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部颁代码12901)是省政府批准、教育部核准备案的普通警察类高职院校,学院前身是吉林司法警官学院(由吉林省司法学校和吉林省劳改工作人民警察学校合并而成),具有二十多年独立举办高中后普通中专教育的历史和十余年联办成人本、专科教育的经验。在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亲切关怀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几代警院人风雨兼程四十年,学院由小到大,发展迅速。今天的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培养基层监狱、戒毒人民警察、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和书记官为主,同时积极为安全防范行业和社会相关部门培养具有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专业人才的高等法律职业院校。 学院位于长春市合隆经济开发区,其中教育用地3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主要有现代化的教学楼,设施先进的射击馆、警事体育训练场馆,具有标准化跑道的运动场,整齐划一的学生公寓,宽敞明亮的学生食堂,内容丰富的教辅楼(图书馆)、培训中心等,校园二期建设工程正在进行中。崭新的校园能容纳6000名全日制大学生和承担全省每年2000多名司法干警的培训,是培育新时代司法警官的摇篮。 学院办学目标定位是:省内独特、东北一流、国内有影响的司法警官职业院校。 学院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品德、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职业素质和应用能力强的高等应用型法律人才。 学院办学形式定位是: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学校与行业合作办学,警学结合,积极发展合作教育。 学院服务面向定位是:依托行业,面向政法、服务社会。追求特色,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做为特殊行业性质的学校,学院在学生管理上突出行业特色,对学生实行警务化管理,推行了以“诚、智、律、毅”为内容的校训教育和以“进取、勤奋、严谨、文明”为内容的校风建设。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73人,教练型、双师型教师54人,50%以上的教师具有研究生以上的学历,具有教授职称的25人、副教授职称的50人、讲师职称的69人。一批专业和课程带头人在法律职业教育界和应用法学研究领域有较大影响,取得了包括国际成果在内的数百项教科研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主要分布于法学、职业教育等研究领域,在法学学术领域里具有广泛的影响。 学院学制为3年制,通过全国统一高考和学院春季单独招生,面向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目前有普通专科生近4000人,本科生近3000人。 学院紧紧依托行业,努力打造特色专业,经过多年的专业建设,学院的14个专业中多数在省内是独一无二的,形成了具有我院特色的专业结构。学院现设有监狱警察系、应用法律系、司法技术系、基础部和警体教研部三系两部的教学机构。学院国控类和法律服务类14个专业分批次报名,分批次录取。分别是国控类专业:刑事执行、刑事侦查技术、戒毒矫治技术、行政执行、司法警务、司法信息技术、罪犯心理测量与矫正技术、司法信息安全;法律服务类专业:法律文秘、法律事务、安全防范技术、司法鉴定技术、社区矫正、司法助理。 学院教育体制实行双学历教育。学院是教育厅批准的吉林大学法学院本科自学考试考点。学生入学专本联读,相同学科课业成绩实行学分替代,如外语、政治、基础法律以本院成绩为准。考生在完成专科学业基础上再加考9门专业课,既可同时获得吉林大学法学院本科文凭。 学院还对学生开展速录、计算机、外语、心理咨询、武术、散打等技能的培训,这种注重综合素质的教育模式极大提高了学生就业能力。 学院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强化了学生的体能训练、散打、擒拿格斗训练、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训练、克服生存极限的意志训练等,并把警用枪械具使用、防暴技能作为学生毕业前的综合职业技能来测试真正实现“应用型、实战型”的培养目标,为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政法实践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毕业后,由学院颁发国家承认的毕业证书,由吉林省高等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出具就业报到证(派遣证)。各专业毕业生均可按规定报考各级公务员,也可双向选择,由学院推荐或自主择业。 在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学院结合自身实际,为学生打造了“学历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职业资格培训与综合能力提升”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把就业工作列入“一把手”工程。 近几年来,学院的毕业生半数以上对口就业。省内司法行政系统招录公务员计划中,有近300名计划岗位招录司法警官学院特色专业,占毕业生总数的1/3,学院毕业生考入司法人民警察、公安人民警察占毕业生总数30%以上。 学院至今已培养了三万多名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各级政法机关及社会法律服务部门,其中绝大多数已成为行业中坚和骨干力量。 学院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深刻认识到全面提高学院职业教育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抓住机遇、审时度势、迎接挑战,用实干振兴警院,用魄力谋求发展。按照“依托行业、面向政法、服务社会”的科学发展定位,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已经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努力把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建设成为法律高职人才培养基地、在职司法人员培训基地和应用法学理论研究基地,打造成省内独特、东北一流、国内有影响的司法警官职业院校。
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2021-02-01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北国江城,钟灵毓秀,作为松花江畔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一颗明珠,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散发着蓬勃向上的气息,奋力前行。 学校全名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950年10月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创建于长春,时名为吉林省工业专科学校;学校现性质为国家公办、教育部备案、隶属吉林省教育厅管辖的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学院目前为吉林省首批重点建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第三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一、办学历史 学校自1950年创办以来,1953年改名为吉林省吉林化学工业学校,1954年1月迁至当时的省会吉林市。1956年8月由于专业调整,更名为吉林省吉林食品工业学校。