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太原理工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世纪学府,坐落于具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太原。其前身是创立于1902年的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为中国创办最早的三所国立大学堂之一。1953年,学校独立建校,定名太原工学院,直属国家高教部;1962年划归山西省管理;1984年更名为太原工业大学。1997年,太原工业大学与直属于国家煤炭工业部的山西矿业学院(始建于1958年)合并,组建太原理工大学,同年跻身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开启了改革发展的新篇章。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120多年来,学校始终秉承“求实、创新”的校训,彰显“敢为人先、敢于竞争、勇于创新”的精神气质,涌现出一批学术大师、行业翘楚和道德楷模,如著名教育家赵宗复、“中国石油之父”孙健初、中国“前寒武纪地质学开拓者和奠基人”王曰伦、圆弧齿轮专家朱景梓、“煤化工科技领域的开拓者之一”谢克昌、“知识分子楷模”栾茀、“草原公仆”云布龙等,深刻诠释着百廿老校“得天下英才以育之、育一代新人以报国”的崇高追求。 学校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9个门类,设有24个专业学院。现有明向、迎西、虎峪、柏林等四个校区,占地面积222万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167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学校在校学生44422名、国际学生374名、教职工3906名。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7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7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6名。学校入选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和创新创业50强高校,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荣膺首批“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学校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根本”的办学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学校26个专业通过了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4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5个,省级卓越拔尖试点专业11个,国家一流课程31门。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成就卓著,曾连续两次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累计承担“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各类项目2212项;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43项。学校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近年来,学校努力打造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才智引擎,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等累计为地方和行业企业创造经济效益逾百亿元。 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国家富强、谋求人类福祉为己任,坚定不移朝着建设高水平一流大学目标奋勇前行。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2-01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向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学校以培养精英人才、促进科技进步、传承优秀文化、引领社会风尚为宗旨,秉承“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为基本特质的大工精神,致力于创造、发现、传授、保存和应用知识,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服务国家,造福人类。大连理工大学1949年4月建校,时为大连大学工学院;1950年7月大连大学建制撤销,大连大学工学院独立为大连工学院;1960年10月被确定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1986年4月设立研究生院;1988年3月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1996年启动实施“211工程”建设,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共建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启动实施“985工程”建设,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重点共建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被中央确定为中管干部学校。2012年1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大连理工大学依照“统筹规划、错位发展、坚持标准、创新模式”的指导思想建设盘锦校区,与主校区同标准、同档次、同水平办学。201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入选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名单。学校现有教职工4082人,其中专任教师2580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1人,兼职教师中的两院院士36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4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0人,“973计划”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领军人才入选者16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17人,“国家级奖”获得者4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37人,“兴辽英才计划”2人;博士生导师958人,硕士生导师2371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865人,副高级职称1158人,学校现有博士生4737人,硕士生13171人,本科生25611人。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已形成以理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哲、艺术等协调发展的多学科育人体系。学校设有研究生院,6个学部,17个独立建制的学院、教学部,3个专门学院和1所独立学院。有2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3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2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还有工商管理(MBA,含EMBA)、公共管理(MPA)、建筑学、金融、应用统计、艺术、翻译、工程管理、新闻与传播、城市规划、汉语国际教育、体育、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等19个类别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土木水利等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以及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设有88个本科专业,78个本科专业进行招生,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23个,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48个,通过全国工程教育认证(评估)专业24个。