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动量空间成像光谱设备的研制与产业化应用
复旦大学光子晶体课题组长期聚焦光子晶体等微纳光子材料的光场调控研究和针对微纳材料和器件的先进光学量检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与上海复享光学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基础创新、技术突破和产学研转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一、项目分类 显著效益成果转化 二、成果简介 当今,光,作为几乎所有远程探测的手段和信息传播的媒介,对光的多维度测量分析和自由调控,既直接关系到未来信息收集、处理和传输的灵敏度和速率,也与先进微纳制造的精度、效率和能耗等诸多国家核心技术的竞争力息息相关。 复旦大学光子晶体课题组长期聚焦光子晶体等微纳光子材料的光场调控研究和针对微纳材料和器件的先进光学量检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与上海复享光学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基础创新、技术突破和产学研转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在基础创新方面: ①动量空间光学测量思想:光与微纳结构的相互作用遵循频率-动量色散关系,也被称为光子能带。在原理上,类似于半导体利用其电子能带操控电子,光子晶体等微纳光子材料也可以通过光子能带操控光。而光子能带的本质存在于动量空间。相比于已经商业化的可探测固体材料动量空间中复杂电子能带的多维度角分辨光电子能谱设备,针对光子晶体等光子材料动量空间中光子能带的多维度光谱测量技术和设备在全世界尚属空白,亟需发展。团队突破了传统光谱测量思路,提出了从动量空间视角量检测微纳光子器件光学性能的思想。 ②适合微纳尺寸器件的动量空间成像技术:微纳尺寸的测量依赖显微镜。但显微技术在追求实空间分辨率的同时丧失了动量空间的分辨能力。此成果将傅里叶光学技术与显微技术相融合,解决了动量空间成像的像差和色差问题,实现了实空间和动量空间的双高分辨率。 ③多维度光学信息提取:相位和偏振态是可供光子器件信息调制的新自由度。团队将时域外差干涉技术延拓到具有显微分辨能力的动量空间外插干涉技术,单次成像实现了在光波长尺寸内40毫弧度的相位测量精度。同时,建立了适合于动量空间成像测量技术的耦合模理论,实现了在非相干的白光照明下任意椭圆偏振态的测量。 ④光学量测中国解决方案:处于芯片产业上游的微纳制程光学量测环节,是芯片良品率控制的关键。在此关键领域,我国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动量空间成像光谱技术所采集的多维度光谱信息富含微纳结构的三维形貌信息。团队提出并实现了基于动量空间成像光谱技术的全新光学微纳制程量测新原理和新技术。该原理利用深度神经网络构筑了微纳米尺度结构与动量空间色散的构效关系和映射。同时,由于在所测量的色散关系中包含了冗余的结构信息,因此在实际技术应用中极大优化了量测逆问题中测量噪音带来的病态问题。 ⑤相关成果:团队以通讯作者发表1篇Nat.Photon.,1篇Nat.Commun.,3篇PRL,4篇Light:Sci.&Appl.,1篇Sci.Bull.,1篇Light:Advanced Manufacturing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论文。动量空间成像光谱技术使动量空间得以被直接实验观测,并成为发现新光场调控机制的眼睛。团队利用此技术首次实验揭示了动量空间中存在具有拓扑奇点的偏振场,提出了动量空间中光场调控的新思路,开辟了光子晶体在全偏振态、涡旋光束生成和光束位移操控方面的新应用。由于周期性光子晶体无几何中心,因此不需光学对准,具有应用价值,成果被评为2020年度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入选ISI高被引论文。日本NTT首席科学家Notomi在Nat.Photon.上以"动量空间中的拓扑成真"为题对团队工作进行专题报道,给予高度评价。 在技术突破方面: ①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广谱符合阿贝正弦关系的动量空间成像光谱设备。其中动量分辨率小于1.7毫弧度,实空间分辨率小于600纳米,相位分辨率小于40毫弧度,最大偏振度误差小于1%,波长分辨率小于0.1纳米。 ②结合产业需求和动量空间成像光谱技术的优势,提供了一系列产业问题的分析解决方案,包括利用动量空间偏振依赖的辐射分布量测发光分子三维取向分布和利用动量空间光子色散关系逆向量测微纳结构纳米精度的三维形貌等。实测结果达到亚纳米分辨稳定性和98%以上的置信度,测量膜厚与计量认证厚度差异小于5埃。 ③相关成果授权发明专利9项,在申请PCT国际专利2项。
复旦大学 2022-08-15
基于网络的设备远程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
该项目重点研制了VXI/CPCI监测单元、基于LabVIEW的监测诊断平台和融网络诊断工具和故障数据于一体的专家会诊环境,构建了包含基于Intranet的监测诊断平台和基于Internet的虚拟诊断中心两个层面的监测诊断网络,不仅可以全面在线监测诊断企业关键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故障,并可以对疑难故障实现异地多专家的网上多媒体会诊。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1-12
基于信息融合的传感器故障的智能在线诊断技术
该项目以基于信息融合的故障诊断技术为背景,研究传感器故障诊断相对于一般故障诊断的特殊性及其已有的各种方法的内在联系,建立能够融合主要诊断方法、具有广泛适应性的诊断框架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故障诊断的对象由单个传感器变为传感器系统;故障诊断的技术由单一方法转变为适应传感器不同过程的相应方法共同作用;为传感器故障的在线检测与信号恢复提供一致的方法;对可能的故障传感器,利用正常工作的传感器信息,恢复其性能。
武汉工程大学 2021-04-11
一种基于自然共享最近邻居搜索的发现簇和离群点的算法
本发明属于数据挖掘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自然共享最近邻居搜索的发现簇和离群点的算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对数据集进行自然最近邻居搜索,当发现数据集中没有共享最近邻居的点的数量不再变化时搜索结束,得到搜索最近邻个数n;根据提出的自然共享邻居定义,计算每个对象在n近邻下得到的自然共享最近邻居关系;然后基于共享最近邻的自然邻居搜索算法确定了每个对象的自然共享最近邻域关系,根据该自然共享最近邻居关系,对数据进行聚类和离群点判别。本发明的算法中提出一种新的共享最近邻居关系和自然邻居搜索终止条件,解决了现有算法因为自然邻居关系定义不够严密及搜索条件不够科学而引起的聚类效果不好和离群点检测精度不高的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1
无线充电技术在畜牧信息化养殖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畜牧业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应用程度在逐年增加,畜牧信息化养殖过程中,应用了大量的信息采集模块,能量补给问题越显突出。以往多数采用的是更换电池或者有线充电的方法,采用更换电池的方法会使得工作人员频繁进出,容易带入病菌等影响奶、肉质量的因素,而采用有线充电则对使用者而言太过于麻烦。 本技术提出了无线充电技术在畜牧信息化养殖中的应用新型磁耦合谐振技术完成无线充电,这样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对养殖环境的影响,也减少了有线充电的麻烦。
