南帝豪总部分公司工作,月工资福利20000元。信息工程学院2019届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关泽日,在校期间担任校艺术团宣传部长,获2018年泛珠三角大学生计算机大赛省级二等奖。现就职于海口海晋启弘有限公司(vivo海南分公司),月工资福利8000元以上。四、实践教学基地学校注重教学科研平台建设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有海南省特种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1个,海南省老年健康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1个,海南省药食同源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筹)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石油化工技术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中国残联、教育部批准的海南省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1个,海南省高校特色实训教学示范中心1个,海南海科石油化工产品检测中心1个。学校有18个校内实训中心,164个校内实训、实验室,近百间智慧教室,与海南汉地阳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万特制药(海南)有限公司、上海中船海员管理有限公司、海医第二附属医院、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天来泉康复疗养院等117家省内外企业共建共享校外实训基地。五、师资力量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年青教师专业发展和应用科学研究水平提升。学校2020年专任教师642人,兼职教师16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379人,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212人;学校出资在国内外名校培养硕士61人,博士16人,并不断深化人才引进机制,面向全国招聘、引进人才,根据所开设专业及在校生规模逐年增加专任教师。未来五年将建设一支数量过千,结构合理(高职称占比40%以上,高学历占比50%以上,“双师型”教师占比60%以上)的师资队伍。六、人才培养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把培养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根本目标。在锤炼师德师风上下功夫,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创新育人方式上下功夫,使思想政治工作如春风化雨般入脑入心,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努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海科大学子自觉地把青春梦想融入中国梦,珍惜韶华、励志勤学,在艰苦奋斗中绽放青春风采,为新时代追赶超越做贡献。七、专家治学学校施行专家治学,校长韩长日是原海南师范大学校长,校级领导刘康德是原海南大学党委书记,教学科研副校长周兆德是原海南大学分管教学科研副校长。学校二级学院院长皆是硕士或博士生导师,均具有名校教育教学管理25年以上工作经验。
海南科技职业大学 2021-02-01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天津大学和天津仁爱集团合作创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的校园校舍、独立招生和独立财务的本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充分发挥天津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创新办学机制,实行开放式办学、多样化培养,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位居同类院校前列。2010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先进独立学院。2013年7月,我校作为全国首批第一所独立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规范验收,受到专家组一致好评。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立足天津、融入滨海,面向环渤海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全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素质、强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地处天津市团泊新城团泊湖自然风景区内,占地面积1000亩。学校建有现代化的数字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大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等教育教学设施,同时还建立了一整套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依据现代科技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依托天津大学名、优专业,培养有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学校现有机械、电子信息、计算机、建筑、建筑工程、化工、管理、社会科学与外国语、艺术等九个系,下设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产品设计、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建筑学、环境设计、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财务管理、金融工程、物流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英语、商务英语、法学、动画等专业。学生完成规定学业经审查达到毕业标准的,颁发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符合国家及我校有关规定的毕业生,授予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学士学位,颁发学位证书。 学校在依托天津大学雄厚师资力量的同时,也建立了一支年富力强、教学水平高、专业能力突出、爱岗敬业的专任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师685人,其中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占53%以上。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秉承天津大学“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双严”办学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践行“实事求是,果毅力行”的校训,强调学校工作“以学生为中心”,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实践环节等紧密结合学生未来工作需要,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学校始终遵循“根在基础,重在实践,突出能力”教育理念,形成了以课程为基础的理论教学体系,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和以课内外教育相融合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另外,学校创建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转化率,有助于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智能结构,为学生就业和创业奠定扎实的基础。学校实行分层次教学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适应和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学校实行主辅修制度和双学位制度,拓宽学生的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增强毕业生竞争力;学校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开放实验室,建立创新实验室,为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索精神和应用能力搭建平台;学校为鼓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支持学生参加学科、专业、文体等项竞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施这一政策以来,学生们已先后获得国际、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竞赛优胜奖百余项。毕业生考研录取率逐年攀升,2013年为8%;就业率连续四年在92%以上。 学校为强化能力培养,一方面积极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办学。目前,已和世界500强之一的美国德州仪器公司(TI)、甲骨文(Oracle)公司以及中沙石化等国内知名的140余家企业密切合作,开展“ 3 + 1 ” 培养、“工作室”式培养,为学生就业、创业,适应市场和社会需要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另一方面,加强校内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目前建有63000m2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拥有一批国内先进水平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学校已建有物理实验中心、计算机教学与实验中心、语言中心、金工实习中心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以及信息与通信工程实验室、FPGA实验室、微电子综合实验室、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实验室、机械设计实验室、数控加工技术中心、CAD/CAM计算中心、甲骨文(Oracle)实训中心、化学化工实验中心、动画工作室、建筑设计模型室、水力学、地质地基、环境工程、建筑给排水、模拟法庭等71个专业实验室和若干个学生创新实验室。学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建立了工程创新中心、化工研究所、机械研究室等科研机构,与天大软件学院、中软国际公司联合成立了物联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为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坚持走国际合作、开放办学道路,积极开拓国际合作渠道。目前已与加拿大西门菲沙大学(SFU)签署合作办学协议,还与英国考文垂大学、斯旺西大学、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北阿拉巴马州立大学、德国马格德堡应用科技大学、韩国青云大学、日本京都情报大学院大学等多所大学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学校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建有“创新创业基地”,为学生创业辅导、实训提供服务。