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城乡生活垃圾分类体系构建及关键技术推广应用
本项目围绕垃圾分类模式/方法及评价模型建立、农村易腐垃圾堆肥新技术开发、垃圾分类信息化技术及智能装备研发等进行关键技术研究,并集成团队研究成果研编了垃圾分类系列标准,构建了我国城乡垃圾分类体系并推广应用。 1、创建了垃圾分类新模式、方法和技术。基于社会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垃圾分类“双轨策略”理论,建立了生活垃圾分类“2+n”模式和农村生活垃圾“五类三段”分类模式;创建了垃圾分类的物元分析模型、投放方案灰色聚类比选模型及分类效果F-measure评价模型;结合农村易腐垃圾就近处理需求,研发了引风式静态堆肥技术和重力翻板式间歇动态堆肥技术及装备,在福建省明溪县胡坊镇和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进行了工程示范。实施垃圾分类制度对垃圾混合收运处理模式产生显著影响,垃圾分类后热值增加,每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量上升约3%;与混合垃圾填埋相比,CO₂减排量接近80%。 图1 两型农村小型易腐垃圾(厨余垃圾)就地协同堆肥处理设施(左图为静态堆肥设施,右图为间歇动态堆肥装置) 2、研发了垃圾分类信息化技术及智能装备。将传统垃圾收运技术与信息化新技术相结合,研发了分类信息化管理平台,发明了具备溢满报警、感应开门、自动称重和容量监测等多功能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和溢满报警、快速升降的太阳能地埋式垃圾收集箱等系列智能装备,提高了分类系统效率与效能,在全国数以千计的县(区)街道广泛应用。应用案例垃圾无害化率100%,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100%、厨余垃圾投放准确率88%。 图2 智能化垃圾分类投放/收运设施(左图为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右图为太阳能地埋式垃圾收集箱) 3、构建了城乡垃圾分类标准新体系。研编系列垃圾分类标准,就分类工作全范围、全过程提出了设施建设、设备配备、运行操作等全要素的规定与要求,是规范分类工作的基本依据;首次将农村垃圾堆肥原料和产品含水率上限值分别由60%、30%提升至65%、45%,增强了堆肥技术标准的适用性,扩展了堆肥技术的适用性;研编大件/园林/装修/餐厨/果蔬等垃圾分类系列标准,填补新兴垃圾标准体系空白,指导各行各业垃圾分类工作规范化进行。 图3 已发布实施的垃圾分类与收运处理标准(共计21项标准) 针对源头垃圾分类投放社会化特征明显、组织实施难度大和分类收运环节涉及原有收运系统向分类系统过渡的实际困难,研编、建立了的垃圾分类标准体系,正式发布实施国家团体标准21项,在编18项。在垃圾投放操作、设备运维、作业人员安全生产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保证了垃圾分类投放及收运过程的规范化和安全性;在数以千计的县区、街道、社区指导垃圾分类的稳步施行。 【技术优势】 1. 创建垃圾分类新模式、方法和技术,引领分类技术水平跨越式提升:率先提出垃圾分类“双轨策略”,实现垃圾社会化分类稳步推进和专业化分类技术水平跨越式提升;提出垃圾分类“2+n”模式,创建兼顾效率与可操作性的垃圾分类投放模型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农村生活垃圾“五类三段”模式,解决农村垃圾分类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农村易腐垃圾就地协同堆肥处理,提高资源化、无害化水平。 2. 研发分类信息化技术及智能装备,实现安全、环保、精准、高效分类。开发垃圾分类全流程智慧运营、管理、监管平台,提高分类系统效率与效能;研发智能化垃圾分类收运设施装备,改善作业条件、提高工作效率;推广应用信息化技术及智能装备,加速推进分类制度施行。 3. 构建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标准体系,为全国范围内规范化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依据。研编分类投放系列标准,规范/细化垃圾源头分类投放和收运操作要求;研编农村垃圾分类系列标准,提升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水平;研编大件/园林/装修/餐厨/果蔬等垃圾分类系列标准,填补新兴垃圾标准体系空白。