扬州大学 2021-04-14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苏省首家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学院具有五十余年的办学历史,1962年创办,初名常州市勤业机电学校,1980年更名为常州无线电工业学校,2000年10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常州无线电工业学校和常州市电子工业职工大学合并组建成立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腹地——常州,坐落在风景秀丽、充满现代气息,集教学、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常州高职园区。 2003年学校被教育部确立为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5年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6年被省教育厅确立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单位。2007-2009被教育部、财政部确立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2010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国家示范建设验收,并顺利通过新一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7年入选江苏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单位。 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招生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常州市文明单位标兵”、“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就业工作星级示范校”、“全国高职院校魅力校园”、“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先进单位”、“中国职业院校新媒体十大最具影响力院校”等荣誉称号,被选为中国软件产教联盟执行理事长单位、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联盟副理事长单位、首批“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单位”、首批“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实验校”,跻身“广州日报高职高专排行榜”“全国第5、江苏第1,中国高职高专校竞争力排行榜”全国第51、江苏第5,“江苏高职院校人才竞争力排行榜”第5。 学校占地1,042亩,建筑总面积32.03万平方米,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2140人、学历继续教育学生12300人、留学生248人,教职工693人。学院设有软件学院、网络与通信工程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经贸管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等7个二级学院及基础、社科、体育等3个部和1个继续教育学院、培训中心。 学校设有46个专业,建有国家级重点专业8个、实训基地4个、精品课程4门、资源共享课程3门、教学资源库1个、优秀教学团队1个、优秀教学名师1名、全国性产教联盟1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牵头建设国家级教学资源库2个,是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并建有江苏省品牌专业3个、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个、骨干专业7个、特色专业7个、重点专业群4个、科技创新团队1个、教学名师3名,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二、三等奖各1项。 近年来,学校凝心聚力谋发展:一是创新杰出人才培养模式,分类培养技能促进型、技术增强型和创业自强型杰出学生。二是打造专业特色品牌,重点建设2个省级品牌专业、5个省级骨干专业、6个校级重点专业和2个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三大专业集群。三是优化人才共育平台,搭建由“8个双主体学院、8个技术应用与服务中心、1个信息产业园、1个全国性软件产教联盟”组成的校企合作平台,启动了全要素的“智能工厂”产教融合综合实践平台建设。四是完善创新创业载体,构建“集课程教学、实践载体、师资团队、实践活动于一体的全要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五是全面提升素质教育,构建全员参与、全院协同、全程融合的“大思政”工作体系、“全人化”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六是探索互联网+教育范式,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全面打造网上网下并行的办学运行生态。七是优化科研项目管理机制、推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重抓科技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创新激励与服务、着力高层次科研队伍建设,科技贡献、专利获得等位居高职院校前列。八是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与10个国家和地区、20所高校开展学生交流、师资培训、项目合作,特别是在南非教育合作上取得了创新性突破,留学生规模位居高职院校前列。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院校,由福建省教育厅举办和管理。学校坚持“传承菁华、开放包容、知行合一、协同创新”,秉承“厚德强能”校训精神,着力“对标先进、赶超先进、成为先进”,推动“大提升、大跨越、大发展”,努力打造成为一所“人才培养全国一流、社会服务成效显著、两岸交流合作典范”的高职院校。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源于1906年创办的福州青年会书院,2003年2月由福建电子工业学校、福建工程学校、福建省商业学校等3所国家级重点中专合并升格成立,已有一百多年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培养了近8万名毕业生,校友遍布海内外,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唐仲璋、郑作新,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校名誉校长陈良惠等知名校友。 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福建省省会福州市,现有龙腰、杜园、首山三个校区,以及正在全面建设的、占地1100亩的平潭新校区。现有教职工504人,其中专任教师298人、高级职称119人、硕士以上学历195人,“双师型”教师203人。目前,有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名全国优秀教师、7名福建省优秀教师、7名省级教学名师、8个省级教学团队、9名省级专业带头人、4名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4名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人选,还有近100人次在各级行指委及协会、学会任职。