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前身为浙江林学院天目学院,是2000年由浙江林学院(浙江农林大学前身)创办,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重新确认。2011年浙江农林大学与浙江省诸暨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与浙江省诸暨市教育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合作举办。2013年9月整体从浙江省临安市迁址到诸暨市办学。 诸暨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北邻杭州,东接绍兴,南连义乌,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诸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明之城,是一座人才辈出的人文之城,是一座山水唯美的灵秀之城,是一座经济发达的活力之城,是全国教育工作先进县市、浙江省首批教育强市。素有崇文尚德、耕读传家的千年遗风,非常适合办大学。 学院位于浙江省诸暨市城北教育园区,占地面积542.498亩。校园大气厚重、传承文脉、平中现奇、彰显特色。校舍建筑总面积26.7万平方米,总投资13亿元;其中,暨阳体育中心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集篮球馆、游泳馆、网球馆为一体,能承担国际性体育赛事;图书馆总建设面积2.8万平方米,能馆藏150万册图书资料,现有纸质藏书68.8万册;教室安装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可同时容纳16000名学生上课;实验教学大楼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971.43万元,建有完善的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和创新创业实训平台,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设备设施先进。学生公寓4人一间,配备独立卫生间、空气源太阳能热水器、空调和网络宽带,设计新颖,设施齐全先进,明净舒适。校园与设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学院按照教育部“依托母体、相对独立、规范管理”的办学原则,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下设办公室、组织人事部、教务部、科技部、社会合作部、计划财务部、学工部(团委)、公共保障部8个职能部门,工程技术学院、园林艺术学院、商学院、人文学院、生物环境学院、体育军训部6个教学单位,及实验教学中心、图书馆、体育中心3个教学辅助单位。 学院拥有一支德才兼备、专业素养高、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592人,专兼职教师411人。学院拥有共享院士1人,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浙江省“151人才”9人,浙江省优秀辅导员2人。 学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32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法、文、理、工、农、管、艺等八大学科门类。学院立足浙江,面向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生6103人,成教学生479人。学院按照学科专业一体化的建设思路,做强机电装备,做大商贸服务,做特园林艺术,做精食品环境;农业工程学科、风景园林学学科是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工商管理专业是省级重点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中药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个专业是“十二五”省级新兴特色专业,园林、会计学2个专业是“十三五”省级特色专业;机械电子工程、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3个学科是绍兴市重点学科;园林、会计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3个专业是院级品牌专业。建有3900平方米的产学研中心,中国香榧研究院暨国家林业局香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态环境发展研究中心、浙江农林大学诸暨创新发展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先后落户学院。近几年,学院获得377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49项;发表科研论文848篇,获专利、软件著作权158项,出版著作33部,7篇政策建议获得省级领导批示,位居2014年中国民办本科院校科研竞争力第10名。 学院按照“求真敬业、经世致用”的办学理念,实施“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学分制,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实施弹性学制,基本学制为4年,弹性学习期限为3-6年。在学院规定的学习期限内达到毕业学分和学位授予条件要求,颁发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开设创业实验班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特色班,突出学生实践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努力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创业人才。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化教育,现与8个国家的20余所高校开展学分互认和交换生项目,拓展学生国际化培养途径。 学院全力推行“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施社区化管理,注重学风建设,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搭建平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设有国家奖学金、暨阳英才奖学金、校外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素质奖励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向上。近几年,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12项国际奖项(其中国际金奖2项)、61项国家级奖项、242项省部级奖项;学生发表科研论文103篇,申请专利14项;通过“人才立交桥”,199名学生转入浙江农林大学学习;考上研究生318人、公务员109人、事业单位96人、村官40人,自主创业137人。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100余名学生到国外高校学习深造。学院培养了近2万名毕业生,近五年初次就业率达到93%以上,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 学院与地方联合制订《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诸暨市人民政府校地合作“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2020)》,以建立一个联盟、共建一个园区、成立一个学院、推进一个平台、实施一项工程“五个一”合作工程为载体,构建校地合作长效机制,推进学院与诸暨市深度融合,与地方共建、共享、共赢;实施一辆文化直通车、一个暨阳红论坛、一支高水平篮球队、一批地域特色文化精品、一套志愿服务体系“五个一”文化工程,努力开展社会合作与交流,实现共同发展。 目前,学院正沿着“特色立院、创业兴院、创新强院”的发展道路,到2020年,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创业型独立学院。