华中科技大学 2023-05-08
城乡生活垃圾分类体系构建及关键技术推广应用
本项目围绕垃圾分类模式/方法及评价模型建立、农村易腐垃圾堆肥新技术开发、垃圾分类信息化技术及智能装备研发等进行关键技术研究,并集成团队研究成果研编了垃圾分类系列标准,构建了我国城乡垃圾分类体系并推广应用。 1、创建了垃圾分类新模式、方法和技术。基于社会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垃圾分类“双轨策略”理论,建立了生活垃圾分类“2+n”模式和农村生活垃圾“五类三段”分类模式;创建了垃圾分类的物元分析模型、投放方案灰色聚类比选模型及分类效果F-measure评价模型;结合农村易腐垃圾就近处理需求,研发了引风式静态堆肥技术和重力翻板式间歇动态堆肥技术及装备,在福建省明溪县胡坊镇和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进行了工程示范。实施垃圾分类制度对垃圾混合收运处理模式产生显著影响,垃圾分类后热值增加,每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量上升约3%;与混合垃圾填埋相比,CO₂减排量接近80%。 图1 两型农村小型易腐垃圾(厨余垃圾)就地协同堆肥处理设施(左图为静态堆肥设施,右图为间歇动态堆肥装置) 2、研发了垃圾分类信息化技术及智能装备。将传统垃圾收运技术与信息化新技术相结合,研发了分类信息化管理平台,发明了具备溢满报警、感应开门、自动称重和容量监测等多功能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和溢满报警、快速升降的太阳能地埋式垃圾收集箱等系列智能装备,提高了分类系统效率与效能,在全国数以千计的县(区)街道广泛应用。应用案例垃圾无害化率100%,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100%、厨余垃圾投放准确率88%。 图2 智能化垃圾分类投放/收运设施(左图为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右图为太阳能地埋式垃圾收集箱) 3、构建了城乡垃圾分类标准新体系。研编系列垃圾分类标准,就分类工作全范围、全过程提出了设施建设、设备配备、运行操作等全要素的规定与要求,是规范分类工作的基本依据;首次将农村垃圾堆肥原料和产品含水率上限值分别由60%、30%提升至65%、45%,增强了堆肥技术标准的适用性,扩展了堆肥技术的适用性;研编大件/园林/装修/餐厨/果蔬等垃圾分类系列标准,填补新兴垃圾标准体系空白,指导各行各业垃圾分类工作规范化进行。 图3 已发布实施的垃圾分类与收运处理标准(共计21项标准) 针对源头垃圾分类投放社会化特征明显、组织实施难度大和分类收运环节涉及原有收运系统向分类系统过渡的实际困难,研编、建立了的垃圾分类标准体系,正式发布实施国家团体标准21项,在编18项。在垃圾投放操作、设备运维、作业人员安全生产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保证了垃圾分类投放及收运过程的规范化和安全性;在数以千计的县区、街道、社区指导垃圾分类的稳步施行。 【技术优势】 1. 创建垃圾分类新模式、方法和技术,引领分类技术水平跨越式提升:率先提出垃圾分类“双轨策略”,实现垃圾社会化分类稳步推进和专业化分类技术水平跨越式提升;提出垃圾分类“2+n”模式,创建兼顾效率与可操作性的垃圾分类投放模型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农村生活垃圾“五类三段”模式,解决农村垃圾分类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农村易腐垃圾就地协同堆肥处理,提高资源化、无害化水平。 2. 研发分类信息化技术及智能装备,实现安全、环保、精准、高效分类。开发垃圾分类全流程智慧运营、管理、监管平台,提高分类系统效率与效能;研发智能化垃圾分类收运设施装备,改善作业条件、提高工作效率;推广应用信息化技术及智能装备,加速推进分类制度施行。 3. 构建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标准体系,为全国范围内规范化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依据。研编分类投放系列标准,规范/细化垃圾源头分类投放和收运操作要求;研编农村垃圾分类系列标准,提升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水平;研编大件/园林/装修/餐厨/果蔬等垃圾分类系列标准,填补新兴垃圾标准体系空白。 