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双折线式卷筒的导向抬升垫块的设计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折线式卷筒的导向抬升垫块的设计方法,一、建立导向抬升垫块模型,设定抬升垫块的宽度为b1,高度为h1,导向垫块的宽度为b2,高度为h2;二、设定一圈钢丝绳中一段折线段所对应圆心角为γ/2,抬升垫块起始宽度为t,圆心角参数变量θ;并确定导向抬升垫块各段对应b1、h1、b2和h2参数与θ的函数关系;三、对钢丝绳与导向垫块、抬升垫块所围成的空间进行填充,填充部的外侧面为弧面。依照本设计方法制作的导向抬升垫块有效改善钢丝绳在爬升阶段钢丝绳与卷筒法兰挡板之间的接触,减少了传统设计方法中挤压抬升造成的钢丝绳磨损严重的现象,有利于钢丝绳的稳定缠绕,保证整个缠绕系统的稳定性,有效减少缠绕过程中的乱绳、爬绳现象。
东南大学 2021-04-11
一种制备石墨烯的方法及其制得的石墨烯
本成果以“高效、低耗、高质、低成本”为开发理念,形成了氧化石墨烯、还原氧化石墨烯、石墨烯的系列制备技术,具有实施工业规模化生产的潜质。所制备的氧化石墨烯、还原氧化石墨烯、石墨烯具有层数低、比表面积大、纯度高等特点。应用领域包括生物检测、新能源、环境修复、防护涂装、电磁屏蔽、导电及导热材料等。目前,已在防腐涂料、电化学储能、导电导热材料等方面应用与企业开展对接试研工作。本成果包含的制备技术的特点如下: 1、氧化石墨烯制备技术特点: ① 生产过程简单、高效(无需繁杂的低温、高温过程); ② 节能减耗,能耗低,浓酸消耗少,“三废”产生少; ③ 生产周期短,氧化过程最快仅需30min; ④ 浓硫酸的回收再利用。 2、还原氧化石墨烯制备技术特点: ① 生产过程简单、高效; ② 无需任何还原剂; ③ 无需复杂、高要求的设备; ④ 还原过程最快仅需3s。 3、石墨烯制备技术特点: ① 生产过程简单、高效; ② 无需任何还原剂; ③ 使用设备简单易获得; ④ 制备过程最快仅需5s。
重庆大学 2021-05-09
包埋共轭亚油酸的蜡质玉米纳米淀粉的制备工艺流程
一种包埋共轭亚油酸的蜡质玉米纳米淀粉的制备工艺流程,包括:称取脱脂的蜡质玉米淀粉10‑20g溶于100ml缓冲溶液中,将蜡质玉米淀粉悬液沸水浴充分糊化40min后冷却至58℃保温,加入30aspu/g干基淀粉的普鲁兰酶进行脱支处理4‑12h,离心2‑5min后弃去沉淀,保留上清液,沸水浴灭酶处理10‑15min,再次离心2min弃去变性的酶,保留上清液,煮沸,称取1g‑3g共轭亚油酸溶于5ml,70%乙醇溶液中,将混合溶液加入煮沸的上清液中,边加入边搅拌,处理20‑60min,冷却至室温,置于4℃的冰箱中,回生处理8‑10h,回生后的纳米颗粒用70%的乙醇溶液水洗3‑4次,将水洗后的纳米颗粒经‑70℃冷冻后,真空冷冻干燥制得成品。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1
填料的表面改性及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四个现代的高速发展,对高分子材料制品提出了各种新的要求。为了满足不同用途的需要,除了积极发展新的合成橡胶和合成树脂之外,还应该在现有树脂或橡胶加工成制品的过程中,利用化学方法或物理方法改变制品的一些性能,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高分子材料改性。高分子材料改性一般可分为化学改性和物理改性。物理改性分为填充改性和共混改性等。填充改性是指在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过程中加入无机或有机填充剂,不仅能使高分子材料制品价格大大降低,而且更重要的是能显著改善高分子材料的机械性能或增加其他功能性,如导热性能、导电性能、光学性能等等。然而,无机填料和高分子材料间密度的差异妨碍了填料在基体中的均匀分散,因而给混炼成型加工带来了困难。又因为两者表面能不同,在遇到外力时,高分子材料与填料界面上应力集中易产生空隙,加速材料的老化。为了提高填料与高分子材料的亲和能力,需要对填料进行活化处理。本项目即涉及用于塑料和橡胶中大部分填料的表面处理技术,包括多种填料,如炭黑、碳纳米管、硅灰石、滑石粉、云母、碳酸钙、铁粉等等。该处理技术简单,易产业化,并具有成功产业化案例:某企业要求向再生丁基橡胶中加入铁粉和钙粉,需大量填充使胶料密度达到2.7,但直接添加,根本加不进去如此大量的填料,经本技术改性后,成功添加到胶料中,且密度达到要求。