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贵金属清除剂
企业产品介绍
青岛海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2025-02-07
脱色絮凝剂
用于染料厂高色度废水的脱色处理的试剂 脱色絮凝剂是一种集脱色、絮凝、去除COD等于一身的新型的季胺型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分子式(C4H8N5X)n。其脱色效果显著(去除率95%),对COD、SS、BOD也有较高的去除率。
山东峰泉新材料有限公司 2024-09-23
一种无机-有机复合粘结剂包覆软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无机-有机复合粘结剂包覆软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1)对金属磁粉进行粒度配比混合;(2)将步骤(1)配比好的磁粉用钝化剂进行钝化;(3)将有机粘结剂和无机粘结剂复合成的粘结剂包覆(2)中钝化好的磁粉颗粒;(4)将(3)中粘结好的磁粉再进行压制成型得到磁粉芯;(5)将(4)中压制好的磁粉芯进行热处理,喷涂得到目标产物。本发明改善了有机粘结剂和无机粘结剂复合的效果,综合了它们各自的优点,成分选择合理使用效果好,对铁基、镍基和其他成分的金属软磁磁粉都有很好的绝缘粘结效果。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无机—有机复合绝缘粘结剂所制备的磁粉芯具有综合的优良磁性能和力学性能。
浙江大学 2021-04-11
海洋环境精细化分析预报技术
项目背景:无人潜器任务规划、安全隐蔽航行、目标探测等 均依赖于大范围高精度三维温盐场数据,舰艇作战效能发挥、直 升机反潜、海上石油平台安全作业、海上牧场等也离不开三维温 盐场信息的支持。目前,我国在面向海上平台保障的三维温盐场 分析预报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现有保障产品的覆盖范围、 分辨率、时效性等与海上平台对三维海洋温盐场数据的需求不匹 配。因此,如何针对无人潜器等海上平台对三维海洋温盐场信息 的迫切需求,实现海洋三维温盐场的精准分析预报是目前我国海 洋环境精细化保障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所需技术需求简要描述:1.可实现利用卫星测高和卫星测温 数据,反演求得不同区域网格的温盐剖面重构信息产品,最后同 化实时观测的海洋环境数据,形成海洋环境场实况分析场。2. 可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三维温盐场的精细化分析预报,预报时 效不少于 15 天,中国邻海的水平分辨率不小于 1/10 度,垂向分 层不少于 35 层,每天输出一次预报结果。  对技术提供方的要求:海洋环境预报服务甲级资质,具有数 值模式业务化运行基础,在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预报方面具有研 究基础且已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青岛哈船海智科技有限公司 2021-09-02
一种复合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其他成果/n一种复合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反应器中加入氯化铜、三氧化二铋和蒸馏水后搅拌,得到预混液;向所述预混液中加入油胺、正己烷和苯酚,然后在搅拌作用下,升温至40~50℃后保温反应2~3h,再冷却至室温,得到生成有固体物质的反应液;分离出所述反应液中的固体物质后进行洗涤,得到固体混合物;将所述固体混合物与硫酸钠混合并研磨,然后在350~400℃温度下煅烧2~3h后冷却,再对煅烧产物进行洗涤和干燥处理,得到复合金属催化剂。本发明通过化学反应将纳米铜与三氧化二铋进行复合,得到的复合材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1-12
一种磁性污泥深度脱水复合改性剂制备方法
项目简介 本成果以纳米磁性 Fe3O4、阴离子聚丙烯酰胺(PAM)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 (DADMAC)为原料制备了一种用于污泥深度脱水的磁性污泥改性剂。制备方法分为纳米 磁性 Fe3O4 的制备、DADMAC 的制备和磁性污泥改性剂的合成 3 部分。磁性 Fe3O4 颗粒具 有深度污泥改性的能力,DADMAC 为高电荷密度的阳离子单体,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在水 中电离后能跟磁性颗粒很好地吸附, 形成稳定的 DADMAC 离子的单分子吸附层,两者结合
江苏大学 2021-04-14
复合菌种煤炭生物絮凝剂及其净化煤泥水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菌种煤炭生物絮凝剂,其优点在于絮凝率高、降低了各种因素对絮凝效果的限制,使其适用范围更广。本发明包括体积比为 1∶1 的黑曲霉菌液和黄孢原毛平革菌菌液,其中黑曲霉菌液和黄孢原毛平革菌菌液分别是指培养黑曲霉和黄孢原毛平革菌得到的培养原液、由培养原液离心得到的培养原液离心上清液、将培养原液经过破碎得到的破碎液或将破碎液离心得到的破碎离心上清液,其中黑曲霉培养原液和黄孢原毛平革菌培养原液分别通过以下步骤制备得到:a、富集培养,b、适应性培养,c、再次富集培养,d、活性培养。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3