【技术指标】 分类信息化技术及成套智能装备已应用在湖北省、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等地数百个垃圾分类项目中,提高了垃圾分类处理的整体水平,应用案例垃圾无害化率100%,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100%、厨余垃圾投放准确率88%(详见下图)。 表1 国内外煤质、煤流检测技术指标对比 结合农村条件及堆肥产品应用市场特征,首次将农村垃圾堆肥原料和产品含水率上限值分别由60%、30%提升至65%、45%,增强了好氧堆肥技术的适用性(详见下图)。 【资质荣誉】 2021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华中科技大学 2023-07-19
一种垃圾箱和基于网络平台的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及方法
其他成果/n一种垃圾箱,包括箱体和盖体,所述箱体内设有垃圾投放仓和位于所述垃圾投放仓下端的与其连通的多个垃圾分类存储箱,所述垃圾投放仓内设有红外线扫描纠错器,所述垃圾投放仓的上端设有自动开合门,所述盖体上设有与垃圾投放仓位置相对应的自动开合门,所述垃圾投放仓下端通过自动投放门与所述多个垃圾分类存储箱相连通,所述盖体上设有云计算反馈激励模块和位于所述自动开合门上方的垃圾分类扫描器。本发明一种垃圾箱是基于网络平台的并具有自动扫描智能分类的功能,云计算反馈模块与物业系统和市政中心系统连接,为物业和市政中心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1-12
生活垃圾热解气化处置
在中国北方地区,由于缺水原因,火电机组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许多新建电厂由于用水指标紧缺,往往不得不采用投资大、运行成本高、脱硫效率较低的干法脱硫系统。一台600MW机组干法脱硫系统初投资就达7-8亿元,而脱硫效率很高的湿法脱硫系统只需1.2-1.5亿元。所以,研究大幅度减少湿法脱硫系统耗水,非常必要,具有巨大的应用背景。 烟气通过脱硫塔一般为饱和状态,将带走大量水分。对于湿法脱硫系统,由饱和烟气带到大气中的水量占整个系统耗水量的90%以上。降低脱硫后的烟气温度,饱和湿烟气将发生冷凝,可以回收大量水分,大幅度减少系统耗水,甚至实现湿法脱硫零补水。但由于脱硫塔出口烟温一般为50℃左右,存在低温腐蚀问题,同时对冷凝换热器结构及传热系数,凝结水回收效率,低品位热量回收利用方式等问题还缺少系统的研究,因此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在大型燃煤机组上成熟运用此项技术的先例。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在近几年的课题中,探索了从燃煤电厂烟气中回收水分的可能性,并取得了详细的试验数据,可为本课题的工业示范应用提供支持。 本课题将通过实验研究脱硫塔出口烟气水分及热量回收过程的影响因素及规律,并对工业实施方案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为湿法脱硫系统节水工程提供理论与实验基础。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1
等离子体处理危险废物技术、废气技术
利用大功率等离子体处理危险有害的废弃物和一般的焚烧方式大不一样,等离子体火炬的中心温度可高达摄氏2~3万度,火炬边缘温度也可达到3千度左右。当高温高压的等离子体去冲击被处理的对象时,被处理物的分子、原子将会重新组合而生成新的物质,从而使有害物质变为无害物质,甚至能变为可再利用的资源。
科利尔(青岛)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2023-03-03
高盐废水资源化处理技术
化工、制药、农药等行业排放的高盐废水是最难处理的一类工业废水,目前国内大多数企 业仍采用稀释生化法处理此类废水,只有少数企业采用蒸发脱盐。稀释生化不仅要消耗大量的 淡水资源,而且还增加废水的排放体积,不符合国家的污染减排政策。而蒸发脱盐不仅设备投 资高,而且运行成本也很高,且蒸发析出的盐往往会带有一些有机污染物,不能作为一般的工 业盐使用,甚至可能还要视为危险固体废物,必须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置,费用非 常高。为了彻底解决高盐废水处理问题,本项目研究开发了高盐废水的资源化技术,即首先通 过催化氧化技术去除高盐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然后将处理过的高盐废水用作氯碱厂生产氯气 和烧碱的原料,即实现了氯化钠的资源化利用。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