学校多措并举推进学生素质教育,把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纳入培养计划,拓展学术及文化活动,实现学生文理渗透、个性拓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有艺术教育中心,通过大学生艺术活动推进美育育人机制,成立了合唱团、乐团、舞团、话剧团,在天津市高校文艺展演大赛中屡获佳绩。 学校设有特优新生奖学金:凡高考成绩达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前100名的应届考生,且第一志愿报考我校者,入校后可获特优新生奖学金5万元;凡高考成绩达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分数线(即一批本科线)的应届考生,且第一志愿报考我校者,入校后可获得特优新生奖学金2万元。为鼓励学生勤奋进取,学校有完善的“奖、勤、助学”机制,设立了包括国家奖学金(8000元)、天津市人民政府奖学金(8000元)和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以及学习优异、为校争光等三十余种奖学金,覆盖面占学生35%以上。我校学生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待遇,如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国家助学金和勤工助学岗位。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 2021-02-01
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医、法、艺、教等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国家“111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属重点建设的大学和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被教育部评估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和“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获“山东省第一届省级文明校园”荣誉称号,被社会赞誉为“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1956年迁至青岛。1958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为山东化工学院,开始了正式举办高等教育的历程。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化工学院,1998年由化学工业部划转到山东省;2001年青岛工艺美术学校并入,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科技大学。2009年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投入使用,2016年山东省化工研究院整建制并入,学校事业发展不断谱写新篇章。 当前,学校形成了青岛、高密、济南“三地五校区”的办学格局,校舍面积92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各类文献资料300万余册,固定资产总值29亿元。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600余人,其中院士2人、双聘院士1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青3人,国家优青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全国优秀教师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8人,“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团队领军人才”2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教授)、海外特聘专家和青年专家27人,省级教学名师12人,山东省学科带头人5人,山东省重点学科(实验室)“首席专家”4人,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3人,山东省杰青8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4人。 学校学科、专业特色鲜明,现拥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设有72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为代表的多个优势特色学科群,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等三个学科进入了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入选山东省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行列,数量和影响力居省属高校前茅。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9个学科进入前70%,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为B+,为省属工科高校唯一。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获得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7个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4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立项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91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9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16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教学团队;43门省级精品课程;12名省级教学名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先后获得1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杜邦科技创新奖,2011年以来科研经费连续7年过亿元,累计达到13.6亿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绩显著,现有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1个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层面创新平台数达到8个,数量位居山东省属高校前列。拥有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5个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校始终坚持走政产学研融合之路,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已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而上市的公司已经达到了7家,分别是软控股份有限公司、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赛轮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金王集团、青岛海力威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旭域土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高校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学校连续两次被评为“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高校”,“青科大模式”广受赞誉,并被国务院研究室《决策参考》、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以典型经验和做法进行深度报道。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完善对外交流与合作机制,同20个国家和地区的110所国(境)外高校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获得1个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6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基本形成了涵盖理、工、艺等学科专业多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格局。其中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合作成立的中德科技学院,纳入中德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被誉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范例。引进德国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启动中德双元工程学院(中德校区)建设。牵头共建泰中国际橡胶学院,是山东首个在境外设立的办学机构,迈出了学校境外办学第一步。 学校第十次党代会绘就了“三步走”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建设“有精神、有文化、有责任、有活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当前,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密围绕国家“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目标要求,坚持“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协调发展、特色发展”的路径选择,主动对接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发扬“科大精神”、践行“橡胶品格”、贯彻“五有理念”,凝心聚力、强化担当、狠抓落实,向着建设“双一流”和“五有”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坚实迈进!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01