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 2021-02-01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成立于1999年8月,是国家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由杭州师范大学举办的一所综合性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 学院位于浙江省省会城市杭州。杭州是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和金融中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长三角宁杭生态经济带节点城市,中国重要的电子商务中心之一。杭州也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自古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校区位于杭州市江干区下沙高教园区,毗邻钱塘江。校园占地906.46亩,校舍面积18万多平方米。图书馆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总藏书90余万册。校园环境优雅,基本设施先进,办学条件齐备。 学院秉承杭州师范大学“尊师爱生,崇术重教”的优良传统,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目前全院设有播音与主持艺术、会计学、电子商务、旅游管理、英语、汉言文学、护理学、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35个本科专业,分理学、工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办学19年来已经向社会输送本科毕业生2.4万余名,目前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9000余人。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60余人,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86%,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48%。同时,与杭州师范大学共享师资近200人。学院设有院级科研基金、学生科研基金、学术著作出版专项等资助项目,以项目促科研。建设有播音与主持艺术、护理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浙江省重点(新兴特色)专业,护理学、化学等浙江省一流学科,物联网工程等杭州市重点学科,广播影视与新媒体等杭州市重点实验室,同时,与企业合作,先后成立了“水治理生态工程研究所”“杭州市数字医学研究所”“杭州工艺美术研究院”“慧优IT服务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在院内建立了“美亚产品研发创新基地”等产、学、研合作的研发中心。承担多项国家、省(部)、市级科研项目。 学院坚持因材施教,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培养“厚基础,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院实行学分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构建了1.5+1.5+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一年半学习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类基础课程,后一年半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最后一年为综合实践教学年)。学院积极开展与海外友好学校的合作办学,开展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分别与韩国又松大学、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波莫那分校、新西兰林肯大学等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院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推进特色育人模式,大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钟灵毓秀,得天独厚,杭州以其优美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人文景观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目前,全院师生员工正坚定信心、深化改革,走服务地方、特色发展之路,为将钱江学院办成一所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携手努力。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2021-02-01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位于福建省最具经济活力、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百强县前十的晋江市,是纳入全国高考统一招生,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由政府主导,五大知名企业(金龙集团、恒安集团、安踏集团、浔兴集团、艾派集团)共同创建,拥有其他同类学校无法比拟的资金实力、校企合作、就业前景等优势。校园占地600亩,在校生将近5000人。校内绿树掩映、花木扶疏,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秉承“明道、励学、笃行”校训,践行“被需值”教育,推进文化育人品牌建设。2018年,学校被评为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是福建省唯一入选的民办高校;2017年,学校在福建省50所高职高专发展潜力综合排名居民办学校第1位;2016年,学校在福建省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调查中位列全省第2名!学校连续七年招生录取率位居福建省同类院校前茅,历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9%,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得到了社会和广大学生家长的充分认可。 院系设置: 学院发挥五大股东企业优势,组建5个企业产业学院即安踏时尚设计学院、金龙商学院、艾派文创学院、恒安智能工学院、浔兴建筑工程学院和食品工程学院、素养培育学院等7个教学系部,开设了鞋服、物流电商、文化创意、财会、数控、工业机器人、建筑、食品等各类专业25个,其中,智能制造专业群、现代服务业专业群入选福建省职业院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 鞋类设计与工艺专业为福建省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服饰与服装设计、机电一体化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机械设计与制造、鞋类设计与工艺等五个专业是福建省“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电子商务专业在2017年中国职业院校物流&电商专业竞争力排行榜中位列福建省第2名、全国第36名。 学校特色: 1、学院由政府主导,五大知名企业(金龙集团、恒安集团、安踏集团、浔兴集团、艾派集团)共同创建,拥有其他同类学校无法比拟的资金实力、校企合作、就业前景等优势。 2、校园占地600亩,拥有完善的教学和生活设施。学生宿舍配有空调、洗衣机、实现校园免费WIFI全覆盖,是“省级园林单位”“文明校园”。 3、学院践行被需值教育,是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2017年,学校在福建省50所高职高专发展潜力综合排名居民办学校第1位。 4、学院位于中国品牌之都——泉州晋江市区,毗邻八仙山公园、万达广场和宝龙城市广场。 