1958年8月,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对化工人才的需要,改名为吉林省吉林化学工业学校。1959年5月,为适应吉林省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设大专部,更名为吉林化学工业专科学校。1963年7月由于人员、专业调整,更名为吉林省化学工业学校。1973年2月,学校为适应吉林油田开发建设需要,改称为吉林省石油化工学校。1978年8月我校被化工部列为全国重点化工学校,易名为吉林化工学校。此前学校主管上级单位一直为吉林省石油化工局。2002年1月吉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我校升格为普通高等学校,确定现校名为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吉林省教育厅。 二、地理位置 学校现有两个校区,主校区位于吉林市丰满区恒山西路15号,东校区位于吉林市丰满区宜山路70号。学校占地141亩,建筑10.4万平方米,另有长期租用场地2处,占地8亩,建筑6800平方米。新校区规划占地面积44.36万平方米(665亩),规划建筑面积22.8万平方米。 三、教学机构 学校教学单位设置为六院三部一中心:化工与材料技术学院、机械与汽车技术学院、机电与智能技术学院、电气与信息技术学院、制药与环境技术学院、经管与艺术学院、思政教学部、基础教学部、体育教学部、化工生产技术培训中心。现开设有装备制造类、生物与化工类等44个专业,其中国家示范专业4个、省示范专业2个、省特色专业7个,省品牌专业群3个;建有国家级精品课2门,省精品课13门,省优秀课23门,教育部高职高专教指委精品课2门。 四、基本条件 学校高度重视硬件设施投入,截止到2017年7月底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亿元。 学校现有教职工319人,专任教师276人,教授26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12人,具有硕博学位教师212人,双师素质教师比例86.7%,长期聘用“能工巧匠”24人,长白山技能名师2人,省优秀教学团队7个,行业教学名师6人,全国化工高职教指委成员13人。 五、社会声誉 学校 2007年获得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并成为吉林省首批重点建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08年7月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1年9月,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2012年,学校被评为2010-2012年度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2013年学校获得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两项。2014年被评为吉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15年再次被评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并被评为“全省文明单位”。2017年学校获得吉林省首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 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声誉获得社会广泛认可,建设有国家紧缺人才数控技术实训基地、药物制剂实训基地、国家第一所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与培训校企合作示范性实训基地、吉林省第一批石油和化工示范性实训基地、吉林省首批高等教育研究基地。 学校积极参与对外交流合作,在行业内享有一定地位,目前学院是中德联盟吉林省示范基地、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东北区协作组主任单位、吉林省化工职业教育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吉林省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单位。 六、寄语未来 过往的成就是新征程的基石,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紧密围绕学院十三五规划目标,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与职教办学方向相统一,明确办学定位;坚持高效办学功能与职教办学特征相结合,明晰办学职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开展职业技术素质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五创五强”工程常态化制度化;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和推进学校廉洁文化建设,不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注重专业(群)建设,适应需求发展;注重双师队伍建设,保障持续发展;注重校企合作,提升内涵发展。率先开展技术技能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率先开放实训资源,为本科和职教实习与企业培训搭建共享平台。 发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优势,推进内涵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互联互动,提高办学水平与服务能力,加快创新发展。 发挥依托石油和化工行业的优势,推进与石油和化工等行业紧密结合, 加强校企合作与专业结构优化,加快协调发展。 发挥新校区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校园规划、绿化、美化与融合责任关怀文化,加快绿色发展。 发挥地处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腹地的优势,推进融入长吉图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快开放发展。 发挥专业类覆盖面较广的优势,推进中高职本科衔接,提高育人能力和办学效益,加快共享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必将砥砺前行,全体师生凝心聚力,为将学校建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示范作用的国内高水平现代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而共同奋斗。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关于公布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评审规则的通知
关于公布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评审规则的通知