有4个国家级教育、教学基地(国家工科化学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土木水利实验教学中心、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化工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车辆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是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首批十所试点高校,国家实施工程教育改革十所试点高校,国家首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试点高校,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首批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高校,教育部首批公共外语教学改革试点高校。学校的工程学和化学学科领域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优势学科资源丰富、研究实力雄厚。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学校重点建设7个学科群,涵盖17个一级学科,辽宁省重点建设20个一级学科。目前有9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进入前1‰;8个学科领域进入QS世界学科排名前500名;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共有32个一级学科参评,7个学科进入A类,19个学科进入B类(其中B+,8个);上海软科最好学科排名中,13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在2016年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获得1个A(工商管理)和1个A-(公共管理)。学校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建有1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6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电子政务模拟仿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业装备节能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先进装备设计与CAE软件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桥梁与隧道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制造管理信息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热能综合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大连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国家振动与强度测试中心),1个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基地,1个国家知识产权培训(辽宁)基地;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辽宁绿色化学化工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密与特种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能源利用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智能控制与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密/特种加工及微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模塑建材制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制造管理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动物性食品安全保障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工业装备监测与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先进高分子及复合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8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13个辽宁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辽宁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全国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7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4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0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001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科技成果奖励58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30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671项。2012年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中国专利奖金奖1项、银奖1项、优秀奖9项。学校依山傍海,办学条件优良。已形成一校、两地(大连市、盘锦市)、三区(大连凌水主校区、开发区校区、盘锦校区)的办学格局,总占地面积357.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75.5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现有藏书353万余册,中外文电子期刊6.4万余种。学校现有运动场馆面积19.6万平方米。学校拥有一流的智慧校园环境,三校区有线网、无线网全覆盖,校园一卡通通过刷卡、扫码、刷脸等多种方式实现身份认证、缴费和消费,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在国内高校中居于先进水平。学校在国家开放大局中谋划新作为,开创国际化办学新格局,在“以我为主、开放办学”的国际化战略指引下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35个国家和地区的251所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际校所合作关系。在学生国际化方面,学校有包括国家公派、联合培养、交换学习、短期交流访问、海外实习等150余项海外交流项目;2019年,共派出长短期交流学生2633人次;截至2019年底,在校国际学生人数1611人,创历史新高。在教师国际化方面,2016—2019年,聘请长短期海外专家学者3415人,2019年获批国家级外国文教专家项目19个;2019年教师长短期出国境公派、进修、参会、访问1710人次。面向未来,学校将传承大工红色基因,发扬大工精神,以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践行“四个服务”历史使命,深化综合改革,强化内涵特色,努力推动学校发展实现新的历史跨越。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01
热泵辅助的高固污泥厌氧消化技术
1 成果简介利用水源热泵实现污水厂出水中低品位热能的回收, 并为污泥高温或中温厌氧消化供应热源。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经机械浓缩至含固率 12%以上,经过 60℃水解后进入厌氧反应器进行高温厌氧消化,生成沼气(见图 1)。沼气经收集后用于烘干污泥。消化后的污泥通过机械脱水、干化等一系列过程后获得干化污泥,可用作优质肥料原料或覆盖土。该方法及系统可以显著实现污泥的稳定化和减量化,为污泥后续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置提供基础,污水厂内部水、热、能的优化配置,污水厂整体能耗降低 20%以上,而整体投资也比传统 的污泥消化+干化节省 20%以上。 图 1 工艺流程图2 应用说明工艺采用了污水源热泵和高固污泥厌氧消化技术,涉及了清华大学的 5 项专利技术。传统污泥消化(含固率 3-5%) +干化工艺相比,它的优点是:消化污泥浓度高,反应器体积可以缩短 40%以上;耗热量减少 40%以上;有机物降解率较高;适合处理有机物含量较低的污泥;处理后污泥的卫生条件好;操作简便,易控制。研究是在 863 课题和科技支撑项目的资助下完成,历史 6 年。目前在我国南方的污水厂已经完成中试( 图 2)。中试系统实际运行取得的主要参数如下: 进泥 VSS/SS=0.57,停留时间 28d,进泥含固率 12%时,污泥的平均 VSS 去除率达到48.2%;若将所产沼气用于污泥干化,可获得含水率 55%的污泥。  图 2 建成的中试系统3 应用说明有机物含量 40%以上的污泥以及相似有机物料的厌氧消化。4 效益分析系统投资(热泵+污泥消化+干化)大约为 18 万元/吨污泥( 80%含水率),运行费 110元/吨污泥( 80%含水率)左右。5 合作方式技术转让或者联合推广。
清华大学 2021-04-13
