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面向复杂异构环境的双因素强安全认证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面对海量庞杂、异质多源、大范围社会与网络关联的复杂应用环境下的身份安全认证这一世界性难题,在深刻分析网络犯罪特性、人群网络习惯和网络安全发生规律的基础上,自主研发了面向复杂异构应用环境下的信息片交叉验证模型和方法,形成了高度自适应的多协议广义双因素安全认证解决方案,平滑了协议与系统的差异,解决了复杂异构应用环境下更高水平的大规模、精细化、强安全身份认证,提高了系统帐户、口令和权限管理力度,实现了统一的认证、帐号、权限、审计管理,并取得了重要突破。项目研制成果取得了7项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4
微切变-助剂互作技术高效利用天然活性物质的研究与应用
该技术是在物料处理过程中,固体原料颗粒团经过微切变,细胞表面产生新鲜切面,助剂与活性物质之间发生基团或分子间的相互吸附或作用,改变活性成分的微观性能,增加水溶性,活性成分产量比传统加工方法提高70-350%。运用该技术得到的微切助粉,粒径在0.5-40μm,粒度细微,口感细腻,活性物质便于动物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无需进一步加工,即可直接用作功能性添加剂(食品和饲料)或用于制备特殊功能产品,效果明显,成本低廉。目前全球中草药市场需求量为每年160亿美元,估计到2010年将达到200亿,我国中草药市场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4-14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其衍生技术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
不孕不育症是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在育龄期约有8%的夫妇因各种不同原因不能生育。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工业污染、大气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孕不育症的发病率将逐年继续增高,每年约新增200万对患不孕症的夫妇。这已经成为关系到家庭和睦和社会安定的社会问题,也是全世界各界关注的一个主要的医学热点。1978年,世界首例体外授精-胚胎移植技术(in vitro fertilization & embryo transfer, IVF-ET,试管婴儿)的成功掀开了人类治疗不孕症的新纪元,此后又以IVF-ET为基础开发了多项衍生技术[如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ICSI)、胚胎种植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 PGD)、胞浆置换等]。目前辅助生育技术已成为治疗不孕症的主要手段之一。自1993年起,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李尚为教授带领项目组成员即开始进行胚胎着床和卵泡发育调控因素的基础研究,于1994年在著名杂志Endocrine Journal上发表论著2篇。1997年5月我院辅助生育技术正式应用于临床, 1997年获得四川省首例试管婴儿成功,1999年获得西南首例绝经妇女的赠卵试管婴儿成功,2002年获得四川省首例囊胚培养移植、首例胚胎冷冻及解冻移植、首例睾丸活检+ICSI、首例宫内减胎术成功。2002年率先在四川省开展胚胎种植前遗传学诊断(PGD)的临床应用, 并获得一例妊娠流产。2003年又率先开展激光打孔辅助胚胎孵化技术,填补了四川省在该领域的多项技术空白。成为国内第一批、四川省首家获得卫生部IVF和ICSI准入的生殖医学中心。同时,本项目在以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降低副作用和并发症发生为主要目的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临床各种相关方案和实验室的培养方法,并从基础研究方面探讨卵泡发育、胚胎着床的部分调节机制(免疫相关因素和生长因子等);对进行IVF-ET的患者夫妇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探讨女方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对IVF妊娠结局的影响和心理干预对妊娠结局的改善。