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 2025-05-21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教育部备案、吉林省教育厅直属的高职学院,是吉林省示范性高职学院。学院坐落在全国魅力城市——吉林省吉林市。 学院始建于1964年,时称“吉林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后又名“中国黄金矿产公司吉林中等技术学校”(简称“黄金学校”),1970年更名为“吉林冶金工业学校”,2002年独立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现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510亩,总建筑面积近16万平方米;教职工486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等副高级职称的教师105人,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2人,长白山技能名师10人,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1人,吉林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吉林省优秀教师1人,吉林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2人,“双师型”教师158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学院设有电气工程学院、信息技术学院、装备制造技术学院、财经学院、现代服务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和基础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体育部,共6个二级院、3个教学部,在校生近万人。 学院树立了“学院工作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教学工作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坚持就业的导向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院着力打造专业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实习实训条件优越、就业有保障、学生有作为的品牌专业。现有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电子商务、高速铁路客运乘务、工程造价等45个招生专业。其中,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教育部装备制造类专业示范点;自动化专业群、电子信息专业群、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电子商务专业群、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会计专业被确定为吉林省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建设;工业机器人技术、酒店管理、移动通信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4个专业被吉林省教育厅批准为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自动化专业群、电子信息专业群,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被确定省级品牌专业建设项目;自动化专业群、矿业工程类专业群、冶金技术专业群、电子信息专业群、涉外旅游专业群等5个专业群被确定为“十二五”省级特色专业群;软件技术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紧缺人才培养试点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冶金技术、涉外旅游、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等6个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示范专业;我院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先后与中国一汽、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中金集团、大唐风电、武汉凯迪、中油化建、吉林钢铁、中国电信、中关村软件协会等700余家单位开展合作交流,并与中德诺浩、中兴通讯、上海大唐移动、东方领航、北京翔鹏、吉林启鸿等知名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同时,学院积极与德国柏林职教集团,韩国全州VISION大学、湖西大学、骊州大学、又松大学、安养大学、尚志大学、全南大学、嘉泉大学,印度韦洛尔科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西门子学院、ABB培训中心等国外知名教育机构广泛开展实质性国际交流与合作,开设汽车营销与服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两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院于2016年加入中德职教联盟,并被确定为副理事长单位。同年,中德职教联盟吉林示范基地在我院落成。学院牵头组建了“北方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和“北方冶金职业教育集团”。“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东北培训基地”“全国服务外包技能考试吉林市培训中心”“吉林市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等先后在我院建成。我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90%以上,被评为“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院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服务培训。先后为吉林省安监局、吉林建龙、鹿鸣矿业、夹皮沟矿业等单位开设业务骨干素质提升培训班,先后为长白山开发建设集团、长白县望天鹅风景区、夹皮沟金矿、红旗岭镍矿、大黑山钼矿、孟家岗铁矿等企业的科技开发项目提供了智力支撑。2015年12月,教育部同意在有色金属行业开展职业教育“走出去”试点。作为“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职工继续教育基地”,我院将以面向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境外企业员工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为切入点,积极探索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切实服务“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学院连续多年成功承办全国会计专业技术初级、中级职称无纸化考试,吉林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吉林省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考试、工程造价人员资格考试,大学英语、计算机、自学考试考点工作常态化开展。学院是吉林省首批设立职业技能鉴定训练基地院校之一,先后被确定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吉林省职业技能鉴定基地”等,可鉴定工种达到57个。 近年来,学院先后获得“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吉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吉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吉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吉林省首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全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示范基地”“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吉林省高校档案工作评估优秀学校”“全省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先进单位”“吉林省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吉林省高校妇委会工作先进单位”“吉林省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奖”“吉林省大学生素质教育示范基地”“吉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优秀学校” “吉林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等荣誉。 “十三五”期间,全院师生将在学院党委的带领下,萃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成果的精华,传承近半个世纪办学积淀的底蕴,遵循“尚德励志精技强能”的校训,努力把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成服务区域、特色鲜明、社会认可、国内一流的优质高职院校!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就业桥】就业桥运用AI技术助力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春招“抢人”获天津日报等媒体报导
