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变温吸附法脱水精制二氯甲烷溶剂技术
有机溶剂在精细化学工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氯甲烷是不可燃低沸点溶剂,广泛用于医药、塑料及胶片等工业。二氯甲烷具有广谱的溶解力、低沸点以及相对而言最低的毒性和相对而言最好的反应惰性,使其成为有机合成中应用最为频繁的有机溶剂。作为溶剂,其地位几乎跟无机盐化学中水相当。在生产过程中,简单回收得到的二氯甲烷溶剂通常含有一定量的水分。水是有机溶剂中常见且不易去除的杂质,对有机溶剂参与的合成反应和分离过程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因而简单回收的二氯甲烷溶剂无法直接循环套用。不少企业将二氯甲烷溶剂进行简单回收后低价卖出,一方面造成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化学品的生产成本。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4-30
环保型饲料原料制备技术研究与应用
针对蛋白质饲料资源短缺,油粕、杂粕含有抗营养因子,液态油脂直接添加到饲料中不方便、 易氧化及养殖业对绿色、环保、安全保健剂需求,开展了环保型饲料原料制备技术研究。     1. 以饼粕为原料制备高效活性饲用肽蛋白技术     以豆粕、棉粕、葵花粕等为原料,利用芽孢杆菌、乳酸菌和酵母菌进行生物发酵,通过温度、湿度、物料配比、发酵时间等优化,形成高效活性饲用肽蛋白制备技术,生产出富含寡肽,易消 化利用肽蛋白,开发出新的蛋白质饲料,并实现了体外预消化的科技创新。采用“气流流化床干 燥或低温负压干燥”技术,在烘干中将主要固态发酵后的物料加入稀释原料,扩大物料表面积比,降低物料粘稠度,保留了产品中有益菌不被过多破坏,增加了产品营养特性。     2. 以液态油脂为原料制备酰羟基化乳化油粉技术     以玉米油、大豆油、棕榈油、磷脂油为原料。①在反应釜内加入磷脂油和 1%~3%乙酸酐,50℃~70℃下搅拌反应 60~90 分钟;②再加入大豆油、玉米油、棕榈油(比例因动物种类不同而 不同)和 1%~2%乙酸酐,70~85℃下搅拌反应 120 分钟;③再加入15%~20%双氧水,70~85℃ 下搅拌反应 90~120 分钟;④最后与一定浓度氢氧化钠(添加比例 1%~3%)进行中和,并在减压条件下脱水,产品即酰羟基化乳化油。酰羟基化乳化油再与膨化玉米粉按比例混合得到酰羟基化乳化油粉。以上工艺优化形成了乳化油粉制备技术,用该技术对油脂进行酰羟基化改性,不仅开发出新的能量饲料,而且在提高油脂抗氧化性、乳化性和水乳液稳定性方面实现突破,有利于动 物吸收与利用。     3. 以畜禽屠宰下脚料为原料制备高氨基酸羽血粉制术     以畜禽屠宰下脚料为原料,采用高温高压水解法,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形成高氨基酸羽血粉 制备技术,制备出新的蛋白质饲料——高氨基酸羽血粉,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科技创新。用 该技术生产的羽血粉既保住了羽毛、血粉等应有氨基酸成分,又破坏了角质蛋白壁,使羽毛蛋白 链的硫键、肽氢键断裂,使可消化氨基酸比率提高实现突破,达到 81%以上,提高了营养价值。     4. 功能性保健剂制备技术 ⑴干酪乳杆菌-菊糖-黄多糖合生元菌液制备技术     研制出干酪乳杆菌-菊糖-黄芪多糖合生元菌液,确定其适宜制备条件:培养基初始 pH 值 6.5~6.6,菊糖-黄芪多糖浓度为 8~10g/L,菊糖和黄芪多糖比例 3:7。37℃培养 24~26h。 ⑶复合酸化剂制备技术 通过复合酸化剂缓释能力、酸结合力、体外抑菌、体外模拟消化及断奶仔猪饲养试验研制出 以磷酸、富马酸、苯甲酸为原料,二氧化硅为载体的 2 个复合酸化剂,酸化剂 1(重量百分比: 磷酸 50%,富马酸 10%,苯甲酸 20%,二氧化硅 20%)和酸化剂 2(磷酸 50%,富马酸 15%, 苯甲酸 15%,二氧化硅 20%)。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5-04
寒富苹果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
