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始建于1957年,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河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河南省本科转型发展试点学校。学校坐落于九州之中、中华腹地的河南省省会郑州,地理位置优越,人文底蕴深厚,自然环境优美。 学校由原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和原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建校60年来,学校秉承“尚严崇实、善知敏行”的校训精神和“区域性、行业性、开放型、应用型”的基本办学定位,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校企生良性互动”的办学道路,打造出了“教改领先、校产知名、学生管用”的办学品牌,培养了30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接地气、好就业”成了一张亮丽名片,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是教育部人才培养评估优秀高校、河南省首批创业教育示范校、河南省最具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文明学校。 学校总占地面积2112亩,现有龙子湖、英才、北林3个校区,1个科教示范园区和1个校办产业基地—海润公司,校舍建筑面积10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总值1.85亿元,馆藏文献247万册,中外文期刊1216种,15个中外文数据库。建有76个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实验室,拥有8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0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3000余人,设有21个专业学院(系),4个教学部,1个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1个国际教育学院和1个继续教育学院,其学科涵盖农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法学、艺术学等门类,其中,“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科为河南省重点学科,建设有40个本科专业(方向)和64个专科专业(方向)。拥有2个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3个省级特色专业。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校现有教职工170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以上教师1120人,双师型教师900人。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优秀教师3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省管优秀专家6人,省级优秀教师11人,省级骨干教师60余人,国家、省、厅级学术技术带头人67人,学校着力培育“上台能讲课,坐下能科研,进厂能服务”的专家型教师队伍,形成了以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大师、国家级教学团队和一批行业知名专家为骨干的教师队伍。 学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在教学改革上,着力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先后创建了“2+1”、“双循环”、“三二四”等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建设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优秀教研室2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省级精品课程17门,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35部。学校设置省厅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教研究室、企业发展研究所等专门机构,开展教学研究和科研创新。 学校广泛搭建科学研究平台,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学校建有11个省级研发平台、9个市厅级研发平台、5个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成立了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研究院等智库,建成了书画艺术研究中心、豫企发展研究所、法学研究所等社科研究平台,拥有河南省海润牧工商众创中心和河南省全媒体科普传播中心创作基地,是河南省智慧畜牧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单位、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常务理事单位、河南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单位,河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近年来,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187项;承担国家级省级自科、社科基金1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5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3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项;发表学术论文4916篇,其中核心期刊1529篇,被SCI、EI、CSSCI等收录1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689部。 学校着力推进产教合作融合,在服务社会中赢得发展。学校瞄准学科优势和地方需要的结合点,与政府部门、知名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建立了“合作发展联盟”,联盟单位100多家,合作共建了“中国—马来西亚清真食品国家联合实验室”、“高档牛肉解冻与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农业金融研究中心”、“居民金融素养研究与教育中心”、“肉类食品研究所”等合作平台。校企共建成立了雏鹰农牧学院、丰源农牧学院、广安农牧学院和约克•西吉学院等二级学院,建立了“场中校”、“校中场”,为华兰生物、雏鹰集团、仲景药业、金星啤酒集团等企业专门设立了“华兰班”、“雏鹰班”、“仲景班”和“金星班”等订单培养班,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新郑市新港产业集聚区等建立合作关系。教师参与葛洲坝集团、三峡大坝工程中石油天然气公司、索菲特国际酒店、宋河集团等单位的商业运作、包装上市、会计核算等工作,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校积极拓展开放办学视野,深入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与美国、澳大利亚、爱尔兰等27个国家和地区的54所高校、研究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有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专科)和2个本科专业课程引进项目。