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一种用于导航信号的 LDPC 码校验矩阵的构造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导航信号的 LDPC 码校验矩阵的构造方 法,包括以下步骤:(1)获取待构造的 LDPC 码校验矩阵的子矩阵的 大小 z*z,以及该 LDPC 码校验矩阵的基矩阵的大小 m*n,(2)根据 步骤(1)获取的结果构造 m 个由 0、1 构成的长度为 nz 位的稀疏序列 [S1,S2,…,Sm],利用构造的 m 个稀疏序列得到 LDPC 校验矩阵 H。 本发明通过寻找稀疏序列的方法构造准循环校验矩阵 H,稀疏序列的 后 M 位的产生方式决定了得到的校验矩阵具有近似下三角结构,使得 基于 H 的编码算法更加简单。稀疏序列前 N-M 位的自身约束条件以及 不同稀疏序列之间的互相关约束条件保证了校验矩阵 H 中不会出现长 度为 4 的环,本方法能快速高效地构造出具有准循环特性和下三角构 造的校验矩阵。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1
“石墨烯体系中的阳离子-π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
近日,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朱宏伟教授团队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石墨烯体系中的阳离子-π相互作用”(Cation-π Interactions in Graphene Containing Systems for Water Treatment and Beyond)的长篇综述论文,系统总结了石墨烯体系中的阳离子-π相互作用在水处理(膜分离、吸附)、新材料合成、纳米发电、能量存储及溶液/复合材料分散等应用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分析了阳离子-π相互作用的影响机理,综述了现阶段相关理论工作进展,讨论了石墨烯体系中的阳离子-π相互作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潜在的研究方向。阳离子-π相互作用是一种非共价相互作用,在自然界,尤其是生命体中普遍存在,在诸多生命反应进程中必不可少。近年来,阳离子-π相互作用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中的重要性被广泛关注。石墨烯是碳原子以sp2杂化轨道组成六角型呈蜂巢晶格的二维碳纳米材料,可被视为一种独特的芳香族大分子。阳离子和石墨烯中离域π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引起阳离子在石墨烯表面的富集、溶液中离子及石墨烯结构中电子的重新分布,进而影响石墨烯材料的本征性质及基于石墨烯的器件的性能。深入理解石墨烯体系中的阳离子-π相互作用,对于石墨烯特性的调控、器件的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石墨烯体系中的阳离子-π相互作用及其应用近年来,朱宏伟教授团队在石墨烯等新型二维材料的可控制备、结构设计及其在能源(太阳能电池、光电探测、光电催化)、环境(水处理、空气净化、土壤治理)、柔性传感器件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该综述论文以石墨烯体系中的阳离子-π相互作用为切入点,对相关研究报道进行了梳理和讨论,并对其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通讯作者为朱宏伟教授,第一作者为清华大学材料学院2016级博士生赵国珂。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和面上项目资助。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ma.201905756
清华大学 2021-04-11
有关微腔中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的研究