  课题组自1999 年开始,先后承担了科技部农业重点推广项目、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及辽宁省农业重大科技攻关等研究任务,围绕建立冷凉地区苹果优质、高效生产理论体系和技术集成开展深入研究。经过15 年的努力,突破了低温限制大苹果栽培区域的“瓶颈”,在我国传统大苹果栽培北缘地带及其以北广大冷凉地区建立了寒富苹果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形成了高效苹果产业,取得如下创新成果:     1.首次明确了寒富苹果较富士等我国主栽苹果品种,具有更强的抗寒、抗旱、抗病等综合抗性,具有自花结实、坐果率高、腋芽容易成花、顶花芽受冻后仍能满足结果需求、果形周正、品质优良、耐贮、易早果丰产等特性,揭示了其能够在传统大苹果栽培北缘地带及其以北1 月份平均气温为-12℃~-10℃的地区进行优质栽培的生物学及生理机制,奠定了研制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的理论基础。并根据冷凉地区自然资源及果树带布局现状,进行了多区域布点试栽,最终完成了寒富苹果栽植区划,为我国抗寒优质苹果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出版《寒富苹果生理基础》等专著4 部,发表论文182 篇,其中SCI 收录5 篇上述成果为国际抗寒优质苹果育种及抗寒矮化栽培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与理论参考,整体居国际先进水平。     2.率先对寒富苹果进行了多种砧穗组合综合评价,建立了优质苗木繁育原种采穗圃;明确了常规“寒富/山定子” 砧穗组合难成花、抗寒性差,不适于冷凉地区;确定“寒富/GM256/山定子”为冷凉地区最适的抗寒、矮化砧穗组合,研制出相应的苗木繁育技术,制定了2 项辽宁省地方标准,规范了苗木生产流程和市场秩序,从根本上解决了制约果园成功与否的核心苗木问题。     3.建立了寒富苹果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制定了5 项辽宁省地方标准和3 项农业部果园主推技术规程,在生产中大规模应用。建设示范园214处,面积8.6 万亩,在辽宁省推广种植117 万亩,辐射新疆伊犁、陕西榆林、宁夏银川等地30 余万亩。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将我国大苹果栽培北缘向北扩展了近2 个地理纬度,形成了优势产业。首次在不可栽培大苹果的地区实现了大面积优质、矮化栽培,使寒富成为我国自主选育的300 余个苹果品种中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近3 年,辽宁省新增产值425.2 万吨,农户纯增收121.2 亿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在品种育成后栽培技术配套研究与示范推广方面在业内起到了引领作用。     4.创建了以示范园带动、现场培训、发放技术图书资料和媒体专栏节目传播等传统方式与寒富苹果技术网站(http://www.lastb.cn/service/kuandian/)及手机微信平台(lnpg1314)等现代手段相结合的高效技术服务体系,培训果农6.8 万人次,整体加强了果农安全生产意识,提升了优质高效栽培管理技术水平,带动30余万人就业。培养果树学高级专业人才40 余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成为产学研结合的成功案例。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5-04
玉米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吉林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景圣主持完成的"玉米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玉米精深加工在我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深加工高值化和功能化关键技术缺乏,产业链延伸不充分,制约了玉米产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该项目突破鲜食玉米供应链,玉米主食化加工与品质控制,玉米淀粉绿色生产及其深加工,玉米蛋白生物转化等关键技术,研制核心装备和质量控制平台,实现了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玉米主食工业化和资源高效利用,项目总体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成果在14家大中型企业应用,近3年新增销售收入59.8亿元.
