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江苏理工学院
江苏理工学院是省属全日制普通高校,地处被誉为“千载读书地,现代创新城”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江苏省常州市。学校创建于1984年,历经常州职业师范学院、常州技术师范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等时期,2012年更名为江苏理工学院。学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单位、“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全国首批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和江苏省首批决策咨询研究基地。 学校占地面积近1500亩,建筑面积50万余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3亿元,中外文藏书160余万册。设有机械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育学院等21个教学科研单位,建有新能源汽车学院、医疗器械学院、刘海粟艺术学院、赵元任语言文化传播学院等多个行业学院和研究院,开设58个本科专业,在机械工程、环境工程两个领域招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形成了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8000多人、硕士研究生300余人、留学生120余人。现有教职工1400余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正高职称教师13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380余人、硕博研究生导师170余人,聘请学术和产业界知名专家100余人担任特聘教授或兼职教授。有多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或获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有100余人次获批江苏省“333工程”“青蓝工程”等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分型培养”的人才培养理念,以行业产业定专业布局,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定人才规格,以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定教学内容,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现有教育部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合作项目、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等省级以上人才培养项目(基地)20余项(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等省级以上品牌专业、精品课程20余个(门),获得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19项。学生获“小平科技创新团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等省级以上各类科技创新创业竞赛奖1000余项。建校以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6万余名毕业生,培训了数万名中高职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 学校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特色,优化学科结构,加强应用研究,形成了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教育学等一批引领性学科,打造了“资源循环利用”、“职业技术教育”等学科亮点。现有江苏省重点(培育、建设)学科7个,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园、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等省级以上学科科研平台近20个。近5年,学校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0余项,横向科研课题700余项,科研经费近3亿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0余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70余件。 学校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加强智库建设,推进与行业企业产业的工程技术协同创新,加大产业从业人员技术技能培训,关注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深化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区)的多层次合作,与10多个省内外市、区建立校地战略合作关系,与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大院大所共建产学研基地150余家及研究机构40余家,与地方政府部门共建常州产业研究院、常州市名人研究院、常州市青少年心理研究与指导中心等多个研究平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大力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引进国际先进办学理念、标准和资源,重点打造以中德合作为主的国际合作办学特色,先后与德国、美国、英国、韩国、乌克兰、以色列、哈萨克斯坦以及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20余所高校建立紧密的合作与交流关系。每年选派专家、学者赴德、美、英、加、日、韩、澳等国家进行访学或交流,聘请外籍教师百余名来校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目前面向韩国、俄罗斯及中亚国家招收留学生。 学校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和谐校园”“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学校将秉承“厚德、博学、笃行”的校训,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贴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立足江苏,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继往开来,实干创新,朝着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江苏理工学院 2021-02-01
江西理工大学
学校简介江西理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江西冶金学院,1988年更名为南方冶金学院,2004年更名为江西理工大学。学校曾先后隶属于冶金工业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2013年成为江西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是国务院批准具有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理工结合,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面向全国招生和就业并有权接收华侨及港澳台学生和留学生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宝钢教育奖评审高校;学校具有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和钢铁工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被誉为“有色冶金人才摇篮”。学校在赣州、南昌两地有5个校区,占地面积共计3700余亩。校本部位于享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客家摇篮”、“红色故都”之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西省赣州市。学校1958年开办本科教育,1980年开始硕士研究生教育,2013年开始博士研究生教育。现有1个材料冶金化学学部,17个教学学院,18个科研院所。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3万人,在校研究生3000余人。毕业生以其专业适应性广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的特点而广受社会欢迎,一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保持在江西高校前列,并于2011年荣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五十强”,2017年荣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五十强”。据中国“世界500强”企业CEO毕业院校排名榜显示,我校在2012年中国“世界500强”企业CEO毕业院校并列第5位。据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显示,我校在2014 年“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中名列第94 位。学校拥有1个全国示范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矿业工程、冶金工程),2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11个专业硕士学位点,5个交叉二级学科点,4个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其中“冶金工程”“矿业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江西省一流建设学科。学科建设整体水平较高,7个一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榜上有名。学校现有70个本科专业,其中65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拥有国家特色专业3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6个、江西省一流专业12个、江西省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1个。学校建立了一支梯队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0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390人、博士教师600余人),其中,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4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万人计划”创业领军人才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863”首席科学家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2人(A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全国模范(优秀)教师60余人;“井冈学者”特聘教授、“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省部级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江西省教学名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井冈之星”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和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共200余人;正副教授700余人,博士生导师30余人,硕士生导师400余人。学校还聘请了严纯华、赖远明、左铁镛、古德生、邱定蕃、孙传尧、张文海等院士和13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学校的兼职或客座教授,并聘有10多名外籍教师在校常年任教。以质量立校、办一流学府。学校坚持“教学优先、教师优先、学生优先”的工作原则和“教学是否满意、教师是否满意、学生是否满意”的工作标准,引导优质教学资源向教学一线集聚。