自发对称性破缺是指物理系统保持原本的对称性,而其却选择了另一种不具备对称性的状态,它是很多相变过程和非互易系统的基本原理,例如,弱相互作用的宇称不守恒和希格斯机制均是自发对称性破缺的著名例子。回音壁模式光学微腔由于其固有的旋转对称性,可以支持一对简并的沿顺时针和逆时针传播的行波模式;同时,它具有超高的品质因子和很小的模式体积,可以极大地增强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对称性物理和非线性光学的理想平台。研究团队利用光学克尔效应,使微腔中相向传播、相等强度的行波光场之间发生交叉相位调制,从而产生了非线性耦合。因此,通过控制输入光强可以将这对行波场之间的等效耦合强度调制为零,使得系统中原本的对称状态不再稳定,自发地分裂为两个非对称的状态,实现了光场的自发对称性破缺。采用具有相同强度和偏振的双向输入光,来激发芯片上圆形微腔中的超高品质因子回音壁模式。当输入光功率很小时,系统状态保持原本的对称性,表现为顺时针和逆时针行波场的强度相等;随着输入光功率的增强,由交叉克尔效应引起的非线性耦合强度随之变大,当功率达到一定阈值(百微瓦量级)之后,系统会随机地进入一个顺时针倾向或逆时针倾向的状态,表现为自发对称性破缺。实验上,每个破缺状态中行波强度之比超过了20:1,实验数据与严格理论解析结果吻合。
北京大学 2021-04-11
针对国际贸易中隐含的PM2.5污染健康的影响
通过耦合排放清单模型、投入产出模型、大气化学模型和健康效应模型,首次定量揭示了全球多边贸易引起的PM2.5跨界污染的健康影响。研究发现,与国际贸易相关的PM2.5跨界污染要远高于与大气输送相关的跨界污染,2007年国际贸易隐含的PM2.5跨界污染造成全球每年约76万人过早死亡,约占全球由于PM2.5污染造成的过早死亡人数的22%。研究发现国际贸易使中国、印度、东南亚、东欧等地区的PM2.5污染暴露和过早死亡人数增加,而美国、西欧、日本等地区的过早死亡人数减少,显示污染通过国际贸易从发达地区转移到了发展中地区。通过大气输送过程,某一地区的生产和消费引起的PM2.5污染导致了世界多个地区的过早死亡。
北京大学 2021-04-11
共轭聚合物的多级组装及其电子学器件的研究
共轭聚合物因其柔性、可溶液加工、低成本等优点,在柔性显示、电子皮肤和生物传感等功能器件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高均匀性的大面积加工是共轭聚合物作为有机半导体材料向实际应用转化的重要一步,但具有很强的挑战性。由于共轭聚合物的分子间强相互作用和复杂的链缠结,溶液加工过程中往往产生结晶与无定形区域、排列缺陷、厚度变化等非均匀性现象,限制了共轭聚合物的大面积加工。即使在稀溶液中,共轭聚合物分子之间仍具有一定程度的聚集。因此,如何通过调控聚合物从溶液到固相薄膜的聚集行为和组装过程,从而实现共轭聚合物的大面积加工,并进一步实现“从下而上”器件加工方式,成为了很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本研究实现了聚合物单分子薄膜大面积加工,并获得了优异的电子传输性能,有望应用于加工制备大面积、高性能的有机场效应晶体管。  共轭聚合物由于分子之间的π−π相互作用和链段缠结,在溶液中形成了特征的1D蠕虫状组装结构,组装体在溶液加工过程中进一步的生长,形成了网络状组装结构,最终通过沉积方法可以在基底上形成2D聚合物单分子层网络(图1)。研究人员首先通过混合溶剂策略调控氟代苯并二呋喃二酮(F4BDOPV)片段与联二噻吩(2T)片段形成的共轭聚合物(F4BDOPV-2T)在溶液中组装行为,并通过垂直提拉法表征了沉积薄膜的形貌。原子力显微镜(AFM)高度图表明在氯仿溶液中沉积得到的薄膜具有特征的网络状形貌,且厚度在很大的实验加工窗口内均保持聚合物单分子层量级(约4 nm)。薄膜吸收光谱、AFM高度以及掠入射X射线散射证明了聚合物单分子层的厚度,且表明单分子层的形成具有宽的加工窗口。聚合物单分子层的形成与基底的性质关系较小,在具有不同接触角的基底均可以沉积得到聚合物单分子层网络。宽的加工窗口和弱的基底相关性非常有利于加工大面积和高均匀性的聚合物薄膜。
北京大学 2021-04-11
一种甜叶菊的无土栽培的种植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甜叶菊的无土栽培的种植装置,包括装置本体、基座、检测器和栽培装置,检测器由信息采集器和操作按钮构成,操作按钮卡接在信息采集器的外壁面上,信息采集器的顶端设置有可充电电池,栽培装置有储液箱和种植孔构成,种植孔贯穿连接在储液箱的外壁面内。该种甜叶菊的无土栽培的种植装置,栽培装置的四周安装有多个感应单片,顶板的下方安装有多个传感导片,多个感应单片与多个传感导片信号连接,通过多个感应单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95 996 997 998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