吉林农业大学 2021-05-04
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研究
本书以技术创新扩散理论,农民行为改变理论,绩效管理理论,系统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通过运用案例分析法和贝叶斯网络分析等方法对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及农业技术需求主体的分析,提出了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优化的措施.
吉林农业大学 2021-05-04
珍稀资源植物高效体细胞胚工厂化繁育技术
针对珍稀的植物材料,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进行高效繁育,获得优良性状并固定,提高珍稀资源植物生长效率、成活率和活性成分含量,为实现规范化、大规模种植和深度开发珍稀资源植物提供种源保障,是现代农业和高新医药企业GAP基地建设所需的高品质种源解决方案之一。 植物的繁殖方式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无性繁殖通常是种植散户自己留种繁殖,没有优选更新,种质易退化,影响资源植物的质量和产量。同时还存在着繁殖周期长,效率低,耗种量大等问题,很难满足高效率的大规模种植的需要。有性繁殖过程中,一是种子能繁育的,可以育苗后移栽,但没有经过优选的品种种苗的质量会存在着不稳定,品质差异较大的问题。另一种是种子无胚乳,在自然状况下萌发率极低,甚至不萌发,因此,种子繁育存在着十分困难的技术障碍。 体细胞克隆技术在无菌环境下,用少量的珍稀植物活体材料在优化的培养基上进行扩大培养、繁殖,快速生产出优质、稳定、大量的种苗,可以实现珍稀资源植物的规模化生产,解决现代农业和高新医药企业GAP基地建设中种源问题,为珍稀资源植物的深度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粪便显微镜检有型成分自动识别技术
主要功能和应用领域: 本技术可实现人粪便样本显微镜检有型成分图像的自动识别与分类,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及人工智能的理论与技术,对显微镜下拍摄到的粪便样本图像进行研究,通过对各种有型成分形态和颜色信息等进行特征匹配与分类计数,分别标示出红细胞、白细胞、虫卵和真菌孢子等不同种类的有型成分,从而达到在线自动识别有型成分的目的,作为医院临床诊断的依据。该技术可扩展应用于医院尿液、白带、脑脊液、胸腹水、胃液、精液等常规检查,并可用于脱落细胞学的癌及癌前病变检测及分析。 特色及先进性: 1)复杂背景环境下的自动识别。采用自适应双闭值分割算法进行粗分割,提取出ROI区域中的单个细胞或细胞群作为分析目标,细胞图像的精细分割将在每个ROI区域里完成,极大地减少了数据运算量。 2)针对形态各异和边缘模糊图像的精准分割。针对有型成分的显微生物图像特点,去除边界拓扑结构复杂、细胞各组成区域内灰度不均匀以及成像易受噪声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基于Chan一Vese模型,提出几何活动轮廓模型方法,使用几个独立的水平集进行有型成分图像的分割,与传统分割方法对比准确率提升30%。 3)针对种类繁多的神经网络集成识别。基于普通神经网络泛化能力不高的问题,提出利用有限个神经网络进行集成并将其结果进行合成,显著的提高整个分类学习器的泛化能力,提高了整个系统的识别能力。 4)采用重叠分离算法精准分类。有型成分分离、细胞个数的准确读取决定了整个系统的精准程度。通过寻找到合适的分离点并构建分离线,实现重叠区域的快速合理分离,从而将粘连、重叠的细胞分离开来,并进行准确计数。 技术指标: 有型成分 漏检率 误检率 白细胞 5% 15% 脓球 20% 30% 吞噬细胞 20% 30% 红细胞 5% 15% 孢子 15% 25% 夏科雷登结晶 10% 10% 寄生虫 5% 15% 脂肪球 10% 15% 单张图片检测时间:<0.5 s 关键问题和实施效果 现今国内大多数医院和研究单位对生物细胞或微生物病菌等检测还是采用人工处理的方式,即将样品制成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并根据大小、形状等特征进行分类计数以得到数据结果,医务人员再通过这些数据结果凭借自身的知识和经验诊断病症或得出研究数据。该技术能够实现样本显微镜检有型成分的自动识别,满足了临床开展常规及特殊检测需要,使得生物检测在自动化、无异味、无危险性的情况下进行,提高了检测效率,改善工作环境,保护工作人员,降低检测成本和检测时间,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有利于医疗检测行业的智能化发展。该技术可识别的部分生物细胞图像如下图所示。 红细胞 白细胞 霉菌 虫卵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破壁灵芝孢子维生素C胶囊加工技术
