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高性能纳米金属/陶瓷复合润滑自修复系列产品
在突破高均匀混合纳米金属粉体及纳米陶瓷粉体制备及其多层表面修饰技术的基础上,开发的系列型纳米金属粉体与纳米陶瓷粉复合的纳米复合自修复产品。现已开发出汽油和柴油内燃机、机械设备和机械密封三大系列润滑油添加剂产品;纳米自修复润滑脂产品;纳米自修复润滑油和液压油;水-乙二醇系列纳米自修复抗燃液压液。产品性能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完全可替代进口产品。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节能、环保和技术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意义重大。部分产品已建立产业化生产基地,产值达10亿元以上。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土壤重金属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土壤重金属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土壤 重金属吸附剂的密度小于 1g/cm3,所述土壤重金属吸附剂包括质量比 为 1:1~100000:1 的漂浮核以及杂化材料,其中,所述漂浮核的粒径为 10μm~2000μm,密度小于 0.5g/cm3;所述杂化材料包覆于所述漂浮 核的外表面;所述杂化材料包括 0.001wt%~20wt%的具有螯合基团的 有机高分子以及 99.999wt%~80wt%的纳米无机化合物。本发明还公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1-12
青藏高原冻土及土壤碳变化的环境风险评估结果
《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在线刊登了清华大学水利系杨大文教授课题组题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融化的碳排放风险( Permafrost thawing puts the frozen carbon at risk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的研究论文。这是该课题组近年连续在专业领军期刊发表多项关于青藏高原冻土变化的研究成果后,在青藏高原冻土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与潜在风险评估方面的又一重要研究进展。 北半球分布的多年冻土面积约占北半球陆表面积的1/4,其中环北极多年冻土区储存着大量土壤有机碳,约为当前大气中碳储量的二倍。近年来,随着气温升高与冻土退化,原本冻结在多年冻土层中的土壤有机碳,通过微生物分解以CO2、CH4等形式释放到大气当中,这些温室气体反馈到大气进一步加剧气温升高与冻土退化,形成冻土-气候的正反馈效应。青藏高原地区分布着环北极地区以外最大范围的多年冻土,有地球“第三极”之称。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储存的土壤有机碳可能成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潜在碳源,而这些冻土碳的空间分布尚不明晰,融化风险也亟待评估。基准期(2006-2015年)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与表层(0-3m)土壤有机碳分布杨大文教授团队整合青藏高原地区最新的冻土与土壤碳观测数据,模拟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与活动层厚度分布,基于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方法得到青藏高原冻土碳空间分布信息,估算了青藏高原冻土有机碳的储量。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土壤有机碳总储量约为50.43 Pg,其中37.21 Pg在当前气候条件下常年位于冻结的多年冻土层中。这一成果填补了全球已有冻土碳数据中关于青藏高原地区冻土碳分布状况的空白。不同排放情景下未来青藏高原融化冻土有机碳的变化预测该研究还首次评估了升温背景下青藏高原冻土有机碳释放对区域碳循环的潜在影响。随着气候变暖,至本世纪末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层中储存的土壤有机碳约22.2-45.4%将发生融化,这一融化量可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生物群系净固碳量,从而极大地增加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从碳汇转变为碳源的风险。其中,3m以下深层冻土中有机碳融化量占冻土碳总融化量的比例高达29.6-46.2%,这一结果凸显了青藏高原地区深层冻土碳的重要性,弥补了现有研究仅关注浅层(0-3m)冻土碳释放的不足,为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冻土融化对区域乃至全球碳循环的影响提供了新思路。清华大学水利系博士生王泰华为论文第一作者,杨大文教授、杨雨亭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合作者包括北京大学朴世龙教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李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程国栋院士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资助。原文链接: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19/eaaz3513