学校拥有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一批国家科研平台、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还有3个省“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个海智计划工作站,2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8个省级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8个实验中心和288个校内外实习基地。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在全国率先试行“3+1”创新教育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术科技、文体竞赛上,多次代表江西省高校实现重大突破,赢得了重要荣誉。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我校学生曾实现全国一等奖江西省零的突破。近五年来,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赛事上获得全国一等奖70余项。学校健美操队获得全国冠军一百多项,在北京奥运会啦啦操队选拔赛中,以冠军队的身份进入2008年北京奥运会赛场。学校攀岩队获得国际攀岩大师赛、世界杯攀岩赛、全国攀岩锦标赛等国际国内比赛冠军二十多项,并多次打破世界纪录。学校积极服务于我国有色金属工业、钢铁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已构建矿业工程、冶金工程、材料工程、机电一体化、信息技术等一批强势学科,形成了钨、铜、稀土、锂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四大特色和优势,经济学、管理学、理学、法学等新兴学科也日渐享誉国内。近五年来,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00多项,科研总经费6亿多元;2008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80多项。学校科技服务成效显著,遍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多年来一直与中国铝业、中国中钢、上海宝钢、江西铜业、紫金矿业、铜陵有色、西部矿业等一百余家国内大中型钢铁、有色金属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有500多项科研成果被采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与加拿大劳伦森大学、泰国宋卡王子大学等30余所国外高校实施学分互认、本硕生互换、合作办学等国际联合培养项目。学校为海外留学生接收院校,共招收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进行语言、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的学习。学校获批为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共计举办 夏(冬)令营项目和海外教学项目20个,教授3000余名海外学生。2015 年获国家汉办批准与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共建孔子学院。旁遮普大学孔子学院自成立以来,一直积极开展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传播工作。至今,已建设校内外教学点6个,注册学员3391人次,汉语考试HSK考生4528人次,组织课外文化活动33场次,累计受众超20000人次。2017年获批与旁遮普大学合作举办“2+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为全省首个境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项目由三峡南亚投资有限公司提供全额奖学金,通过订单委托培养模式,储备一定数量的电力运行属地化人才,这些学生将成为“一带一路”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中坚力量。2018年成功获教育部批准中外合作办学“采矿工程”专业本科4+0项目。学校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合作建立“江西理工大学中澳3M国际研究院”,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合作建立了“江西理工大学-昆士兰大学高温过程联合实验室”,与德国奥芬堡应用技术大学合作筹建了“中德工业4.0科学研究院”和“中德工业4.0人才教育中心”。学校还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就稀土技术、澳洲高效磨矿和高效细粒浮选技术等技术开展科研合作,承担了“用DENKA BLACK Li 导电剂提升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性能的合作研究”(日本)、谦比西铜矿“矿山采掘信息化”(赞比亚)、“含砷硫难处理金矿金提取工艺研究”(缅甸)等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0余项。六十年春华秋实,一甲子沧桑砥砺。学校将秉承“志存高远、责任为先”的校训精神,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和“以贡献求支持、以特色争优势、以创新谋发展”的办学思路,贯彻“以市场理念经营学校、以教育规律管理学校、以法治理念治理学校”的三大理念,实施“特色、人才、质量和开放”四大战略,突出“学科建设强实力、人才培养提质量、科学研究上水平、服务区域做贡献、发展成果惠民生”五大任务,强化“队伍、财力、条件、制度、党建、文化”六大保障,深化“治理体系、人才培养、学科与科技、社会服务、人事人才、综合保障、党建与思想政治”七大改革,努力实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转型发展,建设“综合实力江西一流、优势学科国内先进、特色领域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理工大学”!地 址: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大道86号邮 编:341000网 址:http://www.jxust.edu.cn电 话:0797-8312161传 真:0797-8312227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2-01
东莞理工学院
东莞理工学院是广东东莞的第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省市共建,以市为主,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任名誉校长。学校所在地东莞,是中国近代历史开篇地、改革开放前沿地,经济实力雄厚,拥有“全国文明城市” “国际花园城市” “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 “全国篮球城市”等多个称号。 学校于1990年筹办,1992年4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变更为本科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06年5月获批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08年5月提前参加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以良好成绩通过,2010年6月与清华大学等61所高校一起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12年获批为“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5年9月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支持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单位,2018年5月被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经省民政厅批准成立了教育发展基金会,筹集教育发展资金5亿多元(包括现金和实物),设立了“杨振宁奖学金”等。 现有松山湖、莞城两个校区,共占地2210亩,其中松山湖校区占地1870亩,坐落在科技与山水共一色的松山湖(生态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一座花园式、现代化的校园,办学设施完备,教学实验设备充足,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莞城校区面积340多亩,交通便利,湖光山色,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学校2016年被评为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学校体育场地面积约45000多平方米,是国家田径队挂牌基地,2006年成功协办了广东省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图书馆总建筑面积45020平方米,累计藏书197万册,有70个数据库、172万册电子图书等数字资源;两校区建成万兆带宽主干、部分千兆带宽到桌面的校园网,3.8万个信息点,建成覆盖全校的无线校园网,AP数量3000多个。校园网出口带宽60G。 建有17个实验教学中心,其中“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现代传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经管信息化与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移动通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span>“智能制造创新创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化工与能源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10个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了以工学为重点,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设有18个学院、48个本科专业。 学校面向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化学、环境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等9个专业在12个省(直辖市)获批第一批次招生;全校现有普通全日制学生2万余人。成人教育学生1.3万余人,迄今为地方培养各类人才约11万人。学校举办了本科独立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现有普通全日制学生2万余人。 大力实施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工程,重视教师素质能力提升,以超常规措施,面向全球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与产业一线、把握智能制造领域关键技术的“杰出人才” “学科领军、骨干人才” “产业精英人才”以及创新创业团队。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520余人、博士64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 2015年9月高水平理工科建设以来,学校共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近500人,包括徐建中、陈和生、周炳琨、王立军、卢秉恒、杨志峰等双聘、特聘院士8人,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外国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等;现有 “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省级培养对象11人;实现东莞市“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珠江人才计划”“珠江学者”零的突破;大力加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现已招收博士后61人。 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校企合作、科教融合、实践育人、创新育人,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立了421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13个创业见习基地,聘请了53名创业导师;建立了华为网络学院、中兴通讯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粤港机器人学院、智汇谷现代网商学院、先进制造学院(长安)、微软IT学院、360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学院等9个特色产业学院;积极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建设,建立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每年安排1000万元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了一大批学生企业。 