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从病毒学视角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
南开大学学者:从病毒学基础研究的角度讨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一些特征 首先,冠状病毒对人类来说并不陌生,早在1937年,科学家们就从病鸡的组织样本中分离得到了第一株冠状病毒。在目前已鉴定的7种可感染人的冠状病毒中,有3种会导致较为严重的人类疾病,其余4种引起普通感冒等轻微症状。从病毒分类上看,冠状病毒隶属于单节段正链RNA病毒,这个名字听起来比较拗口,让我们来做几个名词拆解吧:“RNA病毒”:说明冠状病毒的遗传信息由RNA(Ribonucleic acid,核糖核酸)来承载。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病毒,在复制子代病毒时发生突变的概率要显著高于以DNA(Deoxyribonucleic acid,脱氧核糖核酸)为遗传物质的生命体;“单节段”,指的是冠状病毒的基因组只由一条RNA链组成,在这条链上编码了十余种功能各异的病毒蛋白所需的遗传信息;而所谓的“正链”,意味着冠状病毒在进入宿主细胞之后,无需经过基因组的转录过程,就可以直接利用宿主的核糖体来生产病毒复制所需的蛋白质。当科学家第一次从电子显微镜下看到这类病毒的形状时,发现它的直径大约为120纳米左右,在病毒的表面呈现出一种类似于中世纪欧洲帝王皇冠的突起结构,于是根据形态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冠状病毒(coronavirus)。新型冠状病毒可能的传播循环途径
南开大学 2021-04-10
可预防冠状病毒感染作用的候选分子研究
南开大学药学院与天津大学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组建新药开发联合攻关团队,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生物学特点、传播特征和公共卫生风险防控的潜在需求,开展了病毒防治相关药物的研发,从药食同源分子中发现了可预防冠状病毒感染作用的候选分子。 南开大学药学院与研究院联合攻关团队,利用人工智能辅助的虚拟药物筛选系统,从中药单体库、药食同源天然分子库和成药化合物库中筛选潜在的互作界面抑制剂,尤其关注药食同源类物质所含的活性分子。通过筛选和既往药理信息的综合分析,观察到多种药食同源的中药中含有抑制病毒与受体结合的潜在活性分子,为中医药方剂的配伍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防治提供了一定的信息。
南开大学 2021-04-10
泪水及结膜分泌物有新冠病毒的研究
新冠病毒除了呼吸道传播以外,是否还有其他途径,这一直是科研人员关心的热点问题。2月26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院副院长、眼科学科带头人沈晔教授团队,在《医学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在线发表了一项研究工作,揭示在研究的新冠肺炎患者样本中,存在一名结膜炎患者的眼泪和结膜分泌物样本,在核酸检测中出现病毒阳性结果。该研究第一作者为夏建华,共同通讯作者为沈晔、郭东煜。论文第一单位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沈晔介绍,研究不同的传播方式,对于把握新冠病毒传染规律,改进疾病治疗方法和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浙大科研人员从1月26日至2月9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30例新冠肺炎患者,对他们的泪液和结膜分泌物混合物开展研究。在第一阶段6例样本研究中,均未发现核酸检测病毒阳性。团队果断认为,已有样本并不具有代表性与全面性,为此需要延长观察周期,继续留在隔离病房开展采样与研究。研究团队在一位新冠肺炎患者身上发现,该病人左眼具有结膜炎症,即新冠引起的红眼病,而右眼没有此症状。而在此前的了解中,该患者入院前无结膜炎。本次研究中的其他患者样品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研究样本这位患者眼部的差异性非常具有代表性,在征得同意后,我们就研究结膜炎症是否与病毒具有联系。”通过核酸检测,浙大研究人员发现患有结膜炎的左眼新冠病毒检测为阳性,而右眼则是阴性。为确保研究准确性,对两只眼睛的结膜分泌物做了三次核酸检查,结果均一致。目前该患者通过抗病毒综合治疗,整体治愈的情况下,结膜炎症也转好,再次检测眼部病毒转阴。对于患者是如何因新冠病毒发生眼部结膜炎症的,科研人员表示仍在持续研究。
浙江大学 2021-04-10
穿山甲或为新冠病毒潜在中间宿主的研究