固相离子迁移的原位可视化研究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邬剑波教授以及中科大工程学院倪勇教授等开展多方合作,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利用原位ChemTEM方法定量研究共组装纳米线之间的固相离子迁移过程的新策略(图1)。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杂志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1-12
固液两相流泵及输送技术
在河湖航道疏浚、吹填围垦、冶金及水利电力等行业中,泥砂、矿石、煤炭、灰渣或其它固体物料的管道水力输送是相关工程的重要环节,消耗了动力装置绝大部分功率,是决定生产功效的重要因素。在教育部“211”工程和中荷水利教育与科研国际合作项目的支持下,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建成了国内一流的大型疏浚泥泵与泥沙输送实验台。实验台由315kW西门子变频驱动装置、耐磨砂砾泵、泥沙注入和回收装置、管道系统、汽蚀装置,以及参数测量与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等组成。高精度电磁流量计、差压传感器、放射线密度计等测量仪器设备
河海大学 2021-04-14
厦门固乐佳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厦门固乐佳塑胶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塑胶柜设计与生产的企业,位于素有海上花园美誉的温馨城市---厦门。公司是一家以ABS更衣柜制品为主的民营企业,公司自创立以来一直致力于ABS更衣柜的设计和开发,始终以诚信、创新、沟通为企业宗旨,以质量、服务为立业之本,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设计、安装、维护一站式服务体系。公司的产品主要针对游泳馆、体育馆(场)、超市、医院、美容院、学校、部队、健身房、会所、食品厂、药厂、办公等场所。          产品对改善使用场所的环境,提升企业形象等方面有着其他更衣柜无法比拟的优势,以全新的面貌取代了传统(木制、铁皮、钢制)更衣柜,外观新颖、华丽,具有现代化气息,内在质量强度高。产品正常设计使用寿命可达10年以上。ABS塑胶柜永不生锈,您的更衣柜最佳解决方案!产品特性:        产品整体设计由德国设计师指导设计。部件及柜门的弧型外观,以及内部筋骨受力点与支撑都经过科学专业设计,成型后的部件长时间使用不变形。        产品采用ABS原料,用大型钢铸模具通过注塑机将ABS颗粒加色母注塑而成,具有防潮、防腐且耐磨、无毒无味、色泽鲜艳而不褪色、永不生锈;其抗冲击性、耐磨性、耐热性、耐低温性、耐化学性、耐电气性能优良,使用寿命长等特性。流线型设计、颜色高雅大方、环保材料、可资源回收、可水洗、清洁卫生、超长耐用、组装简便。不需要特殊工具即可进行组装、拆卸、非常方便。公司资源:         公司以注塑产品为主,在厦门设有几个生产车间,配有各类型注塑设备,120T、160T、180T 、260T、320T 、450T、550T、 650T、 800T 、1200T 、1600T成型机台几十台,具备足够产能以满足客户需求!各类检测设施也是一应俱全,我司将以优良的产品满足各类客户需求!公司地点 :         公司总部位于厦门自贸区海沧大道泰地海西中心B栋,外销公司位于厦门集美区诚毅大街软件园三期A区06栋;生产车间分布于厦门集美区、翔安区。        公司在北京、上海、东北三省、河南、江苏、山东、安微、重庆、成都、台湾、香港设有办事处!还将继续在西北、华北、华中地区设立办事处,更好的服务于全国客户。
厦门固乐佳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2021-12-07
固银专业生产435升电子防潮箱
产品详细介绍产品特性:1.柜体采用1mm及1.2mm优质钢板制作,多处加强结构,承重性能好,重叠式结构设计,密封性能极佳。2.表面处理采用先进的有18道工序组成的橘纹烤漆,耐腐蚀性强。 3.门镶3.2mm高强度钢化玻璃,防前倾耳式结构设计。带平面加压把手锁一体化设计,有防盗功能。4.LED超高亮数码显示,温湿度传感器采用美国原装著名品牌honeywell,温湿度独立显示,使用寿命长。湿度可设定且具有记忆功能,断电后无需再设定。5.湿度显示范围0%~99%RH,温度显示范围-9℃~99℃。显示精度:湿度±3%RH;温度±1℃6.机芯利用中加(中国,加拿大)合作技术,采用进口吸湿材质,取得中国国家专利。7.行业内唯一一家拥有智能化控制系统的防潮箱。自动判断机器内湿度来决定工作时间,节省能源,延长产品使用寿命。主机外壳采用高温阻燃材料,杜绝安全隐患8.断电后仍可运用物理吸湿补位功能继续除湿,24小时内湿度上升不超过10%。9.  行业内唯一一家通过ROHS环保的产品。避免重金属等元素污染存放的贵重产品。10.用于湿度敏感类材料的防潮保管,如IC等湿度特别敏感的材料存放,可选购防静电. 名称 型号 湿度控制范围(RH)
上海固银实业有限公司 2021-08-23
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是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河北省人民政府与水利部共建高校,河北省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二层次高校,河北省文明单位,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语典故之都”邯郸市。 办学条件优良,校园环境优美。学校新校区总占地面积4098亩,建筑面积76.65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2265人,专任教师177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427人,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3961人,留学生156人。教职工中有双聘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河北省高端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享受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56人。拥有装备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室,馆藏纸质图书总量235万册。建有万兆光纤主干、千兆到桌面的校园网络以及无线覆盖网络。学校附属医院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附属学校为独立设置和编制经费单列单位。 学科门类齐全,工程特色鲜明。现有工学、理学、管理学、农学、医学、文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教育学、历史学11个学科门类。有87个本科专业,其中与工程相关的专业70个,占比达80%。拥有河北省唯一的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水资源水环境调控及综合管理,拥有河北省唯一的水利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水利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机械工程等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工商管理(MBA)、土木水利、电子信息、农业等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人才培养质量较高,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建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7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本科教育创新高地、1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8 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5个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4个双学士学位教育试点专业、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建校六十余年来,学校培养了20余万毕业生,涌现出众多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高管、政界精英。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升。学校是河北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河北工程大学青蓝众创空间通过河北省科技厅众创空间认定, 获评河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园。“十三五”以来,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600余项,其中,获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项;第六届、第七届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连续两年获特等奖;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赛总决赛亚军,并获大赛一等奖;大学生凌云车队2016年、2017年、2018年连续三年进入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十强;2018、2019年连续两年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 文化传承与创新成绩斐然。