成果描述:灵芝在我国已有悠久的药用历史,灵芝在中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作为一种草药被广泛用于医药临床,防治多种疾病,如高血压、支气管炎、神经衰弱、肝病、肿瘤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灵芝具有抑制肿瘤和增强免疫力的功效,且无毒副作用。此外,也应用于保健食品,作为重要的原料之一。灵芝孢子( Ganoderma lucidium spore )是灵芝生长成熟期从菌盖弹射出来极其细小的孢子,生物学上称担孢子,为灵芝的生殖细胞,具有灵芝的全部遗传活性物质,其药用价值也正日益受到重视。灵芝孢子集中起来后呈末状,通称灵芝孢子粉,灵芝孢子粉比灵芝子实体具有更强更全面的作用,它是灵芝的精华部分,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调节、提高人体免疫力,降低胆固醇,提高肌体耐缺氧能力等功能。灵芝孢子粉在增强免疫,抑制肿瘤的药效方面远远超过其母体灵芝。我们开发破壁灵芝孢子维生素C胶囊成功解决了破壁灵芝孢子粉易氧化的业界难题。维生素C作为一种营养补充剂具有增强肌体免疫力,降低血胆固醇作用。同时,维生素C又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通过自身与氧自由基结合防止其它成分的氧化。另外,产品在在生产工艺上也具有独特性:待灵芝孢子破壁后,采用独特的生物涂膜工艺将维生素C喷涂在孢子粉表面形成包裹。灵芝孢子中的功效成份因得到抗氧化涂层的保护而完好无损。市场前景分析:产业化成果。目前该技术已经成功转让2家企业,均在当年实现赢利。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所有原料符合中国卫生部关于保健的原料要求,产品的卫生指标、理化指标、功效成分指标和安全性均符合卫生部有关保健食品的相关要求。
四川大学 2021-04-10
珍稀资源植物高效体细胞胚工厂化繁育技术
针对珍稀的植物材料,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进行高效繁育,获得优良性状并固定,提高珍稀资源植物生长效率、成活率和活性成分含量,为实现规范化、大规模种植和深度开发珍稀资源植物提供种源保障,是现代农业和高新医药企业GAP基地建设所需的高品质种源解决方案之一。 植物的繁殖方式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无性繁殖通常是种植散户自己留种繁殖,没有优选更新,种质易退化,影响资源植物的质量和产量。同时还存在着繁殖周期长,效率低,耗种量大等问题,很难满足高效率的大规模种植的需要。有性繁殖过程中,一是种子能繁育的,可以育苗后移栽,但没有经过优选的品种种苗的质量会存在着不稳定,品质差异较大的问题。另一种是种子无胚乳,在自然状况下萌发率极低,甚至不萌发,因此,种子繁育存在着十分困难的技术障碍。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粪便显微镜检有型成分自动识别技术
本技术可实现人粪便样本显微镜检有型成分图像的自动识别与分类,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及人工智能的理论与技术,对显微镜下拍摄到的粪便样本图像进行研究,通过对各种有型成分形态和颜色信息等进行特征匹配与分类计数,分别标示出红细胞、白细胞、虫卵和真菌孢子等不同种类的有型成分,从而达到在线自动识别有型成分的目的,作为医院临床诊断的依据。该技术可扩展应用于医院尿液、白带、脑脊液、胸腹水、胃液、精液等常规检查,并可用于脱落细胞学的癌及癌前病变检测及分析。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89 990 991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