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层燃炉氮氧化物排放量的复合控制系统
本发明属于锅炉节能与环保的技术领域,并公开了一种层燃炉 氮氧化物排放量的复合控制系统,该系统包括层燃炉本体,自带烟气 循环的分级燃烧装置、SNCR 脱硝装置、多功能烟气在线监测仪和 PLC 控制系统;分级燃烧装置均匀分布在炉膛两侧的墙上,其进气端的中 心设置有进风管,进风管的另一端设置有绝热稳焰钝体,进气端器壁 还设置有二次风旋流器,远离进气端的一端还设置有稳燃腔,将适量 煤粉或燃气、新鲜空气及循环烟气的混合物通过该分级燃烧装置喷入 层燃炉内。该发明的复合控制系统可显著提高燃料氧化反应速度和炉 膛温度均匀性,能够实现燃料充分燃烧和低氮燃烧,减少空气过剩系 数,实现脱硝效率和热效率的双重提升,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3
CuFe2O4复合材料催化氧化有机污染物的性能与机理
一、项目进展 创意计划阶段 二、负责人及成员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入学/毕业时间 学号 冯畴境 化学化工学院环境工程 2019-2023 201931043101 李暄 化学化工学院环境工程 2019-2023 201931043116 罗雨欣 化学化工学院环境工程 2019-2023 201931043111 黄品杰 化学化工学院环境工程 2019-2023 201931043110 张一丹 化学化工学院环境工程 2019-2023 201931043105 三、指导教师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职务/职称 研究方向 周家斌 化学化工学院 教授 环境材料与污染控制 刘丹 化学化工学院 讲师 环境材料与污染控制 四、项目简介 工业生产当中产生大量的有机废水需要净化处理,对此问题,本课题准备采用光催化耦合基于硫酸根自由基的快速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制备出磁性好、易回收且具有良好催化性能的Z型CuFe2O4/MnO2复合材料来活化PMS。PMS在复合催化材料表面会迅速反应生成硫酸根和羟基的自由基,同时在光照下实现电子空穴的有效分离。通过光催化和高级氧化产生的强氧化性的活性物种会争夺有机物的最外层电子来实现对有机废水的高效降解。 因为CuFe2O4具有磁性好、易回收、可重复使用、低毒、化学性质稳定、可见光催化活性等优点,可减少二次污染,且能够高效的活化PMS,此外,PMS可作为电子受体快速转移和消耗光生电子,实现电子和空穴的有效分离,提高其光催化活性。同时,通过掺杂MnO2颗粒进一步提高CuFe2O4催化剂比表面积,在反应体系中能够进一步活化PMS产生氧化自由基,从而有效地降解有机物。
西南石油大学 2023-07-20
一种碱式碳酸铜载镓复合氧化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碱式碳酸铜载镓复合氧化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将含硝酸铜、硝酸镓和尿素的混合溶液进行水热反应,得到碱式碳酸铜载镓复合氧化物。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具有制备工艺简单,重复性好,方便批量合成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优点,且所述催化剂在电还原制备合成气过程中,具有超宽的稳定电位范围,稳定电位范围宽至‑0.6~‑1.8V,且能稳定地调节CO/H<subgt;2</subgt;比。本发明制备出碱式碳酸铜载镓复合氧化物,CO<subgt;2</subgt;电还原制备合成气,合成气效率在90%以上,该催化剂有望在电催化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超级电容器用二氧化锰复合电极的研究与开发
超级电容器能提供比物理电容器更高的能量密度,比电池更高的功率密度和更长的循环寿命。具有充电速度快、放电电流大、效率高、循环寿命长、工作温度范围宽、可靠性好和绿色环保等优点。作为备用电源或独立电源能够广泛地应用于消费类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领域,还能用于新能源发电系统、分布式储能系统、智能分布式电网系统等领域。 以石墨毡、泡沫镍等三维结构材料为基底,碳纳米管层电泳沉积在基底上,微量金属纳米颗粒和二氧化锰层电化学沉积在碳纳米管层上。不使用传统压片法制备电极,保持了基底的原有三维微结构,而且全部制备过程无需使用黏结剂。二氧化锰呈纳米片状形貌,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和电化学活性。所制得二氧化锰复合电极应用于超级电容器具有高比电容和低电极电阻。
兰州大学 2021-01-12
在基于纳米石墨烯的高性能单原子电催化剂、C60衍生物高效储锂、CSPbBr3量子点铁电性质