使辅助生殖技术更能安全有效地为广大不孕症患者服务,从而更好地解决了四川省甚至西部地区不孕症的诊治工作,并带动四川省及西部地区生殖医学的临床及基础研究的发展,为地方辅助生殖技术及其相关医学学科的发展搭建一个研究平台。目前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至2007年,中心已完成近4000例的IVF及其各项衍生技术的临床治疗工作,临床妊娠率已由最初的25%上升到2007年的38.65%。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5项,发表论文45篇,其中Medline收录9篇,SCI收录2篇,课题组发表论文共被引用102次,举办国际研讨会1次(2007年9月主办、国际绝育与生育协会协办“卵巢功能保护与辅助生殖技术的安全性研讨会”),在全国首次提出“辅助生殖技术安全性”论题。2005年协助四川省卫生厅举办了四川省ART技术和管理学习班,为四川省ART技术的规范提供了技术和理论支持。参编书籍6本,培养博士生11名,硕士研究生15名。
四川大学 2016-04-29
基于泌尿系组织修复与重建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运用
主要研究内容: 尿道狭窄发病率高,我国每年有约250万新发病例。狭窄危害严重,但治疗困难。即便在美国也同样缺乏有效地治疗手段,患者平均接受3.13次手术。针对这个世界性的难题,课题组历时15年,在国家863计划等基金的支持下:应用口腔颊粘膜重建尿道,成功解决了两类困难类型尿道狭窄的治疗;创新手术方式,建立了尿道粘膜外翻吻合技术和背腹侧联合镶嵌技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研发出两种新型聚氨酯材料,为以后泌尿外科的临床运用奠定基础。 创新点: 一、国内首家开展颊粘膜尿道背侧镶嵌成形术和运用颊粘膜修复干燥性龟头炎所致尿道狭窄。 二、建立尿道粘膜外翻吻合术和尿道背腹侧联合镶嵌成形术。 三、国际上率先研发出同时具备水性无毒及可降解的聚氨酯材料;国际上首次合成含双季铵盐的抗菌性能优异的聚氨酯材料。 技术水平: 一、颊粘膜治疗长段前尿道狭窄,治疗效果国际领先;颊粘膜修复干燥性龟头炎致尿道狭窄,为国内首创,治疗效果国际领先。 二、粘膜外翻技术国际上未见类似报告,欧洲泌尿外科秘书长Chapple高度评价该技术;国际上第二家开展尿道背腹侧联合镶嵌成形术,但部位不同,效果国际领先。 三、两种新型聚氨酯材料均为国际上率先研发,填补行业空白,获2项国家发明专利。 推广应用情况及社会效益: 主编中华医学会泌尿系损伤诊治指南并在全国宣讲,培训600余人次。多次举办各类培训班(中国泌尿外科青年医师培训班等)和学术会议,并进行手术演示推广新技术,显著提高国内尿道狭窄治疗水平。发表论文104篇(SCI15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多次参加国际高水平会议交流,提高学科国际知名度。培养硕博士43名,为学科发展培养高水平人才。
四川大学 2016-04-29
蜘蛛香环烯醚萜有效部位抗焦虑创新中药研究开发
本成果处于研发阶段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6-23
注射用磷丙泊酚钠水合物的Ⅲ期临床研究
“注射用磷丙泊酚钠水合物的Ⅲ期临床研究 ” 磷丙泊酚钠(fospropofol disodium)于2008年12 月12日由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上市,商品名为Luse- dra。该药是由美国Eisai公司研发,临床上用作成年患者进行诊断或治疗操作过程的镇静催眠剂,该药为静脉注射剂。 磷丙泊酚钠是丙泊酚的一种水溶性的前体药物, 该前药静脉注射给药后在体内被内皮细胞表面的碱性磷酸酶代谢产生活性药物丙泊酚,其在大脑组织内迅速达到平衡,从而发挥剂量依赖性的镇静催眠作用。Ⅰ期临床研究表明,活性代谢产物丙泊酚相比脂肪乳剂的丙泊酚可诱导产生更强效的麻醉作用。II期临床研究显示,活性代谢产物丙泊酚可有效地维持结肠镜检查术患者的镇静作用,而III期研究主要针对需要支气管镜检查和小手术的患者,评价其镇静作用。药代动力学分析表明:在小鼠模型中由前药中释放的丙泊酚相对于已上市的丙泊酚有较长的消除半衰期、较大的分布容积和较高的血浆清除率,而在健康男性志愿者中清除半衰期则相对较短。磷丙泊酚钠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感觉异常、搔痒症,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有低血压、低氧血症、呼吸抑制等。相比其他镇静催眠药物而言,当磷丙泊酚钠与其他心肌功能抑制剂(如地西泮)或麻醉性镇痛药共同给药时,可能会产生其他心肌抑制效应,因此在使用时需要密切注意患者的生命指标,确保用药的安全性。
四川大学 2016-04-14