历年来,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75%左右留东莞发展创业,毕业生以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来东莞理工求学,留东莞发展创业”已深入人心。 高度重视发展研究生教育,2005年起先后与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启动了校校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2015年11月,广东省教育厅与东莞市政府决定依托我校建立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东莞),联合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深圳大学等省内高水平大学及东莞市新型研发机构、龙头骨干企业等共同开展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2005年以来,学校(含联合培养基地)共招收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550名,其中已毕业219名,在读331名。学校教师中获合作高校兼职研究生导师资格158人。 大力开展学科建设工作,围绕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发展关键任务,以智能制造技术与工程为主攻方向,着力打造智能制造领域新型优势学科专业群。现有广东省重点学科6个,分别为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电路与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在第一期学科建设工作中,认定化学工程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中国语言文学等5个校级重点学科;在第二期学科建设工作中,认定工商管理、环境工程、工程热物理、光电信息工程、结构工程、应用数学、法学理论、区域经济学等8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 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提高,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设立科技创新研究院,积极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平台、高科技产品研发平台、高绩效技术转移中心和高质量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科技东莞”工程,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等国际知名企业、名牌大学、著名科研院所积极开展科研平台建设合作,与西门子公司共建了高校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以及建设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东莞新能源研究院、广东省分布式能源系统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新型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德精密制造技术中心等一批重点科研平台。现有省级平台25个,市级平台32个,其中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广东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4个、广东高校国际暨港澳台合作创新平台2个、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广东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东莞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个、东莞市重点实验室23个、东莞市工程中心5个、市厅级社科科研平台2个;另建有联合实验室5个,校内科研机构21个。近三年,承担了国家973项目课题、863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238项,科研总经费10亿多元。获得了日内瓦国际专利技术成果博览会金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和东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等科技奖励及一批发明专利。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全力铸造莞工价值观;以校训“学而知不足”为统领,将“以卓越的创新教育与实践造福社会”的办学理念内化为全体师生共同恪守的价值准则、外化为全体师生的行为习惯;学校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突出人才育成定位、突出师生主体地位、突出雅俗交融品位,以人文精神培育为核心,强化培育以工匠精神为内核的工程文化;通过竞争性资源配置,充分发掘师生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共同淬炼一批有时代性、青春性、地域性、包容性的文化品牌项目群,提高莞工校园文化软实力,形塑具有特色的莞工文化体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8度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表彰;在“挑战杯”全国和省级竞赛中屡获佳绩,获得“创青春”全国金奖,连续三届获广东省“优创杯”;近年来,学校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广东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广东大中专学生科技学术节及校园文体艺术节、广东省高校环保辩论赛、广东省大学生篮球联赛等各类体育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生艺术团坚持“送文艺下乡”,经常深入市内有关社区、企业园区等基层开展文艺演出,深受好评。 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学校与一批世界知名大学签订了合作与交流协议,包括但不限于法国国立工艺学院、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等43多所知名大学。在办学国际化方面,东莞市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东莞理工学院法国国立工艺学院联合学院(以下)于2017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可同时颁授东莞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工学)和法国国立工艺学院学士学位证书。2015年成立广东省首个粤台联合培养项目粤台产业科技学院;在海外布局方面,学校在加拿大设立首个海外创新中心“东莞理工学院加拿大海外中心”,在澳大利亚设立“东莞理工学院澳大利亚创新中心”,在美国和俄罗斯分别设立两个海外人才工作站“东莞理工学院美国高层次人才工作站”“东莞理工学院俄罗斯交流中心”,在台湾设立“东莞理工学院台北教育文化交流中心”,接下来将加快推进以色列创新中心设立工作,致力于打造国际化的离岸孵化基地、人才交流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在国际化教学改革方面,启动“4+1”工管复合型中美本硕联合培养项目,成立国际商管系建立金融学专业国际班,采用全英文教学,与国外43多所高校开展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已经建设中拉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联合实验室、广东高校国际暨港澳台科研合作创新平台——“中德精密制造技术中心”和两个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中法互联网+精准农业关键技术国际合作平台”“东莞理工学院中加创新创业平台”;在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方面,普通语言外教24人,外籍高层次人才13人,港澳台籍教师(含高层次人才)48人,中法联合学院法方师资20人,占专业课总师资50%以上;在学生国际化方面,国际学院致力于开展外国留学生教育,已招收来自35个国家的246名留学生;在校学生赴国(境)外学习交流成常态化,学校每年提供过百万奖学金支持优秀学生赴外交流学习。 学校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着力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在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员工,锐意改革,求实创新,以超常规的热情、超常规的努力、超常规的举措,狠抓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创建工作落实,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以卓越的创新教育与实践造福社会,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国内一流、代表东莞形象的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东莞理工学院 2021-02-01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是一所上海市属重点建设的应用研究型大学。2016年7月,学校成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国防特色高校。2018年,学校成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 学校办学文脉源于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和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工学堂。学校包融了沪江大学的美丽校园及其教育国际化的思想、视野、格局,也包融了沪江商科的发展思维;学校传承了德文医工学堂以来的百年工程教育传统,孕育了一大批爱国青年和志士仁人,滋养了一大批学术精英、工程专家和社会翘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余万优秀专业人才,享有中国“制造业黄埔军校”的美誉。学校传承发展“信义勤爱、思学志远”校训,以校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学识抱负的合格公民。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4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7000余人,研究生7500余人;设有15个学院、2个教学部,有56个本科专业,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2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在学科建设方面,工程学科、材料学科位居ESI全球前1%行列;拥有1个上海市Ш类高峰学科,4个上海市I类高原学科,1个学科参与上海市IV类高峰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平台方面,拥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以及省部级平台51个,拥有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以及省部级科研平台26个。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专任教师1693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742人,博士生导师186人,教学科研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72.3%,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经历教师占比33.7%。学校拥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8人(含双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国家级人才50人;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等各类省部级人才127人。 