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含硫含碱废液过程减排新技术及装备
本项目属于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技术领域,涉及石油化工清洁生产工艺、化工过程机械和环境保护机械设备设计与制造技术。 我国石油脱硫与后续转化过程中每年消耗碱性原料2万吨以上,产生含硫含碱废液(水)约4500万吨,其组分复杂,涉及面广,有重大生态安全风险。 针对我国长期存在的含硫含碱废液的清洁防治问题,提出“减量、全回收、无污染”的“过程减排”方法。考虑到非均匀结构、颗粒碰撞和微粒偏析等问题,提出采用流动状态、微尺度介质、机械结构调控旋流场中微粒排列的新理论,建立了非均匀结构的稳定性条件、离心碰撞概率以及微粒偏析的调控方法,初步构建了微界面结构与微粒排列特征相结合的微相旋流捕获(MHC)原理的理论体系,实现了离子、分子及其聚集体等微量污染物的经济快速捕获利用,将旋流分离精度从微米级提高到纳米级。成功开发出重力沉降-旋流分离-旋流捕获-聚结-反应再生新工艺,整体技术属国内首创、处于同类技术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2-01
一种含稀土的氧化物红色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该项目(专利号:200410009747.x)涉及一种含稀土的氧化物在紫外线激发下发射红色荧光的荧光粉及其制备方法。该发光材料是一种化学稳定性好、发光亮度高、单色性好、成本相对降低的红色发光材料。 该项目含稀土的氧化物的红色发光材料的化学组成为(Y1-x-y-z Gd x Al y Eu z)2O3,其中0<x ≤0.7 , x为基质组分Gd的含量;0<y<0.26, y为基质组分Al的含量; 0.02≤z ≤0.12, z为激活剂Eu的含量。含稀土的氧化物的红色发光材料是由Y2O3、Gd2O3、Al2O3和Eu2O3经1280℃高温灼烧,形成具有立方结构的(Y Gd Al Eu)2O3固熔体,因而具有化学稳定性好、发光亮度高、单色性好的特点,并且由于非稀土元素Al对稀土元素Y、Gd的部分取代,导致稀土元素用量减少,降低产品成本。 应用范围:主要在灯用荧光粉等三基色红粉中应用。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1
高水溶性氟苯尼考前药
项目成果/简介: 氟苯尼考是一种新型兽医专用的广谱抗菌药,是氯霉素的替代品,其在目前的兽药市场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但是,氟苯尼考的一个缺点是它的水容性很差,几乎不溶于水,影响其药效的发挥以及给药的方便性。目前国产氟苯尼考产品几乎是物理助溶的,其溶解度非常低。现在没有成熟的、水溶性好的国产氟苯尼考产品。 本项目提供一种新型高水溶性氟苯尼考前药,该药品在动物体内代谢为氟苯尼考。溶解度约为56,600 ppm,比目前采用物理助溶法溶解的氟苯尼考1,200 ppm的溶解度,高了约46倍。这样极大程度地发挥氟苯尼考药效、提高给药的方便性,是国内氟苯尼考的更新换代产品。保守预计这是一个数十亿元的市场。效益分析: 该氟苯尼考前药合成路线简洁,转化率高,适合企业生产。知识产权类型:其他技术先进程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成果获得方式:独立研究获得政府支持情况:无
安徽大学 2021-04-11
高水溶性氟苯尼考前药
氟苯尼考是一种新型兽医专用的广谱抗菌药,是氯霉素的替代品,其在目前的兽药市场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但是,氟苯尼考的一个缺点是它的水容性很差,几乎不溶于水,影响其药效的发挥以及给药的方便性。目前国产氟苯尼考产品几乎是物理助溶的,其溶解度非常低。现在没有成熟的、水溶性好的国产氟苯尼考产品。 本项目提供一种新型高水溶性氟苯尼考前药,该药品在动物体内代谢为氟苯尼考。溶解度约为56,600 ppm,比目前采用物理助溶法溶解的氟苯尼考1,200 ppm的溶解度,高了约46倍。这样极大程度地发挥氟苯尼考药效、提高给药的方便性,是国内氟苯尼考的更新换代产品。保守预计这是一个数十亿元的市场。
安徽大学 2021-05-09
药物氟替卡松合成与制剂
氟替卡松是一种帮助预防出现哮喘症状和发作的药物。氟替卡松的商标名为Flovent R ,中 文商品名辅舒良,辅舒酮。是销售排名世界前五位的药物,国外专利已到期。 本课题组已完成氟替卡松原料药合成,工艺路线先进,有成本和环保优势,利润空间大。 目前在进行制剂研究,计划进行临床试验和CFDA批文申请。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农药氟嘧菌酯合成与制剂
氟嘧菌酯是农药杀菌剂,广泛用于治疗水稻,小麦,马铃薯,蔬菜,咖啡等作物的枯叶 病。氟嘧菌酯的商标名为,中文商品名,国外专利即将到期。 本课题组已完成氟嘧菌酯原料药合成,工艺路线先进,有成本和环保优势,利润空间大。 目前在进行制剂研究,计划进行国家批文申请。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功能性氟树脂生产技术
含氟材料是高分子材料中综合性能最优异的材料。聚四氟乙烯是典型代表,其具有突出的耐热性能、耐化学腐蚀性、耐候性、低摩擦性和低表面能等一系列杰出的性能,已成为许多领域和现代科技不可缺少的材料。我国PTFE的产能已达8万多吨,实际产量也超过5万多吨,但PTFE存在加工困难,耐应力开裂和抗蠕变性差等致命缺点,限制了其在工程塑料领域的应用。 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F)兼具PTFE的耐酸、耐碱、耐化学品、抗老化性能和PE可熔融加工的热塑特性。由于乙烯的引入大大提高了耐辐射性,其机械性能的改善更为突出,如韧性、硬度、冷流和蠕变都比PTFE和FEP好。其制件稳定性可与尼龙或聚甲醛媲美。与短纤维和碳纤共混,其机械强度可达或超过尼龙增强制品。特别是在强酸、强碱、强氧化剂等化学介质条件下,作为工程塑料应用更为突出。而且,ETFE熔融成形性优异,其成形物有着优异的阻燃性和耐化学性。总之,ETFE已经成为各种高科技产业中不可缺少的关键材料。 目前,普通ETFE材料,由于分子链刚性大,熔融粘度高,成型困难,而且成型产品存在内应力,加工和热分解温度相差小等问题。国外早期的专利已有研制改性的热塑性氟塑料ETFE树脂的报道,如美国Du Pont公司和西德 Hoedist 公司着手研制改性的热塑性氟塑料ETFE树脂。改性的ETFE树脂除具有通用ETFE树脂优良的性能外,还具有更好的透明性、熔体加工型和耐候性等,但涉及的核心技术一直未公开。上世纪60年代开始,国内有多家研究机构和公司开始跟踪国外ETFE材料生产技术,但由于未能掌握核心的合成技术和加工工艺,都没有获得大的进展,一直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没有形成产业化。目前,ETFE产品还完全依赖进口,国内大型客机、大型运输机飞机和多种军事装备等重点国防军工项目需要大量ETFE材料而无法生产,而国外进口原料易受到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供货渠道不稳定,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严重制约着相关产业技术的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急需性能优良的国内ETFE产品。本项目创新性地设计出新的ETFE树脂分子链结构,并通过第三单体、聚合溶剂、聚合技术的控制,已初步实现ETFE树脂的工业化生产。