建设有河南省国际人才合作项目“饲料资源创新利用工作室”“河南省反刍动物营养与饲料资源开发国际联合实验室”2个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和1个教育部备案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爱尔兰研究中心。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唯有弄潮儿能永立潮头;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唯有奋斗者能乘势而上。站在新时代,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植中原大地,背靠区域、行业,继续走内涵发展之路,强力推进特色鲜明、品牌过硬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积极发挥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服务引领和支撑支持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原更加出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2021-02-01
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是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教育部备案的公办综合性高等艺术职业学院。以重庆艺术学校为办学基础,曾培育出三届梅花奖得主中国剧协副主席沈铁梅,蒋勤勤、殷桃、吕一、汪子涵、朱晓渔、周莉、刘靓靓、王弋等一大批知名艺术家和影视明星,也有德艺双馨并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青年艺术家陈涛,被誉为“艺术家的摇篮”。学生在金马奖、金K奖、IBM国际魔术大赛、国际标准舞世界锦标赛、桃李杯、荷花杯、梨花杯、孔雀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国际国内知名艺术赛事上斩获殊荣。时任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亲笔题写校训“厚德博艺、真诚求索”,对学校发展寄予厚望。学院按照“依托文化、围绕舞台、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办学思路,坚守校训,明确“立足重庆、传承文化、服务文旅融合发展”的办学定位,确立“打造特色鲜明、办学严谨、知行合一、求实创新的文化艺术人才培养高地”的办学目标,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依照高等教育办学规律、按照职业教育要求、突出艺术人才培养特性,努力培养具有“舞台表演力、艺术原创力、文化传承力、服务实践力”的高素质技能技艺型文化艺术人才。学院先后开设26个专业。目前,学院设置国控专业4个,立项建设国家级骨干专业2个、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1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2个;立项建设市级重点骨干专业4个、实训基地3个、教学资源库3个、双基地2个(其中培育1个)。已形成艺术表演类、艺术设计类、文化和旅游服务类、文化传播类、学前与艺术教育类五大专业群协调发展布局,并以专业群重组系部,设立艺术表演系、艺术设计系、文化管理系(文化传播系)、艺术教育系、基础教育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73.6%;充分发挥艺术类院校办学优势,在全国各地基层文化单位、文化艺术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和用人平台100余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实践条件和就业空间。学院依托文化和旅游部授予的全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培训基地等五个金字招牌,立足重庆、辐射西部、服务全国;依托重庆市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青少年艺术培训学校,形成培训有品牌、考级全覆盖的青少年艺术普及教育体系;同时发挥演艺服务市场和文化扶贫作用,彰显学院办学服务社会功能。
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2021-02-01
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
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是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高等专科院校,面向国际、国内就业市场需求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管理型、创业型实用人才。自创办以来,学院始终坚持“五大特色”办学理念,得到了国家、省、市、县各级领导和社会的高度认可。一是素质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方法;二是技能教育让学生有一技之长,终身无忧;三是实践教育帮助学生更快的适应社会和企业;四是国际就业为学生成功搭建快速积累资金和经验的平台;五是创业教育圆学生创业梦想。 学院现有全日制大专生1800人,校园占地400亩,一期工程总投资近两亿元,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拥有校内电商孵化基地、服装公司、国家二级驾校、机械加工等实习实训中心。现开设商务管理、建筑工程管理、设施农业技术和服装工艺等24个专科专业,同时开设日语、韩语、焊接等20余个短期培训专业,年培训各类人才3000人以上。学院是全国出国就业扶贫教育示范基地,河南省唯一赴韩国就业考试派遣中心,通过学院可赴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高薪就业,年收入15万元左右,迅速实现脱贫致富,并为创业积累本钱和经验,实现人生转折。学院是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特色院校、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品牌院校,坚持大专教育+出国就业+回国创业并带动就业的职教模式,培养技能型、管理型和创业型应用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特色高职院校。 学院前身新县外派劳务培训中心,自1984年开始开设建筑、电子、服装等技能短训班,借国家扶贫开发东风,1994年开始向国外培训派遣劳务人员,并获得商务部批准的外派劳务经营资质。截止目前,已先后向日本、韩国、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派学员3.2万余人次,常年在外达7000人,年创外汇1.5亿美元。出国人员在日本工作三年收入30多万元,韩国工作五年收入50多万元,让许多贫困家庭迅速脱贫致富。经过多年实践,学院形成了“转观念、重技能、学外语、会创业”的办学特色。许多回国学生以出国就业淘的第一桶金为起点,迅速实现了创业当老板的梦想!近年来,先后有3270多名回国学员投资创办了商店、酒店、工厂和农场等实体,带动了8万多人脱贫致富,正可谓“换了脑子,挣了票子,建了房子,办了厂子,富了村子”。信阳涉外学院在涉外职业教育方面为广大青年搭建了一座在国内学习专业技术、到国外就业、再回乡创业的立交桥和快速致富的高速路,在全省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贺国强先后亲临学院视察,要求学院把涉外职业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向全省全国推广,以带动更多青年出国就业和回乡创业。原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坚、范小建,历任省委书记徐光春、卢展工、郭庚茂,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副厅长尹洪斌等领导先后莅临学院视察指导,对学院的涉外职业教育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华网、人民日报、河南电视台、河南卫视等主要媒体对信阳涉外职业教育做了大量宣传报道,让“信阳涉外”职教品牌享誉海内外。
