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是一所以文、理、工、医、电子、信息、教育、艺术等多门类多学科体系为主,集普通大、中专及远程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坐落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随州市。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的诞生地,也是“世界第八大奇迹”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地。随州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交通便利,汉丹铁路、宁西铁路、京广铁路、316国道、107国道、312国道纵横其境,正在兴建的孝襄高速公路和随岳高速公路穿越随州。学院完善的办学条件和良好的教学质量吸引八方学子,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6000名学生在这里求学深造。 学院新区位于随州城南新区孝襄高速与316国道连接线中端。距市中心4000米,占地面积1400余亩,一期工程投资1.6亿元,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2005年秋季老校区全部搬迁至新校区。现有教职员工800余人,其中具有副高职称的教师达200人。设置了人文艺术系、信息技术系、机电工程系、医护系和公共基础课部等5个系(部),共开设汉语言文学教育、英语教育、美术装潢设计、护理、计算机及应用、机电技术应用、应用电子技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模具设计与制造、服装工艺、旅游与酒店管理、水产养殖、汽车驾驶与维修、学前教育、园林技术、社区康复技术、药品营销、数控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市场营销、商务英语和口腔医学技术等22个应用型专业。2005年学生就业率达到96%以上。 学院新区内现代风格的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楼宇相连,错落有致,相映生辉。这里碧树与芳草竞秀,青山与绿水相依,既有鲜明的都市气息,又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莘莘学子勤奋攻读、矢志成才的沃土,是有志青年锤炼意志、提升素质、走向成功人生的殿堂。 学院在坚持“教学质量第一、人才质量第一”的同时,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科学研究,目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人数达到专任教师的30%,并培养和引进了近百名 “双师型” 教师。近几年来,教师出版个人专著86部,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1000余篇,承担和完成省级以上科研课题28个,12人获湖北省教育科研成果奖。 学院与湖北教育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和咸宁医学院联合开办了远程教学、网络教育和函授教育,开展本科学历教育。 学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为突破口,突出职业技能学习和训练,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工作岗位适应能力,逐步形成了学院自己的专业建设和职业教育特色。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武汉警官职业学院
武汉警官职业学院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省属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建校4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10多万名政法类专门人才。学校是全国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院校、教育部“1+X”证书制度首批试点院校、教育部“ICT行业创新基地”首批合作院校、湖北省人民政府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湖北省高校党建工作试点院校、湖北省教育援疆对口培养院校。是教育部选定的国家级优质院校创建单位。多次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平安校园。 学校占地面积408亩,总建筑面积193325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222万元。建有安全防范技术国家级实训基地、社区矫正省级实训基地、司法信息化ICT实训基地及文书司法鉴定、法医物证(DNA)鉴定、视频行为分析鉴定、光接入实训室、4G/5G通讯实训室等校内实践基地46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89个;纸质图书40余万册;智能化教室109间。在司法信息化、安全防范技术、应急救援等领域走在国内同类院校前列。学校内设警察管理系、司法侦查系、司法管理系、信息工程系、公共管理系、基础课部、思政课部、警体部等教学科研单位。开设23个专业,其中国家骨干专业1个,中央财政支持专业2个,司法类国家控制专业7个(含已纳入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警察招录范围的司法行政警察类专业5个),湖北省特色专业5个。现有专任教师19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64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93人,双师型教师108人。学校主编、参编司法部规划教材20多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各类著作、教材数十部。学校实行警务化管理,同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湖北警官学院等高校建立了教学科研合作关系和师资共享机制。毕业生就业渠道通畅,根据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警察招录培养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学校司法行政警察类提前批专业毕业生可按年度控制比例,通过便捷入警相关政策录用为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其他专业毕业生通过订单培养、定向培养等形式实现高质量就业。
武汉警官职业学院 2021-02-01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是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由中山大学与广东珠江投资集团合作创办的独立学院,是一所多学科全日制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2016年被遴选为广东省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 基本情况 学院位于素有“北回归线上的明珠”和“广州后花园”之誉的广州市从化区,校园占地面积1000亩。经过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拥有完备的教学生活和文化体育设施,校园布局有致,秀丽宁静,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胜境。 学院图书馆面积2.91万平方米,藏书205万册,共享中山大学图书馆中文电子期刊68375种;外文电子期刊52123种;中文电子图书154.37万册;外文电子图书55.98万册,还有超星移动图书馆、博看畅销期刊数据库和联图随书光盘检索平台,已初步建设成为数字化图书馆,更开创广东省高校图书馆24小时开放的管理模式,全方位满足读者需求。 学科发展 学院设有10个院系39个专业,形成以管理学、经济学、文学为主,工学、理学、医学、艺术学协调发展、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学科体系。现有本科生19232人,继续教育在校生2348人。 学院现有2个广东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特色专业,5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3个教学团队、5个精品资源共享课、1个省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项目,7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项目,6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1个重点专业、2个重点学科、1个卓越人才培养计划、5个校级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和3个校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并先后成立了金融市场与动能策略研究中心等14个研究中心和1个数据分析研究校级科研团队。 