济南大学 2021-04-22
高性能锂氟电池生产技术
和传统电池相比,锂氟电池以电压稳定、适应温度广和体积轻等优点被运用在极端工作条件下,如植入式医疗器械供电设备、汽车报警器、轮胎测试器、工业控制主板,智能电子标签和紧急疏散设备电源系统等。氟化碳纳米管作为锂氟电池的阴极材料,以良好的机械、光电、热稳定以及生物兼容性受到电池材料行业的广泛关注,它的可控制备是锂氟电池制造中的关键技术所在。这项技术作为高能电池储备项目,技术附加值极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投资价值。 目前,氟化纳米碳管的合成技术可以满足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需求,相关生产技术难点均已得到有效解决。该项技术已经成功运用在美国Contour Energy System能源公司,使它成为世界上首家可以批量生产用于高性能锂氟电池电极材料的公司。此项技术成熟度高,投资风险小,可持续性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3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学校始建于1954年,是全国建校最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建校64年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培养输送了第一批师资,主持编写了第一套教材和教学大纲,诞生了中医药界最早的学部委员,为新中国高等中医教育模式的确立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 学校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拥有仙林和汉中门两个校区。现有各类在校生近2万名,设有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整合医学学院、药学院、卫生经济管理学院、护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心理学院、国际经方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人文与政治教育学院等教学机构,有33个本科专业,涉及医、管、理、工、经、文6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体、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为支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现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立项学科2个、重点序列学科2个;江苏省重点学科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33个。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个主干学科均进入A类。学校是全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权的单位之一。现拥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4个博士一级学位点,学位点覆盖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所有二级学科。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着力推进9年本博一贯制和“5+3”一体化中医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选国家“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首批试点高校。现有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33部,国家级教学成果4项。建设有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八一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一医院)3家直属附属医院、26家非直属附属医院、4家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和3所附属药业,各类教学及毕业实习基地逾百所。 学校科研实力强大,现有国家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6个,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含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海洋重点实验室1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4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中心1个,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全面合作,共建“新中药学院”。学校是国务院和文化部首批命名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是中国中医药文献信息检索中心南京分中心。近年来,学校科研工作成绩显著,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2016、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立项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百强行列,项目经费总额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前茅。学校主办的《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系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名家云集,是全国中医师资进修教育基地。拥有国医大师6人,全国名中医4人,双聘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5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0人,白求恩奖章获得者2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1人,形成了一支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领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学校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国家卫生部确定的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是国家教育部批准接收和培养外国留学生及台港澳地区学生的首批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1993年学校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开办中医学专业,首开我国与西方正规大学合作开展中医学历教育先河。