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新疆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由自治区人民政府举办,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管理,自治区教育厅业务指导,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学院,是新疆唯一一所轨道交通类高等职业院校。 历史沿革 学院前身为乌鲁木齐铁路运输学校和新疆铁路高级技术学校,其中乌鲁木齐铁路运输学校创办于1973年,是国家级重点中专院校,曾先后被国家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确定为国家计算机软件及应用紧缺人才培训基地,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确定为自治区高技能人才综合实训基地。新疆铁路高级技术学校创办于1985年,是自治区第三批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单位,是国家重点高级技工学校、自治区重点中专学校。 2004年在铁路系统进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改革中,乌鲁木齐铁路运输学校和新疆铁路高级技术学校被移交自治区,隶属于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管理。为适应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需求,2012年11月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新疆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办学规模与特色 学院现有乌鲁木齐和哈密两个校区,校区总面积800余亩,现已建成现代化实训设备和教学设施俱全的专业化、园林式校园,全日制在校生超过5000人,长期规划在校生8000人以上。学院紧紧抓住新疆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机遇,以铁路交通和轨道交通类专业为龙头,形成了高速铁路动车乘务 、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高速铁道技术及城轨交通类等亮点专业。在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以轨道交通类专业为主干专业、实施半军事化管理、具有深厚铁路文化底蕴的办学特色。 学院建有自治区第19、第22国家级技能鉴定所,是乌鲁木齐铁路局技能鉴定和岗位培训基地、铁路司机培训基地、铁路危险货物押运员培训机构、铁路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学院年均完成培训鉴定5000人以上,得到乌鲁木齐铁路局等有关单位的充分肯定。 专业设置 学院以铁道专业和轨道交通专业为特色,设有运输管理系、通信与控制工程系、城市轨道系、电气工程系、机车车辆系、铁道工程系、基础部、思政部、预科部等9个教学单位。以铁路交通类专业建设为龙头,形成了与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专业群,其中铁道机车车辆、电气化铁道技术、铁道通信信号、铁道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 高速铁道技术等专业是面向西部铁路建设设立的特色专业。 教学实力与教学成果 学院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本着教师是学院核心的理念,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院发展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学院现有教职工总数294人,教师总数236人,专任教师168名,兼职教师68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36.4%,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为24.4%,学院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比例达到52%。近年来,学院以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为核心,全面实施自治区学院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校企合作手段,打造培养专业建设领军人物,发挥其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技术研发与服务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2名。 学院教学设施完备,两校区拥有铁路、城轨、电气控制专业各工种实习、实训、演练室(场)140个,建有52000平方米铁路实训演练场,场内铺设2.3延长公里铁路演练线并与兰新铁路接轨,其中560米进行了电气化改造,可以满足铁路各专业的实训教学的需要;同时学院还建有与实际地铁车站接近的仿真实训系统,可以满足地铁各专业实训教学的需要;另外学院还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33个,使学生的实习、实训有了可靠保证。图书馆藏书12万余册,并设有电子阅览室两个,有电子文献5T、期刊99种。学院建有千兆校园主干网和网络中心,校园网覆盖学院的各个办公、教学场所。 从2007年开始学院积极参与并承办部分行业级、乌鲁木齐市级、自治区级、国家级的各类技能竞赛,获得了比较优异的成绩,历年来学院获得了40余个自治区级一等奖,45个自治区级二等奖,28个自治区级3等奖,国家级三等奖2个,通过竞赛提高了学院的整体水平。 合作交流 学院先后与乌鲁木齐铁路局、乌鲁木齐城市轨道集团有限公司、八一钢铁集团、中国南车集团、中国北车集团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企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牵头组建了“新疆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为自治区轨道交通行业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信息交流搭建了平台。 并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亚历山大一世皇帝交通大学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办学。 发展规划 “十三五”期间,学院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学定位立足铁路运输与施工企业,服务轨道交通行业和“一路一带”经济带的发展,重点建设培养轨道交通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把学院建成以普通高职教育为主,集各类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为一体,面向国内外开放办学、特色鲜明、多层次、宽领域的一流高职学院。