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讲席教授王湘麟课题组在基于纳米石墨烯的高性能单原子电催化剂、C60衍生物高效储锂、CSPbBr3量子点铁电性质研究等取得重要进展。相关论文发表于Nano Energy(IF:15.548);ACS nano (IF:13.903);《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IF:14.695)。 发展高效稳定的非铂基电催化剂对质子交换膜电池等清洁能源转换装置的大规模应用具有关键作用。王湘麟团队基于结构明确的纳米石墨烯,合成了单原子铁-氮-碳氧还原催化剂,其催化活性接近商业Pt/C,并具有高循环稳定性。我校物理系副教授徐虎和物理系博士后黄祥构建了理论计算模型并模拟电催化反应过程。 在锂电池电极材料方面,王湘麟团队与台湾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教授王立義(Wang Leeyih)团队合作,基于C60衍生物开发高性能的储锂材料,研究论文发表于ACS Nano。 王湘麟团队与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袁宏明教授合作,首次发现全无机卤化物钙钛矿CsPbBr3量子点具有出色的铁电性,研究论文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1
HYRASAOR高级氧化
深度“治水”关键技术——高级氧化 高级氧化技术:在高温高压、电、声、光辐射、氧化剂、催化剂等条件下产生强氧化性•OH自由基,高效氧化大分子难降解有机物以及饮用水微量污染物的深度处理技术。 思普润-HYRASAOR高级氧化系统 思普润基于O3、H2O2、UV开发出HYRASAOR (Hydroxyl Radical Special Advanced Oxidation Reactor) 系列高级氧化系统,形成O3/ H2O2 /UV、O3/ H2O2 、UV/ H2O2 、UV/O3等系列高级氧化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工业污水厂达标排放、市政污水厂新建及提标改造、嗅味去除、微污染物降解及地下水修复等领域。
青岛思普润水处理股份有限公司 2021-09-02
碳纳米管和氧化铝晶须原位复合增强树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小试阶段/n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有机高分子材料为基体、高性能连续纤维为增强材料通过复合工艺制备而成的具有明显优于原组分性能的一类新型材料。但树脂具有脆性,其复合材料一般要引入具有一维特征的增强相,如纤维、晶须和纳米管等。这种增强相有两种引入方式:一种是外加引入,另外一种是原位生成。往树脂基体中单独添加碳晶须、碳纳米管或氧化铝晶须等一维增强相时,材料的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提高,但增强相在树脂解题中的分散问题没有解决;在树脂基体中原位生成碳纳米管等一维增强相时,有助于常温性能的改善,但是仅有碳纳米管的存在,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12
一种超薄碳包覆二氧化锡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专利名称: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环氧树脂-二氧化硅空心管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环氧树脂-二氧化硅空心管复合材料及其制 备方法。所述环氧树脂-二氧化硅空心管复合材料,包括二氧化硅空心 纳米管和环氧树脂,所述二氧化硅空心纳米管分散于环氧树脂中,其 添加量为环氧树脂的 0.1~10wt.%。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采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二氧化硅空心纳米管;(2)将步骤(1)制备的二氧化硅 空心纳米管分散于环氧树脂中,形成环氧树脂-二氧化硅空心管均匀分 散体系;(3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金属氧化物-分子筛复合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属氧化物‑分子筛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应用,属于工业催化技术领域。催化反应以二氧化碳和氢气为反应原料,所述催化剂由金属氧化物和分子筛复合而成。其中,金属氧化物为M<subgt;1</subgt;、M<subgt;2</subgt;、M<subgt;3</subgt;三种或其中两种金属元素组成的固溶体金属氧化物或尖晶石型金属氧化物,其中M<subgt;1</subgt;为Zn、Ga、In中的一种,M<subgt;2</subgt;为Ce、Sm、La、Fe中的一种,M<subgt;3</subgt;为Zr、Ga、Cr、Al、Ti中的一种;所述分子筛的骨架组成为硅铝氧或硅磷铝氧四面体;所述的金属氧化物采用气体扩散法制得。本专利所公开的金属氧化物采用气体扩散法制备,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80‑300 m<supgt;2</supgt;g<supgt;‑1</supgt;)。所述复合催化剂在二氧化碳加氢制低碳烯烃(乙烯、丙烯和丁烯)的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二氧化碳转化率可达35%以上,一氧化碳选择性小于40%,低碳烯烃在碳氢化合物中的选择性可达82.1%,低碳烯烃的收率达20.3%,并具有较高的催化稳定性。与传统催化剂相比,可以高效吸附、活化二氧化碳和氢气,从而提高二氧化碳转化率,制备方法简单,催化性能优异,具有很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0 21 22
  • ...
  • 175 17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