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冰山”模型人才培养理念,创建“知识、技能、素质”三位并重人才培养模式,还率先开展“实务专题制作”研究与实施,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目前共有全日制在校生7773人、成人教育学生5000多人,近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并100%取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截至2018年6月,我校学生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上共有3300多人次获奖,其中,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6项、二等奖33项、三等奖43项;连续十一年蝉联福建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团体总分一等奖;在“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高职)”中,名列全国第4名、福建省第1名。在福建省第十三、十四、十五届大学生运动会上,分别荣获高职高专组团体总分第二、第一和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学校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与美国通用电气(GE)、中国联通、阿里巴巴、富士康、神州数码、永辉集团、新大陆集团等国际、国内知名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合作企业总数达200多家。校企共同建设、完善并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群,建有校内实训基地31个、校外实训基地285个,其中,有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8个省级实训基地、1个省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和6个省级技能竞赛基地,还通过富士康机器人定向班、阿里巴巴特色班、中辉订单班等培养订单人才2388人。全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12000万元。 学校现设有计算机工程系、机械工程系、自动化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商贸管理系、海峡旅游学院、数字创意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教学部等教学单位、43个专业。其中,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和央财支持专业5个,教育部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和全国示范专业2个,省级重点建设和示范(精品)专业12个。现有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2门,省级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省级创新创业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43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2门、微课程108门,还荣获1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教师荣获全国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学校坚持创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牵头成立福建省信息产业教育集团、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理事会、福建省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等。2016年以来,获得教育部工业机器人领域职业教育合作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点、国家首批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等11个国家级项目;承担了省卓越技师、现代学徒制、“二元制”和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等25个省级改革试点项目;与北京新大陆时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全国首个泛物联网领域混合所有制学院——福建信息新大陆学院;牵头成立平潭综合实验区职业院校联盟,积极探索对平潭职业中专学校的全面托管;与平潭综合实验区联合打造“平潭数字创意学院”;与台北海洋科技大学联合建设“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海峡旅游学院”;与宁夏工业职业学院开展闽宁院校合作帮扶共建。 学校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开展了大量的院校教育技术交流、学术科研交流、人员培训、学历提升、技术服务和技能鉴定工作。近年来,年开展社会培训15000多人次、职业技能鉴定7000多人次;与行业企业共建5个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其中1个省级项目),为社会提供专业技术开发、技术咨询与服务项目年均30多个,创造效益年均近300万元。近年来,有216个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通过验收、71个项目参展“6.18”、拥有67项授权专利成果。截至2018年6月,教职工公开发表了1843篇学术论文(中国知网数据)。 学校致力打造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先行校,与台湾地区高校、企业在职业教育上开展深度交流合作,注重项目推进、双向交流、融合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2007年以来,承办首届海峡两岸职业院校校长论坛、第四届海峡两岸应用技术类大学校长论坛等多个论坛;协助成立和维护建设省“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中心”;与20所台湾技职院校建立“姊妹校”关系,并与其中5所联合开展闽台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与台北海洋科技大学紧密合作,联合平潭政府部门、平潭职专等打造海峡旅游学院;聘请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到校开展双师专业英文教学改革,并引入全球学习与测评发展中心(GLAD)的两个考试认证中心项目。聘请了24名台湾客座教授和3名全职教师,共有187人次教职工和225名学生赴台交流学习,举办了5期台湾“姊妹校”师生游学团来校交流访学。台湾地区来校交流人员仅2017年就达115人,2018年上半年以来,已接待了147名台湾师生,其中“首来族”学生81名。 学校不断拓宽合作办学视野,引进英国伦敦工商会考试局LCCI国际职业认证课程与考试项目,现已有100多名师生取得LCCI国际证照;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签订了校际合作交流协议,在开展“3+2”本科合作办学模式、学分互认、教师互访、项目合作、学生赴美夏令营和短期研习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启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办学项目,学校成为“中印商务中心”主要成员,并接待印尼驻华大使苏更·拉哈尔佐来访,达成闽印尼开展职教合作共识;与马耳他国立旅游学院联合开展旅游类人才培养、平潭国际旅游岛产业技术服务等内容达成合作意向;与韩国全南科学大学校、韩国南部大学校签订校际合作协议,开展电子竞技专业领域合作与人才培养;与泰国清莱职业学院在学生双向交流、教师能力提升、留学生教育和语言教学等方面开展合作;与马来西亚大学、沙巴大学开展交流合作;联合新加坡淡马锡基金承办福建省职业教育专项能力提升新加坡项目,早期还与新加坡工艺教育局合作开展NITEC证书培训班,等等,取得了国际交流合作的良好成效。 ●荣誉表彰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机电工程系) 教育部“2010-2011年度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教育部2011年全国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优秀奖 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2017)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2017) 福建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福建省五四红旗团委(2017) 福建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电子工程系) 福建省师德先进集体(机电工程系、电子工程系) 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福建省安全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二级达标校 福建省平安校园等级创建4A级学校 福建省第十二届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第二批福建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标准化建设达标单位(2017) ●社会声誉 全国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 全国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全国三维CAD教育培训基地 全国服务外包职业能力考试项目认定测评中心 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首批牵头单位(2016) 教育部职业教育领域合作项目“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中心”(2016) 教育部高教司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16); 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点(2016) 全国第三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2017) 国家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2017) 机械行指委第二批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服务区域经济的数字化智能化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7); 两岸数字创意开放实验室(2017)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度“万名旅游英才计划”1项“双师型”教师培养项目、2项实践服务型英才培养项目(2018) 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福建省软件人才重点培训基地 福建省信息技术人才重要培养基地 福建省先进制造业软件公共服务平台 福建省光电器件集成福建省高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 福建省模具数控技术服务中心 福建省高职院校闽台合作电子信息类师资培训基地 福建省中职学校计算机、动漫师资培训基地 福建省物联网产业公共实训基地 福建省航空装备及其光电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017) 福建省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项目(2017) 福州市数控行业创新平台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常务理事单位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创新联盟主席团成员单位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研究会主任单位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院校技能竞赛工作委员会理事单位 中国电子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常务理事单位 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院校思政教育分会理事单位 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物联网产教联盟(职教集团)副理事长单位 中国模具工业协会全国职业院校模具专业联席会议常务副主任委员单位 全国职业院校模具教学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单位 中国电子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理事长单位 全国职业教育新媒体专业联盟第一届常务理事单位(2017)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虚拟现实教育联盟会员单位(2017) 福建省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单位 福建省信息产业商会副会长单位 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单位 福建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理事长单位 福建省电子信息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单位 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科技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福建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 福建省模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 福建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理事单位 “海上丝绸之路”职业教育国际化联盟副理事长单位(2018) (备注:稿件时间2018年7月)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公办名校,声誉卓著。我院地处长沙市望城区,毗邻石长铁路、岳临高速、绕城高速、黄桥大道、长株潭轨道交通枢纽和长沙高铁西站、地铁4号线,经雷锋大道、金星大道直达长沙市核心区,位置优越,交通便捷,风景优美,环境宜人。我院创建于1975年,1991年整体从怀化搬迁到长沙,1999年和电子职工大学合并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是长沙市政府直属的公办高职院校,是湖南省首批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我院以“服务国家战略,培养技术英才”为办学使命,以打造“信息技术应用先锋,智能制造人才培育基地”为行为导向,为信息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信息类技能型专门人才。