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无需可信第三方支持的云端数据安全删除系统与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需可信第三方支持的云端数据安全删除系 统与方法,系统包括分布式哈希表网络,用于存放解密密钥碎片、用 户端,用于文件加密、解密和密钥信息删除,包括:文件加密模块、 文件解密模块、密钥分发与重组模块、本地密钥信息模块和文件删除 模块,文件加密和解密模块用于对文件加解密,密钥分发与重组模块 用于对密钥分片和重组,本地密钥信息模块用于存储相关密钥信息, 文件删除模块用于删除密钥信息;云端,提供数据服务器和密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5G+智慧急救区域协同平台
项目成果/简介:5G智慧急救协同平台既可满足市县级地区本地社区120急救、本地二级医院120转运以及外地市120急救转运的急救需求,又具备充分扩展性,下一步面向全省。平台可对接现有120急救指挥调度中心系统,利用5G实现急救车与院内专科中心互联互通,支撑急救现场、基层医院、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监护和专科救治等多方紧密协作,应用模式如下图所示。胸痛中心作为省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网络的核心,已形成较为完善的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网络,以此为基础构建快速、高效、全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实现五大中心信息化平台建设。平台的区域急救协作过程,分别通过急救转运时间轴和急救医疗时间轴进行服务监管和持续改进,从患者现场呼救第一时间开始,通过急救转运时间轴,监控多部门协作的资源调度和急救转运效率。从患者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开始,通过急诊急救医疗时间轴,监控急诊急救医联体的多学科协作环境下,急危重症医疗业务协同效率和临床服务质量。平台对接各国家专科上报系统,实现质控数据自动上报。平台整体拓扑如下图所示:利用5G技术连结成网,以医院为中心,实现院前急救与医院内抢救无缝衔接、分级救治和协同救治并举,创建国内领先的区域急危重症智慧化急救平台,建立涵盖胸痛、卒中、创伤、高危孕产妇、新生儿救治和医院急诊重症的急救网络。实现各级医疗机构在同一平台上急救信息共享,开展协同救治、实时质控,提高急救的效率、质量、救治效果。逐步建成本区域智慧急救信息化云平台、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由我院牵头,建设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救治中心、逐步覆盖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新生儿救治中心;提升甘肃省区域各救治医院信息化水平、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将优势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和急救第一现场,改善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无缝衔接,合理配置和利用急救资源,规范急救流程;建立实时质控体系,升级改造救护车,实现急救中心、急救车辆、救治医院和救治中心以及卫健委信息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建设急救电子地图,并利用新一代无线宽带通信(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远程急救与应急指导,院内外信息的无缝对接;建立音视频会诊系统、移动协同应用,以急病要急、慢病要准为指导思想,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通过院前急救、院内抢救、院后随访无缝衔接、分级救治和协同救治并举,实现如下目标:1、区域急救医疗资源统一应用在院内急诊规范化预检分诊和院前急救转运全过程监控的基础上,建立覆盖每台急救车、每个网络医院的数据互联互通和实时上报机制,形成急诊急救资源动态电子地图,提高急救医疗服务体系运行的透明度,实现医疗资源最优配置和患者转运治疗方案最佳选择。2、院前急救战线前移与院内救治的无缝衔接改变原有的院前转运和院内交接串行的衔接模式,通过院前病情评估分诊和预报、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转运过程中的远程监护和实时音视频远程指导、院内医护端移动协同应用等方式,实现院内专科救治战线向院前前移,最大程度压缩急救时间延迟。3、院内急诊多病区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通过规范化的预检分诊,实现急诊患者分级分区有序管理,最大程度减少抢救、留观区患者与家属的无效移动;通过智慧急救平台,实现红黄绿区快速流转和统一管理,支撑以急危重症患者为中心进行急救的全程跟踪和闭环管理。通过优化收费模式,科学核算服务成本,引导公众合理急救需求。4、实现多学科高效协作与绿色通道,压缩抢救时间根据规范化的急救路径自动采集诊疗过程数据,进行绿色通道医疗行为监控,通过触发关键环节上的预报提醒和会诊通知,将串行步骤并行化,并加强多学科信息共享和团队协作,自动统计绿色通道运营指标,不断提高绿色通道运行效率,缩短患者救治时间。5、急危重症临床决策支持与服务质量持续改进通过可扩展的、全程覆盖完整危重救治链的质控平台,将多种病种的临床急救指南固化为标准的程序和规则,在对医护人员正常工作最小干预的前提下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将临床质量控制与临床决策支持高度融合,支撑流程的持续改进和急救医学服务的均质化。