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单位 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获得院校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 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 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 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四川省普通高校园林式校园 ●历史沿革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创建于1959年,原名“第一机械工业部德阳重型机器制造学校”,是国家与中国二重、东方汽轮机、东方电机等重装企业一起布点建设的学校。1960~1962年,为了配合第二重型机器制造厂等国有大型企业建设需要,经国务院批准,改办为“西南重型机电学院”,培养大学本科学生。1962年,第一机械工业部撤销西南重型机电学院,恢复中专建制,学校改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德阳机器制造学校”。1965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将学校移交给第二重型机器厂,与厂办的半工半读技工学校合并,学校定名为“第二重型机器厂半工半读中级技术学校”。1973年,学校更名为“德阳机器制造学校”,隶属四川省机械工业厅。1977年,学校更名为“四川省德阳机器制造学校”。1982年,学校更名为“四川省机械工业学校”。1999年,学校增挂“四川省工程技术学校”校牌。1999年,四川省机械职工大学迁入四川省工程技术学校。200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四川省机械工业职工大学、四川省工程技术学校合并建立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四川省机械工业职工大学、四川省工程技术学校、四川省机械工业学校同时撤销。2006年,德阳教育学院整体并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由此,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和德阳市人民政府对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实行“省市共建”。2006年,学院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确立为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 ●学校简介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隶属于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学校位于成都平原东北部的“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四川省德阳市,建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的旌湖之畔。千亩校园枕水而建,因势造园,既有芳草萋萋、枝疏叶浓的园林之妙,又有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处传来的琅琅书声……处处透出和谐的人文氛围和清新的现代气息。 目前,学校占地1166余亩,在校学生近12000人,教职员工909人,其中正高57名、副高258名,拥有“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四川省教学名师”等6名、“省级教学团队”4个、“四川工匠”2名。聘有数十名国内外著名教授、专家为客座教授,建立有600余人的“企业兼职教师人才库”。仪器设备总值1.67亿元,固定资产达5.58亿元,馆藏图书100余万册。开设有34个专业,是全国机械行业“数控”“焊接”专业的牵头院校,拥有数控、焊接、电气等一批国家、省级精品专业,形成了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 在近6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一路应运肇启、应时而变、披荆斩棘,研发、引领推动德阳国家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成为全国综合实力最强、发展前景最好的高职学院之一。 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四川装备制造业蓬勃发展的战略机遇,坚持体制机制模式创新,确立了“体制创新,开放办学”的先进办学理念,开创了“省市共建,社会共享”的全新办学局面,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职教惠民,服务社会”的辉煌办学成就,构建起了“省市共建、资源整合、多方投入、社会共享”的办学格局。 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四川全面创新改革和德阳高端装备创新发展示范基地等重大战略,与北京航材院、中国二重万航模锻、中科院成都分院、德国库卡、西门子合作,共建了德阳中科先进制造创新育成中心、德阳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创新中心、航空材料检测中心、工业机器人应用创新中心,以及高温合金切削、工业机器人应用、航空模锻3个“四川省工程实验室”,搭建“高端装备制造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协同实施人才培养、技术研究和社会服务。近5年,为中航工业、中国兵器工业、东方电气等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7192名,培训企业员工2.3万人次,校企联合开展南海深海钻铤、C919大飞机关键零件等的试验试制和科技服务949项、科技成果孵化转化54项,学校“创新装备制造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我省首批全创经验成果之一。2017年9月,学校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成就,入选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举办的“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作为全国职业教育的典型,反映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学校秉承“科学、民主、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坚持“以人为本、依法办学,从严治校,精心育人”的办学方针,以创新的育人精神为每一位学生求知治学、强化技能、全面发展铺设成长成才之路。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国家和省市各类大赛中屡获大奖,毕业生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欢迎,学校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10万余名各类人才,涌现出了原全国政协常委、新希望集团董事长、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先锋”荣誉称号获得者刘永好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连续接待美国密苏里大学交流生10余批;与泰国南邦职业学院、清莱职业学院等五所职业院校签署合作备忘录并开办酒店管理专业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泰国留学生班;编制了酒店管理、理化测试与质检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16个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在泰国北部职教联盟的11所学校推广使用;推出中泰文化交流项目,促进中国与泰国大学生的交流;达成与老挝合作培养质量管理与检测人才等一系列共识;进一步深化全面创新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国际化,大幅提升了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始终肩负着“孕育国家建设之人才,开创高职改革之先河,发扬敢为人先之精神,促进社会经济之发展”的历史使命。