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基于声波的锅炉温度场测量系统
基于声波在特定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温度间成单值函数关系的原理,设计开发了基于电声源的锅炉温度场测量系统,并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系统结构简单,维护方便,可以实时测量和显示锅炉内部三维温度场,便于运行人员据此及时判断炉内燃烧状况,并进行相应调整,实现燃烧优化;同时有利于防止火焰中心偏斜,减少事故发生。该系统经大量理论研究和现场试验,目前已实现成功运行。
东南大学 2021-04-13
量子相干控制超分辨荧光宽场显微成像
传统的光学显微系统受到阿贝衍射极限原理的限制,无法分辨尺度小于~200nm的事物,为了突破衍射极限,超分辨荧光显微技术应运而生,在生物成像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根据成像采集过程,超分辨方法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单分子定位显微方法(SMLM),通过荧光分子的光开关特性,孤立每个发光分子进行单独定位。此类方法具有不受衍射极限限制的特点,可以得到10-40nm的超高分辨率,但由于分子激活漂白的循环步骤使得采集速度和成像时间较慢。另一种是如结构光照明等宽场成像的超分辨显微技术,可以通过获得相邻区域/荧光分子间一定程度的响应差异来实现分辨率的提升。宽场成像的方法具有较高的时间采集效率,但由于同时激发视野内的全部分子,使得其分辨能力往往在100nm以上。目前还缺乏一种方法在理论上可以有效的兼顾宽场成像的时间采集效率和单分子定位方法的空间分辨率,因此亟需提出一种基于宽场成像对荧光分子高效调制的技术方案。 超分辨方法其本质都是通过识别单个荧光分子的独立的发射特性获得该分子的空间定位。如果可以对宽场成像中衍射极限以内各个发光分子荧光发射差异实现主动控制,则有可能获得更好的超分辨显微结果。近期,物理学院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极端光学研究团队提出了基于量子相干控制原理主动调制分子荧光发射而获得超分辨荧光显微的方法(SNAC),在宽场成像下实现了分辨率的提升。课题组在ZnCdS量子点体系下获得衍射极限范围内各个量子点的差异化激发。通过设计多个整形脉冲,单个ZnCdS量子点的荧光差异性会得到增强。课题组通过周期性改变整形脉冲和傅立叶增强提取荧光响应的差异。同时,主动控制的图像采集方案可以有效的抑制系统中不随调制周期变化的泊松随机噪声和CMOS工艺导致的固定噪声,极大的提升了信噪比。接着,利用独立开发的混合周期(Combination-FFT)和多高斯拟合定位算法获得最终的超分辨重建结果。研究模拟了邻近双点荧光发射的超分辨定位,其结果可以很好的分辨出低至50nm的相邻荧光分子。对于密集标记的线性结构,SNAC的分辨能力同样有显著性的提高,获得了30nm左右的径向定位精度。在量子点标记的COS7细胞样品的维管结构区域清晰的观测到了维管的平行取向和姿态排布以及纤维交叉区域的95.3nm的邻近双峰,显示出了比已有多种宽场超分辨方法更好的重建结果。这个研究将脉冲整形作为新的控制维度引入荧光超分辨,并将宽场超分辨成像技术的分辨率提升到了与单分子定位方法接近的50nm的水平。
北京大学 2021-04-11
锅炉炉膛温度场声学可视化技术
成果介绍 成果名称:锅炉炉膛温度场声学可视化技术 成果参与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成果完成人:沈国清 炉内温度场的分布是反映燃烧过程的重要参数,直接影响到锅炉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炉膛温度作为反应炉膛内部燃烧情况最直接、最及时、最重要的参数,是燃煤锅炉安全高效环保运行最主要的控制参数,是垃圾焚烧炉二噁英排放最主要的控制手段,是SNCR优化最直接的运行依据,是钢铁、冶炼等工艺环节提高成品率最关键的控制参数。 由于炉膛处于高温、高尘、超大空间、湍流等复杂恶劣的测量环境,接触式测量技术不断出现结焦、温度漂移、短时间内烧毁等问题,更换频繁、维护工作量大。常规接触式测量技术难以在炉膛高温测量上持久应用,以致炉膛温度测量难以实现连续准确实时监测,燃烧调整赖以依靠的炉膛温度参数处于“缺失”状态,炉膛燃烧成为了运行调整的“黑匣子”。现有的垃圾焚烧炉脱硝普遍采用SNCR脱硝工艺,没有精确的温度窗口检测手段,喷氨调节无温度场分布数据依据,脱硝效率低,氨逃逸量高。 温度场声学可视化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式测量方法,对测量环境要求不苛刻,能直观、及时的反应炉内温度场分布,实现炉内高温、多尘、湍流等恶劣环境下的实时在线测量,也可以为喷氨调整提供最直接的温度窗数据,提高脱硝效率,减少氨逃逸量。 创新点 能够给出实时的二维温度场信息,包括区域温度图、等温线图和三维温度立体图,运行稳定可靠。便于运行人员及时判断温度分布和火焰中心是否偏移,防止水冷壁局部过热超温。通过使用该技术,为机组的燃烧优化调整提供了参考,降低煤耗,节省燃料成本;延长面命,节省换管费用;减少锅炉NOx排放,节省脱硝成本。 市场前景 自主研发的声学测温系统性能价格比优于国外同类系统。系统价格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一半,系统的测量精度、温度场分辨率、稳定性等性能指标均优于采用国外产品和技术。在系统软硬件升级、备品备件供应、售后服务与人员培训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与市场竞争力。 应用案例 获奖情况