具有片状解理晶粒结构的β-TCP生物陶瓷粉末的制备
研发阶段/n该发明提供具有片状解理晶粒结构的β-TCP生物陶瓷粉末的制备工艺。采用本发明方法时,首先按摩尔比为2∶1称取计算量的二水磷酸氢钙和碳酸钙,混匀后在电炉中加热升温到930℃,保温3小时;然后将粉末取出,直接用液氮急冷,再将其放入930℃的炉中急热,随炉自然冷却;最后将粉末置于原始Ringer液中37℃恒温浸泡7天,取出干燥,得到的粉末主晶相为β-TCP,单晶粒具有片状解理结构。 优势:制得的粉末主晶相为β-TCP,并且单晶粒具有片状解理结构,从而有利于材料在人体内的降解。
武汉理工大学 2021-01-12
高强铝铜合金焊丝开发及其组织细化机理研究
铝铜合金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舰船、车辆等工业领域,目前国内外针对铝铜合金焊接及增材专用材料主要为ER2319,铝铜合金熔焊时焊缝金属不仅易产生热裂纹,而且焊缝的强度低、塑性差,影响了铝铜合金作为焊接结构件的推广应用;铝铜合金沉积态组织不均匀性,晶粒组织较粗大,增材试样性能较低。针对铝铜合金焊接接头及增材件性能较低,缺乏高性能的专用材料这一问题开展研究,开发一种高性能的铝铜合金焊接和增材用焊丝,通过对铸锭、焊丝及其增材试样组织进行观察分析,系统研究Ti和Zr的含量对铝铜合金微观组织结构、力学性能影响,探索增材制造过程中的组织演变机制;深入研究非均质形核核心的形貌、大小、分布以及其晶体结构和晶格常数,揭示Ti、Zr元素复合作用细化铝铜合金组织机理,丰富和发展铝合金细化理论,为高性能铝铜合金焊接增材专用材料的研发提供一条新的思路,推动铝铜合金在工业领域更广泛的应用。
南昌航空大学 2021-05-04
水处理技术精细化学品及应用
一、 项目简介SUT-Q01清洗剂是一种具有良好的渗透力和去污力的化学清洗剂,本产品不含有腐蚀性酸、碱,因此,不会对金属设备造成腐蚀。它可以渗透、湿润到污垢的内部,使油脂性污垢易于脱落并经流水带走,达到清洗目的。该清洗剂与预膜剂配合使用能增强预膜效果,提高金属设备的缓蚀能力。SUT-Q02清洗预膜剂系复合多功能性型药剂,通过物理及化学作用,能去除热交换设备金属表面上的油脂、污垢及浮锈,并在净化后的金属表面形成均匀和致密的保护膜,做到清洗预膜一步完成。SUT-S粘泥剥离剂  本产品为粘泥剥离剂,对由微生物引起的粘泥尤为有效,同时具有较好的杀菌灭藻效果。本产品属低毒类水处理剂,并对循环水系统有一定缓蚀作用。本品适用于电力、化工、冶金、石油、制冷等行业循环冷却水系统的粘泥剥离、菌藻控制。SUT-SH酸洗缓蚀剂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锅炉、换热设备、循环冷却水管道、机车、船舶等系统的酸洗除垢。分固体与液体两种,两者均为酸洗时所用高效缓蚀剂,适用于各种酸、酸洗及各种不同材质的锅炉、换热设备清洗。缓蚀率达98%以上,缓蚀效果显著。SUT-X01消泡剂含有高效消泡剂及乳化剂,能够消除水体中含有的发泡物质所产生的泡沫,具有消泡能力强、使用范围广等特点。该产品主要用于工业冷却水系统的清洗及预膜过程,以消除水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泡沫。此外,亦可用于消除其它工业水由于污染而引起的泡沫。SUT-N01絮凝剂为高分子絮凝剂属阴离子型线状高分子聚合物,能很好地溶解于水,呈真溶液,由于它本身带有负电荷,当悬浮粒子带有不同的表面电荷时,则可相互中和,促使其凝聚,具有活性吸附机能,能将悬浮粒子相互凝集,形成大块絮凝团,因而具有澄清、净化、促使沉降、有利于过滤等作用。SUT-阻垢缓蚀剂含羧酸多元共聚物,是一类综合性能优良的阻垢缓蚀剂,对循环水中常见的磷酸钙、碳酸钙垢等均有显著的阻分散作用,并且有优良缓蚀性能。此药剂在高碱、高硬、高浊度、高pH值的水质中,不仅自身有优异的阻垢分散性能,而且可以与多种缓蚀剂复配发挥协同增效作用,从而提高药剂对碳钢的缓蚀率,可广泛用于钢铁、石化、电力、油田等行业的复杂水质的处理中。二、 项目技术成熟程度已完成成熟产品应用工作。三、 技术指标性能指标描述 :能完全达到国标的要求,申报发明专利或获得发明专利。四、 市场前景在钢铁、石化、电力、燃气、轻工等行业的循环冷却水处理或废水处理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具有良好的市场需求和前景。五、 规模与投资需求投资规模300-1000万元,需厂房及设备设施配套等。六、 生产设备反应釜、真空泵、离心泵、流量计、锅炉/蒸气、质量计等。七、 效益分析按每年生产3千吨计算,可获利约1000-1500万,八、 合作方式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或面谈。九、 项目具体联系人及联系方式项目负责/联系人:陈建新,邮箱: chjx2000@gmail.com ,电话:15002204052, 022-60202241转215
河北工业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195 19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