目前,学院承担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08项,横向项目32项,项目经费总额达2063.9万元。自2013年起,学院教职员工共发表学术论文623篇,被SCI、SSCI、EI、TSSCI等国际权威期刊论文索引收录的应用性研究论文79篇,其中教师72篇、学生7篇,位居全国独立学院前列。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专业相关比赛,荣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近千项。 师资建设 学院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师资主要来自中山大学教师,国内“985”、“211”高校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以及美国、英国、法国、瑞典、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地的优秀教师人才,同时面向全国招聘具有海外留学经验和有关行业、企业富有实践经验的高层管理人士、专业技术骨干任教师,建立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师84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南粤优秀教师3人,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培养对象1人、中青年教师国内访问学者23人、“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校级培养对象5人,广东省省级教学团队1个,广东省民办教育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广东省民办教育优秀教师1人。 学院特聘知名学者夏书章、黄天骥、陈平原等3名教授担任学术顾问,聘请巴曙松、任剑涛、张军、钟玫、谭劲松、王哲民和陈树衡等9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教授)担任讲座教授。同时,学院不断完善并创新人才引进机制,2016-2017年引进台湾博士46人,建立了一流的、有特色的本科教学团队及科学研究团队。 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高起点、有特色、更开放”的办学理念,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从2013年开始实施自由转专业,2015年起开始实施完全学分制,并作为广东省实行完全学分制的试点高校。学院秉承“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实行弹性学制,使学校教学资源的配置方式由学校计划调控为主变为学生自主选择为主,搭建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平台。 学院创造性的实施“思政、通识、学工”三位一体育人理念,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灵魂,以通识教育为素养,以专任教师为引导、辅导员为教辅、学生自主为实践,共同形成培养学生“成人”的多维育人体系,更有利于学生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并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为适应社会需求,针对学生特点,学院先后开设了“政商研究院”、“ACCA、CGA实验班”、“经济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实验班”和“珠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特色班”等精英化培养项目。通过实验班学习、个性化指导、国际化教育等模式,构筑“拔尖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以点带面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致力将教育融入国际高等教育大环境,实行多元化的联合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国际教育合作和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项目”首批招生院校。通过本硕联合培养、“2+2”、“3+1”学分互认、国际交流生计划、插班学习、留学和游学等多重形式,我校先后与美国海格斯大学、美国迈阿密大学、美国中西州立大学、美国阿兰特国际大学、英国牛津大学、英国赫尔大学、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瑞士酒店管理学院、日本京都情报大学院大学等20余所国外知名大学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至今有300多名学生赴国外学习。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2021-02-01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一、基本情况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为河南省机器制造技工学校,创建于1954年12月。1956年更名为河南省工人技术学校,1960年更名为河南省工业技术师范学校,1961年更名为河南省技工教育师范学校,1992年更名为河南职业技术教育学院。1999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改制为新型高等职业院校,现在是100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之一。学院入选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资源50强高校,在教育部首届大学生就业评比中被评为“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先后被确定为首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河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省级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示范基地、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河南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河南省文明学校等,在河南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学院位于河南省会郑州市,占地面积1240亩,建筑面积近55万平方米,各类纸质电子图书藏量160余万册,教学设备总值近1.7亿元,固定资产近12亿元,总资产近15亿元,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9万余人,与中原工学院联办本科在校生近400人。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1054人,专任教师927人,其中有教授、副教授200余人,二级教授3人,享受国务院津贴4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能手1人;现有河南省职教专家4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省级优秀教师5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7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技术能手7人。学院“双师”师资队伍特色鲜明,有双师型教师463人,有高级技师50余人,还从知名行业企业聘请了250余名能工巧匠和技术能手作为校内兼职教师。 学院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设有机电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烹饪食品与健康学院、旅游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商学院、环境艺术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音乐学院(公共艺术教学部)等9个二级学院,以及基础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附属技校和创业学院等4个教学单位。