新疆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是由开封市人民政府举办的一所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创立于2010年,整合了原开封教育学院、第一师范、第二师范、职工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等优质教育资源。学院前身可追溯到1908年创办的中州女学堂。百余年间,文脉绵延,弦歌不辍。学院以高等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为主,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中小学、幼教师资。是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河南省首批高等职业教育特色院校、河南省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还是河南省文明单位。 学院坐落于“八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开封市区北隅,东临风景如画的龙亭湖景区、西接蓬勃发展的郑汴新区。紧靠郑开大道和连霍高速,交通便利,与巍巍古城墙咫尺之隔,古韵悠然。学院规划面积550亩,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 各类固定资产总值17300余万元。教学条件先进,生活设施齐备,环境优美宜人,文化底蕴丰厚,艺术氛围浓郁,是莘莘学子求学成才的理想之地。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6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30人,具有硕士学位及双学位教师136人,双师素质教师298人。聘请钢琴大师刘诗昆、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设计者肖红、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主创者张武、开封美协主席陈国桢等人为学院客座教授。 学院设有13个系部和7个二级学院,开设表演艺术、艺术设计、钢琴调律、舞蹈编导、播音与主持、动漫制作技术、文物修复与保护、空中乘务、学前教育、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音乐表演、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云计算技术与应用、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电子商务、会计等30余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0000余人,函授、成人及远程教育学员1万余人。 学院实习实训设施齐备。有大型演艺中心、录播教室、摄影摄像实训室、语音室、微机房、舞蹈排练厅、钢琴房、工艺美术制作室、画室、茶艺插花实训室、心理咨询实验室等校内实训室40余个,有开封电视台、清明上河园、开封开元名都大酒店、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河南康辉旅行社、宋城集团、杭州印象西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60余个。馆藏图书54万册,中外文期刊800余种。 学院确立了“专业特长+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服务需求,就业导向”原则,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和实操水平。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0﹪以上。 学院办学特色鲜明。一是潜心打造播音与主持、表演艺术、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等特色专业,提升服务文化产业能力;二是发挥师范教育优势,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等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三是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加快培养朱仙镇木版年画、汴绣、书画装裱等行业紧缺人才;四是始终坚持“堂台结合”,提升艺术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秉承“厚德 敬业 博艺 笃行”校训,全面发挥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文化传承、服务社会等职能,为开封及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2021-02-01
广东南方职业学院
广东南方职业学院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办学以来,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针对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新兴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的行业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了工、经、管、文等学科全面发展的专业布局。学院招生代码:14265。 学校坐落在江门市区风景区内,绿道长达6公里,占地面积1400多亩,目前建筑面积30多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一万多人。毕业生总体就业率每年都在98%以上,校内设立智能系统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广东南大机器人有限公司、广东智工机床装备有限公司、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广东省大学生协同创新孵化中心、广东省机器人应用技术创新基地、科技众创空间等多种实践基地。 师资、设备 学校设有建设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管理学院、经济贸易学院、信息与计算机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二级学院。全院教职员591人,教授、副教授、工程师、讲师、博士、硕士等学历的教师均按比例配备,其中副高职称以上教师占比25%,中级职称教师占比41.13%,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34.66%,双师型教师占比61.37%。教学设施齐备,教学科研设备总值6546.93万元。所有课室均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各专业均配套相应的实验实训室,建有VBSE虚拟社会商业环境实训中心、工业4.0模拟生产车间、数控加工中心、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ERP沙盘模拟综合实验室、计算机实训实验室、商务运行实训室、模拟导游室、物流企业运营沙盘实训室、电路基础实训室、土力学实训室、PLC技术实训室、通讯工程实训室、工业机器人智能一体化生产线等50多个大型实训实验室。学校图书馆大楼包含图书馆、阅览室、科技创新创业和国际学术交流等功能,全面引入人工化智能管理,图书馆藏书120万册,各类期刊1000余种,阅览室配备5000余座位。 