6、心脑血管等急危重症的分级诊疗和综合防治将急诊急救与慢病管理相结合,打通高危人群筛查、健康管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专科救治和院后康复的闭环流程,以胸痛、卒中高危人群为重点,建立健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7、急诊急救远程教育和公众急救知识普及通过移动互联网和远程音视频技术,开展急救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的技术培训,开展公众急危重症预防与急救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提升全民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推动社会化和标准化兼备、全民参与的“大急救”。8、采用微服务架构,适用区域智慧急救模式,践行“时间即生命”平台采用微服务架构,既提供基于PC的WEB应用,又提供移动APP应用,业务数据集中存储,充分利用云端的优势,随数据量和业务量的增长可横向扩充。B/S架构保证了平台部署快捷方便,低运维成本。平台还利用业务集成网关,便捷、灵活的对接各医疗设备和物联网设备、周边相关业务信息系统,既能使平台闭环有效运转,又能让平台顺畅融入整个医院信息化环境,避免信息孤岛与烟囱式应用,充分体现“端”+“云”的应用架构优势。利用平台,可有效缩短急诊胸痛、卒中、创伤等患者的救治时间,体现了“时间即生命”的救治理念。院前由随车医生及远程会诊专家与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及可能的治疗方案,使患者及家属有一个心理承受过程,在需要行急诊PCI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需时间也相应缩短。将所有可能造成急救时间窗延误的情况降到最低,从而提高了胸痛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提高了患者家属的满意度,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9、患者精准定位,时间自动采集,确保质控时间点真实性项目采用超宽带(UltraWideBand,UWB)技术、替代传统手工填写的方式,自动无感地记录五大中心时间管理表所要求的救治环节及时间、时长。监控急救病人的流向、到达/离开关键节点的时间、可视化的全流程时间轴、历史轨迹查询和回放,使急诊绿色通道患者得到及时、规范、高效的救治服务。时间节点明细表准确记录采集每一位急诊患者信息、入院方式、到院时间、到达急诊时间、离开急诊时间、到达手术室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等明细内容。并生成时间节点明细表。改变记录不及时、时间不准确、急诊数据信服力不足、浪费人力、不便管理等情况。平台采用的超宽带(UltraWideBand,UWB)技术是一种无线载波通信技术,采用纳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该技术具有系统复杂度低,发射信号功率谱密度低,对信道衰落不敏感,截获能力低,定位精度高等优点。 知识产权类型:发明专利 、 软件著作权技术成熟度:正在研发技术先进程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成果获得方式:与企业合作获得政府支持情况:无
兰州大学 2021-04-10
5G+智慧急救区域协同平台
5G智慧急救协同平台既可满足市县级地区本地社区120急救、本地二级医院120转运以及外地市120急救转运的急救需求,又具备充分扩展性,下一步面向全省。平台可对接现有120急救指挥调度中心系统,利用5G实现急救车与院内专科中心互联互通,支撑急救现场、基层医院、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监护和专科救治等多方紧密协作,应用模式如下图所示。   胸痛中心作为省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网络的核心,已形成较为完善的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网络,以此为基础构建快速、高效、全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实现五大中心信息化平台建设。平台的区域急救协作过程,分别通过急救转运时间轴和急救医疗时间轴进行服务监管和持续改进,从患者现场呼救第一时间开始,通过急救转运时间轴,监控多部门协作的资源调度和急救转运效率。从患者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开始,通过急诊急救医疗时间轴,监控急诊急救医联体的多学科协作环境下,急危重症医疗业务协同效率和临床服务质量。平台对接各国家专科上报系统,实现质控数据自动上报。 平台整体拓扑如下图所示: 利用5G技术连结成网,以医院为中心,实现院前急救与医院内抢救无缝衔接、分级救治和协同救治并举,创建国内领先的区域急危重症智慧化急救平台,建立涵盖胸痛、卒中、创伤、高危孕产妇、新生儿救治和医院急诊重症的急救网络。实现各级医疗机构在同一平台上急救信息共享,开展协同救治、实时质控,提高急救的效率、质量、救治效果。 逐步建成本区域智慧急救信息化云平台、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由我院牵头,建设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救治中心、逐步覆盖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新生儿救治中心;提升甘肃省区域各救治医院信息化水平、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将优势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和急救第一现场,改善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无缝衔接,合理配置和利用急救资源,规范急救流程;建立实时质控体系,升级改造救护车,实现急救中心、急救车辆、救治医院和救治中心以及卫健委信息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建设急救电子地图,并利用新一代无线宽带通信(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远程急救与应急指导,院内外信息的无缝对接;建立音视频会诊系统、移动协同应用,以急病要急、慢病要准为指导思想,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 通过院前急救、院内抢救、院后随访无缝衔接、分级救治和协同救治并举,实现如下目标: 1、区域急救医疗资源统一应用 在院内急诊规范化预检分诊和院前急救转运全过程监控的基础上,建立覆盖每台急救车、每个网络医院的数据互联互通和实时上报机制,形成急诊急救资源动态电子地图,提高急救医疗服务体系运行的透明度,实现医疗资源最优配置和患者转运治疗方案最佳选择。 