站在新的起点,学校将继续发扬“开放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围绕“育人为本,提高质量”的根本目标,坚定不移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不移走政产学研用一体化道路,争做“发展的示范、管理的示范、改革的示范”,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努力建成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和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绘就中国现代高职传承与创新并进、光荣与梦想交织的恢宏蓝图!(数据截止到2019年4月)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 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专科层次普通高等院校。 学院地处中国西部钢铁钒钛之都??四川省攀枝花市,坐落在景色秀丽的金沙江南岸。总占地886亩。校园绿树成荫, 花香四溢。有马家田、金江两大校区。 固定资产超过1.3亿元。有与专业配套的实习室55个, 实训基地32个,先进设备或系统927台(套),计算机780 台。图书馆藏书20万册, 图书检索实现计算机管理。建有与国际互联网相连的校园网。有400米和300米跑道绿茵运动场各1个,标准游泳池2个,多功能室内体育馆2座,沙滩排球场、形体训练厅、学术报告厅、多功能活动中心应有俱有。 学院有正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119人,硕士15人, 博士3人。每年有2-3名美籍教师来校任教。现有各类在校学生5000多人。学院5个系共开设有机电技术应用、网络技术与电子商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钢铁冶炼、电子电气、涉外旅游、管理工程、计算机应用等35个专业。 为鼓励学生成才,学院设立奖学金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学院是“高等学校国家助学贷款”定点学校之一。同时,为帮助经济上的特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学院建立了勤工俭学机制和校内“1家1”希望工程。 为提高学生素质,学院成立了900人的学生艺术团,包括管乐、民乐、合唱、舞蹈等表演队,220人的学生管乐团曾参加“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的演奏;有学生电视台、学生报社、学生文学社等10多个业余社团,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成长和成才的大舞台。 欢迎报考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她是莘莘学子的理想家园,足有志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成才绿洲。
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隶属于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始建于1952年。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四川省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试点院校、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 学院占地1033亩,全日制在校生13000余人。设有道路与桥梁工程系、汽车工程系、运输工程系、航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建筑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经济管理系、人文艺术系、轨道交通工程系、公共课教学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12个教学系部。开设本科专业2个,专科专业35个,其中中央财政重点建设专业6个、国家级交通运输示范点专业2个、省财政重点专业10个。现有教职工806人,其中教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员30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副研究员和博士研究生150余名,有省级教学团队4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中组部“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优专家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四川省教学名师3人,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交通运输部交通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5人、交通运输部职业教育教学名师2人。 图书馆藏书120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67亿元,固定资产5亿元。建有国家和省部级实训基地3个,生产性实训基地5个,校内实训面积近19万平方米,校外实训基地超过200个。 学院设立的奖学金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院奖学金、社会及企业奖学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申请国家助学金和助学贷款。 学院立足交通,面向市场,服务社会,已形成“引名企入校园,融专业入社会,育高素质人才”的办学特色,积聚了丰富的就业资源,形成了由国有、民营、外资企业构成的就业资源库,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学生以素质全面,专业扎实等特点受到社会各界及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率达97%。2005年以来,连续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四川省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敬德修业、拓道致通”为校训,发扬“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学理念,正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人人成才、美丽和谐”的高职院校。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因水而起,因水而兴。学院创建于1956年,系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学院恪守“禹脉传承,厚德励志”校训,秉承都江堰2200年水利文化积淀,历经几代水利人培育,延续灌县水利学校、灌县水利专科学校、四川省水利学校、四川省水利电力学校历史,于2003年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六十年来,学院立足四川、面向西部、依托水利、服务社会,为水利、水电、水产行业培养了四万多名技术骨干和管理中坚力量,在四川水利水电行业享有“黄埔军校”的美誉。 “5.12”特大地震,学院遭受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学院抓住灾后重建的机遇,在崇州市羊马新城建成羊马新校区,形成两地三校区办学格局。学院现有占地854.3余亩,建有都江堰老校区、双合实训校区、羊马新校区三个校区,建筑面积24万余平方米,资产总值6.51亿元,藏书量近56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1亿元。 学院下设七系一部两中心,开办专业涵盖水利、水电、水产、建筑、测绘、地质、资源环境等行业,其中,水利部、四川省示范(重点)专业6个,省级精品专业1个,形成了以工科专业为主,综合类专业和边缘学科并行,省级重点专业为骨干、院级重点专业为基础的专业建设体系。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55人,副高级以上(含)专业技术人员13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四川省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全日制在校生1万余人。 学院水利职业教育特色突出,产学研结合,培养实用型人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学院建设了集3×1250KW教学科研水力发电厂、水工机械制造实习工厂、勘测设计院、工程建设监理公司于一体的实训校区。实训校区产学结合,在提供1000余名学生专业生产性实训的同时,年实现社会生产总值数千万元,在国内高职高专院校中独具特色。