中国药科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坐落于古都南京,始建于1936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药学高等学府。学校为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一所以药学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其中以药学、中药学学科为龙头的药学学科群建设始终保持国内领先水平,素有“中国生物医药人才摇篮”的美誉。2000年以来,实现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全覆盖,已4次获得我国教育领域政府类最高奖励——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四年一届)一等奖。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位居教育部直属高校及江苏省高校前列。 学校现有玄武门、江宁2个校区,占地2100余亩;全日制在校生20029人,其中本专科生11179人、研究生8323人、留学生462人;在职教职工1904人,其中专任教师1142人。学校荟萃了医药领域众多知名专家,走出了10位院士和一大批药学领域著名专家学者。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德国科学院院士1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9人次,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81人次。 学校致力于建设以“药学+X”为牵引、“新药科”和“大药学”为特征,医药、农药、兽药融合发展,面向世界一流的“现代药学学科体系2.0”。现有16个院部,31个本科专业(类),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药学、中药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生物与医药、药学),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药学、中药学)。中药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药学学科获评A+。在第五轮学科评估和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龙头学科药学和中药学继续保持优势,均取得优异成绩。2025年1月,药理学与毒理学、化学、临床医学、生物与生物化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分子生物与遗传学、环境/生态学、免疫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等11个学科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百分之一,其中药理学与毒理学排名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位列全球第13位(万分之0.955),亚洲高校第1位。在2024-2025US News 世界大学排行榜中,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位列全球第4位。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心(CWUR)学科排行中,学校药物化学学科位列全球第3位。在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学校共有4个学科上榜,其中药学学科排名国内第1位,成为“冠军学科”。 学校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不断提升新药研发自主创新能力。建有“多靶标天然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以及创新平台,实现了化学药、中药、生物药三大领域科研平台的全覆盖,为各类新药的研发提供全方位服务。与海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实质性学术合作关系。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2项,获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数稳居全国高校之首。 学校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朝着建设药学特色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砥砺前行,为谱写全民健康新篇章不懈奋斗。
中国药科大学 2021-02-01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双一流”建设高校。 北京交通大学作为交通大学的三个源头之一,历史渊源可追溯到1896年,前身是清政府创办的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1917年改组为铁路管理学校和邮电学校,1921年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合并组建交通大学。1923年交通大学改组后,学校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1950年学校定名北方交通大学。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任校长。1952年学校改称北京铁道学院。1970年恢复“北方交通大学”校名。2000年与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由铁道部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3年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学校曾培养出中国第一个无线广播电台创建人刘瀚、中国第一本铁路运输专著作者金士宣、中国铁路运输经济学科的开创者许靖、中国最早的四大会计师之一杨汝梅,以及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郑振铎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中国第一台大马力蒸汽机设计者应尚才,“东京审判”中国检察官向哲浚,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等都曾在学校任教。 学校在被称为“学府胜地”的北京市海淀区建有东西两个校区,总面积近1000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在山东省威海市建有威海校区,以中外合作办学为特色,占地面积1000余亩;各校区均具备完善的教学、科研设施,校园环境优美。在河北省黄骅市建有北京交通大学海滨轨道交通综合研发实验基地;在北京市丰台区打造国际一流的丰台轨道交通“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基地;在河北省唐山市成立唐山研究院,着力打造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示范区;建有深圳研究院、长三角研究院,为拓宽社会资源,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做出积极贡献。2023年11月,雄安校区开工建设,开启学校一校多区协调发展新征程。 学校把加强合作交流作为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美、英、德、法等51个国家的252所大学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在巴西坎皮纳斯建有孔子学院;发起成立可持续交通全球大学联盟,加入国际铁路联盟、国际铁路合作组织和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成为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UIC高速铁路高校联盟牵头单位,不断提升国际铁路领域影响力和话语权;加强国际科研合作,牵头成立中美、中俄、中英和中印尼高铁研究中心。充分发挥校友会、基金会、董事会作用,与交通、信息、能源行业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等近400家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董事单位达88家;海内外校友组织61家;教育基金会成为民政部认定4A级慈善组织。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北京交通大学秉承“知行”校训,肩负新的使命,正以更加开拓进取的精神向着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01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农、工、理、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1948年创建于哈尔滨,始称东北农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第一所普通高等农业院校,知名教育家、哈尔滨市第一任市长刘达为学校第一任院长。建校以来,先后隶属于东北行政委员会农业部、国家高等教育部、国家农业部、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黑龙江省教育厅,1981年被确定为黑龙江省省属重点院校,1994年与黑龙江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东北农业大学,1996年跻身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004年成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2011年成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农业农村部省部共建大学,2013年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设有17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现有1个国家世界一流建设学科,3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学科,12个黑龙江省优势特色学科,1个ESI全球前1‰学科领域,8个ESI全球前1%学科领域。学校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之一,现有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5个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3个,入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4个。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 583人,其中教授352人、副教授58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 116人、硕士学位者400人。现有各类国家级人才116人次,各类省级人才262人次,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农业农村部第二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黑龙江省“头雁团队”5个,博士生导师354人。