开设有机电一体化技术等52个专业,其中有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和烹饪工艺与营养等4个国家示范重点专业,1个全国示范专业点,2个中央财政支持项目专业,7个省级示范重点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建设省级精品课程9门,1门课程入选全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备选库。 学院有机电实训中心和汽车维修实训中心两个国家级实训基地,建成了与之配套的生产型车间,为学生提供真实生产性的实训实习条件,拥有各类金属切削机床、数控车床、铣床、加工中心和数控电火花机床等300余台。各二级学院分别设有烹饪营养与健康学院实训中心等9个校内综合实训中心,拥有各类实验实训室179个,具有仿真或真实职业实践氛围。学院还与苹果公司、许继集团、浙江开元旅业集团等200多家知名企业,联合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二、办学理念及定位 学院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秉承“创新、质量、开放、融合、发展”的发展理念和“学生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坚持“质量立校、全面提升、追求卓越、跨越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围绕内涵建设为中心,实施目标导向的人才培养战略。 近年来,学院持续深入推进“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工程和创新创业教育引领工程”等三项工程,注重教育教学改革以提高育人质量,注重教学团队建设以提高教学水平,注重内部管理优化以提高管理活力,注重办学条件改善以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立足河南,面向全国,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专业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知识型、实践型和创新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办学特色 学院把校企合作和国际交流作为驱动学院创新发展的“双动能”“双引擎”,实施“一群一院一平台”专业发展战略,探索实施工学结合、具有订单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微软(中国)、大唐、通用等300余家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项目化教材,探索实施分类分层次精准教学育人模式。学院实训课程占教学总课时50%以上,开设“苹果公司A+雏鹰计划”等订单班近40个,被确定为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与美国夏威夷大学等多个境外知名高校联合培养学生,共建旅游管理等5个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着力打造“两化融合”的智能制造等2个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仿真实训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建成集研发、生产、教学、培训、研究为一体的教学工厂,形成“校中厂”和“厂中校”的产教协同发展和校企共同育人格局。 四、就业创业 学院始终把创业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不断创新就业创业工作机制和思路。设立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郑东新区分市场,开办河南猎头职业介绍所,举办和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与郑州宇通集团有限公司等200家企业签订了就业合作协议,并连续多年向新加坡、日本等国家输送人才,引导毕业生境外就业。“校政企”共建中国·中原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自建面积为3400㎡的创客空间,与微软(中国)共建面积为1400㎡的大数据双创基地,搭建“1+2+N”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各二级学院分别设立创新创业实训中心,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面向在校大学生开放,帮助学生开展创新型、科技型创新创业,实现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多元化”发展,探索形成“普及教育+意向教育+精英教育”的“分层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师生创新实践教育工作屡出硕果。 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创业率平均达到5%,连年被评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被中国青年报评为首届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星级示范校”,被河南省人社厅指定为“河南省创业培训定点机构”,被河南省人事厅和教育厅联合授予“河南省普通大中专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获河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优秀单位、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并获得省政府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奖励资金。 五、技能大赛 学院以技能大赛为试金石,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发展,十多年来坚持举办年度校内师生技能大赛,积极承办并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等各类赛事,把大赛作为提升技能、检验质量、展示成果的舞台。学院还实施毕业生双证书制度,探索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课程与岗位需求相对接,将职业资格考评纳入教学计划,传承技术技能培养特色,打造了一批批社会认可度高、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之星。 鲜明的办学特色,科学的教学模式,突出的技能优势,使学院师生在各类技能大赛中屡获殊荣,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学院多次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全国数控技能大师、世界技能大赛等赛事,累计获国家级奖励100余项,省级奖励240余项,在全省高职院校获奖规格、获奖数量等水平位居前列。 六、技能培训、鉴定与社会服务 学院设有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牢固树立为当地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服务的观念,以“高、新、长、前”为建设方针,建成河南省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示范基地,积极利用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围绕地方产业升级和民生工程,加大培训和社会服务工作力度。学院定期举办高技能人才培训、全省职业院校校长培训、扶贫培训、失地农民培训、残疾人技能培训、劳务输出技能培训等各种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服务,累计为社会输送了十几万名综合素养高、专业技能强的技术技能人才,为中原崛起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的高度认可。对口支援中西部地区16所职业院校,帮助新疆建设兵团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院校顺利升格高职院校,还积极参与援疆项目,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作为河南省残疾人联合会的友好互助单位,长期支持残疾人公益事业,多次承接省级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及国赛赛前培训。