华北电力大学 2023-07-13
中远红外波段光场局域化和剪裁
提出采用规则几何纳米结构和掺杂来实现光场在纳米尺度上的精确局域化和调控,实现了单层石墨烯规则几何纳米结构剪裁中红外电磁场在单原子二维平面的局域分布、波长与强度调控。通过构建单层石墨烯规则几何纳米结构,利用边界对表面等离激元波的反射,形成多重干涉效应,实现了对10.7 μm入射波的光场局域化,并且通过纳米结构的几何形状调控其空间分布,结果以封面文章发表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2017, 6, e17057上。另外,通过对单层石墨烯进行硝酸根化学掺杂,实现了单层石墨烯表面等离激元强度提高了约2倍、波长由150 nm提高到了280 nm还发现了二维层状范德华α-MoO3晶体的中红外双曲声子极化激元效应,将声子极化激元体系推广至半导体。二维层状α-MoO3晶体具有丰富的光学声子模式,该研究揭示了它们能够与中红外电磁场进行有效地耦合激发声子极化激元,从而实现二维平面上高度的电磁场局域。另外,该研究利用α-MoO3晶体较大的层间间距,通过金属离子插层的方法,实现了对其声子极化激元的传播调制以及“关闭”
中山大学 2021-04-13
用于燃料电池的复合石墨流场板
成果与项目的背景及主要用途: 流场板(双极板)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的重要部件。目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广泛采用的流场板(双极板)主要有机加工硬质石墨板、机加工金属板和注塑碳-塑复合材料双极板三种类型。这三类流场板各有显著的优点,但是各自的缺点也较突出。为实现燃料电池商品化,需要更低成本和更适应批量化生产的流场板。为此,我们开发了基于天然鳞片石墨材料和模压成型工艺的复合石墨流场板技术。经过努力研究,现在形成的技术可以大幅度降低流场板的材料成本和加工成本,实现高生产率,同时使导电率(>10S/cm)、氢气透过系数(<1×10-4 cm3 /s.cm2)、热传导系数(>20W/m.K)以及抗压强度(>10MPa)等指标均满足双极板材料性能的要求。复合石墨流场板的主要用途是作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双极板。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 技术原理: 复合石墨流场板主要由天然鳞片石墨和聚合物组成。天然鳞片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且化学稳定性好,耐腐蚀,从而保证复合流场板具有良好的导电及导热性能。聚合物的添加可以提高复合流场板的强度,并且使复合板阻气性能得到改善,以实现双极板分隔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功能和满足燃料电池堆对双极板机械性能的要求。 工艺流程:配料→装料→升温→模压→降温→脱模→成品 技术水平及专利与获奖情况: 目前已开发和制备出工作面积为 100mm×100mm 的流场板。并可根据需要加工具有不同尺寸和流场形式的流场板。 应用前景分析及效益预测: 随着能源的消耗持续增长,能源短缺问题日益凸现。燃料电池的发展必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是目前应用前景最广且发展最快的一类燃料电池。随着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发展和普遍应用,复合石墨流场板因价格低和适应批量生产的优势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经济竞争力。 应用领域: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及其它电化学反应器。 合作方式及条件:面议
天津大学 2021-04-11
大尺度 PIV 气流速度场测试装置
