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马铃薯规模化种植关键技术及装备
项目立足于国家粮食高产稳产增收等重大战略需求,持续进行马铃薯机械化产学研联合攻关研发,发明了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提出了马铃薯高台大垄机械化栽培技术和机械化种植合理密度、水肥耦合增产集成技术栽培模式;创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马铃薯机械化种植的气吸播种、动力中耕除草培土防病虫害、除马铃薯秧叶、收获及分级处理5种全程机械化装备;解决了马铃薯机械化作业效率低难度大等技术难题,显著推动了马铃薯机械化装备升级换代和行业科技的提升,实现了农机农艺农技相结合的马铃薯机械化粮食增产目标。项目主要发明点如下: (1)探明了智能动态供种和负压吸种正压吹种组合作用的气吸式马铃薯播种新理论,创新了基于无液体润滑的陶瓷镀层凸凹锥体动态紧配密封的排种器气室新结构;破解了排种器因取种区供种量不恒定而取种难和排种时前惯性力作用而引起的零速投种技术难题,创制了常规薯和微型薯兼用的气吸式马铃薯精量排种器,集成创制出高速智能气吸式马铃薯精量播种机。填补了我国无气吸式马铃薯播种机田间应用的空白。 (2)项目首次基于分体刀辊独立驱动仿垄形碎土培土除草技术,提出了马铃薯动力中耕机具防除病害理论,创建了刀辊双螺旋导向输送防堵和立刀仿垄形螺旋刀辊排列技术,发明了动力中耕除草培土防害驱动式马铃薯中耕培土机。 (3)提出了马铃薯茎叶粉碎还田刀具的双刃口双旋向空间曲线设计理论,创建了双螺旋排列仿垄形清除茎叶新方法,发明了系列多功能正反转作用刀具及刀辊,突破了马铃薯除茎叶难的技术瓶颈;创制了系列马铃薯双螺旋交错组合式刀辊总成,解决了马铃薯机械化除茎叶的难题。 (4)发明了马铃薯收获机防堵技术,创制了切导土浮动圆盘减阻系统,解决了因马铃薯收获机喂入量动态不恒定导致的堵塞壅土难题;发明了去硬杂物防阻自调技术,创制了自转增隙自复位除石或硬杂物等减阻装置,解决了马铃薯收获过程中田间石块等硬杂物产生的突变阻力或卡死升运分离部件的技术难题。 (5)基于马铃薯收获升运分离技术,提出了升运链长度、频率、振幅与土壤含水率等土壤特性相匹配的薯土分离规律,创制了马铃薯收获机升运分离总成,解决了马铃薯收获机因升运分离能力差而影响马铃薯收获机收获质量的问题;避免了因升运分离技术不佳导致马铃薯机械损伤的技术难题。 (6)项目提出了马铃薯四垄归一垄的马铃薯收获新方法,创建了具有横向换向功能马铃薯横向归垄技术,创制了马铃薯收获机专用的归垄装置,解决了马铃薯收获过程中捡拾难效率低的难题。 (7)针对目前马铃薯分级机分级级数少、规格范围不可调的技术难题,发明了无级调节技术,创制了马铃薯分级机无级调控机构,解决了马铃薯分级机级数规格不可调不可控的问题。 目前该成果在东北、西北、西南、中原等马铃薯主产区大面积应用推广,满足马铃薯栽培区北方一作区和中原二作区的马铃薯机械化种植。5种装备经样机试验、性能测试生产考核技术已成熟,获得自主知识产权30余件。本项目创制的系列马铃薯装备,为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提供可靠技术保障,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东北农业大学 2021-05-10
面向大规模定制模式的敏捷产品开发平台
在运用知识化、信息化和 MC 生产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产品设计知识表达方法及面向 MC 的产品定义方法,向产品开发设计人员提供一种用以支持知识资源信息化、集成化的产品开发的设计方法体系,以有效地实现产品定制;构造新知识获取资源的建设和网上运行的理论和方法框架,建立分布式网络化、数字化的设计环境,在基于 Web 的面向 MC 的知识检索方法上有所创新;开发基于智能配置器的虚拟定制平台;基于 PDM 的产品配置方法,支持产品快速设计;具有友好的 Web 用户界面,采用 VRML 技术,以便实现用户定制,参与外观设计、布局设计等;利用各种协同工具,支持并行协同产品开发;在 PDM 的支持下,实现企业技术信息集成和重组;应用系统集成,实现现有设计软件的集成,具有设计向导、集成向导、设计模板等功能;本软件的开发,为产品开发提供相应的现代设计工具,研究成果在总体上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技术水平。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4-13
牡蛎壳规模化综合开发利用技术
可以量产/n牡蛎是一种著名的海产经济贝类,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且资源丰富,产量在贝类中居首位。大量牡蛎加工厂和人们对牡蛎的直接食用都会产生大量牡蛎壳,这些牡蛎壳占牡蛎总重的70%以上,牡蛎壳随地丢弃,堆积如山,既污染环境,又造成了资源浪费。牡蛎壳成份中90%以上是碳酸钙、多种微量元素及少量有机质,在医药、医疗保健品开发和制备各种添加剂等方面具有很大应用价值。本项目对牡蛎壳进行规模化高值开发利用,对现有的牡蛎壳大规模利用技术进行集成和更深入的开发。以牡蛎壳为主要原料,针对海岸带盐碱地,开发盐碱土壤修复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1-01-12