生活、服务 学校内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设有省级安全示范食堂、超市、银行、医务中心、移动通讯服务厅等生活设施。学生公寓配有独立空调、空气能热水、直饮水、免费互联网。校园环境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是读书治学的好地方。学校交通方便,市中心多路公交车直达学院,珠三角城际轻轨和深茂高铁近在咫尺,可达广州及全省各地,实现全省2小时生活圈。 校园、文化 校内建有人工湖、观光亭、舞蹈健身室、大型演艺舞台、灯光球场、标准运动场、室内体育馆等休闲、体育设施。并开设轮滑、篮球、足球、武术、羽毛球、乒乓球、跆拳道、文学社、动漫社、爱心社、话剧社、英语沙龙、流行前线等40多个社团。丰富的社团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自己、展示自己、挑战自己的机会。 创新、特色 学校自办学以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励耘明德,止于至善”为校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强调明德,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才从属德。以“求德、求知、求能、求业”为办学理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在此基础上,培养以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为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实习实践能力,学校创办了广东南大机器人有限公司、广东智工机床装备有限公司和广东新偲投资有限公司等高新科技校办企业,并以校办企业和科技创新孵化基地为基础,引入“新型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打造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为企业培养技术性、应用型的综合性人才。2017年,广东南大机器人有限公司被授予了“全国高新科技企业”称号。 获奖、荣誉 为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索的积极性,使学生迅速成长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仅校内组织的技能竞赛每年奖金就超过百万元。自办校以来,学生在技能竞赛中获奖超过1000项。2018年,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荣获国家三等奖、在第十四届全国职业院校“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在全国职业院校财会职业能力大赛(高职组)中荣获二、三等奖、在全国职业技能“南方测绘杯”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在第七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荣获一等奖。除此之外,在国家、省、市各专业类技能竞赛活动获奖近300项。 就业、升学 学校先后与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财经大学等院校合作举办了相沟通专升本;设立武汉理工大学网络教育专升本学习中心,为学生升本创造条件,并与英国纽曼大学、伦敦摄政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合作,为学生提供出国留学机会。学校与1000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打造实训、实习、就业平台,并与部分大型企业合作,设立奖学金,为企业定向培养优秀人才。
广东南方职业学院 2021-02-01
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1学院简介 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是2010年3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由广西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广西药科学校、广西妇幼保健院附设卫生学校合并组建的。广西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其前身是创建于1941年的广西省立医院护士助产学校,历经广西省立医院护士助产学校、广西省立南宁高级护士助产职业学校、广西省第一护士助产学校、广西省第一卫生学校、广西省南宁卫生学校、广西省南宁第一卫生学校、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卫生学校、广西卫生专科学校、广西南宁药剂检验学校、广西卫生学校、广西卫生干部进修学院、广西卫生管理干部学院等发展阶段;广西药科学校始创于1972,历经广西医药研究所附属中草药训练班、广西中医药研究所附设中草药学校、广西药科学校等发展阶段;广西妇幼保健院附设卫生学校始创于1965年。 学院是广西目前唯一的医药卫生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是国家护理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广西全科医学教育教学指导中心、广西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培训基地。 2 理念愿景 ■ 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厚德尚能,质量为上,服务社会! ■ 办学宗旨: 立德树人,服务社会! ■ 发展战略: 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文化彰校! 3 数据卫职院(数据至2015年前) ■ 行政用地: 昆仑校区313.45亩,桃源校区29.02亩,建筑面积225561.38平米。 ■ 科研设备总值: 4148.7656万元,教学计算机1230台,多媒体教室106间,语音室9个。 ■ 图书藏量: 纸质图书55.2983万册,电子图书150GB。 ■ 实训场所: 有校内实训中心8个,实训室181间,建筑面积97462.4平方米。有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一个(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附属医院和药厂各一家,有稳定的校外顶岗实习单位77家。 ■ 开设专业: 开设16个高职专业。 (护理、助产、药学、药物生产技术、中药学、药品服务与管理 、药品质量与安全、药品经营与管理、医学检验技术、食品营养与 检测、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口腔医学技术、眼视光技术、卫生信息管理等) ■ 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工479人,专任教师295人,校内兼课教师66人,其中高级职称76人,硕士以上学位92人,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138人;外聘兼职(课)教师281人;在校生8073人、生师比13.76:1。 ■ 科研情况: 近三年,教师主持或参与各级各类立项课题共141项,其中,省级24项、厅级28项、院级89项;获得院外科研资助经费70.5万元,校内配套经费57.6万 元;公开发表论文425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有163篇。 ■ 报到率就业率: 近三年录取新生报到率均接近90%;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