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3 534人,其中本科生24 940人、研究生8 354人、外国留学生240人,是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项目2个,国家级课程34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3个,国家级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5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个,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级科技小院10个,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示范基地1个,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特色基地1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项目1个,国家级规划教材5本(第一主编),全国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1本(第一主编),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人,首届黑龙江省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15本,全国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1个;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提名4篇。建校至今,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既有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创新型”人才,也有遍布全国的“复合型”人才,更有活跃在黑龙江省和全国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践行新使命,奋进新征程。新时期的东北农业大学,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省期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历次全会决策部署,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围绕国家所需、龙江所要、学校所能和未来所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恪守“博学笃行、明德亲民”的校训,弘扬“勤奋、求实、奉献、创新”的校风,满怀信心地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全力谱写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辉煌篇章。
东北农业大学 2021-02-01
东北林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是一所以林科为优势、林业工程为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地处我国最大国有林区的中心——哈尔滨市,校园占地136公顷,并拥有帽儿山实验林场(帽儿山森林公园)和凉水实验林场(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总面积达3.3万公顷。 历史沿革。学校创建于1952年7月,原名东北林学院,是在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和东北农学院森林系基础上建立的,由原国家林业部直属管理。1985年8月更名为东北林业大学。2000年2月,由原国家林业局划归教育部直属管理。2005年10月,经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0年11月,教育部和原国家林业局签署合作共建协议。2011年6月,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2012年3月,教育部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共建协议。201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双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2月,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师生概况。学校现有研究生、全日制本科生3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9691人、研究生10957人。现有教职员工2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16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44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林草局林草科技创新团队5个、黑龙江省专业技术领军人才梯队9个、黑龙江省“头雁”团队4个。近年来,获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4人,全国工人先锋号团队1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1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1人,省劳动模范3人,省级教学名师27人,省级优秀教师8人次,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4人,“龙江好人”2人。 学科专业。学校现设有研究生院、20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有73个本科专业、2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专业学位博士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类别的专业学位硕士点,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林业工程、林学2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生物学、生态学、风景园林学、农林经济管理4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3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林草局重点学科、2个国家林草局重点(培育)学科、1个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7个黑龙江省重点一级学科。有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联合批准的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校,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学校,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质量、绿色、创新、合作”的内涵发展道路,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深度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不断强化办学优势、彰显办学特色,力争办学实力位居全国农林高校前列,建成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中国高水平大学,为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林业大学而努力奋斗。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2-01
河北工业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03年的北洋工艺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培养工业人才的高等学校之一,创办了全国最早的高校校办工厂。1929年改称河北省立工业学院,1995年更名为河北工业大学。学校1996年跻身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14年由河北省、天津市和教育部共建;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入选新一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121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兴工报国”办学传统和“勤慎公忠”校训精神,形成了“工学并举”的办学特色,为国家培养了30余万名优秀毕业生。近年来,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环境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5个学科领域在ESI全球排名前1%排名中稳步提升。2020年获评“全国文明校园”。 学校设有21个教学机构,现有65个本科招生专业,其中3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涵盖工、理、经、管、文、法、艺七大学科门类,20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业评估。拥有1个国家“双一流”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河北省“双一流”学科,20个河北省重点学科,6个天津市顶尖学科和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7个天津市重点学科。拥有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2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4000余人、研究生11000余人。 学校持续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全职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国家级人才,320余人具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等省部级以上专家称号。现有教职员工2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800余人。 近年来,学校建立了包括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69个,积极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需要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成就奖”、河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等百余项省部级以上奖励。 当前,省市部共建为学校搭建新的发展平台,国家“双一流”建设让学校的发展迈进“新时代”,百廿工大踏上新征程。学校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四个服务”时代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努力建设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大学,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河北工业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8 49 50
  • ...
  • 176 17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