学校长期依托、服务和引领行业产业发展,是装备制造、医疗器械、出版印刷行业骨干高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长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依托在医疗器械和出版印刷两大领域深厚的行业基础,积极建设生物医学工程和数字传播等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急需的学科。伴随工程教育的时代发展,对接中国制造2025、军民融合、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等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学校聚焦健康、军工产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形成了太赫兹光子学、新能源、增材制造、康复工程、微创医疗器械、复杂系统科学、系统调控大数据等多个特色边缘学科和前沿研究方向;与原隶属机械工业部的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电缆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上海电气集团中央研究院等共建“机械工业共性技术上海研究院”和“机械工业上海研究生院”,加强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建成以“军工三证”为主的军工科研资质体系,光学、能源和控制三个领域被国防科技工业局批准成为国防特色学科。 学校大力提升科技竞争力,积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近三年,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项57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1项,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269余项,ESI高被引论文63余篇,授权发明专利902余项。学校有较强技术转移能力,国家大学科技园全国排名第6,技术转移中心全国排名第7,科研经费和发明专利长期名列全国高校50强。 学校发扬依托行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传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厚基础、强实践的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持续贯彻“对接行业,改造专业,引导就业”的理念,本科教育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研究生教育注重“跨学科、重创新、贴行业”。与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共建“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共建“上海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学校在2004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评优秀,2017年顺利完成了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持续推进专业国际认证、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等,2013年在国内首个以纯本土专业通过德国工科专业权威认证ASIIN认证,学校共有8个专业通过国际认证,5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1个专业通过住建部行业协会专业认证。 学校确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建立起全程化、全覆盖的“课堂教学-创新实验-项目训练-企业孵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国内率先开设创业实验班和创业管理第二专业,作为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首批四家受理点之一,累计培育146个项目,成活率近62.3%,获得了一大批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及全国性大奖,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创业者。学校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是国内最早开办国际合作办学的高校之一,建有中英国际学院和中德国际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爱尔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校留学生1000余人、学历留学生500余人。与ASIIN合作成立中欧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专门研究国际第三方独立认证机构开展高等教育专业认证的方法和标准。在电子商务领域,参与联合国有关网上争议解决文件的起草工作。学校大力引入国际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建设国际实验室,联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国汉堡大学成立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与莫斯科大学共建太赫兹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与德国工业4.0孵化器——弗劳恩霍夫协会IPK、IPA、IKTS研究所推进共建智能制造国际实验室,引进海外院士团队启动大飞机增材制造项目建设,与英国考文垂大学共建先进制造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中国周边经济研究中心”。学校将优秀历史建筑群改造成沪江国际文化园,成为国际文化交流新地标。 在国家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上海市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上海理工大学正以未来光学、智能制造、医疗器械与康复工程3大国际实验室和系统管理1个特色平台为载体,建设光学工程、系统科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5大一流学科。学校将抢抓机遇,改革创新,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促进内涵发展,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显著的一流理工科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2-01
沈阳理工大学
沈阳理工大学前身是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创建于1948年。1960年组建成立沈阳工业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辽宁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签署了共建沈阳理工大学协议。2016年获批“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成为省局共建的国防特色院校。学校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收院校,是教育部批准的招收高水平足球运动队的高等院校。经过七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沈阳理工大学已由一所学科单一的军工院校发展成为以工为主,理、经、管、文、法、艺相结合,服务辽宁、面向全国,具有鲜明国防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占地面积11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4.4万平方米。校园内建有局域网,图书馆面积4万平方米,纸质藏书137.52万册,图书总量242.52万册。学生文化体育设施齐全,建有标准运动场和大学生文体中心,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学校建有东北地区唯一的兵器博物馆,是国家和辽宁省科普教育基地、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及沈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设有19个学院、系、部等,设有57个本科专业,分布在工、理、经、管、文、法、艺术等7个学科门类,具备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拥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4个,省级特色(示范)专业、改革试点专业及重点支持专业19个。有6个省级教学团队,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14门。2007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17个。现有教职工1685人,其中双聘院士1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424人,高级职称专任教师54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国家级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3人。省领军人才、省优秀专家、省特聘教授、省教学名师、省高校优秀科技人才支持计划、省高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72人、第一批省学术头雁1人,辽宁省创新团队7个。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7003人,其中本科生15385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398人。有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有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45个二级学科(学科方向);有8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和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国家级沈阳中俄科技合作基地、国家863高技术发展计划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级高校重大科技平台。有5个国家级国防特色学科,1个辽宁省一流学科,5个辽宁省重点学科,4个学科列入辽宁省“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 2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2800余项,科研到款逾3亿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国家国防科工局等国家级项目130项。获批省级奖项40项。获得授权专利1056项,发表三大检索论文1434篇。学校与美国、俄罗斯、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芬兰等18个国家的80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了不同程度的交流与合作。与波兰西里西亚技术大学开展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批教育部本科合作办学项目。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所属的9个研究所共建了4个设备技术先进的合作实验室。与英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法国等国家的大学开展2+1+1,2+2以及3+1等不同模式的本科生及硕士生联合办学项目。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收院校,2015年以来,招收留学生1685人,政府奖学金本科生58人,硕士生274人。学校与俄罗斯托木斯克国立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并于2015年度获得“全球先进孔子学院”荣誉。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改革创新、强化特色、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全面实施“特色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三大战略和“教学质量工程、科技创新工程、学科提升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程”五大工程。弘扬“爱国奉献、自强不息、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兵工精神,秉承“弘志励学,德才并蓄”的校训,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鲜明国防特色的研究应用型大学。