面向大规模信息处理的 GPU 集群技术
成果简介:随着大数据分析、大规模视频监控、大规模支付系统等如火如荼地展开,提 高大规信息处理 能力已经成为业界的追逐的焦点。计算机集群技术成为重要手 段并突飞猛进,如我曙光系列、天河系 列、IBM 深蓝等超级计算机。这些高端 集群利用专用的计算节点、高速网路、特殊系统构成,具有成 本高、维护代价 高、运营成本贵等问题。利用普通的计算机、商业化的网络、通用的软件系统构 成的 普通计算机集群因其成本低、维护便宜,更适合广泛地构建大规模集群处 理和服务系统。 GOOGLE、Baidu、阿里、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大规模 GPS 信息定位接入与监控云系统
成果简介:大规模 GPS 信息定位接入与监控云系统包括:大规模传感信息接入与控制系 统、大规模物联信息存储系统、大规模家联信息处理与分析系统(GPU 集群)、负 载均衡系统、目录服务系统、跨系统用户融合系统等具有广泛的物联网应用支持 能力,该系统可以支持百万级规模的 GPS 定位器的信息接入和监控。该系统具有如下优势:1、利用普通的计算机集群和容错机制,具有很高的性能价格比。452、具有大规模支持能力.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一种大规模 MIMO 基站功率确定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规模 MIMO 基站功率确定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由功率放大器的功率以及射频链路的功率确定大规模 MIMO 基站的通信功率;由信道估计的功率、信道编码的功率以及线性处理的功率确定大规模 MIMO 基站的计算功率;由所述通信功率、所述计算功率以及大规模MIMO基站的固定功率确定大规模MIMO基站的总功率。和现有基站总功率的确定方法相比,本发明考虑了计算功率,能够更合理地确定出大规模 MIMO 基站总功率。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1
C-V2X车联网规模测试平台
由重庆车检院与重庆大学共同研发设计的C-V2X规模测试平台在位于重庆高新区的国家质检基地正式亮相。该平台可模拟复杂交通场景中的通信环境,来检验相关产品的工作情况,这在国内尚属首创。该平台的投用将缩短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流程,降低测试成本,助推重庆加快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及车联网部署进程。 据介绍,C-V2X是指基于3G/4G/5G等蜂窝网通信技术演进形成的车用无线通信技术。作为智能网联汽车网联化方向的关键环节,C-V2X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测试方法却比较传统,仍在广泛使用实车进行外场测试。 重庆车检院智能汽车及主动安全测试研究中心负责人表示,在对搭载C-V2X终端的智能网联汽车进行外场测试时,为了搭建复杂环境,业界普遍尝试在实际场地中利用多个真车配合测试,不仅耗时耗力耗资,测试效率不高,而且测试环境的一致性难以保证。 针对智能网联汽车规模测试需求,重庆车检院与重庆大学携手攻关,在国内率先研制出可模拟复杂环境的C-V2X规模测试平台。 该平台由一组测试床、节点控制器、场景模拟器以及自动化测试工具组成。其中,最核心部分是测试床和节点控制器。单个测试床最多可模拟60个C-V2X直连通信节点,多个测试床可部署成高密度的测试环境。节点控制器则可根据测试场景的不同需要,实时调整节点底层通信参数和V2X业务信息,以模拟复杂交通场景中的通信环境,为被测C-V2X直连通信节点、搭载C-V2X直连通信节点的智能网联汽车以及智能路侧系统提供一个易部署、可复现、经济高效的规模化测试环境,全面验证其在复杂交通环境下的各项表现。 “C-V2X规模测试平台投用,是校企合作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应用的成果,也是重庆车检院利用交通部自动驾驶封闭场地测试基地(重庆)筹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检验中心(重庆) 的过程中,在自主创新技术及构建先进测试平台方面迈出的坚实一步。”该负责人说,在规模测试平台的支撑下,智能网联汽车将加快研发测试进程,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式发展及车联网大规模示范应用。
重庆大学 2021-04-11
大型火电空冷系统多尺度输运机理及过程节能
