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交通吸音材料
 我院自主研发的新型无机基复合吸音材料具有吸声隔声性能好,抗强气流冲击,耐侯,防水,防火,环保,美观,施工、安装、维护方便等特点,性能与国外的相当,价格只有进口价的1/5。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交通产业
国投交通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投交通)是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对港口、铁路、油气管道等综合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控股、参股经营的投资控股型公司。 截止2019年末,国投交通注册资本金20亿元人民币,合并总资产375亿元,所有者权益251亿元。目前公司控股经营企业8家,参股经营企业19家,控股经营和在建港口吞吐能力2.1亿吨,参控股运营及在建铁路总里程达3502公里,参股运营天然气管道2229公里。 近年来,国投交通紧紧围绕国家能源运输的需求,以确保能源运输安全为己任,以煤炭上、下水码头建设为切入点,全力推进铁路、港口资源的整合,逐步形成以环渤海、海西和北部湾等沿海布局和以国家干线铁路煤炭运输通道为重点的铁路布局,逐步打造具有国投特色的能源物流网络。其中,控股经营的港口项目包括国投曹妃甸港、国投京唐港、国投湄洲湾港、国投钦州港、国投洋浦港、国投孚宝洋浦罐区码头、国投临沂路桥、国投湄洲湾产业园等;参股铁路项目包括蒙冀铁路、蒙华铁路、唐港铁路、哈罗铁路、湄洲湾港口支线等;参股中石化川气东送天然气管道项目、广州港、重庆果园港、宁波远东码头、北京浩达交通等。
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2021-02-01
轨道交通综合开发与交通枢纽研究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基金等等一批课题,开展“基于轨道交通枢纽的地铁站建筑空间优化设计策略”、“京津冀通勤圈轨道交通接驳空间优化途径与措施研究”,研究轨道交通枢纽站的综合开发与交通接驳效率问题。参加无锡市轨道交通1号线综合开发策划、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综合开发策划、北京市海淀后山线北安河车辆段一体化开发经验与模式等项目,从城市规划、政府管理、建设体制、投融资体制、土地政策等多维度进行综合研究。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4-13
关于举办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论坛之平行论坛“城市与高校融合发展论坛”的通知
经教育部批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决定在吉林省长春市举办“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论坛”。论坛由1个主论坛和14个平行论坛组成,“城市与高校融合发展论坛”是平行论坛之一,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积极探索城市与高校协同创新、协同联动、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和新机制,在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中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同频共振、价值共创,积极构建新时代城校共同体。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5-05-06
城市轨道交通再生制动能量吸收和利用装置及智慧能源管理系统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再生制动能量的充分利用是实现节能的重要措施。其中,超级电容储能系统是目前极具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它的主要功能包括提高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率,降低牵引能耗,减少再生失效,抑制网压波动。北京交通大学开发了车载和地面两种类型的超级电容储能系统样机。掌握了储能系统优化配置、大功率双向DC/DC变流器、超级电容充放电控制、能量管理策略等关键技术。该系统也可应用于工程机械、电动工具等其他领域。
北京交通大学 2023-05-08
城市轨道交通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与性能化防火设计关键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与性能化防火设计是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项工作是以实现系统消防安全为目的,综合应用火灾科学、消防安全工程学、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对系统中存在的火灾风险和有害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判断系统发生火灾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安全对策和建议,从而为系统制定消防安全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6-27
高校科技创新大会:智慧城市核心基座新引擎
第62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高校科技创新大会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4-11-05
兰州城市学院
兰州城市学院是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地的甘肃省会—金城兰州,交通便捷,四通八达,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6月的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于1942年5月创办的培黎石油学校。2007年8月,经甘肃省政府批准,甘肃省幼儿师范学校整体并入学校。 【资源设备】 学校现有校本部、培黎校区、东校区三个校区,占地面积50.54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4.9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6.95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77亿元。馆藏纸质文献111.94万册,电子图书100万册,电子资源数据库29个,馆舍面积3.0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支撑体系完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1153人,其中教授108人、副教授301人、博士102人、硕士619人,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甘肃省优秀专家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 【学科专业】 学校现有各类本科专业52个,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拥有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项目1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级高校新型智库1个。设有18个二级学院和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甘肃文化翻译中心、路易·艾黎研究中心等23个研究院(所),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3800余人。 【人才培养】学校秉承路易•艾黎先生倡导的“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校训,致力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逐步形成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校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风和“乐学善思、学以致用”的学风。