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陇上小江南”之称的甘肃省天水市,2009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是一所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隶属于甘肃省教育厅。2011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甘肃装备制造业技师学院,以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和预备技师为主,与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运行体制。 学院现有教职工416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职教名师1人,教授、副教授63人,“双师型”教师83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45人,另有47人正在攻读硕士学位。学院占地面积636亩(含流转土地250亩),建筑面积17.15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27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325万元,图书馆藏书23.96万册;各类在册学生9262人,含全日制普通高职在校学生5864人、技师学院在校生1838人、成人本专科学生1560人。 学院建有教学楼5栋、学生公寓楼9栋、体育馆1座、田径运动场2个、篮排球场15个;建有数控加工、电工电子、机电技术等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校内实践基地6个,陇东南共享型实训基地1个,专业实训实验室60余个;建有1.3万平米的现代化学生餐饮中心1座,特色餐厅4个;建成拥有1200多台计算机、20个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中心,形成以千兆光纤为主干、集教学、管理和师生生活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校园网,基础设施完备。 学院设有机械工程系、现代装备制造工程系、电气工程系、经济与信息管理系、基础教学部、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工业中心、计算机中心等四系三部两个中心,开设高职专业30个;设有国家第41和78职业技能鉴定所、国家教育部NIT考试中心、全国CAD等级考试点、CAXA软件培训中心等机构,是甘肃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与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高校合作开通了独立本科段专升本绿色通道,为培育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学院注重教学质量,突出技能培养,全面推行以项目为支撑的模块化教学改革,组织编写模块化教材100多本,主编正式出版教材20本,参编教材68本,有两本被列为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学院全面实行“双证制”(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大大提升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在国家和省市级学生技能大赛中,我院学生多次获得各类大奖。 学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努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就业率与就业质量,通过多年的努力,与省内企、事业单位和长江三角、珠江三角、京津冀、成渝、关中—天水经济区以及新疆等地的300多家用人单位签订了定向就业协议。在此基础上,学院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创新校企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增强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学院注重特色培育,构建了以机电特色专业为主体的机械工程类、现代制造类、电工电气类、经济信息类、建筑工程类、材料能源类6大专业群,其中“模具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两个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专业,被评为全国机械行业特色专业;在建设资金困难的情况下下大力气建成了3D打印体验中心、逆向工程中心、数控多轴加工仿真等15个在全省具有先进水平的实训室;甘肃省依托学院设立了甘肃机电职业教育集团、甘肃智能制造职教集团,设立了“甘肃省模具行业技术中心”、“甘肃省3D打印应用行业技术中心”,被国家人社部确定为“全国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是全国教科研先进集体和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机械行业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全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批准学院牵头组建机械行业智能装备制造(西北)职业教育集团,办学特色日益鲜明。 展望明天,学院将按照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秉承“知能合一、敢为人先”的办学理念,坚持“1235”发展战略,以“培育特色、提高质量”为主线,按照“十三五”规划蓝图,抓内涵,促特色,创品牌,为早日实现“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办学目标而努力奋斗!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山东管理学院
山东管理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是全国唯一一所具有工会背景的省属本科高校,创建于1938年,迄今已有81年的办学历史。现面向全国17个省份招生,全日制在校生近1.2万人。 学校坐落于泉城济南,两个校区分别位于长清区和历城区,占地面积1103亩。现有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2个,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1个。建有先进的公共教学实验中心、电子信息实验中心、经济管理实验中心、艺术传媒实验中心、文科综合实验中心和工程中心等6个实验中心共计56个校内实验实训室。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达30%以上,专任教师硕博比例达60%以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省级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5人,还建有一支以专家学者、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为代表的兼职教师队伍。近五年来,建设“十三五”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平台3个,获批国家级、省部级及厅级课题300多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千余篇,科研获奖100多项。成立了青少年人格成长研究中心,设有劳动关系研究所等8个校级科研机构。 