2025年3月21日,中国教育在线就业服务平台官方微信公众号“就业桥服务中心”以《就业桥运用AI技术助力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春招“抢人”获天津日报等媒体报导》为题对我校进行了报道。
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 2025-05-21
沈阳农业大学特种玉米研究所选育的玉米新品种‘沈农T120’实现成果转化
沈阳农业大学特种玉米研究所选育的玉米新品种‘沈农T120’实现成果转化
沈阳农业大学 2025-05-21
【比亚迪迪空间】共筑产教融合新平台丨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与天津迪空间共建社会实践基地
2025年3月27日,比亚迪迪空间微信号以《共筑产教融合新平台丨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与天津迪空间共建社会实践基地》为题对我校进行了报道。
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 2025-05-21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2003 年,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前进步伐,经国家教育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历史文化名城、八朝古都开封,河南大学民生学院应运而生。学院新校区与 河南大学金明校区紧邻,她扎根在河南大学这片有着百年文化积淀的沃土上,茁壮成长。2009年,河南大学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建设民生学院,掀开了学院发展的新篇章。这种强强联合的办学模式,得到了时任中央领导李长春与教育部领导的肯定与支持。 建院以来,学院秉承河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逐渐形成了“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优良院风。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一流独立学院的办学理念,立足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注重改革创新,注重培养质量,注重特色办学。依托河南大学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大力支持,学院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现设有7个二级分院、46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理、工、经、管、法、医、教育、艺术等9大学科门类,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在校生15000余人,已发展成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应用型学科门类齐全、专业结构合理、综合实力较强、办学特色鲜明的应用教学型独立学院。 学院紧紧依托百年名校河南大学深厚的文化学术底蕴、健全的学科专业、崇高的社会声誉和雄厚的师资队伍,始终把培养质量作为学院的生命线,在着力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同时,又选聘河南大学最好的教师为学生上课。目前,学院任课教师中,教授、副教授占57%,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83.47%。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在河南日报社、河南安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立洋国际教育中心、格力电器郑州有限公司、新开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近百家知名企业建立有实习(实训)基地。近年来,通过深入开展“师风、学风、考风”建设活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院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与校际交流,能够互派交换生,互相承认学分。 学院提出了“考研一批、就业一批、出国一批”的学生毕业走向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学生考研工程。学院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公务员和选调生的比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超过25%,相当一部分学生考取了国内外一流大学,如北京大学、中科院、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艺术大学、墨尔本大学等国内外名校研究生。2018年,学院学生考研上线人数达到800多人,近600人被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几年来,学院先后共涌现“全研宿舍”20多个,被社会誉为“研究生的摇篮”。学院生源质量年年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2017年,在河南省本科二批、三批首次合并招生的背景下,学院文理科录取分数居于省内同类院校前列,在省内二本院校中综合排名位居第17位。2018年,学院招生形势依旧喜人,文科录取分数高出省二本线52分,理科高出省二本线46分。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位居河南省同类院校前列,毕业生既有一大批分布在省内外企业一线岗位上的业务骨干,更有在党政机关、科研院所、部队、教育战线上的佼佼者。他们奋斗在省内外各行各业,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与好评,已崭露头角。 学院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向导,积极开展精彩纷呈的校园活动。学院设立有“民生大讲堂”,经常邀请国内外不同领域的学术大师和河南大学本部的名师来校进行高水平的学术讲座、专题报告,并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极大地开阔了学生们的学术和社会视野。学院学生在省、全国大学生“蓝桥杯”比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在第七届、第八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中,学院在河南赛区共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12奖项、三等奖32项。在全国总决赛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在2016、2017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院获得全国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河南赛区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5项。