沈阳理工大学 2021-02-01
浙江理工大学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浙江理工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市,占地面积2100余亩。学校前身——蚕学馆,是杭州知府林启为实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宏愿于1897年创办的,是我国最早创办的新学教育机构之一。1908年,因办学成绩卓著,被清政府御批升格为“高等蚕桑学堂”。辛亥革命至解放前夕,因时局动乱,学校几度易名、数迁校址,在风雨沧桑中生生不息、坚持办学。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不断开拓进取,绘就了新的历史篇章。学校195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64年由国务院定名为浙江丝绸工学院,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浙江工程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浙江理工大学。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获得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2017年,学校入选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 今天的浙江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理、工、文、经、管、法、艺术、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重点建设高校。学校下设17个学院(教研部),举办1所独立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7000余人,其中研究生3800余人。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5个,其中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8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欧特克公司专业综合改革项目”3个,“十三五”省优势专业7个、省特色专业5个。拥有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并可授予专业学位类别10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拥有省高校重中之重一级学科1个、省高校重中之重(一级)学科3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重点学科11个,省一流学科A类6个、一流学科B类7个,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文化部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省级工程实验室,2个省级(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1个浙江省文化厅重点研究基地,1个浙江现代革命历史文化研究基地;拥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拥有4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5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2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7本“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880余人,正高职称270余人。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7个,省重点文化创新团队1个,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5个。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省特级专家3人,省高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2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员(含重点资助)2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31人;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和金沙学者。 学校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力,在众多领域完成了一系列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国家、省部基金科研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8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鲁迅文学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项,近五年获得省部级奖励170余项。科技工作综合指标一直稳居浙江省属高校前列。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已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毛里求斯大学、苏里南大学共建2所孔子学院,留学生教育迅速发展。 有着120多年办学历史的浙江理工大学,将继续秉承“求知求实、创新创业”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求是笃实”的校风,在新时代把握新机遇,开启新征程,为加快建成位列全国百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阔步前进!
浙江理工大学 2021-02-01
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创办于1956年3月15日,由国务院批准建立,3月27日,高等教育部和地质部联合发文,以重庆大学地质系、西北大学和南京大学地质系的工科部分为基础,同时抽调北京地质学院、东北地质学院部分干部教师组建成都地质勘探学院,建校当年即开始招收本科生。学校组建后,原北京地质学院石油系、二系部分、三系整体,先后成建制迁入。成都地质勘探学院1958年更名为成都地质学院。1960年,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学校成为国家恢复学位制度后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984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成都地质学院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由教育部批准组建成都理工大学(合并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有色金属地质职工大学)。学校先后由地质部、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直属,2000年划转地方,成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省属重点大学。2010年11月3日,国土资源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成都理工大学协议。2017年9月,学校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 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以理工为主,以地质、能源、资源科学、核技术、环境科学为优势,以化工、材料、电子、机械、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拥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任职资格审批权。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治学理念和“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优良传统。 学校位于成都市市区,地理位置优越,校园用地2887亩,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5579人,其中在校本科生29827人,全日制研究生4847人。设有17个教学学院、1个沉积地质研究院、1个地质调查研究院、1所独立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学校设有92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4个,省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3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2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含独立招生方向)7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9个,省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省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省级“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学校拥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自主设置博士学位授权点),有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硕士专业学位招生领域),学科专业涵盖理、工、文、管、经、法、哲、农、教、艺等10大学科门类。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有1个学科(地球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地球科学学科群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群。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466人,其中,有教授(级)277人,副教授(级)593人。截至2018年3月,获得“全国杰出技术人才”称号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人,“中国青年科技奖”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万人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1人,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次,四川省“千人计划”1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1人,获得“四川省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3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72人次,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3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7人,四川省优秀教师3人,四川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四川省师德标兵1人,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8个四川省科技创新团队、16个四川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和6个四川省教学团队,获国家教学成果奖5项。2007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优秀单位。学校连续7次获得了“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被评为“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五十强)。2017年,学校被评为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学校入选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学校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8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施学校。