PIV粒子图像测速技术一般用于小尺度流场测定,研究团队研发了大尺度PIV气流速度测试装置,利用电导轨对PIV片光源和相机实现精确定位,实现室内测量无人化操作,对室内空间流场关键区域精细测量和全场流动拼接技术,将测定范围扩大至1.2m×2.2m。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第62届高博会“营火新话局” 全新升级 七场校企独家私房课酣畅来袭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推动教育装备现代化,服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经教育部批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决定于2024年11月15-17日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第62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4-11-06
基于声发射原理的原岩应 基于声发射原理的原岩应 力 测 量 方法 和 测试装置
本技术基于声发射原理进行原岩应力测试的一种方法。声发射发又称凯塞效应法,是岩石材料的凯塞效应来测量岩体原岩应力的一种方法。材料在受到外载荷作用时,期内部储存的应变能快速释放产生弹性波并发生声响的现象。1950 年,德国学者凯塞发现,受单向拉伸作用的材料在应力未达到材料的最大先期应力时,不会出现明显的声发射现象,但应力达到或者超过历史上所受的最大值之后,声发射率明显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凯塞效应。从很少产生声发射到大量产生声发射的转折点就是凯塞效应点,凯塞效应点的应力即为材料在历史上受到的最大应力。后来,古德曼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通过实验验证了材料具有凯塞效应,从而为应用这一技术测定岩石应力奠定了基础,根据凯塞效应,如果从原岩中取回定向岩芯制成岩石试件,通过对加工好的取自不同方向的岩石试件进行加载声发射实验,并测定凯塞效应点,即可找出每个岩石试件先前受到的最大应力值,进而可以求出取样点的三维应力状态。目前进行原岩应力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两大类,直接测量方法包括扁千斤顶法、水压致裂法等,间接测量方法主要有应力解除法等,这些方法中一般需要进行大量的钻孔、装配测试传感器和测定等工程工序,工程量大,如果在地下空间进行原岩应力测试,空间相对狭小,施工不方便,也不易实现大规模、大区域内的原岩应力测量。 本技术进行原岩应力测量和现在所有方法相比,地下空间进行测量时,只需在测量地点进行一次水平取芯便能完成现场工作,方法简单,余下少量的测量和计算工作均在实验室内完成,加快了原岩应力测量的工序进行,减少了在地下空间的工作时间,大大减少了测量费用,特别适合大面积多点区域内的原理应力测量,而且比较其它原岩应力的测量方法,成功率明显提高,使得测量工作更易控制和操作,因此本技术是原岩应力测量中一种施工方便、工期缩短、成功率高的原岩应力测量方法。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3
北京大学透射电镜直接电子成像系统公开招标公告
透射电镜直接电子成像系统 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华采招标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国投财富广场6号楼1601室)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2年06月22日 14点0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北京大学 2022-05-31
借助原位环境电镜揭示金属催化剂真实活性表面的研究成果
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谷猛团队联合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上海高等研究院等,巧妙借助原位环境电镜,在真实反应条件下直接观测到NiAu双金属催化剂在二氧化碳加氢反应中的动态过程,揭示了该催化剂在反应中的真实活性表面,为认识催化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该研究发表在《自然-催化》(Nature Catalysis )上。材料系科研助理韩韶波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谷猛为文章共同通讯作者.实验表明,在反应气氛和温度下,内核Ni原子会逐渐迁移至表面,与Au合金化;在降温停止反应时,表面Ni迁移回核心部分,重新形成Ni@Au壳型结构。原位红外和原位X射线吸收谱的结果也从宏观角度证实了上述观测结果。团队结合理论计算,提出了新的催化机理。该研究揭示了催化剂真实活性表面,展示了原位电镜在研究构效关系中的重要性,并且为研究金属催化提供启示。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 10 11
  • ...
  • 32 3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