2、院前急救战线前移与院内救治的无缝衔接 改变原有的院前转运和院内交接串行的衔接模式,通过院前病情评估分诊和预报、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转运过程中的远程监护和实时音视频远程指导、院内医护端移动协同应用等方式,实现院内专科救治战线向院前前移,最大程度压缩急救时间延迟。 3、院内急诊多病区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 通过规范化的预检分诊,实现急诊患者分级分区有序管理,最大程度减少抢救、留观区患者与家属的无效移动;通过智慧急救平台,实现红黄绿区快速流转和统一管理,支撑以急危重症患者为中心进行急救的全程跟踪和闭环管理。 通过优化收费模式,科学核算服务成本,引导公众合理急救需求。 4、实现多学科高效协作与绿色通道,压缩抢救时间 根据规范化的急救路径自动采集诊疗过程数据,进行绿色通道医疗行为监控,通过触发关键环节上的预报提醒和会诊通知,将串行步骤并行化,并加强多学科信息共享和团队协作,自动统计绿色通道运营指标,不断提高绿色通道运行效率,缩短患者救治时间。 5、急危重症临床决策支持与服务质量持续改进 通过可扩展的、全程覆盖完整危重救治链的质控平台,将多种病种的临床急救指南固化为标准的程序和规则,在对医护人员正常工作最小干预的前提下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将临床质量控制与临床决策支持高度融合,支撑流程的持续改进和急救医学服务的均质化。 6、心脑血管等急危重症的分级诊疗和综合防治 将急诊急救与慢病管理相结合,打通高危人群筛查、健康管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专科救治和院后康复的闭环流程,以胸痛、卒中高危人群为重点,建立健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 7、急诊急救远程教育和公众急救知识普及 通过移动互联网和远程音视频技术,开展急救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的技术培训,开展公众急危重症预防与急救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提升全民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推动社会化和标准化兼备、全民参与的“大急救”。 8、采用微服务架构,适用区域智慧急救模式,践行“时间即生命” 平台采用微服务架构,既提供基于PC的WEB应用,又提供移动APP应用,业务数据集中存储,充分利用云端的优势,随数据量和业务量的增长可横向扩充。B/S架构保证了平台部署快捷方便,低运维成本。平台还利用业务集成网关,便捷、灵活的对接各医疗设备和物联网设备、周边相关业务信息系统,既能使平台闭环有效运转,又能让平台顺畅融入整个医院信息化环境,避免信息孤岛与烟囱式应用,充分体现“端”+“云”的应用架构优势。 利用平台,可有效缩短急诊胸痛、卒中、创伤等患者的救治时间,体现了“时间即生命”的救治理念。院前由随车医生及远程会诊专家与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及可能的治疗方案,使患者及家属有一个心理承受过程,在需要行急诊PCI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需时间也相应缩短。将所有可能造成急救时间窗延误的情况降到最低,从而提高了胸痛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提高了患者家属的满意度,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9、患者精准定位,时间自动采集,确保质控时间点真实性 项目采用超宽带(UltraWideBand,UWB)技术、替代传统手工填写的方式,自动无感地记录五大中心时间管理表所要求的救治环节及时间、时长。监控急救病人的流向、到达/离开关键节点的时间、可视化的全流程时间轴、历史轨迹查询和回放,使急诊绿色通道患者得到及时、规范、高效的救治服务。 时间节点明细表准确记录采集每一位急诊患者信息、入院方式、到院时间、到达急诊时间、离开急诊时间、到达手术室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等明细内容。并生成时间节点明细表。改变记录不及时、时间不准确、急诊数据信服力不足、浪费人力、不便管理等情况。 平台采用的超宽带(UltraWideBand,UWB)技术是一种无线载波通信技术,采用纳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该技术具有系统复杂度低,发射信号功率谱密度低,对信道衰落不敏感,截获能力低,定位精度高等优点。  
兰州大学 2021-05-11
智慧城市数据即服务平台(BDaaS)