此外,我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民办高校文艺汇演、“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专业类)等诸多赛事中均表现出色,获得诸多荣誉。近三年来,全院学生共获得国家级奖励300余项,省部级奖励800余项。学院现有理论学习类,体育健身类,实践服务类,学术科技类,文化艺术类等几大类共30余个学生社团,打造了大学生环保阅读节,英语四六级模拟,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寻找民生青年作家等数十个品牌活动,这些活动均已成为绽放学子们灵性与才情的亮丽舞台。 近年来,学院先后被评为中国十大品牌独立学院、全国先进独立学院、全国最具活力与影响力独立学院、河南省最具综合实力民办高校、河南省优秀民办学校、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示范院校、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就业质量十佳示范院校、河南省民办教育创新奖、河南省民办教育行业知名品牌、河南省高质量就业示范高校、河南十大民办领军高校等荣誉。学院现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独立学院工作部副部长单位、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副会长单位、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单位、河南省民办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单位、河南省民办教育研究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等。 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在河南大学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如今,按照“一环两心,两轴三组团”规划,新建成的多功能、数字化的民 生学院新校区已投入使用。伴随着二期工程的即将完工,一个风景优美、设施先进、管理科学的现代化校园正蔚然形成。全院师生正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创造着美好灿烂的明天!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2021-02-01
贵州大学明德学院
贵州大学明德学院成立于2001年6月,是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首批确认的由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贵州大学举办的全日制综合性本科独立学院,2013年9月贵州大学与泰豪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办学协议,合作举办贵州大学明德学院,并实现产教融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目前学院现有教职工511人,其中教授(其他正高级职称)21人(占比4.1%),副教授(其他副高级职称)146人(占比28.57%),讲师(其他中级职称)183人(占比35.81%),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数量较去年有了大幅增加;教师队伍中拥有博士学位22人,硕士学位258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4.79%。另学院拥有众多企业工作经验,具有相关专业行业领域职业/执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型人才120人,占教师总数的23.48%。 学院始终“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以价值提升为目标”的办学思路,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管理模式、强化质量与特色、优化管理与服务,形成了以工科专业为主,经济、管理、文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为国家培养道德高尚、诚信负责、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依托贵州大学学科基础,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现设有信息工程系、数字传媒系、健康管理系、电气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经济系管理系6个教学单位,设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环境工程、生物工程、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工程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英语等39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其中工学类专业及专业方向18个。 2014年5月,贵州大学明德学院在花溪大学城开始建设新校区,新校区占地955亩,总建筑面积56万m2(其中校区35万m2,研发区21万m2),目前建设投入经费逾13亿元。 学院新校区现已建设完成综合教学楼A 、B、C、D、E、F栋:建筑面积57525平米,可使用教室126间(其中多媒体58间,计算机/语音教室10间,普通教室47间,画室4间,实验室7间);学术报告厅3间(均可容纳300以上);学生宿舍:1#男生宿舍、1#2#女生宿舍、北组团1#~6#宿舍,东组团2-5#宿舍,建筑面积130131平米,可使用宿舍2824间,能满足11296人入住;第一食堂建筑面积7176平米,第二食堂建筑面积9630平米;实验楼A栋,建筑面积18486平米;体育场及足球场、网球场、排球场、篮球场等运动场所完善;图书馆(一期),建筑面积:15618平米;阳明湖及周边景观工程已经完工使用。 已启动:阳明书院;计划启动:两栋高层公寓(人才公寓和留学生公寓);学术交流中心;艺术馆;演播馆、科学馆、明德中心(A座都市型酒店、B座行政办公楼、音乐厅兼剧场);体育中心。 目前新校区建设一期工程(A、B段)基本竣工,我院2015、2016、2017、2018级9835名学生已入住新校区,明德学院已成为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新机制本科独立学院。 学院2017-至今取得的科研及教学成果:学院在国家、教育部、省级、计划单列市科技和社科奖励等方面取得了成绩,获得全国及省级以上科技奖项共计8项。2017年-至今,我院教职工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17项,获得科研经费980万,发表论文27篇,编著教材6本,学术交流活动17项。为鼓励青年教师树立和增强教育科研意识,提升科研能力,董事会划拨专项科研经费,且逐步完善学院科研管理办法,大力推进科研工作。 学院采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重心,以理论教学为支撑”的教学思想,实践“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学院获得;获得省级优秀奖1项、三等奖1项、二等奖4项和一等奖1项;国家级优秀奖3项、三等奖8项、二等奖1项和一等奖1项。 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与探索,学院秉承“明理厚德、笃学诚行”八字校训,以“招好生、教好学、育好人、就好业”为办学主基调,明确“设置一个专业、服务一批企业、形成一个产业”的办学理念,践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改革,围绕贵州实施大数据、大文化、大健康和先进制造的“三大一先”产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满足国家独立学院办学条件要求,努力将学院办成贵州省乃至全国围绕“三大一先”为人才培养导向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示范性独立学院。