近年来,学院突出产教融合的主线,积极加强与行业、企业、地方的合作,先后组建了四川水利职教集团、四川水利职教大校园,和四川水利人才教育基地,并与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建筑工程集团、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中国铁路建设集团、武警水电部队和西部十省区水利、电力、勘察测绘行业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2006年,在教育部高职高专办学水平评估中,学院以其鲜明的办学特色获评优秀级。2015年,学院顺利通过水利部和四川省验收,成为全国水利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和四川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并成功创建全国水利文明单位,学院步入发展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站在新的起点,作为四川水利职业教育的领头羊,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责无旁贷。我们将抢抓国家大力推进水利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历史性机遇,坚持“改革创新、巩固成果、转型发展、提升质量”的工作方针,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做精内涵发展,做实校企合作,做足教育培训,做强职教品牌,做大社会服务,不断续写四川水利水电行业“黄埔军校”新的辉煌,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实现伟大中国梦再立新功!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省唯一一所电子信息类公办高等职业院校,隶属于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始建于 1976年,是四川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培育单位、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四川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 学院地处秦巴腹地,位居成绵广电子信息产业带、川东北经济区,毗邻四川军工电子、军民融合产业园和广元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行业和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引领和创新发展优势明显。现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520亩,总建筑面积19.1296万平方米,学院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7941万元,教学用计算机3223台,馆藏纸质图书56.12万册,电子图书5.6万册。在校学生7331人,有专任教师330人,其中,正高级24名,副高级95名,“双师型”教师135名。设有机电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经济与管理系、电气工程系、数字艺术系、汽车工程系、基础教育部等教学单位,开设了应用电子技术、软件技术、数控技术等41个高职专业,基本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体,以电子信息为主导的专业结构体系,现有中央财政支持的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专业2个,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特色专业1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省级示范专业4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5个。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省级创新创业示范课程3门。取得省级教育教学类和应用科研项目133项,市级科研项目106项,国家授权专利223项。公开发表论文1960篇,其中核心期刊518篇。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 学院以委市共建为支撑,强化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搭建了4大发展平台(创新创业平台、校企合作平台、集团化办学平台、技术服务平台),形成了“一支撑、四联动、四平台”的“144”办学模式,为学院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全面提升学院综合办学实力。学院先后被确定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四川省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四川省信息网络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机构、四川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四川省级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广元市外派人员培训基地、广元市职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广元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广元经济开发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训中心。学院还牵头成立了四川电子信息行业职教联盟、广元职业教育集团、广元市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建成了教育部-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四川移动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广元院士(专家)工作站、广元云计算大数据工程研发中心。学院大力开展校企合作产业园建设,引进了联想客户服务中心、广元天英精密传动公司等企业建立“校中厂”,与广元经济开发区签订协议建设“厂中校”,与广元市利州区共建“广元创业孵化园”。为推进广元职教资源转化、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 学院努力构建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联想、华为、中兴、惠普、谷歌、西门子等国际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成联想、中兴等企业学院,组建了数十个定向培养班,“平台+方向、双元主体、双证融合、双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并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学院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通过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构建了“引培孵助”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搭建“六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新发展影响力排名位居全省前列,获“全国第三批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省级科技孵化器”等称号。学院学生先后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际软件设计大赛、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获得奖项550多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00余项,获奖1600余人次。 长期以来,学院坚持“以人为本、能力为先”的办学理念,秉承“崇德、笃学、尚能”的校训,形成了“奋斗、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确立了“立足信息产业、争创西部一流”的办学定位,走出了一条“根植信息产业、培养信息人才、服务信息社会”的特色发展之路。