5、学院是福建省海外华文教育基地,多年举办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是福建省唯一招收外国留学生的民办高校。 6、相约晋江,2020年第18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在晋江举行,2019年开始连续4届国际大体联世界杯、亚洲杯足球赛在晋江举办,我院将连续8年作为国际大体联世界杯、亚洲杯比赛场地,你们将是这些国际赛事的志愿者和参与者。 7、根据泉教高〔2016〕9号文件精神,报读我院鞋类设计与工艺、服装与服饰设计和食品营养与检测,每生每年可享受6000元的学费减免。近三年内在篮球、武术、田径三项体育类省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的奖励10000元。 优势专业: 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现代服务业专业群(物流管理、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管理等)入选福建省职业院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 鞋类设计与工艺专业为福建省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服饰与服装设计、机电一体化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机械设计与制造、鞋类设计与工艺等五个专业是福建省“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电子商务专业在2017年中国职业院校物流&电商专业竞争力排行榜中位列福建省第2名、全国第36名。 住宿条件: 学院坚持以生为本,服务育人理念,为学生配备完善的高标准设施,住宿条件非常优越,学生公寓配有、风扇、空调、生活柜、电脑桌、热水器、阳台、宽带接口、独立洗漱间、卫生间等。公寓内还配有洗衣房、开水间及聚会、休息、交流的共享空间。配置泉州第一的全校园免费WIFI覆盖,随时随地畅享网络冲浪的乐趣。 学院拥有中央空调的学生餐厅、“茶吧式”图书馆、“高大上”自助餐厅、咖啡馆、国际标准天然足球场地、室内篮球馆、网球场、标准健身房和银行超市、卫生室等生活服务设施,为学生提供了舒心、安全的生活环境。 便利交通: 学院位于晋江市区,交通便利,周边高速公路、高铁、航空一应俱全,离高速出口车程5分钟、离机场10分钟、离高铁站15分钟。学院毗邻八仙山公园、万达广场、五店市和宝龙城市广场,方便学生学习之余休闲娱乐和课外兼职。 校园文化: 学院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在优美校园环境的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学院现有舞蹈社、足球社、习武社、文学社、书法社、动漫社等40余个社团组织,每年的迎新晚会、校园歌手大赛、田径运动会等活动,使同学们在学习之余为自己各方面能力的锻炼提供了良好机会。 奖助学金: 学院设立多项奖学助学措施,助你轻松上大学。 一、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奖金分别为8000元/年和5000元/年。 二、国家助学金为:一等4000元,二等2500元。资助面约占在校生的20%。每年资助面约占在校生的20%。 三、优秀学生奖学金,分为一、二、三等奖,覆盖面达在校生的30%。 四、优秀新生奖学金:三年内篮球、武术、田径三项体育类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的奖励10000元。 五、学院董事会设立100万元的奖学基金,用于奖励优秀学生。 六、安踏集团、恒安集团等公司在我校设立奖学金,分别为青年才俊奖5000元,一等奖学金3000元,二等奖学金2000元,三等奖学金1000元。 七、晋江市政府奖学金:凡晋江籍高中生在我院就读的每人给予3000元奖励。 八、根据泉教高〔2016〕9号文件精神,报读我院服装与服饰设计、鞋类设计与工艺、食品营养与检测三个专业的学生每年补贴学费6000元。 九、学校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入学前可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也可以先办理入学手续,经核实后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保证每位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无法入学。学校还倡导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 全面就业: 学院地处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的泉州,经济总量连续19年居福建省首位(约占全省经济总量1/4,五个超千亿产业集群,三个超百亿产业集群,101家上市企业,152枚中国驰名商标,46个中国名牌产品)有着区域经济活跃和产业集群密集的优势,毕业生具备优越的就业条件:一是五大股东强大的就业吸纳能力,使我院的毕业生供不应求;二是学院泉州、晋江、厦门等数万家企业为毕业生提供了充足的就业机会:三是为了学生参加“专升本”及出国深造提供有利条件,使毕业生拥有广阔的就业、创业、升学平台。学院2017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9%,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 2021-02-01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由金华市浙中教育集团与上海财经大学合作举办,是一所按新机制和新模式运作、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2008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 学院坐落在著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电子商务之城金华,地处金华市环城南路多湖高教园区,毗邻金华市金东区政府,规划占地面积1005亩,实际占地面积829.63亩,校园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1889.43万元,纸质图书64.3万册。学院交通便利,教学设施先进,生活设施齐全,校园环境幽静,是理想的求学之地。现有在校本科生6000余人,生源覆盖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88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100人,硕士及以上学历238人,另有来自中科院、国家发改委、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外聘教授57人,逐步形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学院坚持“共建共享共融共赢”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秉承上海财经大学“厚德博学、经济匡时”的校训,依托母体学校的品牌资源优势,积极借鉴利用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院内部管理,优化学科专业建设,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学院设有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保险学、应用统计学、工商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电子商务、商务英语、会展经济与管理等22个本科专业、6个专业方向,建有20个专业实验室、34个实习实训基地,已建成会计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三个浙江省新兴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三位一体”自主招生、专升本教育、继续教育等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以财经类专业为主,经、管、文、理、工等学科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学院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逐年提高。 