农林废弃物提取植物色素及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本项目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设计出以水或水/酒精为绿色提取溶剂,采用合适的提取温度,借助合理的物理强化技术组成提取农林废弃物提取植物色素工艺;利用树脂吸附、柱分离、超滤膜、高效逆流色谱等技术,并优选合适的流动相分离出植物色素中的染色有效组份,利用HPLC-MS、IR、SEM、TEM及NMR等现代分析技术研究有效组份的主成分及结构特点;根据天然色素组份的结构特征寻求生态应用方法,植物染料应用于天然纤维棉毛丝麻上的绿色染色技术,开发了附合生态要求的天然染料染色的纺织品;以提取过色素的板栗壳残渣为原料,开展
常州大学 2021-04-14
南方型杨树人工林高效培育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南方型杨树不同培育目标的工业用材林定向培育模式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围绕我国木材资源短缺的现状,根据黄淮平原和长江中下游的气候、土壤和社会经济条件,针对南方型杨树人工林培育中存在的产量和质量问题,从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两方面系统开展了南方型杨树新品种创制、可持续经营的养分机制及地力维护技术、插干造林技术、修枝技术体系、林分结构构建与调控及计算机经营模拟系统的构建与应用等研究,优化组装出了南方型杨树不同培育目标的工业用材林定向培育模式,是一项关键技术集成的创新成果。 1)创制了产量高、质量优、抗性强的南方型杨树新品种和良种各8个,杨树人工林产量和木材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为黄淮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杨树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种质。特别是所创制的雄性不育泗杨1号新品种(良种),解决了杨树人工林“飘絮”等环境问题。 2)创新研发了特殊立地的土壤改良技术。首次针对退耕还林地等特殊立地,研究了不同覆盖植被种类的养分含量与养分释放规律,阐明了生物覆盖对杨树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机理,提出有利于提高退耕还林地杨树人工林生产力的优化生物覆盖技术措施;首次探索了污水处理厂厌氧消化脱水污泥在杨树人工林上的应用,证明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在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的林地施用具有很大潜力;针对盐碱土杨树造林成活率低的现状,提出了有利于杨树成林的有效措施。 3)针对杨树短轮伐期经营和纯林连作造成地力衰退的现象,系统研究了杨树人工林经营的养分调控机制,阐明了杨树人工林林下植被、凋落物种类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关系,揭示了多代连作杨树人工林土壤退化的原因,丰富了森林培育学理论,为南方型杨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及地力维护技术提供了依据。 4)针对不同培育目标(特别是大径材培育),在国内首次提出了采用2-3干大苗插干造林, 配合保水剂应用的造林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杨树修枝方法(年龄轮生枝法)技术体系;优化了南方型杨树优质大径材的林分结构构建和调控技术;筛选出了综合经济效益高的杨树林地链式复合经营技术体系,实现了杨树人工林优质、丰产和高效之经营目标。 5)以南方型杨树为研究对象,采用长期定位研究与野外大量典型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集经营模拟、经济效益评价、优化决策于一体的南方型杨树人工林经营模型系统,开发了南方型杨树人工林经营模型系统软件,为南方型杨树模式化定向培育理论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工具。 该成果机理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相统一,体现出了技术含量高,又能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的技术特点。成果创制杨树新品种和良种各8个;获授权专利6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件,申请发明专利1件;制定行业和地方标准共6项;出版著作2部,公开发表论文102篇(其中SCI收录25篇)。成果先后在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山东等省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南京林业大学 2022-08-15
