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行政主管部门为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主管部门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学院于1985年成立,前身是北京市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和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2006年改制更名为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2009年成为北京市级示范高职院校,2011年成为国家骨干校建设院校,2019年入选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入选第一批北京市特色高水平骨干专业。牵头组建北京人力资源服务职业教育集团,建有年培训量2万人次以上规模的北京市养老人才教育培训学院。学院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同时开展继续教育、技能培训与鉴定、留学生教育等类型教育服务,是全国唯一一所同时拥有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的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拥有南北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88亩,设有劳动经济管理系、民生福祉系、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系、思想政治基础教育部、贯通培养基础教学部三系两部,开设普通高职专业近20个。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来保持在99%以上,重点专业就业率100%,专业对口就业率达94.47%,被北京市评为“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学院开展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学生接受两年北京市十一学校的优质高中教育后,再进行三年职业教育,前往北京工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等高校就读本科,同时学生可选择前往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台湾树德科技大学等多所继续深造,并且可以为学生推荐到欧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知名大学深造。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2021-02-01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2000年,是海南省第一所独立设置公办性质的高职院校,隶属海南省人民政府。2003年通过教育部首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立项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2011年通过国家验收,成为海南唯一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2015年成为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入选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学校坐落在美丽的海口市中心城区,交通便利,环境优雅,建有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教学大楼、实训大楼、现代化图书馆、标准型运动场等,馆藏纸质图书、电子图书丰富。学生公寓全部安装空调,校园网络实现WIFI全覆盖。学校秉持“兴琼富岛,育人惠民”的办学宗旨,面向国际旅游业、热带高效农业、互联网产业、金融服务业、文化体育产业等海南重点产业体系,形成了以6个示范重点建设专业、2个教育部重点建设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为核心的七大专业群。拥有海南省种猪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药物研究所、大师工作室、珠宝实训基地、汽车技术实训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室)77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国家示范实训基地16个。建成了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个国家级精品专业,18门省级精品课程;并与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联合开办了“4+0”联办本科,“3+0”双文凭中加合作办学等项目。学校坚持“动脑动手,尚德尚技”的育人理念,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培养。近年来,连续三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海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7项,先后获得各类省市级、全国性和国家级技能竞赛奖项400多个,位列省内高职院校前列。近三年来,学生获得全国及海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1金5银4铜的成绩,名列省内高职院校榜首。学校鼓励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各类专业展示、作品展览、技能PK等活动,学生毕业后成为行业企业的管理骨干、技术能手。办学18年来,学校为社会输送了4万多名毕业生,涌现了海口师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自创)总经理、全国劳动模范吴师,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联合创始人、全球合伙人封跃平,海南北汽银建易乐智慧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北汽车咖)副总经理、海南易乐物联科技联合创始人乔晗等一批优秀代表。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建成了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省级教学团队、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5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海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3名黄炎培杰出教师与4名省委省政府直接联系重点专家的教师队伍。聘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教授担任学校名誉校长。涌现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 “海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海南省优秀教师”、“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等一批名师名教。近年来,学校先后与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省农信社、广东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呀喏哒雨林文化旅游区、万豪酒店管理学院、达内集团等知名企业开展了多层次的合作,并依托海口罗牛山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桂林洋国家热带农业公园等海南省重点园区项目,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学生实训、实习与就业创造了优良的条件。目前共建有15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重视国际合作办学,先后与法国、美国、加拿大、尼泊尔等国外教育机构开展国际合作,一批学生成功赴欧美国家留学提升。与加拿大荷兰学院合作成立了中加学院,开设有中加双文凭合作办学项目,引进了能力本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开展了与台湾首府大学交流生项目,招收尼泊尔留学生,并面向老挝、柬埔寨开展教育交流与技术培训,为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搭建了平台。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燕京理工学院
燕京理工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其前身是中国优秀独立学院——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学校 2012 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3 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更名为燕京理工学院,2015 年成为河北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2016 年入选河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位于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区域——燕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距天安门 38 公里,一河之隔毗邻首都行政区。学校校园环境优美,办学设施齐备完善,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室、体育场、数字化图书馆和校园网络。设有 9 个二级学院,工、管、艺、文、经、理、法、医、教育 9 个学科门类,59 个本科专业以及 29 个专科专业。在校本科生逾 21000 人,累计为国家输送优秀毕业生 40000 余人。 