学院十分注重学生成长成才和个性发展的培养,通过新生始业教育、学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教育、参与社团活动等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对立志考研的学生设立考研班、对有兴趣进行学术科研的学生配备学术成长导师、对优秀学生组织参加“赴上海财经大学访问学生”项目等,为大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上升空间。学院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财会信息化大赛、大学生英语大赛、大学生健康活力大赛、全球商业模拟大赛等各类专业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搭建良好的平台。同时,积极开展与境外高校的合作交流活动,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充分借鉴国内外同类高校的先进经验,加大合作办学的力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已与英国、美国、香港、台湾等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学院在金华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上海财经大学的关心支持下,全体师生员工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建设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为目标,团结一致,和衷共济,紧抓机遇,奋发有为,坚持走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的发展道路,为把学院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而努力奋斗。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2021-02-01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坐落于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江南水乡、鲁迅故里——浙江绍兴,始创于1981年,2008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高校。 学校现有稽山、镜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近1300亩,校园建筑面积42万余平方米;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82万余册,电子图书114余万册。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1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中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了80%以上,高级职称教师占比约34%。学校正在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博士引进和培养‘双百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教师国境外研修计划、设立“张巨昌教育奖”等,为教师发展搭建多维度、多层次的平台,努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学校的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目前拥有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外籍教师百余名,其中博士外教25名。 学校设有英语学院、东方语言学院、西方语言学院、国际商学院、网络传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印第安纳波利斯大学国际学院、留学生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1个二级学院,开设有34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5个学科门类,含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日语、韩语、阿拉伯语、印度尼西亚语、泰语、捷克语等13个外语语种,是目前浙江省开设外语语种最多,也是省内唯一开设印度尼西亚语和泰语专业的本科高校,在小语种外语人才培养上具有丰富的办学资源和品牌优势。 学校已形成了以文学为主干,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两翼、多学科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外国语言文学是浙江省一流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法语语言文学为绍兴市重点学科;朝鲜语专业为浙江省重点专业和省“十二五”优势专业,英语、法语、传播学、国际经济与贸易4个专业为浙江省新兴特色专业,英语和日语2个专业为绍兴市特色(重点)专业。 学校是“联合国学术影响”组织成员,科研、教研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学校立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9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东北亚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基地(备案)。网络“舆情研究中心”、“大禹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是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大禹与传统文化研究创新团队”是绍兴市重点创新团队。学校教学设备先进完备,建有1个省级外语实验教学中心,4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配备有同声翻译实验室、语言实验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室、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网络编辑专业实验室、视频图片编辑专业实验室等教学实验设施设备;建有小语种外语学习沙龙、外语文化体验室、日本茶道馆、实验酒店以及SPT外语文化街等体验异国文化的校园文化设施;建有创业学院,大力拓展校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为实践教学创造了完备的条件。 学校以“打造中国民办大学卓越品牌,建设百年名校”为愿景,坚持“应用型、国际化、高水平”的办学定位和“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立足平凡、追求卓越”的信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规范治校、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特色建校”为办学指导方针,重点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外语+”战略、学科差异化发展战略、人才强校战略、国际化特色战略等“五大战略”,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近年来,学校致力于探索与实践SPT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实施“外语+”的人才培养战略,让外语专业的学生具备扎实外语专业知识的同时,比较系统地掌握商务、经济、管理、新闻传播等方面的知识;非外语类专业的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比较全面地掌握外语应用能力,以满足经济 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由于人才培养定位准确,我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十年保持浙江省高校前列,毕业生质量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学校大力推进国际化特色战略,国际合作办学成果显著。