培养的毕业生以勤奋踏实、积极上进的作风,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专业基本能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普遍认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家林和徐鸿、“新时代教师楷模”蒋焦影、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联席总裁潘石屹、著名影视演员孙茜等均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合作交流】 学校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和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推进校企校地校际校所合作和国际交流,先后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260个、实验实训室2个;与塞浦路斯欧洲大学、美国福特海斯州立大学、美国中央俄克拉荷马大学、美国佐治亚西南州立大学、美国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俄罗斯奔萨国立大学、法国欧亚高等管理学院、新西兰ARA坎特伯雷理工学院和奥克兰大学等10余所国外高校,与台北城市科技大学、台湾万能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数十家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联合培养等深度合作关系;与兰州市安宁4所高校建立了战略联盟,与省内7所高校建立了教师教育联盟,与全国12所石油高校建立了行业战略联盟。2015年,学校正式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为甘肃省首批应用技术大学试点高校。2016年,学校成为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在我省的唯一一家理事单位。2017年,教育部决定由华东师范大学对口支援我校,两校正式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同年,学校入选教育部“国育华渔VR世界实验室”项目试点学校。 多年来,学校以努力建设成为国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为目标,立足兰州,服务甘肃,面向西北,辐射全国,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甘肃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甘肃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甘肃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兰州城市学院 2021-02-01
华东交通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是一所以交通为特色、轨道为核心、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国铁集团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国家铁路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双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历史沿革:197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上海交通大学机车车辆系和同济大学铁道工程专业并入上海铁道学院,更名为华东交通大学,迁往江西。1978年,华东交通大学与上海铁道学院各自继续办学。学校原隶属铁道部,2000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 办学条件:学校坐落在“军旗升起的地方”江西南昌。学校临江怀湖、依山傍水,校内百鸟齐鸣、百花争艳、百树竞发,是一所宜学、宜教、宜研、宜居的山水学园。占地面积2816亩,各类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81亿元。图书馆收藏纸质图书234万册,电子文献233万册。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余人,正副教授600余人。拥有“双聘”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青年长江学者”、以及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井冈学者”特聘教授、“双千计划”、“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等省部级以上优秀人才170余人次。教师博士化率达51.1%。 学科专业:学校涵盖工、经、管、文、理、法、教育、艺术等8个学科门类。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3个学科入选江西省一流学科,4个学科成为江西省学科联盟牵头学科,具17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是硕士研究生推免工作单位。50余个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其中12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15个专业入选省一流专业。拥有4个国家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6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评估)。参加全省高校首轮本科专业综合评价,16个获评第一、13个第二、6个第三。 教育教学:学校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各类学生3万余人。2014年,学校面向基层一线多维互动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先后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学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改革,推动育人理念从“本科教学”转变为“本科教育”,主体地位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从“教为主”转变为“学为主”。自2015级学生起实施完全学分制,大力推行小班化、互动式教学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学质量持续提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詹天佑班”“茅以升班”“卓越工程师班”“中铁国际班”等特色班级;不断更新育人理念,实施“天佑学子培育计划”,成立天佑学院,发挥天佑学院作为本科教育改革特区和试验基地的引领作用,着力打造具有领袖、领军潜质的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近年来,培养了以“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江西首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学生,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为代表的国家级奖项300余项。 科研创新:学校现拥有轨道交通基础设施运维安全保障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水果智能光电检测技术与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省部级科技平台40余个。近5年来,承担各级科研项目30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重点项目,以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80余项,省级项目680余项,获各类科研经费总计4.26亿元;获得了以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江西省首个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奖和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为代表的一批重要奖励;拥有国家级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获2018年度江西省科技奖11项,其中一等奖4项,占全省一等奖总数的近1/5,位居全省第一;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300余篇,其中,1400余篇被SCI、EI、ISTP检索。获国家发明专利20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900余项;出版论著教材580余部。 招生就业:学校面向全国3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招生,部分专业实施大类招生。在22个分批次招生的省份中,均参加一本批次招生。近年来录取分数线逐年攀升,生源质量稳居全省高校前列。 学校连续20年获全省就业工作评估优秀单位、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并先后获评全国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及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位居全省高校前二。每年两成以上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四成以上到国企就业,85%以上毕业生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工作。学生毕业5年后的平均月收入、职位晋升次数、自主创业比例较全国同类高校分别高出45.9%、0.5次和1.3%。毕业生形成了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干得好、上得来的“五得”交大人才特质,深受用人单位青睐。 开放办学:学校先后与英国、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40余所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学分转换及师生交流交换项目,合作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人才。不断深化“校企、校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2-01