利用学院自身优势,积极主动配合舞阳县委县政府,扎实开展“校地结对帮扶”精准扶贫工作,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全省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做出贡献。 学院先后被济南军区、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扶贫办确定为“士官考试基地”“河南省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基地”“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定点培训机构”“河南省贫困县农民工技能培训定点单位”“河南省扶贫开发‘雨露计划·金蓝领’工程培训基地”和“世界技能大赛省级集训基地”。 七、社会声誉 学院办学成绩显著,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近年来,在国家统计局中国教育大数据研究院公布的统计数据中,学院声誉指数排名连续两年位居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之首。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首届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排行榜中,我院名列全国高职院校第16位;在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和广州日报联合发布的“2017高职高专排行榜”中排名全国第13位、在“2018高职高专排行榜”中学院职场竞争力指数和教育竞争力指数位居全省第一。据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18年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显示,学院获得5星评价,进入全国百强名校行列。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始建于1958年9月,校名为“泰县农业中等技术学校”。1959年1月更名为“泰州市农业专科学校”;1961年9月更名为“江苏省泰州畜牧兽医学校”;1995年4月更名为“江苏省畜牧兽医学校”;2001年6月独立升格为“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3月更名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学校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乃至我国南方14个省(市、自治区)唯一以培养农牧科技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座落在中共中央前总书记、原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出生地——江苏省泰州市,也是世界知名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故乡。 2005年,学校以“优秀”等级在全省率先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首轮评估;2008年,被确定为“江苏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首批“国家骨干高职院建设单位”,2013年,以“优秀”等级通过建设项目验收。从此,学校进入全国高职院校第一方阵,成为全国农业高职院校的排头兵。2016年3月20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来校视察,对我校服务“三农”的办学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 学校占地面积4600亩,校舍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形成了以凤凰路校区为主体、以畜牧科技园和中药科技园为两翼的“一主两翼”办学格局。学校拥有各类实验室、实训室200多个,建有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江苏中药科技园、江苏姜曲海猪种猪场、江苏苏姜种猪核心种猪场、中牧倍康药业、教学动物医院、教学宠物医院、田园牧歌景区、本草养生景区等36个院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实习基地700多个,图书馆藏书109.24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亿元。 学校面向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在校生14800多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原校长饶子和担任学院名誉院长,国内外20多位知名教授包括6位两院院士担任学校兼职教授。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48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232人,正教授58人(二级教授4人、三级教授9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490人。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91%。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新中国60年畜牧兽医科技杰出贡献人物1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全国农业职教名师7人,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2个。 学校秉承“紧扣农牧产业链办学,紧密结合产学研育人,紧跟区域增长极发展”的办学理念,设有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动物药学院、食品科技学院、宠物科技学院、园林园艺学院、水产科技学院、农商管理学院、农业信息学院、农业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基础部、思政部、体育部等12个二级学院和3个部。围绕农牧产业链设置40个专业,其中,国家级重点专业6个、省级品牌(骨干)特色专业11个、省重点专业群建设点4个。 学校先后获省部级以上教育教学成果60多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国家级职业教育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动物药学专业备选教学资源库1个,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共享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5门。 学校建有国家水禽基因库和姜曲海猪保种场2个国家级保种与研发机构,建有江苏省兽用生物制药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省动物医药创制中心、省现代畜牧与新兽药工程技术中心、省畜产品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省种猪生产性能测定中心、省水禽生产性能测定中心、省动物药品工程研究开发中心等15个省级研发中心、17个市级研发平台和8个校级研究所。 2007年以来,学校先后承担部、省、市级项目共1000多项,其中,国家发改委重大项目2项、农业部项目32项、科技部项目5项、教育部项目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培育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苏姜猪新品种,开发国家级二类新兽药2个。先后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学校组建了科技服务团队,强力推进强农富民“五项工程”,实施“品种+技术+基地”服务模式,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科技服务“三农”,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收、农民致富。 学校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荷兰、新加坡、台湾以及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70余所高等院校或教育培训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多次举办非洲及东南亚籍动物科学技术专业留学生培训班,现有非洲、东南亚、中亚、欧洲23个国家的学籍留学生近300人,语言生及短期培训生100多人。 