在浙江省教育厅对外发布的浙江高校国际化总体水平排名中,学校连续三年在“浙江省其他本科院校国际化总体水平”排名前茅。目前学校的国际合作项目已经覆盖13个外语语种,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韩国、日本、新加坡、波兰、台湾地区等27个国家和地区的120所大学或机构建立了实质性友好合作关系,每年派出700余名学生出国(境)进行长短期语言文化交流,开展本科双学位、本硕连读等留学项目;每年招收外国留学生400名左右。 在“和成·育秀”校训和“自信、和谐、竞成、人文”的校园文化引领下,学校开展具有国际特色、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组建了浙江省高校第一支大学生教官队,目前有学生教官200余人。大学生教官队承担了学校每年的新生军训任务,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同时也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杆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2014年9月,浙江省军区教导大队授予学校为全省唯一的大学生教官培训中心——“浙江省国防教育基地大学生教官培训中心”。2017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学校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大学生志愿精神,全面开展各类志愿、义工服务,把《社区义工》作为课程纳入学分,连续三年服务世界互联网大会,并作为杭城以外唯一入选高校为G20杭州峰会提供翻译志愿服务,展示了越秀大学生志愿者的靓丽风采,受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和浙江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形成了“越秀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 2015年5月13日下午,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同志来学校调研办学情况后,指出:“越秀很有活力,学校的办学目标很清晰,办学思路很明确,祝愿今后在创新、特色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发展得越来越好”。夏宝龙书记的评价,既是对学校办学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学校今后发展的殷切期望。 站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潮头,学校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引领下,正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行进在创建中国民办大学“双一流”、把“越秀”建成中国民办大学卓越品牌的奋斗征程中!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2021-02-01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由高科技企业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举办、安徽省教育厅主管的非营利性民办应用型大学。学校位于安徽省次中心城市——芜湖市。学校现有文津校区和新芜校区,总占地面积约1400亩,教职工500余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9000余人。学校设有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通识教育与外国语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中心、大学生创意与创新中心、大学生创新与创业中心和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竞争力促进中心等七院四中心,设置包含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含人工智能方向)等24个在招本科专业。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6000万元。图书馆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80余万册,电子图书256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11.2万种,以及包括知网、万方等数据库系统,建有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系统。 学校现有7个教学实验中心,下设覆盖全校所有专业的72个实验室,43个教学机房,113个多媒体教室。同时建有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华东高校中最大的体验式拓展训练基地,校外教学实习基地70余家。 学校以“产业工程师、创业企业家的摇篮”为办学愿景,践行“厚基础、重实践、强应用”办学理念,秉承“立志、诚毅、创新”校训精神,紧密对接人才市场和产业需求, 依托讯飞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借鉴欧美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实施“面向市场、聚焦应用、创新驱动”系列改革举措,致力于打造特色一流的应用研究型大学。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2021-02-01
民办安徽旅游职业学院
安徽旅游职业学院是国家教育部备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安徽省唯一一所旅游类高等院校。学院位于八里河国家AAAAA级风景区。 学院总占地500亩,教学楼、办公楼、实训楼、师生公寓、餐厅、浴室配套齐全。校园内绿树成荫,环境优雅,园中有景,景中有园,校园对面是县政府重点打造的“五馆一中心”,是读书求学的理想场所。校园内篮球场、田径运动场、乒乓球室、文化长廊等文体设施功能齐全,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氛围浓厚,有利于学子求知、健体、陶冶情操。 学院坚持“学以致用、健康育人”办学理念和“服务旅游、实践育人”办学特色;以“规模立院、质量兴院、特色强院”为发展战略;坚持以培养有用有为的“准职业人”为目标。学院不断强化“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成才观;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道德情操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实施“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院大力开展教学改革,实行理论与实践并重,工学交替,实施专业与行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岗位需求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学院与省内外近百家旅游机构,四星、五星级酒店及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全面、多层次的合作关系。学院始终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就业为目标”,积极为学生就业、创业搭建平台,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旅游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乘国家、安徽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东风,学院发展及人才培养就业优势凸显。 