有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34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17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9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 学校是国家重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现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3个我校牵头建设的“四川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与四川省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四川省社科普及基地、2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5个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环保厅重点实验室、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个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社科基金、国家地调计划等一大批重要项目。截至2017年,学校累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898项(次),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专利奖金奖、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获得授权专利1200余项。学校以服务国家、行业、地方发展建设为己任,积极参与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油气地质勘探、能源开发、大型水电、区域及城市环境以及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 学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化活动。截至2018年3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11次获得中宣部、团中央表彰;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国家二等奖5项、三等奖8项、科技进步奖(交叉创新奖)2项,获省一等奖15项、二等奖31项、三等奖28项;在“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全国银奖1项、铜奖4项,省一等奖13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34项;在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际赛Meritorious Winner奖32人次、Honorable Mention奖159人次、Successful Participant奖139人次,全国一等奖67人次、二等奖117人次,省级一等奖207人次、二等奖326人次、三等奖391人次;在各类大学生体育赛事中获得全国奖励119项(次),省级奖励157项(次);在全国、省市级各类大学生艺术专业比赛中获得奖励559项(次)。 学校现有4个教学辅助单位。其中,拥有一座在西部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以地学类藏品为主的自然博物馆,馆藏标本丰富,有国家级及世界级的精品和珍品,如“合川马门溪龙”、“大竹重庆鱼”、“隆昌铁陨石”等。学校建有2个图书馆,馆藏印刷型书刊237万册,拥有数字资源数据库100个,电子图书410万册,电子期刊4.9万种,形成了以地学、能源、环境等学科文献资源为优势,以理工文献资源为特色的多科性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学校档案馆馆藏丰富、管理规范,是达到“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国家一级”标准的高校档案馆。学校主办学术期刊6种,其中CSCD核心期刊2种、中文核心期刊2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4种。 学校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与资源、能源、环境、建筑、军工和高新技术等领域的国家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先后与英国、加拿大、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意大利等国家的6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现与英国斯泰福厦大学、知山大学、牛津布鲁克斯大学举办5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接待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余名外国专家及留学生来校讲学、留学,出访600余人次,开展了300余项科研合作。学校还多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 学校迄今已为社会输送了18.2万余名毕业生。他们中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和专家,其中有两院院士3人(其中,多吉院士为中国工程院第一位藏族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2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多人。一大批毕业生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国土资源、勘察、地质、石油(能源)等行业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出色业绩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当前,学校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部、省、市、校共同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平台上,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以豪迈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为建成优势特色显著的高水平大学而奋斗!
成都理工大学 2021-02-01
洛阳理工学院
洛阳理工学院是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十三朝古都、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洛阳。2007年3月,原国家建材部直属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与原洛阳大学合并组建洛阳理工学院。64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让政府放心,让社会满意,让学生受益”的办学理念,深化“行业性、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先后为国家建材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近20万名高级专门人才。2013年,学校被确立为河南省首批五所转型发展试点院校之一,2014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6年,学校被确定为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本科院校。2019年7月,获批河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学校占地面积2229亩,有王城、开元、九都三个校区,总校舍建筑面积93.35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是河南省园林单位。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8亿元,有各类实验中心54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39个。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15万册,电子图书178万册,中外文报刊781种,全文数据库32个。校内建有李凖先生纪念馆、李进学艺术馆、教育博物馆等主题展馆。学校管理规范,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省级文明单位,学校连续7年荣获河南省“学校行风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学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升质量。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2.88万人,以工学为主,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学校坚持教学优先地位,产教融合发展。设有14个学院、2个基础教学部、5个专门教育和行业学院。现有55个本科专业,5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卓越工程师项目专业,8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6个河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3个河南省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学校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现有教职工174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2人,副高级职称460人,博士学位教师264人,硕士学位教师843人,“双师型”教师80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级创新人才及团队6 个、河南省优秀专家3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1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洛阳市优秀专家等市厅级人才94人。有硕博研究生导师近50人。聘有包括两院院士、中原学者、博士生导师、国外专家在内的200余名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还聘任讲座教授、特聘教授5人、应用型专业带头人26人、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702人;选拔专业建设首席教授11人、校学术技术带头人65人。学校坚持创新与服务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智库建设快速发展。建有河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河南省装配式建筑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隧道与地下工程院士工作站”等20个省级科研平台,与郑州大学、洛阳市人民政府在校内共建郑州大学洛阳研究院。承担或参与了《河南教育现代化2035》、《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五年规划纲要(2015-2020年)》等编制工作。与洛阳市、苏州中材建设有限公司、固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等300余家地方政府、产业集聚区、企业单位开展政产学研合作。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洛阳分院、河南省发展研究中心豫西分中心、郑州大学出版社洛阳分社等机构落户学校。近5年来,学校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38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3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469项。学校坚持特色兴校、创新发展,服务国家建材行业发展战略。传承建材基因,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先后当选中国—东盟建材合作委员会副主席单位、中国建材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副主席单位、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新材料专业协作会的理事长单位。