以大工程文化为引领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繁荣发展,“大工程文化育工程人”项目获评教育部思政司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创新案例。建立“甘丹书院”“紫山讲堂”“道德讲堂”等文化阵地,成立全国高校第一个八路军“129师”精神研究会,深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构建古建筑文化,建立古建筑构件展室并在此基础上筹建古建筑博物馆,现拥有古建筑构件1700余件,其中北齐佛塔砖系列藏品国内罕见,学术价值巨大。全力打造自强文化,2006年以来共有14名大学生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彰显“文化战疫”力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主题歌曲《爱在黎明的天》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滚动播出并在“学习强国”全国学习平台展播。师生原创文艺作品获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全省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原创毕业歌作品获评全国校园歌曲创作推广活动新时代校园原创歌曲、第三届全国最美校歌展播评选活动推介歌曲。体育文化建设成果丰硕,“十二五”以来,在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等国家级赛事中获冠军39项,田径队多次蝉联河北省大运会团体冠军,3名学生分别打破河北省大学生女子10000米竞走、男子链球和三级跳远纪录,1名学生入选国家田径队。男篮每年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并多次进入全国八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和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对学校文化建设多次给予报道,社会反响热烈。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成果丰硕。“十二五”以来,承担138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97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1513篇SCI、EI收录期刊论文。获296项职务发明专利。获150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其中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2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4项。1项成果获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学校主办《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建设有3个院士工作站、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8个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以及2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学校先后与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合作关系,与20余所高校开展了双学位和交换生项目。建有河北省引才引智示范基地1所。招收来自巴基斯坦、赞比亚、贝宁等国家的留学生。作为第一主编单位,与美国阿拉斯加大学、英国朗堡大学、乌克兰国立建筑技术大学联合创办Scopus 数据库和ESCI收录期刊World Journal of Engineering。 (基本数据截至2020年5月)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2-01
西安工程大学
西安工程大学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基础雄厚、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高等学校,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校。学校现有金花、临潼两个校区,占地108万平方米,设有15个教学单位。现有实验室13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国家级和省部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7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4个,教育部公共服务平台1个,省级创新创业基地1个。学校历经10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纺织、服装为特色,工、理、文、管、经、法、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校。学校现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高校、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高校,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其中研究生2300余人,本科生17000余人。学校于1928年开始培养本科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学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联合培养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2个。陕西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1个,省级优势学科3个,省级一流学科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1个。省级教学团队19个,省级精品课程及资源共享课程31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2个。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4个,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5个。学校办有面向全国发行的学术期刊《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和《西安工程大学学报》。学校拥有一支由1200余名专任教师组成的积极进取、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院士工作室首席科学家5人,“经纬学者”讲座教授5人,博士、硕士生导师510余人,二三级教授39人,正副教授58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7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3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5人,陕西省特聘专家29人,陕西省“特支计划”、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专家等5人,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7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陕西省“三五人才”、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纺织学术带头人等13人,陕西省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高校优秀青年教师、青年科技标兵、优秀青年科技新星、高校“巾帼建功”标兵、“三八”红旗手、陕西青年五四奖章、陕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陕西省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标兵及骨干、西安之星等40余人。近年来,学校承担省部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100余项;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30余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出版教材740余部,获得省部级优秀教材30余部;承担国家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创新项目10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1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96项,学术论文被SCI、EI、ISTP收录2400余篇。