学院先后荣获第五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国家体育总局表彰的“2012年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院地址:名称: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东坝校区 地址:广元市利州区奔月路307号 邮编:628017 名称: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雪峰校区 地址:广元市利州区学府路265号 邮编:628040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是: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优秀等级单位 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定向培养直招士官试点高校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定向培养直招士官试点高校 四川省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高校 “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百千万交流计划”试点学校 四川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院校 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公办高职院校,是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是中国西部第一所独立设置的邮电通信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环路内,紧邻成都东站,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4800余人。包括与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通信产业服务有限公司及联合培养的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生,火箭军定向培养直招士官生,武警定向培养直招士官生以及其他专科层次学生。 办学特色鲜明。学校设有通信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和市场营销等20个专业,建有一批国家重点专业、省级重点专业和省级精品课程及在线开放课程。 校企融合发展,实践环境优越。学校拥有与通信运营企业同步的实验实训环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700余万元,生均使用的仪器设备值超过1.9万元。建有“通信工程综合实训平台、移动通信综合实训平台、电子信息综合实训平台、信息技术及应用综合实训平台、财经管理综合实训平台”5个综合实训平台,以及号百商旅、通信工程设计、数字媒体创意与设计等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有四川省移动通信虚拟仿真实训中心、VR/AR校企协同创新中心、FTTX网络培训基地、综合化维护基地、4G(IMS)实训室、LTE实训室、IPRAN/PTN实训室、WLAN网络实训室、应急通信实训室、网络安全实训室、物联网实训室、建筑智能化工程实训室等70余个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150余个。 师资力量强。学校建立了结构合理的“两结合三师”教师队伍(即专兼结合、校企结合,教师不仅是教师、工程师,又是培训师)。拥有由教授和副教授领衔工学结合、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双师”素质教师超过90%;有工信部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专家;聘请了多名通信运营企业高管担任名誉教授、客座教授。 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共性教育,围绕培养“有品味的大学生”工程,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及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着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多年来,毕业生初始就业率均超过99%,专业对口率达到80%以上;就业单位主要在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通服等通信运营商及支撑服务企业,就业质量好。 六十年风雨兼程,一甲子春华秋实,学校秉承六十年的优良办学传统,坚持“面向邮电,服务社会;立足西南,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努力实现“让每一个学生成才,使每一个邮电通信与信息企业使用我们的毕业生;让每一个员工提升,为每一个邮电通信与信息企业员工提供终身教育服务。”做优做精学历教育,做大做强培训业务,努力“成为一流的邮电通信与信息教育服务专家”。
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国家公办,隶属于国家电网公司,始建于1917年,是一所拥有百年办学历史的行业学校,也是全国电力行业唯一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地处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校园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总占地822.72亩,校园环境优美,教学及生活设施一流,建有电网输配电线路带电作业实训基地、电网信息运维实训基地、电网设备状态检测培训基地等国内一流的实训基地及涵盖电力行业各专业工种的专业技能实训室。此外,学院还拥有自主设计及独立进行生产经营管理融“产学研”于一体的生产型校外教学水电站,装机容量3×1250kW,是学院电力类、动力类及其配套专业学生顶岗实习重要基地。 学院始终坚持电力特色的精品办学思路,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控制招生规模,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大力开展订单培养,推行现代学徒制教育,实施学校与企业“双主体”(校企共同培养,共同开展评价与考核)、“双面向”(基于“面向企业”和“面向岗位”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双认证”(学校评价与企业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在国家电网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积极从企业引进技能型高端人才,构建起了“校企互动、人才互用”师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现已打造出一支高水平“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全院543人的教工队伍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 41.07%,副教授及以上占比 40.33%,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电力工匠、专业大师、技术能手40余人。长期以来,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就业率稳定、就业质量高,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专业对口率保持在80%以上,60%以上的学生就业于国有企事业单位,学院连续多年荣获 “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展望未来,力争到2020年,学院初步建设成为区域经济和行业院校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四个基地——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培训研究和成果转化基地、高质量社会服务基地和优秀企业文化传播基地,实现技能培训国网引领、高职教育国家示范、职业技能鉴定行业领先、科技创新跨越发展的一流高等院校。