2007年以来,学校获得了“全国职教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之首、“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50强”;“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江苏省职业技能大赛先进高校”、“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江苏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江苏省和谐校园”、 “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先进单位”、“江苏省科技富民突出贡献单位”、“江苏省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科研促校”的发展理念,以服务“三农”为办学宗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现代农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了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展望“十三五”发展,学校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三农”工作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聚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弘扬“团结拼搏、负重奋进、坚韧不拔、争创第一”的牧院精神,开拓进取、奋勇争先,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领先、世界知名”农业类卓越高职院而努力奋斗!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2021-02-01
厦门理工学院
厦门理工学院位于“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的国家中心城市——厦门,是福建省属公立本科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秉持“以学生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遵循“明理精工,与时偕行”的校训,积极探索产学融合、校企合作、对外合作三位一体的服务地方发展道路,建设“亲产业、开放式、国际化”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学校1981年建校(前身鹭江职业大学),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本并更名为“厦门理工学院”。2011年,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和国家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高校”。2012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3年,获批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2016年,入选教育部、发改委“十三五”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全国100所)。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被评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99所)和“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全国66所)。2018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入选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2019年,学校更名大学工作成功获教育部批准列入“十三五”高校设置规划。2020年,新增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校现设有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光电与通信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峡商贸学院)、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影视与传播学院、应用数学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软件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18个院、部。学校现有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和电子信息、艺术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1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法学等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近20000人(含研究生、留学生);截至2020年3月,学校共有专任教师近110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55%,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比为93%,拥有包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优秀教师、闽江学者、省级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在内的一批高层次师资队伍。学校的“教师发展中心”被评为省级示范中心。学校确立了“强工程、厚经管、大文化”的学科专业发展战略布局,重点发展机械装备、车辆工程、电子信息、软件与信息服务、材料应用技术、城乡建设与环保、文化产业、创意与设计、商贸及金融服务等10余个专业群。现有机械工程省级高原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和控制科学与工程等4个省级应用型学科,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2个省级应用型培育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紧紧围绕应用型创新性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探索校企协同育人、中外合作、闽台合作等多种培养方式。2012年以来,在福建省本二批高考文理科录取分数线居省内同批次高校首位;半数以上专业列入本一批招生;具有篮球(女子)和健美操两个国家大学生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资格;2018年学校开始招收华侨、港澳台地区学生。学校毕业生以“务实精神好、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足、外语水平高”等特点广受业界欢迎,一次性就业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我校学生在国内外各类学生竞赛中成绩突出,自2017年以来,已获各类学生竞赛奖项近2500项,国家级奖项超过1000项,学生获奖人次达8000人次,连续三年全省名列前茅。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发布的2015-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结果中我校位列全国新建本科院校第1名。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国及世界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世界大学生健美操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光电设计、结构设计、物流设计、机器人、英语竞赛等国家级重点大赛中获冠军、金奖或一等奖200余项。