2020年2月7日,华南农业大学、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沈永义、肖立华等科研人员通过联合攻关,在新型冠状病毒潜在中间宿主的溯源上取得重大突破。最新研究表明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这一最新发现将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源头防控具有重大意义。 攻关团队通过分析1000多份宏基因组样品,锁定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继而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揭示穿山甲中β冠状病毒的阳性率为70%;进一步对病毒进行分离鉴定,电镜下观察到典型的冠状病毒颗粒结构;最后通过对病毒的基因组分析,发现分离的病毒株与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达99%。 以上结果表明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研究结果对本次疫情的源头防控具有重大意义,也对野生动物管控的相关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华南农业大学 2021-04-10
高速连续大应变钢丝的形变机理与应用研究
为满足国内市场对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混凝土(PC)用钢绞线的需求,开发高档次PC钢绞线用热轧盘条,以替代进口。项目组与江苏沙钢集团以1860MPa级PC钢绞线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研究。
东南大学 2021-04-10
1、插齿加工机床数控化关键技术研究
成果的背景及主要用途:齿轮作为重要的基础传动元件已成为一个国家现代 工业技术水平的标志之一。多轴联动的数控插齿机是对齿轮机床的根本变革。数 控插齿机虽然减少了机械传动环节,但其在机械系统精度、加工效率等方面如何 提高,特别是定量描述系统的几何误差、建立齿轮误差及传动链误差分析模型, 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该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意味着数控插齿机床在 国内研发和生产已具备较完善的技术储备。本项目的理论成果可以向其他数字化 机械装备行业推广。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应用功能化虚拟样机技术,以多体系统为理论核 心,建立了数控插齿机床整机虚拟模型和运动学模型,提出了数控插齿机床的几 何误差描述方法。 从齿轮加工工艺出发,分析研究影响齿轮精度的各种因素。将多体系统运动 37天津大学科技成果选编 学理论与齿轮啮合原理相结合,建立齿轮误差及传动链误差分析模型,实现了齿 轮的数控加工误差定量计算。 以 YK5120 数控插齿机为典型设备,实现了对数控插齿机的主轴回转误差的 测量和补偿。 技术水平及专利与获奖情况:国际先进水平。 应用前景分析及效益预测:本项目的理论成果可以向其他机械制造装备行业 推广。 应用领域:数控机床,通用数字化装备。 合作方式及条件:合作开发。
天津大学 2021-04-11
多沙河流水库多目标优化调度系统研究
成果的背景及主要用途:天津大学结合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委托“三门峡 枢纽多模目标优化调度研究”项目和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粘性泥沙的力学模型 和人工智能模拟复合模拟研究”项目开展了多沙河流水库水沙电的多目标优化调 度的研究工作。采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创新地研究调度管理系 统中涉及的水文预测、泥沙冲淤的智能快速模拟、高含沙洪水的“揭河底”现象 的特征机理、多目标优化调度、实时短期调度、调水调沙等问题,以便使水库优 化调度管理系统更科学化、智能化、系统化。本研究项目的进行与研究结果,有 利于协调解决目前防洪、供水、泥沙淤积与蓄水发电等多目标的优化调度的问题, 确保在改善多沙河流水库库区、下游水库及其河道的泥沙淤积情况的同时增加发 电量,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全国用电紧张、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 益保护的今天,本项目的研究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本项目主要利用混沌神经网络模型对黄河中下游 中长期径流和含沙量进行了预测,并利用模式识别的方法随机模拟了洪水过程中 的流量过程线和含沙量过程线;对影响潼关高程和水库泥沙淤积量的相关因子进 行优选,并利用其训练神经网络;将 BP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运用到径流量的预测, 水库泥沙淤积、潼关高程中去,进行计算和预测;建立随机微分方程模型,确定 水库断面水库进行多目标优化调度。在完成上述专业模型系统的设计开发基础上,将利用 多目标系统决策分析理论,通过从下到上逐级控制,并协调各子系统的运行关系, 使各子系统既能实现各自目标,又能满足彼此的制约关系,从而实现整个枢纽的 综合最优调度。 技术水平及专利与获奖情况:该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应用前景分析及效益预测:水库多目标优化调度的效益极为明显,往往是在 不增加水利枢纽运行和管理成本基础上实现的效益,在水资源日益短期的形势下, 其重要性也日益突出。本项目所研究的多沙河流以水、沙、电多目标优化调度系 统,可为解决防洪、供水、发电与减淤的矛盾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理论方法,可 以应用到黄河等多沙河流的各个水利枢纽的优化调度运行中,能实现水库枢纽经 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优化及和谐统一。