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小尺寸TFT-LCD显示模组开发
悬赏金额:32.50万元 发榜企业:东莞市乐升电子有限公司 需求领域:新型显示技术;IC与芯片技术 产业集群: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技术关键词:嵌入式系统;图像处理;驱动电路;计算机软件
东莞市乐升电子有限公司 2021-11-01
化妆品美白剂的开发
本研究合成了三种性能优良的化妆品美白剂。  氨基酸型的美白溶液不会变黄;使用水作为溶剂,其沸点更高,在工业生产上更加安全可靠;绿色安全。 “苯乙基间苯二酚”产品优势有:对酪氨酸酶具有超强的抑制活性,阻断黑色素的合成;改善肤色不均,降低紫外线照射皮肤引起的皮肤着色和优良的抗氧化、抗皱能力;有效抑制B16V细胞合成黑色素的活性,而且细胞毒性低。 “二葡糖基没食子酸”产品优势有:减少自由基的生成,避免毛孔堵塞,具有极佳的抗氧化效果;预防DNA损伤,抑制Nf-kB的生成路径;强效的酪氨酸酶抑制剂,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
江南大学 2021-04-13
结核亚单位疫苗的应用开发技术
结核病严重危害人群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已有的结核疫苗BCG对预防儿童严重的粟粒性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有效,但其免疫保护作用随年龄增长而有所减弱,至成人阶段已无有效的保护作用。兰州大学和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合作研发结核亚单位疫苗,经八年潜心研究,已筛选获得有效的结核亚单位疫苗。我们融合结核分枝杆菌不同时期重要的保护性抗原,构建ESAT6-Ag85B-Mpt64(190-198)-Mtb8.4(缩写为EAMM)、Mtb10.4-Hspx(缩写为MH)、EAMM-HspX(缩写为EAMMH)和EAMM-Rv2626(缩写为EAMM26)等八种以上融合蛋白亚单位疫苗。通过动物毒力株攻击保护效率试验评价,筛选到EAMM+MH、EAMMH和EAMM26疫苗具有较高的免疫保护力,其保护效果与BCG疫苗诱导的保护力相当或更强。
兰州大学 2021-01-12
高性能导电硅橡胶的研究开发
硅橡胶本身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导电性能的硅橡胶在电子电器、汽车、医疗检测等行业有更好的应用前景。因此本项目着力于研究一种具有良好机械性能的导电硅橡胶,可用于检测脉搏的医疗器械中。针对硅橡胶导电性能不足的问题,在材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导电填料,并通过调整配方和工艺来提高硅橡胶的导电性和力学性能。使用我们设计的导电硅橡胶配方制作的硅橡胶,无论是力学性能还是导电性能都能很好的满足检测要求。
江南大学 2021-04-13
γ-氨基丁酸功能性黄酒开发
本技术是利用从黄酒发酵醪液中分离得到的菌种,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改造菌种,提高黄酒产品中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强化黄酒的功能性。在不对现有黄酒生产工艺进行改造、不影响黄酒原有口感风味及营养成分的条件下,使黄酒中 GABA 含量≥400ppm,强化了黄酒的功能性成分,高于现有中高档黄酒,同时对发酵过程中每个阶段的 GABA 数据进行跟踪分析并获得稳定的制备工艺,制造出了的一种功能性明确的黄酒。 
江南大学 2021-04-11
果蔬发酵及生物加工产品开发
生物加工技术是一种基于生物技术的新型、生态的加工技术体系和加工理念,可以增强产品的营养、改善产品的风味,延长货价期,而且适合多种果蔬原料,有成熟的工艺和成套设备,容易进行规模化生产。 农产品加工能够显著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较好解决果蔬类农产品就地消化和货价期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顺应了目前市场的消费导向,发酵果蔬以健康、低糖、低脂的特点,符合市场的消费潮流。项目产品强化了肠道调理、功能因子等健康属性,并通过个性化的菌种定制和联合发酵技术,提升了产品的风味属性,使其滋味丰富,香气浓郁,必将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创新要点 (1)课题组具备十分完善的发酵微生物菌种库,可以针对不同原料筛选出适宜的酿造微生物,改善发酵风味、提高发酵产品的营养价值。以各类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为原料,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菌种、现代科学发酵工艺,获得兼具风味和营养的果蔬汁发酵产品。 (2)课题组有完善的风味物质分析、功能物质评价技术平台,能够开展与风味物质与功能因子相关的有机酸、短链脂肪酸、多酚、多肽、多糖、生物酶等功能成分的精确分析以及与肠道调理、免疫提升、抗自由基氧化、护肝等动物模型评价或细胞学评价研究。