本成果面向交通运行监测、城市管理与民生服务,构建了大数据即服务(Big Data as a Service,BDaaS)平台。本成果通过建设的区域无线网络、区域综合交通感知系统、布设的高清视频、市民交互平台和智慧城市数据中心,动态关联城市路网信息、运营信息、生活信息等多种异类数据,利用海量信息处理和信物融合技术,为政府、企业和公众解决城乡一体化管理、安全和服务中的各种关键问题提供数据支撑,促进智慧城市的绿色、高效、协同发展。 智慧城市数据即服务平台(BDaaS)包括城市数据感知体系、智慧城市大数据平台、面向政府业务的智慧管理与服务平台、面向社会公众的服务平台、面向科研机构的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数据质量实时监测与评价系统共6个体系。本平台不仅应用于城市交通运行监测、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城市交通规划,特别的,还可面向研究的机构海量数据分析提供实时数据支撑。海量数据实时挖掘(综合数据处理时间<2s)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3
低碳高端智慧园区云服务平台
低碳高端智慧园区云服务平台是指以总部经济为核心,以云计算、物联网、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 等高新智慧技术手段的整合与利用为园区提供智慧型的信息服务平台,是一个集设计、研发、服务展 示等产业链高端企业的高产值、低排放的新型产业园区平台系统。 通过低碳智慧云服务平台的建设,搭建产业园区的神经网络,形成园区运行的“大脑”,从而使   孤立分散的园区企业在园区平台上找到各自的节点和归属,真正推动园区“产业生态”和“自然生态” 的形成, 最终形成生态化、智慧化的园区。实现基于云计算平台园区企业服务体系,打造园区云服务   平台范例;实现解决云平台系统、支付系统及智能园区等多系统的技术方案。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智慧工厂三维可视化
(1)本系统采用三维扫描技术,重建厂区及厂房内所有建筑及设施,并采用分布式实时系统、传感器融合技术和 SLAM 技术;(2)系统具备开发的接口及丰富的底层应用,如:ERP 数据对接,项目管理,Audit,工厂流水线规划,可追溯记录等;(3)定制化的上层应用,如:可视化智能轧钢控制系统,智能工厂可视化系统,设备诊断等;(4)三维重建精度可达 2-5mm。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低碳高端智慧园区云服务平台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智慧政务的文本数据挖掘应用
一、项目进展 创意计划阶段 二、负责人及成员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入学/毕业时间 学号 陈泳岐 计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19.9/2023.6 201931061097 三、指导教师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职务/职称 研究方向 杨云 计科院/软件工程 讲师 数据库应用 四、项目简介 本次研究主要是在“智慧政务”等网络留言平台的基础之上对大量留言数据进行分类、提取热度并对留言的回复情况进行质量评价,构建出基于机器学习的自然语言处理平台的一系列算法实现。主要包括三种算法,分别对应于政务留言中的三个痛点问题。留言分类算法主要是用来将不同留言进行分类和标签,再分别发送到对应部门,问题处理之后,留言回复质量评价算法将官方人员的回复质量进行采集与评价,判断单位人员对留言的处理情况。留言热点计算算法能够抽取每个留言的主题并生成相应的关键词展示给政务人员。
西南石油大学 2023-07-20
智慧光云系列光时域反射仪
项目背景:本项目提出的智慧光云系列光时域反射仪属 于光纤通信产业领域,主要用于 5G 及现代光纤通信网络的 建设、维护、保障各个环节种,将光缆资源可视化,点亮哑 资源,促进数字光纤通信发展。该产品是 OTDR 技术与云平 台大数据技术结合的新颖技术,是现代通信网发展大势所 趋,是应未来大规模通信网络检测的前沿产品,对光纤通信 网络检测及通信网络的发展具有技术引领的作用和意义。 所需技术需求简要描述:(1)1440 芯光纤衰减老化数据 长期比对分析技术:设备采集上千芯光纤经年累月的损耗 值,对每一芯衰减老化数据比对分析,根据衰减趋势,分析 出光纤的使用年限,以及对正常通信的影响,解决通信光缆 的大数据无法管理的难题;(2)反射/非反射/宏弯事件点时 域精准分析技术:设备算法在事件点特征提取中,运用多种 数学模型的不断优化,同时采用 AI 技术,算法不断根据经 验自我学习,解决损耗≥0.05dB 的事件点准确查找和定位难 题,保证事件的准确定性和定位;(3)多波长多脉宽合成测 试技术:短距离选用小脉宽测试,长距离选用大脉宽测试, 设备采用多波长和多脉宽可以同时兼顾长、短距离测试,解 决在有长、短纤测试中脉宽选择会“顾长失短”的关键问题, 有效保证测试的准确性;(4)智慧光云云端管理系统:包含 云管理(设备远程管理、工单派发、北斗定位、资源调配等)、 大数据云分析(文件无线上传、云端分析、权威电子报表、实时数据获取及比对分析等)、云核查(远程验收审核)、云 监控(光缆健康状态实时监控、状态预警)等,提供创新性仪 表+云端的全程解决方案和数据分析服务等功能  对技术提供方的要求:国内有研究开发能力的高校、科 研机构,须有较强的研发实力、科研条件和稳定的人员队伍, 能对张榜项目需求提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可行方案。 
青岛诺克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2021-09-10
竞业达智慧教室解决方案
利用集智慧教学、课堂互动、人员考勤、视频拍摄及远程智能控制等于一体的现代化智慧教室系统,构建新型的智慧课堂,实现从传统教学模式到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的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北京竞业达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3-04-25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0 71 72
  • ...
  • 701 70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