造纸、化工、石化、纺织等行业用水量大,在水资源越来越紧张的当下,控制这些行业的 用水是大势所趋,这些行业进行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是降低水耗的关键。最近几年,华东理工 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针对不同行业废水的特点,研究开发了一些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如 催化氧化技术、催化氧化-曝气生物滤池组合技术、催化氧化-生物活性炭技术、催化还原-生物 组合技术、双膜工艺等。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超导磁分离污水处理技术
本发明提供一种超导磁分离废水处理装置,包括磁种和絮凝剂投放器、混合器和超导磁分离器;所述磁种和絮凝剂投放器用于向混合器投放磁种和絮凝剂;所述混合器接有入水管,用于将所述磁种和絮凝剂与废水充分混合;所述磁分离器的一端与所述混合器通过管道连接,另一端接出水管,所述磁分离器中具有铁素体不锈钢材料制作的过滤装置。本发明预先加入磁种,使本身无磁性的有害物质与磁种充分结合,从而实现超导磁分离净化废水,因此能够广泛应用于工业和生活废水处理。同时,本发明成本低、效率高、耗电量小、可实现无人值守自动运行。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1-04-10
小城镇高效污泥处理集成技术
研发了小城镇城市污泥消化处理的 集成技术。主要包含两类集成技术,即内循环污泥浓缩消化(ICSTD)和两相 一体式污泥浓缩化反应器(TISTD) ICSTD反应器提出了污泥浓缩消化一体化的新工艺,实现了污泥在浓缩过 程中消化,在消化过程中浓缩,且浓缩功能与消化功能相互促进,是污泥浓缩 与污泥厌氧消化领域的一个突破。ICSTD反应器启动时间快。高负荷启动时, 35天启动完成,比普通厌氧消化反应器提前了至少10天。ICSTD反应器的消 化效果良好,具有较好的浓缩效果。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温度对ICSTD 反应器的影响较大。通过试验研究表明,在中温条件污泥的厌氧消化效果明显 好于在常温条件下,中温下有机物去除率在54. 1%〜86. 3%,常温下有机物去除 率在36. 5%〜72. 8%。TISTD反应器外反应室一定的推流形态的存在有利于降低出水的SS值,确 保外反应室的浓缩效果;内反应室的完全混合流形态有利于厌氧菌群与剩余污泥 基质的接触,强化了传质过程,提高了反应器的处理效能。在中温条件(33~37。0 下,反应器运行状况良好,在最优投配率30%的时候,即水力停留时间为3. 33 天时,当进泥含水率在99. 43^99. 69%之间,进泥VS/TS在0. 62~0. 77之间,排 泥含水率在89. 52%~93. 51%之间,排泥VS/TS在0. 21~0. 28范围,排水SS在 0. 15~0.6g/L之间。其浓缩效果、消化效果优于普通浓缩池、消化池。TISTD反 应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产酸相和产甲烷相的分级;生物相检测结果表明,运行 起来后反应器内厌氧生物种类繁多,内反应室形态上类似产甲烷丝菌和甲烷八叠 球菌的厌氧菌较多。因此,消化效果良好,经济效益显著。
重庆大学 2021-04-11
蚯蚓生物滤池污水污泥同步处理技术
作为一种生态型的生活污水处理方法,蚯蚓生物滤池具有处理成本低廉、运行管理 简便、占地面积小及污水污泥同步资源化的技术特点。处理好的污水完全达到国家《城 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相应标准,可直接用于灌溉农田;产 生的蚓粪污泥可作为有机肥还田。该技术资源化程度高、二次污染低、管理要求低、工 程造价及运行费用低、占地面积低,操作管理简便,无异味,无噪音,十分符合农村日 常管理。 
同济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 8 9
  • ...
  • 721 72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