江南大学 2021-04-13
降脂降压、增强免疫力食品开发
以功能性红曲霉固体发酵产降脂活性成分莫纳克林 K,产量 2%,颜色鲜红亮丽,为纯天然功能食品原料,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以灵芝菌固体培养高产灵芝酸80mg/g,产品气味醇香,为纯天然功能食品原料。以此两种功能成分添加到焙烤食品、面制品、酱制品等普通食品中,可生产降脂降压、增强免疫力的焙烤食品、面制品、酱制品,目前国内市场上尚属空白,该类产品的开发面市将是国内率先引领保健食品转变为普通食品化,代替保健食品胶囊、口服液的传统消费模式,具有更大更宽广的市场空间。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江南大学 2021-04-11
新型益生菌发酵乳制品的研究开发
本项目获 2015 年中国专利金奖,2015 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开展了益生菌的大规模分离和筛选,得到了 20 多株具有重要益生功能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菌株。课题组应用以上优良菌种和核心技术, 陆续研发了畅优发酵乳、畅优 ST-III 乳酸菌饮料、莫斯利安常温酸奶等新型发酵乳制品,市场增长率达到 50%,实现销售收入 120 多亿元,不仅创造了良好的 经济效益,而且树立了科技创新、引领中国乳业健康成长的标杆。成果的技术指标、创新性与先进性 (1)系统评价了 26 株专利菌株及其发酵乳的保健功能,植物乳杆菌 ST-III 对胆固醇的去除率为 45.17%,乳酸片球菌 P9 对李斯特菌的抑制率达 48.2%;对15 株典型益生菌菌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和精细图谱绘制,覆盖率达到 260 倍以上,完成 10 株典型菌株的比较基因组分析,发现 ST-III 的耐酸和耐盐的分子机制等。 (2)开发氢氧型弱碱性阴离子交换、细胞微囊固定化高密度培养技术,活菌数分别达到 1.0×1011 cfu/mL 和 2.7×1011 cfu/g 以上,开发陶瓷微滤膜浓缩装置,浓缩倍率达 50 倍以上。 (3)开发新型液氮深冷发酵剂,实现超浓缩发酵剂的瞬时造粒,菌体存活率达 99%;液芯包囊新型发酵剂,4℃保藏一年菌体浓度达 1011 -1012cfu/g;生物膜载体新型发酵剂,热风干燥的菌浓度达 1010 cfu/g。 (4)开发高剪切粘度损失控制和二次巴杀技术,打破酸奶无法长期常温存 放的难题,实现酸奶常温下 5 个月以上的货架期;开发益生菌协同发酵技术,首创了国内植物乳杆菌发酵乳制品,成为全球销量最大的植物乳杆菌发酵乳制品。针对优良菌株进行了系统的功能评价和二次开发,解析了专利菌的益生性状、 生理特性、遗传背景及环境因子作用规律。基于终产物抑制解除、损伤修复、生物膜培养和胶囊化保护等机制开发了载体保护、反馈抑制解除、抗环境胁迫等高密度培养技术,并开发了液氮深冷、液芯包囊、生物膜载体等新型发酵剂产品。 以产业化生产为导向,攻克了益生菌协同发酵、低温长时发酵、高剪切粘度控制及质构保持、二次巴氏杀菌等新型发酵技术及生产工艺。形成了益生菌发酵乳制品的系统生产技术体系,开发出了系列新型益生菌发酵乳产品并实现了产业化生产。
江南大学 2021-04-11
高品质环糊精的开发及应用
环糊精(cyclodextrin,CD)又称为环聚葡萄糖又名环链淀粉,能与范围极 其广泛的各类客体,比如有机分子、无机离子、配合物甚至惰性气体,通过分子 间相互作用形成主客体包合物, 从而对客体具有屏蔽、控制释放、活性保护等 功能,因而广泛应用到医药和食品领域; 同时利用环糊精空腔与客体分子空间 尺寸的匹配性,还可用于各种异构体的分子识别,制备分离材料等。 目前国内最常见的为β-环糊精,但其存在结构刚性,水溶性差等显著缺陷, 针对这些缺陷,本研究团队开发了环糊精空腔扩腔技术、环糊精化学衍生技术、 环糊精酶法衍生技术、环糊精聚合技术等,开发出高水溶性的系列高端环糊精产 品,如γ-环糊精、大环糊精、葡萄糖基β-环糊精、麦芽糖基β-环糊精、麦芽 三糖基β-环糊精、羟丙基环糊精、环糊精高聚物等。高品质环糊精具有水溶性 好、包埋效果好、安全无毒等显著特点,能够用于食品、制药、化妆品、农药、 兽药等领域。 针对目前环糊精领域存在的微囊化效果差、微囊条件复杂等特点,本研究团 队开发了简便快速的微囊化技术,制备了可溶性芥末粉、稳定型薄荷粉、分散型 维生素粉、分散型氟苯尼考粉、分散型制霉菌素粉等系列产品。相关产品均已具 备较好的市场效果。
江南大学 2021-04-11
ThingJS 3D可视化开发
ThingJS是面向物联网应用的3D可视化PaaS开发和运营平台,以“人人都能用3D”为使命,致力于帮助物联网开发者轻松快速的开发3D可视化应用,将开发门槛降到最低、开发周期缩到最短、开发成本缩到最小。ThingJS基于HTML5和WebGL技术,采用Java script开发语言,不仅可以针对单栋或多栋建筑组成的园区场景进行可视化开发,搭载丰富插件后,也可以针对地图级别场景进行开发。
北京优锘科技有限公司 2021-12-2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8 29 30
  • ...
  • 347 34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