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原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成立于2001年,2012年与四川音乐学院等联合设立硕士研究生培养点,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四川文化艺术学院;2016年6月,学校被列为四川省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院校,系“四川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首届理事单位。 学校地处中国科技城、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绵阳,毗邻南郊机场和绵阳南湖公园,现有绵阳校区、梓潼校区和成都校区;已使用土地1500余亩,总建筑面积50多万平方米,教育教学、生活设施、信息化建设等条件先进;建有各类实验室、实习实训室近百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亿元。 学校设有美术学院、传媒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文化经济学院、职业教育学院、思政与公共课教育学院、汤用彤国学院、中国书法篆刻学院;现有本科专业34个,专科专业19个;形成以艺术学、文学、管理学与历史学为主干学科,文化艺术与工学、经济学相融合的特色学科。根据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和依托行业优势,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2000名。 学校拥有一支800余名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文化部前部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四川省政协原副主席冯崇泰、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原副主任李志宏、国家一级作曲家兼演奏家卞留念、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雷原、中国音乐学院原院长赵塔里木等被聘为名誉校长;设有20多个名师工作室。 学校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成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建立了以王蒙先生命名的集收藏、陈列、展览、研究、公共教育、国内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王蒙文学艺术馆;与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社科院、中央电视台等130多家企事业建立了多元化合作关系;与绵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文化科技产业示范园”;与华夏母亲之都、嫘祖故里四川盐亭县政府共建“中国美术西部写生创作基地”;与北川县人民政府共筹“羌文化保护中心”;与梓潼县人民政府共建“文昌文化研究院”,建设中的“四川梓潼实践实训校区暨大学生文化旅游产业创业园”,旨在打造集教学、实践实训、表演、博览、创作、交流等于一体的中国艺术教育实践实训示范基地和高年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学校大力推进国内外合作办学,与美国纽约电影学院、美国加州州力大学圣贝纳迪诺、韩国国立仁川大学、中央大学、庆熙大学、汉阳女子大学、俄罗斯赫尔岑国立师范大学、白俄罗斯国立文化艺术大学、意大利欧洲设计学院、法国阿尔让特伊国立艺术学院等30多所世界著名院校签订了留学项目及其他合作协议;在国家正常专升本指标外,与四川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合作开办自考专升本项目,为学生发展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毕业生就业率连年稳居95%以上。 学校长期坚持组织师生参加音乐、舞蹈、美术、传媒、设计、文学创作大赛等重要文化艺术展演活动,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各类大奖300余项;成功完成第二、三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艺术展厅和开幕式的策划展演,及2015年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表演任务;连续多年成功举办绵阳新年音乐会。先后获得“中国十大艺术院校”、“中国民办十大知名品牌学院”、四川省旅游“特别贡献单位”、“四川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院代码:4151014043 学院地址:四川省绵阳市经济开发区机场东路83号 邮 编:621000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2021-02-01
四川大学
岷峨挺秀,锦水含章。巍巍学府,德渥群芳。 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四川大学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的成都,有望江、华西和江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7050亩,校舍建筑面积256.3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四川大学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经过两次合并而成。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奉光绪特旨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近代高等学校;原成都科技大学是新中国院系调整时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原华西医科大学源于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西式大学和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之一。1994年,原四川大学和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更名为四川大学,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两校合并为学校题词并寄予深切厚望。2000年,四川大学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四川大学。李岚清同志在考察新四川大学时说:“四川大学是我们改革最早的大学,对我国高校的改革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可以说是高校体制改革的先锋。”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期间,吴邦国、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四川大学视察慰问。2016年,李克强总理来校视察,勉励川大要为全国“双创”带头,多出世界一流学科。 四川大学承文翁之教,聚群贤英才。百余年来,学校先后汇聚了历史学家顾颉刚、文学家李劼人、美学家朱光潜、物理学家吴大猷、植物学家方文培、卫生学家陈志潜、数学家柯召等大师。历史上,吴玉章、张澜曾执掌校务,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共和国主席杨尚昆、文坛巨匠郭沫若、人民作家巴金、一代英烈江竹筠(江姐)等曾在川大求学。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64位是川大校友;2001年评选的近代50位“四川文化名人”中,有36人是川大校友。 四川大学学科门类齐全,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艺等12个门类,有34个学科型学院及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学院等学院。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32个,本科专业142个,博士后流动站37个,国家重点学科4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是国家首批工程博士培养单位。截至2017年底,学校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的学科领域14个,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学科领域进入全球前1‰。 四川大学大师云集,名师荟萃。截至2017年底,学校有专任教师5494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1733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四川大学杰出教授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3人、讲座教授16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4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0人,“四青”人才104人次,“973”首席科学家9人,牵头“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12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30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委托)项目获得者39人(42项),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2人,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5人。 