学校以管理学科为主体,设有10个二级学院,27个本科招生专业、15个专科招生专业,形成了管、经、工、文、理、艺、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其中,公共关系专业是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审计学专业群(审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工程、经济学)是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立项建设专业群,劳动关系专业是山东省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资助专业。(学校是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建设院校,现有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培育专业群1个,山东省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资助专业1个,建有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精品课程28门、省级成人特色课程4门。)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依托工会,突出特色,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服务”的办学方针,秉承立业教育为基础,立人教育为根本的“双立教育”办学理念,锐意改革,勇于创新,为经济社会和工会事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近两年毕业生综合就业率达到97%。先后被评为“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德育工作优秀高校”“山东省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学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山东省古琴传承基地、山东地方戏传承基地、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学校还是全国计算机、注册税务师、电子商务师、秘书、公关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考试、培训基地。
山东管理学院 2021-02-01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前身是1971年6月组建的山东省“五七”干部学校,历经山东省省级机关“五七”干部学校、山东省农林干部学校、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2013年4月改建为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学校有济南、济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671亩。现有16个教学院部,专任教师579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01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421人,特聘工程院院士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名,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1名,省农业专家顾问团专家1名,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3名,省农业领域“653工程”专家1名,省教学名师1名,省优秀教师7名,省科技兴农先进个人3名。现有24个本科专业,2018年招生的专科专业20个,涵盖了工学、农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6个学科门类,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2000余人。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9个省级教改试点及特色专业,1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1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支持计划专业,2个省级企校共建工科专业,22门省级精品课程,搭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好平台。设有83个实验室和实训中心,建有占地500亩的生态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400余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84万册,另有101个校外实习基地。学校教学建设与改革成效突出,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7项。 2012年6月,学校被国家公务员局确定为首批“全国行政机关公务员特色实践教育基地”,是全国10家特色实践教育基地之一。学校被授予山东省星火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科技兴农”先进集体、山东省人事厅高校就业评估“优秀”等级、山东省高等学校德育工作优秀高校、山东省高等学校“平安校园”、山东教育盛典“2017年度山东最具办学特色本科院校”、“2017年度山东高校德育宣传奖”等荣誉称号。 2010年以来,学校承担国家级课题13项、省部级课题103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40余项,制定国家或地方标准1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6项。承担国家东西部公务员、县处级农业领导干部、新型农民等培训任务,每年培训各级各类人员3000余人次。学校与澳大利亚、韩国等多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学院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春之韵”、“夏之风”、“秋之声”、“冬之火”主题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特色日益凸显。2015年以来,学生在数学建模等国家级、省级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近400人次,学生社团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84项,全省高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100余项。 “十三五”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铸校”办学方略,坚持以农业工程为特色,以工学为主体,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为主线,促进工农经管艺文多学科协调发展,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理论基础扎实、工程素养良好、实践能力突出的现代农业工程师和美丽乡村设计师。当前,全校上下正在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现代化应用型本科院校而努力奋斗! (数据更新至2018年6月)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78 179 180
  • ...
  • 279 28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