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现有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1个,省级12个;特色专业国家级1个,省级9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1个,省级7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国家级5个、省级6个;省级高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8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9个;省级精品课程82门;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个;省级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61项;省级“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精品项目6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5项;优秀教材国家级4部,省级3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1个,省级1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省级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5个;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国家级1个,省级5个;省级示范性校企共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263项,省级713个;被评为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2018年智慧教学试点项目”院校。2009年以来,获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3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17项。6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个专业通过住建部专业评估,6个专业通过台湾IEET工程及科技教育认证,通过认证数量在国内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精心实施“阳光雨露计划”,培育了以“周末文化集市”、“文明班级创建”、“素质养成主题周”为代表的一批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把学生带进舞台中央,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素质养成平台上的主角。积极搭建线上线下良性互动的服务育人平台,“厦理工e起来”微信公众平台获福建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大力倡导“守望相助”的校园亲情理念,激发学生自助互助的热情,引导学生亲情体验,完善阳光健康人格。科研平台建设扎实。现拥有福建省客车及特种车辆研发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新能源汽车与安全技术研究院、福建省客车先进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光电技术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功能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风灾害与风工程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医疗数据挖掘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软件评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农村污水处理与用水安全工程研究中心、数字福建自然灾害监测大数据研究所、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两岸文创研究院等省级科研平台31个,厦门市科研平台20余个。科研水平快速提升。承担科研项目的级别、数量和经费总额连续十年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2012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纵向项目2100余项,横向项目1800余项,到校科研经费超过4个亿。“十三五”以来,新增国家级项目105项,省市级重大项目9项,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6项;新增省部级以上奖励40项,其中省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及以上奖项7项;授权发明专利319件,发表高水平论文1300余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持续提升。在厦高校中率先启动《服务海西/厦门行动计划(2009-2013年)》;制定并实施《服务闽西南产业发展行动纲要(2015-2018年)》;成立大学科技园,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吸引了一批优质上市企业入园,园区产值超过2个亿。与ABB公司、冠捷科技、宸鸿科技、玉晶光电、联芯电子、开发晶照明、麦克奥迪集团、翔业集团、好慷在家等在内的300余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成立全球安卓系统研发中心、健康医疗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中心、触控产品检测中心等校企合作研发中心和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打造福建省时尚设计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在龙岩打造了全国首个高校红色孵化器-厦龙筑梦红色孵化器;深度参与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积极参加“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9·8”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促进项目成果转化;每年发布“两岸创意经济研究年度报告”。与中国航天集团、中国电子标准化研究院、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华联电子、冠捷显示器等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申报多项项目获得工信部立项,项目总投资近3亿元。在省内高校中率先探索实施“先导项目”,2016年以来,累计拨付先导资金3000余万元,立项 “企业委托型”项目30余个,“团队培育型”项目20余个,由此引导立项的校企合作项目经费达6000余万元,累计为合作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先后与加拿大里贾纳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等60多所优质大学开展多元化、全方位的合作。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共建轨道交通研究中心,与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共同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爱尔兰科克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等海外名校共同开展师生交流和本硕士生的联合培养。实施海外高端外专引智和海外教授聘请计划,招收侨生、港澳台地区学生和国际生到校学习。在闽台合作上先行先试,与30多所台湾知名高校建立合作,不断创新闽台联合培养人才模式,与台湾铭传大学共建“海峡商贸学院”,与逢甲大学等合作“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与宸鸿科技集团开启双元制教学模式,进行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与台湾科技大学、台北科技大学、元智大学联合设立福建省师资闽台联合培养中心。学校的快速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连续三届获评“省级文明学校”,获评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被誉为“地方经济的人才摇篮”等。近年来,学校办学成绩学校的综合改革、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等工作多次获得省市领导批示肯定。根据省教育评估研究中心发布的《福建省普通高校发展潜力监测报告》显示,我校在福建省高校发展潜力排名中进步明显,我校发展潜力跻身福建省11所重点建设高校第6名。