清华大学 2021-04-11
一种研究土壤不同剖面中磷素收集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土壤研究器材技术领域的研究土壤不同剖面中磷素收集装置,它包含容器、溶液收集槽、管道、滤网和水泵;所述容器的槽壁在不同的位置均设置有滤网,所述容器的底部设置有溶液收集槽,所述溶液收集槽的上端设置有管道,所述管道的一端延伸出容器的外端,且管道与水泵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方便快捷的进行土壤不同剖面中磷素分析试验,收集到的溶液用于试验研究,从而为土壤剖面中磷素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一种微波快速合成-烧结制备TiNiSn热电块体材料的方法
(专利号:ZL 201510386310.6) 简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波快速合成‑烧结制备TiNiSn块体热电材料的方法,属于热电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的一种微波快速合成‑烧结制备TiNiSn块体热电材料的方法,其步骤:原料配制和冷压成型,微波合成,TiNiSn热电合金的破碎、球磨和二次冷压成型以及微波烧结。本发明通过将微波合成与微波烧结相结合,并控制合成与烧结过程中的各种工艺参数,使TiNiSn热电材料的组织中原位析出纳米晶粒,从而显著降低TiNiSn热电材料的热导率,获得热电性能优越、组织和性能分布均匀且具有单一相的TiNiSn块体热电材料。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4-11
一种医疗垃圾焚烧飞灰微波烧制多孔陶粒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医疗垃圾焚烧飞灰微波烧制多孔陶粒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医疗垃圾焚烧飞灰与辅料充分混合,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水并经成型机造粒成型;(2)造粒成型并干燥得到颗粒生料,在颗粒生料周围填充微波耦合剂粉末;(3)将填粉后的颗粒生料进行微波烧结,烧结后冷却至常温得到多孔陶粒。本发明能够借助飞灰中高含量活性炭在微波场中的“热点”效应将飞灰中二恶英即时彻底分解,同时将大部分重金属包裹固化在烧结产物网格中,并将飞灰快速烧结成多孔陶粒,该陶粒可用于建筑集料或废水滤料,在实现医疗垃圾焚烧飞灰无害化处理的同时进一步将其资源化利用,一举多得。
天津城建大学 2021-04-11
固支梁T型结间接加热式微波信号检测器
本发明的固支梁T型结间接加热式微波信号检测器由六端口固支梁耦合器,通道选择开关,微波频率检测器,微波相位检测器级联构成;六端口固支梁耦合器由共面波导,介质层,空气层和固支梁构成;六端口固支梁耦合器的第一端口到第三端口、第四端口以及第一端口到第五端口、第六端口的功率耦合度相同,待测信号经第一端口输入,由第二端口输出到第一间接加热式微波功率传感器,由第四端口和第六端口输出到微波相位检测器;由第三端口和第五端口输出到通道选择开关;通道选择开关的第七端口和第八端口分别接间接加热式微波功率传感器,通道选择开关
东南大学 2021-04-14
固支梁T型结间接加热式微波信号检测仪器
本发明的固支梁T型结间接加热式微波信号检测仪器由传感器、模数转换、MCS51单片机和液晶显示四大模块组成,传感器由六端口固支梁耦合器,通道选择开关,微波频率检测器,微波相位检测器级联构成;六端口固支梁耦合器的第一端口到第三端口、第四端口以及第一端口到第五端口、第六端口的功率耦合度相同,待测信号经第一端口输入,由第二端口输出到第一间接加热式微波功率传感器,由第四端口和第六端口输出到微波相位检测器;由第三端口和第五端口输出到通道选择开关;通道选择开关的第七端口和第八端口分别接间接加热式微波功率传感器,通
东南大学 2021-04-14
固支梁间接加热在线式未知频率微波相位检测器
本发明的固支梁间接加热在线式未知频率微波相位检测器由六端口固支梁耦合器,通道选择开关,微波频率检测器,微波相位检测器级联构成;六端口固支梁耦合器由共面波导,介质层,空气层和固支梁构成;共面波导在SiO2层上,固支梁的下方为介质层,两个固支梁之间的共面波导长度为λ/4;第一端口到第三端口、第四端口及到第五端口、第六端口的功率耦合度相同,待测信号经第一端口输入,由第二端口输出到下级处理电路,由第四端口和第六输出到微波相位检测器,由第三端口和第五端口输出到通道选择开关;通道选择开关的第七端口和第八接间接加
东南大学 2021-04-14
固支梁直接加热在线式已知频率微波相位检测器
本发明的固支梁直接加热在线式已知频率微波相位检测器由六端口固支梁耦合器,微波相位检测器,直接加热式微波功率传感器;六端口固支梁耦合器由共面波导,介质层,空气层和固支梁构成;共面波导制作在SiO2层上,固支梁的下方沉积介质层,并与空气层,固支梁共同构成耦合电容结构,两个固支梁之间的共面波导长度为λ/4;六端口固支梁耦合器的第一端口到第三端口、第四端口以及第一端口到第五端口、第六端口的功率耦合度相同,待测信号经六端口固支梁耦合器的第一端口输入,由第三端口和第五端口输出到直接加热式微波功率传感器,由第四端
东南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3 24 25
  • ...
  • 36 3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