2018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建材‘走出去’发展先进单位。校内设有中国建材联合会、中国机冶建材工会培训基地、中国建材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培训专业委员会。学校是首批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院校,惠普—洛阳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项目合作高校。学校坚持培养社会责任感强、基础理论扎实、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与郑州大学、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千度创客空间”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形成了“一园三区、北京离岸创新中心、宜阳加速器两个辐射点”的战略布局,是“河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河南省大学科技园”。成功孵化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30余家,专利授权150余项,累计收入1.2亿元。自2014年以来,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竞赛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891项,其中国家级奖励374项,曾荣获全国“挑战杯”竞赛“校级优秀组织奖”,2015年以来连续3届捧得河南省“挑战杯”竞赛“优胜杯”,连续3届获得河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毕业生综合素质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就业质量逐年提升,连续三年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中,2017—2019年连续三年位列全国普通高校本科组300强,河南省前10强;在2020年发布的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第13名。学校坚持开门办学,与国内外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开展深度合作。深入实施豫沪教育合作项目,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开展全面战略合作;与芬兰坦佩雷应用科学大学共建“中芬应用技术大学示范校”。与俄罗斯科斯特罗马国立大学联合建立了复合刀具与精密加工国际联合实验室,与美国埃尔姆赫斯特学院、英国胡弗汉顿大学、韩国映像大学等10余所国外高校开展教学和科研合作,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联合建立了材料研究中心,与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俄罗斯科斯特罗马国立大学举办3个合作办学项目,并接收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友好学校的留学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体教职员工秉承“致知、致善、致能、致新”的校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抢抓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机遇,三融三创、融创结合,以更加饱满的进取精神和更加蓬勃的昂扬斗志,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在建材行业有影响、服务地方有贡献、‘一带一路’有作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洛阳理工学院 2021-02-01
常熟理工学院
常熟理工学院是江苏省省属公立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1958年建校(苏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本。学校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高校、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江苏省首所省市共建省属本科高校,至今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多万名各类人才。学校坐落于人文荟萃、山明水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花园城市——苏州常熟,建有东湖和东南两个校区。 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常熟理工学院受吴文化浸润,经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形成了“立本求真、日新致远”的校训,培育了“反对平庸、追求卓越,负重奋进、敢于超越”的校园精神,确立了“质量立校、特色名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开放活校”的发展战略,凝练了“注重通识、融入业界”的人才培养理念,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学校坚持校地互动发展、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断提升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水平,形成了以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占地面积1800多亩,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近3.2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68万余册,数据库31个,数字信息资源量31TB。学校办有《东吴学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全国高校优秀期刊)2种学术期刊。 学校现设有14个二级学院(部),54个招生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7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21个省招生。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000多人,联合培养全日制研究生100多人,继续教育学院成人学历教育在籍学生4700多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125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多人,高级职称550多人,博士380多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培养人选等160多人,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科技创新团队5个,省优秀教学团队3个。 以“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办好一流本科教育”为目标,坚持“强化内涵、树立品牌、培育特色”的指导思想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以品牌专业建设为引领,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以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核心,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升本以来,承担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30多项,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150多项。拥有2个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4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项省级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6项省重点专业(类),建成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11个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学校获批为“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学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加强学科基础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 现有5个省级重点建设一级学科,建有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中心1个、省级联合技术转移中心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校外研究基地1个,共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 学校坚持服务地方,积极深化产教融合,与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互动发展,共建行业学院,探索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色明显。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电梯工程学院,全省第一家光伏科技学院,以及纺织服装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等多个行业学院。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先后派出专家、学者赴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以色列、印度等国家交流或进修,聘请外籍教师数百人次,并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爱尔兰、塞尔维亚、捷克、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新加坡等21个国家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8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联系,与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新西兰、加拿大、印度、意大利、韩国、日本等国家的50多所高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学校设有国家汉办外国人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 学校一贯重视校风和学风建设,重视学生素质教育,被列为首批省高校校风建设达标单位,被评为“苏州市文明单位”,1997年以来连续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荣获“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体育工作先进学校”“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档案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外国专家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省教育系统审计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基本建设学会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模范职工之家”“江苏省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首批大学章程核准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党委被表彰为“江苏省高校创先争优先进集体”。 展望未来,常熟理工学院将以“办好应用型大学”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线,以“建设品牌大学,服务区域发展”为行动纲领,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依法治校, 坚持深化改革, 坚持特色发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推进改革创新,全面推进事业发展,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应用型品牌大学而努力奋斗!