学院开设旅游、外语、财经、艺术四个系,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空中乘务、高铁乘务、导游、旅游英语、旅游日语、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投资与理财等14个专业。各学科带头人都具有副教授以上专业职称,形成具有教学和研究能力的教学团队,重点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文化层次、专业、年龄结构合理。 学院办学以来,导游证、英语AB级应用能力证书,英语四、六级及会计证通过率在全国及省级统考中均取得全省高职类院校前列的好成绩。 学院教学条件较好,图书资料、计算机、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实训室、无线发射设备齐全,能保障教学需要。学院已获批成为计算机等级考试、大学英语四、六 级考试考点。学院师生统一居住在标准化公寓,生活十分方便。学院与当地政府关系融洽,校地关系密切,与当地公安部门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校园实行封闭式管理,配备了电子监控系统,师生人身财产安全有切实保障。
民办安徽旅游职业学院 2021-02-01
南昌理工学院
南昌理工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南昌航天科技集团投资举办、江西省人民政府管理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1999年5月,建校时校名为江西航天科技专修学院;2001年4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江西航天科技职业学院;2005年5月,教育部批准为本科高校,定名为南昌理工学院;2009年4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12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5年7月,学校与华东交通大学签订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并于2016年,正式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2018年,被教育部命名为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学校坐落在“军旗升起的地方”——英雄城南昌,占地面积251.5万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71.3万余平方米。 学校设有计算机信息工程、机电工程、电子与信息、航空航天、建筑工程、新能源与环境工程、工程管理、工商管理、财经、人文教育、外国语、音乐、美术与设计、传媒、法学、体育、高级护理、国际交流等18个承担本科教学的学院和3个教学部。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784人,折合在校生数25804人。 学校总资产达180961万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8378万元。拥有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省级实验示范教学中心3个,建有244个实验室,255个实习实训基地。学校馆藏图书305万余册,有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知识服务平台、万方视频、“知识视界video library”-外文科学教育视频图书馆、就业数字图书馆等文献资源数据库16个,电子图书1701329册,数字资源较为丰富。 学校教职工1784人,其中专任教师128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806人,占专任教师62.72%;具有高级职称教师463人,占专任教师36.03%。 学校教师中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的10人,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1人,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专家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5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学校聘请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科院欧阳自远院士为荣誉校长,中科院王梓坤院士为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学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开设本科专业59个,已形成以工学为主,理经管文法艺教育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学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军事法学2个专业被列为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有3个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建设点,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点,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13门,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近5年来,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省级重点实验1个,省级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科学普及教育基地1个,市级人文社科基地1个,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3项,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省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0余项,省部级以上立项399项,国家专利418项。学校教师共出版专著和教材160部,发表学术论文2769篇,其中中文核心197篇,被SCI、EI、ISTP和CSSCI收录102篇。 学校的办学成就,受到中央、省部领导的高度赞扬和社会的肯定。时任国家教育部李卫红副部长莅校视察,称赞学校办学方向对头、宗旨正确、思路清晰、理念好、特色强、带头人好。时任江西省主管教育的朱虹副省长莅校视察,称赞学校有一个好的法人、有一个好的理念、有一支好的师资队伍、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学校发展得很好、很健康,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好的、新鲜的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莅校视察,对学校办学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肯定。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以“航天科教,兴我中华”为办学宗旨,秉承“科学、求实、厚德、创新”的校训,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人精神,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拼搏,为建成一所有特色、高水平国内知名的民办大学而奋斗,最终实现圆百年名校之愿景。