学校着力通过中医孔子学院和海外中医药中心,推动中医药海外传播。2010年6月20日,学校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建立了中医孔子学院,习近平主席出席了揭牌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学校目前与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交流和联系,并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高等院校或学术团体及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在大洋洲、欧洲、美洲建立了8个海外中医药中心,其中中国—澳大利亚、中国—瑞士、中国—法国3个中心成为国家级海外中医药中心。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自信、敬业”的校训、“团结奋进、继承创新”的校风、“学贯中西,至精至诚”的办学理念、“仁德、仁术、仁人”的教育理念,彰显特色,追求卓越,各项事业快速发展,2016、2017、2018连续三年《中国大学评价》综合排名位居全国中医药院校之首,2017年入围U.S.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实施“人才强校、质量兴校”战略,坚持特色发展,加强内涵建设,积极创建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的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01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成立于1956年,是新中国诞生后国家首批建立的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是教育部与地方政府“部市共建”的第一所中医药院校,也是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 学校位于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科研教育区内,占地500余亩,教学设施齐全、环境优美。作为地处张江科学城核心板块的高校,以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对接服务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己任,利用已有的学科和综合优势,勇担深化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推动中医药自主创新、引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任。 学校有教职员工近1300人,拥有3名两院院士,2名国医大师,2名全国名中医,69名上海市名中医,700多名高级专家和教授,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各级各类中医药专门人才,全日制在校学生近8000人,校友遍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校是国家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特色专业点”建设高校,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及中医1个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史、医学技术5个一级学科及中医、中药学、护理、翻译、公共卫生5个专业学位类别(领域)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学位授予专业覆盖全部中医药学科;有15个本、专科专业,除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本科专业外,还设有护理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康复治疗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预防医学等专业;有8个继续教育的本、专科专业;已与2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余家海外院校、医疗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科研、教学、医疗等合作关系,建立了美国第一家中医孔子学院,设有两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分别是中英合作药学、中英合作护理学项目。 学校有国家重点学科4个:中医外科学、中药学、中医内科学及中医骨伤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培育)2个:中医医史文献学、针灸推拿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38个;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4个。有1个教育部中药现代制剂技术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医学、中药学两个学科顺利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高校名单,在教育部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我校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个学科全部进入最高等级的A+档,是全国中医院校中唯一取得3个A+学科的高校。 学校办医规模与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有8家附属医院,基本覆盖了上海市所有三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附属医院的总建筑面积约67万平方米,总床位数约6300张,每年服务来自世界各地患者约1700万人次。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已在捷克、马耳他、摩洛哥、美国等国家设立海外中医中心,不断促进中医药国际化。 学校以建设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为目标,坚持“不重其全重其优、不重其大重其特、不重其名重其实”的办学理念,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教学与科研实力以及主要学科全国排名领先的中医药高等院校。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 10 11
  • ...
  • 228 22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