空冷技术是富煤缺水地区火力发电的关键技术,但气象、环境条件对空冷机组的性能存在显著的复杂影响;同时,空冷系统本身也具有典型的多尺度特征,探索空冷机组的安全高效运行和优化设计方法,实现火力发电的节能节水,是动力工程领域面临的前沿和挑战性课题。 从实验研究条件、多尺度数值计算模拟仿真和现场热力性能试验等不同角度,建立了迄今最为全面和完善的空冷系统性能研究环境,为开展适合我国北方自然环境条件的电站空冷技术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完整揭示出大型火电空冷系统的性能特征和特性机理。开发了空冷单元空气流场的优化组织、空冷岛环境风场诱导强化技术和装置,提出风机群分区优化运行技术,解决了空冷技术受制于环境风场和极端气温不利影响带来的机组运行热效率偏低的核心难题。开发了空冷凝汽器用系列化新型高性能翅片管传热元件;提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我国北方气象环境条件的新型间接空冷系统;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新的空冷凝汽器性能评价准则。显著提高了空冷选型和系统设计关键参数的优化水平,从源头上保障了空冷机组的优化设计和高效运行。 近5年来,实验室研究人员在该方向发表国内外学术期刊论文近50篇,被相关研究引用250余次,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成果的主要技术内容通过了教育部科技成果鉴定,并先后获200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成果在火电行业近百台大型空冷机组中得到应用,可使机组供电煤耗降低4.5-7g/kWh。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可使火电行业形成年节约标准煤500万吨的能力,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华北电力大学 2021-02-01
基于石墨烯多维多尺度结构的能源与传感技术
1 成果简介石墨烯是一种典型的单原子层二维材料,具有独特的狄拉克电子结构、超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和浓度,在高速、高质量薄膜器件集成等方面显示出潜在应用优势。然而,本征石墨烯呈金属或半金属特性,限制了其在器件中的应用。本成果从石墨烯的可控生长及多维多尺度宏观结构组装出发,探索调控石墨烯电子结构的有效方法,推动其在纳米器件中的集成与应用。 主要内容包括:石墨烯晶片的形状、尺寸控制, 多维多尺度宏观结构的原位生长与组装;石墨烯的结构(拓扑)与化学改性:采用缺陷、应变和化学修饰等手段对石墨烯的能带结构进行调控;研究石墨烯在外加电场、磁场、光激发等条件下,电子结构的演变及电子、光子、激子、声子等的相互作用; 器件组装与表征:晶体管、传感器、结、异质/杂化结构等。2 应用说明基于石墨烯的二维薄膜材料已成功应用于太阳能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能源器件,显示出优异的能量转换与存储性能及良好的工作稳定性。某些特色多维多尺度结构可与其它纳米材料(如碳纳米管、二氧化钛、二氧化锰)构建复合结构,在吸附、水处理、传感、光催化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 1 石墨烯编织结构                              图2 石墨烯晶片/纳米颗粒复合结构 该项目的相关研究工作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5 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3 效益分析目前,石墨烯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形成稳定的工业化需求, 但从需求市场的潜力来看,石墨烯在应用上将逐渐扩大。随着技术研究及产业发展,石墨烯独特的力学与电学性能,将使其在国内外应用市场,特别是电子、新材料、航天军工等领域,发挥重要的甚至是革命性的作用,产生规模经济效益。4 合作方式技术转让或合作开发,商谈。5 所属行业领域能源环境。
清华大学 2021-04-13
微纳尺度腔量子电动力学新原理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光学腔的尺寸越来越小,甚至可以达到亚波长尺度或者纳米尺度,同时伴随着非常局域的电场。由于金属的损耗以及低的收集效率,单个表面等离激元纳腔和单个量子发射体的强耦合很少被报道。论文通过精心设计光学模式,将金属纳腔置于金属或者介质纳米线提供的一维的电磁真空背景中,通过一维电磁背景强局域效应,可极大地增强单个量子发射体和金属纳腔的相互作用。理论指出在疏逝的电磁背景下,纳米间隙中的耦合系数可以达到真空中的4.2倍,同时荧光收集效率可提高到47%。此外,这个体系辐射出的光子,还可以通过纳米线的一维倏逝波导入到集成芯片上。
北京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 6 7
  • ...
  • 20 2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