是湖南信息产业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湖南省3D数字化技术制造战略联盟牵头单位,湖南省电子学会、湖南省无线电学会和湖南省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推广学会的理事长单位。被誉为湖南信息技术人才的“黄埔军校”和“信息湘军” 。特色立校,名师荟萃。我院现设有七院三部的教学架构,开设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软件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等31个专业,以信息技术应用与服务为主线构建了机器人技术应用、智能制造技术应用、移动互联技术应用、电商技术与服务等五大特色专业群。现有应用电子技术、软件技术2个省级教学团队和智能机器人市级教学团队。拥有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2个,教育部骨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群2个,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精品专业5个,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门。现有在校学生1万余人,教职员工522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18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以上教师336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学科带头人4人,省级骨干教师13人,中国国内访问学者38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产教融合,就业导向。现有各类各级实习实训基地148个,校外实训基地79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习实训基地1个、教育部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1个、教育部双师性实习实训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训基地1个、省级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2个、省级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1个、省级及以上教师培训基地25个。学院与华为科技、中兴通讯、联想集团、中联重科、威胜电子、宏梦卡通、华曙高科、等国内知名企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深度校企合作。同时积极为湖南省中小企业人才开展智能机器人技术、云计算技术与大数据技术、3D类数字化制造技术、电商技术与服务等合作开发、技术推广60余项;已建成“湖南省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创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4个,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及13个创新创业项目开发室。实施“三年不断线,分层递进学”的创新创业全程化教育机制。学院开设专业对接长沙市22条产业链,近几年在省内就业率达65%以上。学院近三年就业率分别为91.39%,89.91%,88.12%。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学院开设了《诵读与写作》《茶艺与茶文化》《剪纸》《书法》等传统文化课程,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办了尔雅通识系列课,搭建网络学习平台,拓宽学生视野;实施习惯养成为核心的“四项考核”制度以及“无人监考”的诚信考试和“无纸化考试”,引导学生健康成才;奉行“家国共担、手脑并用”的校训。形成了“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入学教育” “离校前的一堂课——毕业典礼” “湘信盛典——年度颁奖” “雷锋精神育人” “雷锋爱乐艺术团” “雷锋家乡志愿者联盟”等校园文化品牌,以及30余个各有特色的校园社团组织,学校定期出版发行《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和《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报》。我院每年向社会公开发布《专业人才培养年度质量报告》《大学生创新创业年度报告》以及《雷锋精神育人年度报告》。《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推介我院办学育人经验。 校训——家国共担、手脑并用校风——尊师尚技、止于至善教风——爱生爱校、言传身教学风——学以致用、学做合一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长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长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是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纳入国家统招计划内招生,具有独立颁发毕业证书资格的普通高校。学院以信息技术为主,工、管、经综合发展,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工作得到了吉林省教育厅和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分别于2010年9月、2015年9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1年顺利通过了吉林省教育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 学院坐落于北国春城—长春,校园面积471755平方米,建筑面积180773.7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874.08万元。 学院下设六系三院二部:计算机系、经济管理系、通信工程系、汽车工程系、建筑工程系、机电工程系、中兴通讯NC学院、航空学院、数字传媒学院、基础教学部、五年高职教学部。 学院开设了34个招生专业,涉及16个专业门类,面向全国4省、区招生,生源质量逐年提高,新生报到率每年都在90%以上。现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7916人。 学院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特色求发展,以能力赢市场的办学理念,形成面向信息科技、面向高新企业输送人才的办学特色。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多年努力,形成校企联合培养,实现订单人才输送新模式。学院现已成为一所多学科发展,具有优良办学条件和鲜明办学特色的普通高等院校。学院被长春市委宣传部、长春市高校工委连续六年授予“长春高校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连续十年授予“长春高校文明杯竞赛优秀学生管理集体”,并先后荣获“中国民办高校就业示范100强”、“吉林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开源软件开发与应用能力测评试点单位”等称号。
长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2021-02-01
山西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1 22 23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