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全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学校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可选择学校已达19所。近年来,选送赴国外交流或参加双学位联合培养学生500多名;教师出国进修、交流350多人次,邀请国(境)外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访问900多人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项,承担国际科研合作项目30余项,主办或承办“中国国际毛纺织会议”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20余次;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交流,举办“国际青年导演交流会”“中巴经济走廊文化大篷车西安段”活动,成立“陕西省教育统计数据研究中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等。学校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秉承“实业报国,负重奋进”的办学传统,践行“厚德弘毅、博学笃行”的校训,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和“崇真尚美、经纬天下”的大学精神。近年来,先后获得陕西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委”“绿色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称号,连续多年获“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学生参加科技文化活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720余项。不忘初心担使命,只争朝夕再出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充分利用高等教育发展以及纺织行业转型等重大机遇,深化综合改革,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企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实力,奋力书写新时代学校发展新篇章,继续朝着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迈步奋进。
西安工程大学 2021-02-01
安徽工程大学
安徽工程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省属多科性高等院校和安徽省重点建设院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项目建设高校,坐落在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学校办学始于1935年安徽私立内思高级工校,历经芜湖电机制造学校(隶属于原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芜湖机械学校、安徽机电学院、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等办学阶段,2010年更名为安徽工程大学。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500余亩,校舍建筑总面积5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8亿元。图书馆馆藏图书150余万册。现有教职工近1300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5%。学校聘请一批包括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引进“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担任学科领军人才,50余人被选拔为安徽省教学名师、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拔尖人才、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形成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学科研队伍。 学校现有学科涵盖工、理、文、管、经、法、艺等门类;设有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等14个教学单位。本科生培养方面,有68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14个,国家级、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5个,国家级、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2个;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研究生培养方面,有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个工程硕士领域,建有省级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和省级专业学位案例库、教学案例推广中心。目前,学校与芜湖市人民政府共建安徽工程大学国际工程师学院,打造“国际化、工程化、企业化、多元化”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示范区、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孵化基地;与美、英、法、德、意、韩、泰等国和台湾地区的近20所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积极开展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等活动。 学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近年来,承担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80余项,科技部、教育部等部委科研项目30余项,省级科研项目400余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40余项。有控制科学与工程省级重大建设学科,以及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纺织工程、发酵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设计艺术学等6个省级重点学科。与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有国家级纺织行业创新服务中心、皖江高端装备制造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设计艺术研究中心”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15个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学校分析与测试中心具有省级食品检验机构资质。《安徽工程大学学报》被美国《化学文摘》和俄罗斯《文摘杂志》选作收录源期刊。 学校办学指导思想明确,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与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和“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做学问”的育人理念,以“尚德敏学、唯实惟新”为校训,实施“人才强校、创新驱动、开放办学、特色发展”战略,坚持走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积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连续8年获得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表彰,其中连续5年为标兵单位。 作为安徽省高校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高校创新自主权改革试点单位,学校正向着“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奋进,努力为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安徽工程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9 20 21
  • ...
  • 172 17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