南昌理工学院 2021-02-01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于2000年6月正式挂牌成立,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校现为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佛山市职业技术教育基地总部单位,佛山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联盟、园区校企协同合作育人联盟理事长单位,佛山市职业教育学会牵头单位。 学校坐落于三水国家级工业园区腹地,校园总占地面积962亩,建筑面积23.5万平方米,政府总投资11.8亿元。设有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财经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六个二级学院。专业布局重点面向智能制造、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有智能制造、汽车技术、光电技术、信息技术、食品饮料、经济管理、金融服务、旅游管理、艺术设计九大专业群,共35个专业(方向),形成了以工为主,文、管、经、艺术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万人,生均教学设备值达到1.5万元。 学校秉承“修身 笃学 长技 创新”的校训精神,坚持“以德治校、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发展策略,围绕“立足地方、服务企业、质量为本、校企联动”的办学理念,主动适应佛山市和珠三角经济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建设“智能制造”、“光电技术”2个优势专业群;打造“汽车技术”、“信息技术”2个特色专业群。“十二五”建设期间,学校电气自动化技术、光伏工程技术2个专业获中央财政支持立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2个专业实训基地获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实训基地。机械设计与制造等5个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机电设备维修等5个专业实训基地为省级重点实训基地;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等7个专业获得广东省一类、二类品牌专业称号。 学校全面实施校企双元、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园区校企协同合作育人联盟和园区产教合作中心,投入近千万元,建设服务工业园区的中小企业混合云计算服务平台;组建6个园区协同创新平台、4个园区协同育人平台。自示范校建设以来,学校获得省级协同育人平台项目1项、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项、省级专业资源库1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学校与一汽大众、长安福特、美的集团、佛山铁投、海尔集团等15家大型企业合作开设冠名订单培养班;与美的集团、伊立浦电器、澳美铝业、新昇电业等开设成人大专学历教育订单式培养班;建立了40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15个校内综合型实训基地(中心),学校每年为知名企业召开招聘会并推荐优秀毕业生。 学校重视面向社会的培训工作,与企业共建22个现代学徒制订单班;承担、参加广东省产业工人圆梦计划“1000”项目,成人学历教育在校生达到近1000 人,面向企业、社会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全年承接各类培训5万人日。开展职业技能鉴定6100 多人次,其中面向社会开展的技能鉴定达到3500 多人次。 学校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与欧美国家及香港、台湾等地区院校开展合作交流,成功引入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与佛山市中德工业服务区合作,成立了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中德职业技术培训学院,成为广东省重点建设的6大品牌之一,并率先与全球知名企业——德国KUKA集团联合建立机器人应用技术与培训中心。 学校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较好成效。据统计,学校在2014~2017年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372项,其中国家级奖项54项;省级奖项318项。2015年全省80所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竞赛成绩综合排名中,我校名列第5位,同年我校共选派34支队伍参加广东省职业技能竞赛的18个比赛项目,6支参赛队伍进入国赛,并全部获奖,获奖率高达70.59%。其中,“三维建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项目连续两年蝉联全国第一名。2017 年我校国赛获奖数量在全国排名第29 位,省赛获奖项总数在全省18 所一流校建设单位中排名第10 位。 学校毕业生广受社会欢迎,2014~2017年连续四年新生报到率达到90%以上,全省排名第二,2017年招生工作中,普通高考文、理科第一志愿投档率均达到100%。毕业生就业率态势喜人,据省教育厅统计,2017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8.03%,在全省155所院校中排名第18位。毕业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专业对口率82.67%,形成了“进口旺,出口畅”的良好局面。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继续坚持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按照培育工匠精神的要求,培养一大批深受社会好评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努力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更新至2018年6月)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1999年3月,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广东省人民政府领导管理、省市共建、顺德区政府投资兴建的地方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学校已成为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校环境优美、设施良好、制度健全、管理科学,是莘莘学子求学成才的理想之地。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节能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或奖励,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的前身是1994年12月成立的顺德永强成人学院。2002年7月,顺德师范学校(1924年成立)和顺德成人卫生中等专业学校(1958年成立)合并到顺德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学校迁入位于德胜东路的新校园。 2005年12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7月,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培育高等职业院校立项进行建设,并于2010年通过验收。2009年9月,学校被广东省教育厅财政厅确定为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立项建设单位。