厦门理工学院 2021-02-01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前身为沈阳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成立于2000年7月,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普通高校。学校是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本科学校,现有在校本专科生近12000人。学校位于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沈阳市,坐落在浑南核心区由多所大学组成的大学城中,与沈阳科技学院、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相拥为伴,与东北大学、沈阳体育学院、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科技馆、辽宁省博物馆为邻,处于沈阳新行政、文化区域的中心位置。这里交通便捷、设施完备,教育、文化氛围浓厚,给人以创新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之感。学校占地6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先进、生活设施完备。这里有近50000平方米、全部为多媒体教室的教学主楼,巍峨壮观;19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图书馆,临湖而建,现有藏书80多万册,电子书20余万册;28000平方米的第二教学楼和实验楼,宽敞大气;近14000平方米的国际交流中心和8000平方米的大学生活动中心遥相呼应;20000多平方米的实践教学基地,满足学生实践学习需要;国际标准塑胶操场和室内运动场,设施俱全,学生学习生活方便舒适。学校现有教师600余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83%,正、副教授占46%,多人在国家、省、市等学术团体和评审机构担任职务,其中有辽宁省教学名师,行业知名专家。学校外聘行业实践经验丰富的知名工程技术人才到校任教,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确保了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面向建筑、装备制造(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主要产业,以工为主,管理、艺术、文学、经济五个学科协调发展,设置六系四院四部,以建筑类、土木类、机械类、管理类、人文类、艺术类、金融类、计算机与信息类专业为主,开设建筑学(五年制)、城乡规划(五年制)、风景园林、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测绘工程、安全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通信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物流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会计学、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机械电子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智能建造、网络与新媒体、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互联网金融等31个本科专业,开设环境艺术设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数控技术、工程造价、建设工程监理、工商企业管理、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物流工程技术、移动应用开发等10个高职专科专业,积极增设新工科专业,专业设置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市场需求,具有鲜明的行业优势和特色。学校牢固树立应用型办学理念,积极构建OBE、CDIO、工程认证等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与100多家企业紧密合作办学,建立实习实践就业基地。已有16届万余名毕业生步入社会,他们以扎实的理论知识,纯熟的实践动手能力,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名列省内院校前列,连续6年获得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城建学子凭借其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在企业中享有盛誉,学校已成为未来建筑工程师的摇篮。学校树立“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学生工作理念,聚焦思想政治引领、建设好三支队伍、构建“教育、指导、管理、服务”学生工作模式,实施德育修身工程、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健康体质促进工程、人文素养培育工程、劳动精神培养工程等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工程,分年级开展适应性教育、成长性教育、实践性教育和就业创新创业性教育,实现学生工作的全程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坚持科学研究面向建设行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设有人居环境设计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结构与工程材料研究所、室内环境质量研究所、智能建筑设备控制技术研究所、建筑信息技术研究所、工程机械应用技术研究所、工程造价研究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科研工作生机勃勃,成效不断显现。学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社团活动异彩纷呈。每年学校学生都能够荣获国家、省、市以上各类奖项达200余项次。在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包装创意大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自动化系统应用大赛、“苏博特杯”全国大学生混凝土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辽宁省“测绘地理信息之星”大赛、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辽宁省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辽宁省大学生工程能力训练大赛、大学生物流仿真运营设计大赛、辽宁省TI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意创业竞赛、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环境保护科技大赛等比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拓宽视野,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先后与美国东伊利诺伊大学、英国兰开夏大学等多所国外高校签订合作项目。还积极与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等国的高校建立联系,积极推进国际合作,进一步拓宽国际交流平台,为学生创造更加多元化学习环境。学校积极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除了对其开展汉语、中国文化、专业课程学习外,还建立了中外学生合作学习模式,促进中外学子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创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学习氛围。2017年,校党委被命名为沈阳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2018年,校党委分别获得“沈阳市先进党组织”称号和沈阳市委教科工委先进党委称号。学校近年来先后获得辽宁省大学生征兵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沈阳市先进团委等多项荣誉称号,连续七年获得沈阳市“大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多名教师先后获得沈阳高校“优秀教师”、沈阳市委教科工委“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沈阳高校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业精弘德,学勤出新”的校训精神,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三大发展战略,以“奉献国家,服务社会,发展学生,造福教师”为教育使命,坚持办大众教育,育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立足辽沈,面向全国,服务基层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具有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专业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为建筑产业服务,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和沈阳主导产业及战略新兴产业服务,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本简介中的数据截止到2020年4月)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2021-02-01