四川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办学基础和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近年来,学校围绕创建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的奋斗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建立了“以院系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管理运行新机制,提出了“精英教育、质量为本、科教结合、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确立了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构建了体现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的本科“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持续推进“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连续成功举办6届“国际课程周”。2003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31项、国家精品课程3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2门、精品资源共享课31门。2015年以来,学校共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7项,金奖数位居全国第二。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3.7万余人,硕博士研究生2万余人,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3700余人。 四川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学校现有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研究基地,4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重点实验室;有9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9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9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示范中心,4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2005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科技三大奖41项。2017年,学校科研经费达19.53亿元。2016年度发表国内科技论文总数列全国高校第5位,SCI收录论文数列全国高校第6位。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学校先后编撰出版了《汉语大字典》《全宋文》《中国道教史》《儒藏》等大型文化建设成果。 四川大学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四川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是全国高校中最早设立的6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2008年被国家科技部授予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09年成为首批获得“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单位”称号的4所高校之一。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最早批准的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试点之一,2012年被评为国家A类(优秀)大学科技园,已孵化包括1家上市公司在内的科技企业335家。2016年,学校被批准成为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之一、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近年来,学校与国内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内外150多个地市和80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建了200多个校地企产学研平台。近5年来,学校承担了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技术开发、转让、服务和咨询项目1.3万余项,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已成为相关行业的主导技术。2009年,学校被批准成为首批13个“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之一。学校设有4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直属附属医院,在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雅安芦山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伤员救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川大学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目前,学校已与34个国家和地区的268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港澳台等33个国家和地区的214所国际知名大学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联合培养体系。与韩国、美国、比利时的5所大学合作共建了5所孔子学院。与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和相关机构建立的国际和境外科研合作平台和中心有:四川大学九寨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德能源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德水环境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英联合材料研究所、四川大学—意大利国家研究会国际多功能聚合物和生物材料合作研究中心、四川大学西部中国研究中心—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双方合作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国西部反贫困研究中心、四川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四川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等。学校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建了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共建了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 四川大学图书馆现有纸本文献679万册、中外文数据库308个,人文博物馆珍藏文物8.5万余件,自然博物馆收藏动、植物标本87万余件(份),档案馆和校史展览馆收藏各类档案28万余卷(其中珍贵历史档案9000余卷)。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学校还建有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国家外语考试与出国留学人员培训机构以及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等。 锦江黉门,弦歌铿锵。当前,四川大学已经确立了“全面推进学校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的伟大事业”的宏伟目标。展望未来,学校将始终肩负集思想之大成、育国家之栋梁、开学术之先河、促科技之进步、引社会之方向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再谱中国现代大学继承与创造并进、光荣与梦想交织的辉煌篇章!