常熟理工学院 2021-02-01
武昌理工学院
魅力武汉,中国光谷,汤逊湖畔,梅南山麓,一座充满生机活力的大学校园,犹如一颗晶莹璀璨的明珠,闪耀在湖光山色之中。这里被誉为“全国十大美丽湖景校园”,这里,钟灵毓秀,名师荟萃,书香满园;这里,播种希望,放飞梦想,成功启航 —— 这就是香馨荆楚、誉满华夏的武昌理工学院。 一、学校概况 武昌理工学院经过20余年发展,已成为一所以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经济学、文学、法学、医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本科高校。学校位于“武汉•中国光谷”,占地82.8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30万平方米,被我国最大的城中湖汤逊湖三面环抱。学校设有信息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护理学院、商学院、文法与外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影视传媒学院8个学院,每个学院拥有一座教学实验大楼。开设了64个本专科专业。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14590人,留学生155人。 二、办学条件 ◆教学基础设施完备。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教学用计算机台数等均超过教育部“部颁标准”;校园信息化位居同类高校领先水平。 ◆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772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48.17%,硕士、博士教师占83.84%,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40.70%,中年教师占50%以上。学校获批4个楚天学者设岗学科,3个省级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3名教师获评“湖北省青年教学能手”。 ◆建有国内高校一流的图书馆,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环境优雅、设施先进,纸质藏书156.25万册,电子图书217.6万册,中外文电子资源数据库125个。 ◆建有实验室150个,功能涉及各学科门类;建有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156个,其中两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 ◆各类设施齐全,安全保障体系完备。实验教学中心、创新创业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大学生服务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教师公寓和食堂、3D影院、标准化学生公寓、国家标准体育运动场馆、俱乐部、健身中心、金融服务网点、医院、超市等一应俱全。 三、办学成就 ◆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超过92%, 2014年、2015年毕业生签约率均位居湖北省属高校第一名;历年高考招生录取分数线稳居同类高校前列;考研考公率逐年上升,近30%毕业生就职于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大型企事业单位,涌现出一批年薪在20万以上的就业“高薪族”;学生自主创业蔚然成风,校友资产过千万的达300余人,有的校友公司资产达到上亿元乃至上百亿元。 近年来,学生获省部级及以上各类奖项3314项,其中德国IF设计奖3项、红点奖2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大赛、机器人大赛、工程算量软件大赛等国家级大赛一等奖60项;学生发表论文886篇、获专利236件,发表小说、诗集30部;编剧、拍摄电影2部,其中1部为院线电影,1部获中宣部微电影大赛三等奖。学生的个性充分彰显,全国三好学生、作家、发明家、书法家、创新之星、创业之星、自强之星等大量涌现。 ◆学科专业建设。学校拥有1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培育本科专业、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级新兴产业计划专业;拥有2个在湖北省高校改革试点学院,2个项目入选荆楚卓越工程师协同育人计划,拥有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高校实习实训基地2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1个、湖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1个、湖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3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5个。 学 科 专 业 平台 平台分类数量平台名称对应学科专业 试点学院2湖北省高校改革试点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广信商学院 学科平台1省级重点学科生物工程 专业平台13省级重点培育本科专业土木工程、艺术设计 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生物工程、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制药工程、电子商务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生物工程、电子商务、制药工程、动画 荆楚卓越工程师协同育人计划工程造价、软件工程 省级精品课程9省级精品课程基础护理学、大学英语、网络构建与集成、分子生物学 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工程测量、初级会计实务手工实训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际贸易实务、数据结构、包装设计 省级高校实习实训基地2湖北省京山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实习实训基地 武汉华农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校外实习与就业基地工商管理、旅游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生命科学学院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1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所有专业 省级人才培养基地1湖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科技创新团队3湖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 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35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科研成绩 ·全国同类高校中唯一独立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任务 ·全国同类高校中唯一拥有“素质教育研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全国同类高校中唯一获得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全国同类高校中唯一主持制定离子色谱国际标准 ·全国同类高校中率先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湖北省同类高校唯一获得2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湖北省同类高校中率先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实施双学位教育 ·湖北省同类高校中率先拥有协同创新中心 ·湖北省同类高校中唯一拥有研究生工作站 ·湖北省同类高校率先拥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校推行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成功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三维人才培养模式”,把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 ◆开放办学成效显著。学校实施开放办学战略,植根光谷,立足武汉,面向湖北,辐射全国,积极推进产教融合育人方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拓展校地、校校、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全程多方协同育人,联合开展科研,产学研合作教育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学校注重国际合作交流,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印度等16多个国家的48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在世界20多个国家招收155名留学生,并在日本大阪和法国巴黎开办了海外校区,为学生出国留学深造、国外带薪实习、海外游学和就业开通了直通车。2017年学校位居“中国民办大学国际化竞争力排行榜”第二名。 四、办学特色 学校首创“成功素质教育”这一全新的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素质教育”是以促使大学生成功为目的,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三个维度培养大学生的成功素质,促进大学生学业成功和就业成功,并为其今后的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奠定素质基础的大学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成功素质教育办学特色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时任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原北京大学校长丁石孙亲笔题词:“坚持成功素质教育,培养更多成功人才”。著名高等教育专家潘懋元教授亲率20余人的博士团队来校调研一周,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题词:“祝贺成功素质教育实验成功”。多位知名高等教育专家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权威媒体发文盛赞成功素质教育,如《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破解大学素质教育难题》、《大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创新》、《一种引发高等教育革命的新理论和新模式》等,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满生教授说:“成功素质教育是具有突破意义的理论创新和具有样本意义的实践创新。”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杨福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等著名专家学者对学校的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及办学特色均给予了充分肯定。以原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为主任的鉴定委员会专家认为:“武昌理工学院提出并创立了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体系及实践模式对于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是对高校素质教育理论的创新。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先进性和示范性。对我国独立学院乃至一般高校都具有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该成果属国内首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015年,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组成了“武昌理工学院创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组,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深度调研,形成了“武昌理工学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经验及建议”课题报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中央书记处书记杜青林批转的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武昌理工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所作的有益探索,值得推广。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题为《武昌理工学院创新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的专题简报,向全国高校推广武昌理工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2017年5月25日,全国政协、教育部、省政府、省政协、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发展战略规划办领导和专家就落实刘延东副总理批示来我校召开了现场办公会。 成功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有效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社会影响。 五、社会声誉 学校被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级文明单位(校园)”,被中共湖北省委高校工委和湖北省教育厅授予“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称号,荣获湖北省“十佳书香校园”等荣誉称号。学校在“2012中国大学本科教育最具公信力排行榜”位居第144位,全国仅两所民办高校上榜。获评央广网“中国影响力民办高校”第一名、腾讯网“品牌实力民办大学”第一名、新浪“最具品牌影响力民办高校”第一名、网易“就业竞争力高校”第一名等,多次入选“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100强”、“中国十大品牌民办大学”、“中国最具综合实力民办高校”等。
武昌理工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 10 11
  • ...
  • 172 17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