辽宁何氏医学院
学校简介:始建于1999年的辽宁何氏医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由归国医学博士创办的高校,位于沈阳市棋盘山风景区。学校以“梦想、感恩、学问、坚毅、结果”为校训,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发挥“医、教、研、产一体化”平台优势,培养具备理性思维、独立人格、拼搏精神、知行合一的民族复兴人。 学校致力于培养以视觉科学为特色,跨界、融合、协作的大健康领域应用型人才。目前开设26个本科专业、14个高职专业和5个留学生专业,并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东北大学等院校合作联合开展研究生教育。目前在校学生有10000余人,来自国内24个省市以及国外14个国家。 学校聘请近百位国际知名学者和两院院士为客座教授、名誉教授、名誉院长,曾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为学生讲授开学第一课。聘任著名科学家为学科带头人,建立发改委国家地方联合共建实验室、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卫健委防盲治盲培训基地、眼基因库等。目前学校已与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意大利比萨大学(University of Pisa)、匈牙利森梅威斯大学(Semmelweis University)、法国里昂第一大学(Université Claude Bernard Lyon 1)、日本国立九州大学(Kyushu University)、匈牙利罗兰大学(Eotvos Lorand University)、南非开普敦大学(University of Cape Town)等国外大学长期深度合作。此外,与匈牙利NutriPharma International公司的全面战略合作被正式纳入一带一路“16+1合作”项目中。 我校位于国家教育部、工信部等九部委提出建设的眼产业特色小镇中心。这里的10余家研究院所和30余家创业公司,与学校多家临床教学实习医院一起,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和就业机会。 招生电话:024-88053145,024-31351886
辽宁何氏医学院 2021-02-01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由东软出资举办的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民办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坐落于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地处大连软件园核心区域,占地面积83.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1.7万平方米。学校下设计算机与软件学院、信息与商务管理学院、智能与电子工程学院、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外国语学院、健康医疗科技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研究生部、思想政治教学部共13个教学机构。在办学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主,特色高职为辅,积极开展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目前,各级各类在校生15000余人。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2021-02-01
浙大城市学院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成立于1999年7月,是经国家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由浙江大学、杭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办学,并与浙江省邮电管理局(现为浙江省电信实业集团)共同发起创办的一所新型普通本科高校。 学院位于杭州市拱墅区,占地1000余亩,校舍面积40万余平方米。校园环境优雅,基本设施先进,办学条件齐备。 学院以“依托浙大、立足杭州、服务浙江”为发展方针,以“求是创新”为院训,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较强社会政治经济建设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学院面向全国招生,设有计算机与计算科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工程、医学、外国语、商学、传媒与人文、法学、创意与艺术设计等9个分院,40个本科专业,专业设置涵盖文、经、管、法、工、理、医、艺术等八大学科门类;设有与新西兰怀卡托大学合作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课程合作项目8个。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3100余名,与浙江大学等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120余名。 学院紧紧抓住国家引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契机,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发展”为策略,积极推进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培育国际化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两大办学特色,入选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学院注重专业、学科、师资队伍协调发展。现有浙江省一流学科3个,重点学科4个,省重点专业1个,省新兴特色专业4个,省“十三五”特色专业建设项目4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杭州市重中之重学科2个,市重点学科11个,市重中之重实验室3个,市重点实验室9个,市重点(特色)专业9个,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建有一支德才兼备、生师比匹配、专兼比合理、学缘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中高级技术职务者比例达50%,硕士及以上学历者超过88%。 学院充分发挥名城名校合作优势,坚持独立规范办学,实现了高起点高质量的跨越式发展,为浙江省、杭州市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学院至“十三五”末将建成为办学体制机制逐步转型、富有活力,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国际化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特色鲜明,专业学科与浙江大学校本部衔接互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人才培养质量稳定优秀,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能力持续提升,若干办学指标稳居浙江省地方高校前茅,综合办学实力跻身浙江省地方高校前列,具有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品牌的高水平新型大学。
浙大城市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13 114 115
  • ...
  • 254 25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