贵州大学明德学院 2021-02-01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成立于2000年1月,由原温州师范学院创办,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2004年由国家教育部批准为独立学院;2018年7月通过了独立学院规范设置省级验收。学院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温州大学校长任学院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宁一担任学院名誉院长。 学院以“区域性应用技术型独立学院强校”为发展定位,致力于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在浙江省2015-2016学年普通本科高校分类评价中,学院名列教学为主型独立学院第4名。在浙江省教育评估院2017年公布的“用人单位对2016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满意度评价”中,学院以94.73%的满意度在独立学院中排名第一;在其公布的“全省2016届毕业生一年后创业率排名”中,学院以6.39%的成绩位居全省本科高校第一。根据武书连2017中国265所独立学院学科排行榜,学院多学科进入全国前十强。 一、环境优美,厚积优质扎实的教育教学资源 学院位于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南眺罗山群峰,北蕴三垟湿地,校园占地面积504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8.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832.37万元,馆藏纸质图书81.68万余册,并共享温州大学的各类图书和中外文期刊数据库。学院下设6个二级学院,共有44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15个省市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7570余人。 学院拥有专任教师421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39%,具有硕博士学位的占81%。根据2017《中国大学评价》,学院教师创新能力在中国独立学院位列第14位。 二、产教融合,构建应用技术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院以区域经济与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构建了“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模块方向平台”四位一体、分层分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院形成了班级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CDIO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等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成立了“亚龙学院”等行业产业学院,打造产教融合示范载体。“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班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浙江恒丰泰减速机制造有限公司实践教学基地”获批为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首批获得省级该类项目立项的独立学院,以此为依托的《工业机器人减速器高精度高效率减速器开发》获得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项目课题。 与此同时,学院积极发展继续教育,适时发展研究生教育,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层次。 三、协同创新,提升对地方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服务地方经济产业发展,以“特色专业对接区域优势,专业群对接产业链”为原则,深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学院现建有23个科研机构与服务平台,其中市级平台4个;与浙江恒丰泰减速机制造有限公司、浙江亚龙教育装备有限公司等科技型地方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及多家业内领军企业、中小骨干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 推进“瓯文化”传承创新,深入研究与推广瓯窑、瓯漆、瓯剧等温州地域特色文化,同时推进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创意文化发展、校园文化传播,积极努力构建地方文化高地。建成了瓯剧艺术研究与推广中心,瓯剧文化创意体验馆,瓯窑、漆器研究所,国学研究院,温州非遗研究与推广中心等。 四、植根区域,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的“瓯江特色” 2018年,学院成功入选浙江省首批普通高等学校创业示范性学院。学院秉承温商精神,专创融合,构建起“通识+专业+实训+项目”四位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众创空间+创客实训基地+创业虚拟实训中心”的三大创业实践平台(面积分别为6000平方米、2000平方米、3000平方米)、“校+政+产+行+企”孵化链的多点联动的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打通专业课内外、创业园内外、学院内外的创业教育生态链。 学院培育了“专创融合、公益创业、师生共创、女性创业”四大创业教育特色,现为国家级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列为温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分园;建有全国首个规模型师生共创孵化器(3000余平方米)、浙江省内首个女子创业学院、专创融合的实验班5个和创客工作坊7个。近年来,为社会输送了160多家成长型企业,涌现出傅智建、孙建强等优秀创业典型;毕业生一年后自主创业率平均在6%以上。 五、放眼世界,拓展国际化教育的纵深度 借力“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深入推进与学院办学定位相匹配的国际高校的联系沟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引入师资、课程、教材等海外优质教学资源,以国际化视角创新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18年发布的《2017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年度报告》,我院位列浙江省独立学院第四。 学院与美国戴顿大学开展3+1+1本硕项目,并与英国密德萨斯大学、美国休斯顿大学、德国欧福应用技术大学、澳洲昆士兰科技大学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开展深入合作交流。每年提供近百项国外大学硕士直通项目、交流交换项目和游学项目。在校学生不仅可享受本院丰厚的海外交流奖学金,同时还能享受温州大学本部的国际合作办学资源。 卿云漫漫,光华灿烂;夙兴夜寐,风雨兼程。面对未来,瓯江学院已经明确发展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地方,为建成“区域性应用技术型独立学院强校”而努力奋斗。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374 37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