大连交通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高等学校。1956年,学校应我国铁道机车车辆工业的发展需要而创建,时为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学校。1958年升格为大连铁道学院,隶属原铁道部管理。2000年2月,划转为辽宁省政府管理。2004年5月,更名为大连交通大学。在63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守大学使命,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形成了“崇严尚实、坚韧执着”的“大铁精神”、“明德求索、锲而不舍”的校训,培养了十余万名毕业生,大多数毕业生在轨道交通行业就业,部分已成为了行业领军人物和核心技术骨干,在业内享有“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工程师摇篮”的美誉。学校现有沙河口校区、旅顺口校区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82.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54.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41亿元,馆藏文献资源总量为125.03万册,电子图书143.40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22700余种。学校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是辽宁省一流学科重点建设高校。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是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3个学科是省一级重点学科。拥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7个本科专业,10个五年制双专业,涵盖了工、管、文、理、经、法、艺等7个学科门类。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7036人,其中,本科生14807人,硕士、博士研究生2229人。学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是教育部第二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大连)基地、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全国建设高水平运动队院校和体育文化研究基地、辽宁省车辆工程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辽宁省对日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和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人才培训基地。2006年10月,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5个、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4个;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11个;省级特色专业、示范专业、重点支持专业、应用型转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等专业点3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7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1个;省级以上本科精品类课程35门。近三年,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科技竞赛奖励554项。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38人,其中教授172人、副教授329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90%。拥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攀登学者、特聘教授、优秀专家15人,省“十百千高端人才引进工程”、百千万层次人选83人,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创新人才33人,省部级优秀教师、教学名师19人,省青年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7人;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7个。学校是国家产学研合作先进单位,是辽宁省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发起成立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创新联盟”,牵头成立了“辽宁省轨道交通产业校企联盟”、“连续挤压产业创新联盟”。建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工程中心、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辽宁省高等学校产业研究院等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平台29个。2015年以来,学校获批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83项、省部级项目569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3项;国家授权专利1003件,其中发明专利220件;发表学术论文2701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1411篇;出版学术专著107部。签订横向合同724项,合同额超2.14亿元。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收院校、《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项目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基地。先后与澳大利亚、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80多所院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学校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大连交通大学远交大交通学院。开办本科教育项目3个,建有中日友好大连人才培训中心。学校是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两次获得优秀组织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百千万培养工程”等两项成果被评为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2019年学校获评“辽宁省高等学校先进党组织”。新时代,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现代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抓牢“一带一路”“交通强国”“高铁走出去”等国家战略实施的发展机遇,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大力推进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五大战略”,凝聚发展力量,坚定不移地朝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迈进。
大连交通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 6 7
  • ...
  • 45 4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