还可以应用到含沙量较小 (但又必须涉及泥沙问题)的河流上的各个水库枢纽上,如三峡水库等,应用范 围极为广泛,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应用领域:水利水电工程运行管理。 合作方式及条件:技术服务。 7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可视化仿真 8 重大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实时控制 9 重大泄流结构耦合动力安全理论及工程应用 10 城市热环境与建筑节能 11 建筑光环境与城市照明 12 低碳城乡规划与绿色建筑设计含沙量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利用模糊模式交叉迭代模型和遗传算法对
天津大学 2021-04-11
添加钙化提钒尾渣优化铬矿烧结工艺研究
成果描述:钙化焙烧提钒工艺产生的大量尾渣,不仅占据大量的堆积场地,浪费尾渣中的各种有价成分,同时其中所含的Cr、V离子还会对环境产生重大污染。对于钙化焙烧提钒尾渣的处理,虽然国内外的学者提出了很多方法,但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而且研究的领域比较狭窄,尤其在铁合金方面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通过研究钙化焙烧提钒尾渣在改善铬铁矿烧结性能方面的应用,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处理尾渣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另一方面有开拓了尾渣处理的一条新的道路。 本课题通过找到一种合适的钙化焙烧提钒尾渣应用于铬铁矿烧结的预处理方案,寻找提钒尾渣与铬铁矿配料的最佳配比,控制有利于改善铬铁烧结矿性能条件,达到钙化焙烧提钒尾渣在铬铁矿烧结中的有效利用。市场前景分析:目前钙化焙烧提钒尾渣资源化应用,主要是返回炼铁烧结、转炉炼钢造渣、转炉提钒冷却剂等钢铁流程资源化工业应用虽取得一定成功,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为了拓展提钒尾渣资源化应用途径,采用铬矿烧结工艺处理提钒尾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1)将钙化提钒尾渣配加到铬粉矿中,烧结矿成块效果明显。钙化提钒尾渣在铬粉矿烧结中起到了粘结剂的作用。添加钙化提钒尾渣,铬粉矿烧结温度由1350~1400℃降至1300~1350℃,节能效果明显。 (2)随着烧结温度升高,钙化提钒尾渣添加比例增加,烧结矿强度提高,具有良好的冶金性能。 (3)添加钙化提钒尾渣优化铬铁粉矿烧结,压块试样与散装试样比较,压块试样烧结效果更好;能有效降低铬铁粉矿烧结温度,当尾渣添加量为10%左右时,烧结温度进一步降至1250℃,烧结效果良好。
四川大学 2021-04-10
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
"组织工程角膜上皮构建技术是现代组织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厦门大学“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项目组在973计划项目等国家级基金资助下,历时10余年,针对组织工程角膜上皮构建技术开展了系统的基础研究,发现了角膜上皮干细胞体内以及体外扩增的多种调控因子;优化了组织工程角膜上皮构建系统,制备了高效的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生物反应器;构建了多种羊膜来源的细胞载体,开发了多种新的滋养层细胞,显著提高了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的质量和功能。该项目在国内首次注册基于羊膜载体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的临床实验,率先开展自体细胞来源的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移植术,应用于严重角膜上皮干细胞缺乏患者的治疗,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该项目的开展,填补了我国眼科临床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移植的多项空白,为大量角膜上皮干细胞缺乏患者带来了光明的希望,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该项目自开展以来在国际杂志发表论文28篇,主要论文已被SCI收录论文引用800余次;主持编写或者参编专著或教材8本,申请5项中国发明专利,并在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大会报告和专题讲座70余次。项目负责人获得了运盛青年科技奖、紫金科技创新奖、中华眼科学会奖、华夏医学科技
厦门大学 2021-04-10
基于Hadoop云计算平台的海量数据挖掘研究与应用
本研究低成本搭建了弹性可扩展的Hadoop云计算平台
中山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2 93 94
  • ...
  • 206 20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