四川大学 2021-02-01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办学性质与环境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成立于2003年3月,座落在风景秀丽的武汉汤逊湖畔,占地面积500余亩,校园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教学和生活设施配套齐全,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 学科专业 学校依托与湖北经济学院毗邻的区位优势,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湖北经济学院优势资源设置专业,逐步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法学、文学、艺术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开办本科专业29个、专科专业19个,在校普通本(专)科学生10200余人。开办的会计学(注册会计师)、金融学、市场营销等特色专业受到社会欢迎;《国际金融》《市场营销》《经济法概论》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中级财务会计》获批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市场营销专业入选为湖北省重点培育本科专业首批立项建设项目;会计学、金融学、英语三个专业获批为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电子商务专业获批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与企业、行业合作举办金融学专业(AFP资格创新班)、市场营销专业(注册市场经理SCMP)以及各类定制班。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师531人,其中专任教师484人。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260人,占比53.7%;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1人,占比27.1%,具有硕士学位教师261人,占比53.9%;“双师型”教师62人,占比12.8%。 办学特色 社会声誉优良,知名度高:我校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2018年全国独立学院排名中位列第66位,在中国财经类独立学院中位列第7。 专业建设强化,集中度高:学校根据“内涵发展、突出优势、统筹兼顾、寻求突破”的专业建设原则,在重点建设好金融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等优势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兼顾其他专业的平衡发展,形成了特色较为鲜明的专业体系。 招生就业稳定,满意度高:近3年,我校新生整体报到率稳居全省32所民办本科院校前两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超过全省同类院校平均水平,其中在金融机构就业率超过30%。我校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和对母校推荐度均在全省32所民办本科院校中排名第一。 校企合作深入,契合度高:学校按照“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的要求培养人才,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工作,与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等合作开办了定制班;与中百仓储合作开办了“中百精英班”;与宜昌人福医药合作开设了“营销精英班”并获该公司捐赠50万元设立“人福奖学金”;以金融学专业(AFP资格创新班)、市场营销专业(SCMP)为试点,推进实施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行专职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授课;与黄冈市政府等开展校政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学生管理细实,精准度高:以学生为中心,着力提升育人质量,聚焦重点、瞄准难点,加强思想引领,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引导学生爱国爱校、积极学习、快乐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资源完善,共享度高:学校实行与举办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长期依存、共同发展”的发展模式,共享举办高校师资、学科、科研、教学、信息技术、国际教育等教研资源,教室、实验室、运动场馆、图书馆、校园活动场所等教学场馆与设施,医院、食堂、安全保卫等后勤保障设施,共享校园文化资源。 对外合作 学校先后与美国蒙哥马利奥本大学、加拿大百年理工学院、俄克拉荷马基督大学、俄亥俄大学、丹麦科林学院北欧多媒体学院、法国克莱蒙费朗第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台湾)、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等签署合作协议,为学生出国(出境)深造提供良好机会。其中,与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合作举办的会计专业和金融管理专业高等专科教育项目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学校常年聘请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外籍教师任教,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提供良好平台。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 7 8
  • ...
  • 279 28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