苹果等蔷薇科果树自花结实种质发掘、机制研究与应用
一、项目分类 重大科学前沿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蔷薇科果树如苹果、梨、樱桃等主栽品种多表现为自花授粉不结实(自交不亲和性),需配罝授粉树和人工授粉来保证生产。针对我国一些果园存在授粉品种配置不当、人工授粉成本高造成生产成本高、坐果少、偏斜果多,损失巨大的问趣,通过持续攻关,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 1、探究了苹果等蔷薇科果树自花(不)结实内在分子基础。系统揭示了苹果花柱S-RNase 在 ABCF 蛋白辅助下非特异性跨膜转运进入花粉管、突破硫堇蛋白 D1 介导的防御反应、引起微丝骨架解聚、tRNA 氨酰化受阻导致花粉管生长停止的机制;此外,明确花粉膜蛋白基因 HT1 变异导致苹果 ‘中苹1号’ 自花结实的分子机制;发现梨‘闫庄’中 S21-RNase 基因的一个碱基突变导致其蛋白氨基酸变异是造成自花结实的原因;解析了‘拉宾斯’樱桃中 S-RNase 被 SLFL 识别并泛素化降解的分子机制,为打破自交不亲和性,育成自花结实品种奠定理论基础,理论创新国际领先。 2、研发苹果等蔷薇科果树自花结实育种技术。全基因组关联性分析(GWAS)获得苹果‘寒富’ 自花结实性 SNP 高精度分子标记 1个,‘惠’ 自花结实性 SSR 分子标记 1个,建立了自花结实苹果分子快速预选育种体系;研发了花柱 S-RNase 快速提取技术、花粉管微丝标记技术及花粉管核蛋白提取技术,为自花结实分子育种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3、选育、推广苹果蔷薇科果树自花结实性品种。利用自花结实性综合评价技术挖掘白化结实苹果种质 4份、梨2份、樱桃1份;配置杂交组合,选育出自花结实优质苹果‘中苹1号’、‘岳冠’等,在北京、河北、辽宁等地示范推广10万余亩,经济效益每亩增加1000余元,有效推动当地果树产业轻简化生产进程,节本增效成效显著。
中国农业大学 2022-08-15
单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合成工艺的绿色化研究
设计废水处理方案时,采用了“生产工艺废水套用-蒸发回用-结晶”这样的一个内循环过程,不仅大大降低了生产工艺废水的处理成本,而且回收绝大部分的水以及无机盐。可以实现水回用,基本达到废液“零排放”,满足了节能环保的要求。 一、项目分类 显著效益成果转化 二、成果简介 单嘧磺隆和单嘧磺酯是超高效、广谱、安全的绿色化农药品种,分别于2007、2013年通过农业部审核,获得农业部正式登记证。其中单嘧磺隆适用于小麦、谷子、玉米等主要作物,尤其是作为谷子除草剂,它的作用无可替代,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为5.1亿亩,小麦4.5亿亩,谷子3000万亩,市场相当广阔。目前单嘧磺隆、单嘧磺酯原药生产废水量较大,亟需对它们的合成工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实现合成工艺绿色化,使整个工艺废水达到“零排放”。 项目特色和创新之处:设计单嘧磺隆生产工艺路线时,对氨解工段反应进行改进,用水代替有机溶剂作为反应溶剂,使生产工艺更为绿色化;对氨基酯工段后处理进行了改进,通过蒸馏回收了丙酮;对关环工段后处理进行了改进,在近回流情况下通过水萃取除掉无机盐,水可以通过蒸发回用,既保证了中间体的纯度,又减少了废水排放。设计废水处理方案时,采用了“生产工艺废水套用-蒸发回用-结晶”这样的一个内循环过程,不仅大大降低了生产工艺废水的处理成本,而且回收绝大部分的水以及无机盐。可以实现水回用,基本达到废液“零排放”,满足了节能环保的要求。该方法操作简便,且不需要增加额外的设备,运行成本低。 社会贡献和经济效益:可降低单嘧磺隆生产工艺废水的处理成本,而且回收绝大部分的水、无机盐以及部分原料,能基本达到废液“零排放”。同时,可能将该方法应用于同类产品单嘧磺酯等的生产工艺废水处理中。该项目不仅节约成本,更重要的是它基本实现生产工艺“绿色化”,这对单嘧磺隆、单嘧磺酯的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南开大学 2022-07-29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26 327 328
  • ...
  • 432 43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