2010年12月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第一批立项建设单位,并于2013年11月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2016年,学校被广东省教育厅确定为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学校现设有10个二级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应用化工技术学院、医药卫生学院、设计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外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校共有专业49个,其中国家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个(制冷与空调技术、家具艺术设计)、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2个(工业设计、烹饪工艺与营养)、广东省示范性专业8个(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制冷与空调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家具艺术设计、会计、工商企业管理)、广东省重点专业3个(物流管理、酒店管理、应用英语)、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3个(园林技术、工业分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第一批省级一类品牌建设专业2个(制冷与空调技术、家具艺术设计)、第二批省级二类品牌建设专业5个(计算机应用技术、药学、金融管理、展示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学校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3项。共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项目9门;省级精品课程22门,广东省高职教育精品开放课程5门,广东省高职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广东省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19门。 学校办学条件良好,教学环境优良。学校建筑面积超过5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超过12.36亿元人民币,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12亿元。拥有校内实训基地19个,实验实训室197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训基地9个。学校有校外实训基地541个,其中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3个。学生文化体育设施齐全,建有高标准的田径场、篮球场等各类场馆。 学校共有21个科研平台,4个技术服务平台。科研平台中以学校为第一申报的平台有16个,其中省部级6个,市厅级12个。获国家自然科研基金项目11项(含主持7项)、主持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9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项。横向项目累计到账经费达到了4475.32万元。省部级及以上的科研奖7项。获专利授权38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85件,实用新型专利247件,累计有34项发明专利实现了转化。 全校教职工总数924人,其中高级职称263人。现有专任教师730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4人,南粤优秀教师6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7人,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培养对象6人,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领军人才培养对象5人。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5703人,成人教育在读学员2915人。获国际奖项德国红点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3项;全国性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120个、二等奖198个,位居全国全省前列。2016年,获评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2017年高考招生,我校在顺德区以外录取的新生,高考成绩100%高于全省二本分数线,顺德区内考生分数线也接近全省二本分数线。学校每年毕业生供不应求,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高于98%。2014年,获评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 学校国际化发展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高校和机构保持了友好合作关系。与马来西亚UCSI大学合作共建的马来西亚UCSI大学顺峰烹饪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在海外建立的第一个烹饪学院,开创了中国烹饪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先河。与世界酒店管理知名学府——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合作,联合培养高水平酒店管理专业人才。2017年,国务院侨办批准在我校设立“海外惠侨工程—中餐繁荣基地”(国内仅有3家),这是对我校近年来餐饮教学及面向国内外的餐饮文化交流活动成效和影响的充分肯定,为我校烹饪专业教学及中国烹饪学院建设赢来了更大国际化发展空间和机遇。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达成合作协议,共建广东—亚琛工业4.0应用研究中心。中心建成后,将以德国工业4.0技术与理念为指引,通过工业4.0示范工厂和示范线建设、展览展示、技术实施与服务等开展高端技术研究、技术推广与服务等活动,以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带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形成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推动顺德以及珠三角地区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制造与工业机器人产业、工厂自动化与智慧工厂等产业优化升级。 上级领导高度肯定学校办学成果。2011年7月14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省委常委、副省长肖志恒,省委常委、秘书长徐少华,佛山市委书记陈云贤,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等领导到学校进行专题调研,汪洋书记充分肯定我校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的人力支持。2009年11月18日,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率领职成司司长葛道凯、原高教司高职高专处处长范唯等到我校调研,鲁副部长认为我校走出了一条能引领全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路子。 在新的发展时期,学校瞄准“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一流高职建设目标,坚持“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以智慧化、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为重点全面推进内涵建设,争取成为第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数据更新至2018年3月)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43 144 145
  • ...
  • 279 28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