学校以“勤奋创新 璞玉成器”为校训,坚持“育人为本,服务社会;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3+1”(理论教育与应用能力训练)、“1+N”(学历证书加多个职业资格证书)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型人才为主,满足多样化需求,培养“四会五有”( 即会学习、会做事、会做人、会与人共处;有感恩之心、有博大胸怀、有吃苦精神、有创新意识、有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才和发展途径。 学校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开放办学,以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为依托,建立 300余家实习就业基地,为学生搭建了实习与就业的平台,毕业生就业率在 95% 以上,有 45% 以上的学子实现在北京就业的梦想。学校始终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成果丰硕,考研上线率稳定在10% 以上,每年都有众多学子考入 985、211 院校攻读研究生。大学英语四级一次通过率连续 8年超过 50%,就业率和考研上线率在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学校先后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 437项,发表学术论文 1600 余篇,编写出版专(译)著、教材 265 部,获得国家专利 33 项。 学校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倡导爱心教育、责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感恩教育”、“雷锋连北川震区支教”等成为省内外有影响力的品牌教育活动。每年一次的科技文化节、汽车文化节、体育文化节、英语文化节、大学生艺术节、校友节等开展得有声有色。学生获国家级奖学金 5066 人次,每年在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达 500 余项。 学校大力推进国际化战略,先后与北美、亚洲、欧洲多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特别是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投资建设了“微留学”学习基地,让学生享受到世界优质教育资源的哺育。同时,学校为学生开设了海外升硕定向培养项目,给学生提供进入世界名校深造的机会。学校积极为学生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加拿大前总理克拉克、希腊前总理帕潘德里欧等世界政要领袖以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马斯金教授相继到访燕理,对燕理的办学成果连连称赞,马斯金教授被聘为燕京理工学院名誉教授。世界级大师的加入,为燕京理工学院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向着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性、创新型大学的目标前进,已成为我国最优秀的民办高校之一。连续多年被权威媒体和机构评为“全国最具品牌价值独立学院”“全国最具影响力民办大学”。先后荣获“河北省园林式单位”“河北省示范性就业指导中心”“河北省优秀民办学校”“河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园”等荣誉称号。 咨询电话:010-80843808 80843809 80844355 80844356 80844357 招办邮箱:zhaosheng13895@yit.edu.cn 学校网址:http://www.yit.edu.cn 官方微信:YIT-GFPT 联系地址:北京东燕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迎宾北路45号燕京理工学院
燕京理工学院 2021-02-0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以下简称滨江学院)成立于2002年,是经教育部批准、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共同举办的独立学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前身为南京大学气象学院,始建于1960年,1963年独立建校为南京气象学院,1978年列入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以来,先后实现了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的多方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持续快速、高质量发展为滨江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滨江学院现在南京和无锡办学,南京校区校园位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西侧,有在校生8051余人。为适应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要求,提高学院办学水平、激活发展潜能,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江苏省教育厅、无锡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滨江学院将整体搬迁至无锡办学。2018年9月,滨江学院新校区正式启用。新校区位于无锡市锡山大道333号,毗邻锡东新城商务区核心区,距离无锡高铁东站、地铁2号线、映月湖中央公园仅1公里,风景优美,地理位置优越。新校园占地总面积1101亩,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30.65万平方米,基础设施完备,教学科研条件良好,是一所现代化的智慧校园、生态校园、人文校园、低碳校园和开放校园。 新校区同步建设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无锡研究生院和无锡研究院,形成涵盖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培养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2018级2545名新生(含研究生、本科生和留学生)已在新校区报到入学。 滨江学院现设有物联网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轨道交通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大气与遥感学院、理学院、商学院、人文法政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11个二级学院,招生专业35个,覆盖理、工、管、文、经、法、艺等七大学科门类。现有专任教师59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270人、占45.4%,博士化率超过40%(其中专业课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超过80%)。专任教师中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专家、省特聘教授、省“333”高层次人才、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省双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63人。 滨江学院坚持“夯实基础、强化实践、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应用能力”的办学理念,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人才。 ——坚持“精细定位,分类培养”原则,科学确立“技能型、精英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三个导向”办学理念。尊重个性,因材施教,从学生入校开始设立实验班,建立导师制;强化考研指导,提升考研升学率;聚焦产教融合,与知名企业联合加强就业实训;重视考证服务,引导更多学生考取职业技能证书,技能培训内容涵盖会计、人力资源、物流、计算机、外语、司法、防雷等多种门类。 ——坚持“以生为本,大爱教育”原则,全面实施“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有工程”。全面推进班会体验式教育、“一封家书”互动式教育、社会实践情景式教育、“四年之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感恩诚信”德育教育,在学生中实施“三有”工程,强化典型示范、平台建设、情感认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 ——坚持“文化育人,开放发展”原则,重点打造“系列化、品牌化、国际化”学生成长的“三化平台”。注重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发展共性与突出个性相结合,持续传递先进思想和时代主旋律。开展“真知讲堂”“西苑论坛”“滨江之夜”等系列化、精品化、品牌化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昂扬向上的校园氛围,力促学生成人成才。坚持国际化办学,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各类国际合作资源,通过联合培养、文化交流、暑期游学等形式,为广大学生提供出国留学机会。大批优秀学子被美国底特律大学、英国利兹大学、法国国立科学技术与管理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录取攻读研究生。 近年来,滨江学子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赛区特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江苏省赛一等奖、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大学生公益创客项目金奖、江苏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展金奖等众多奖项,“万千气象看人生”社会实践团队荣获“全国最佳实践团队”称号,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社会实践团队共同跻身全国十强。 滨江学院已培养毕业生3万余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一大批学生考取国家公务员、成为大学生村官,或被世界500强、大型国企、事业单位录用。毕业生报考硕士研究生上线率逐年攀升,2017年报考硕士研究生上线率17.9%、录取率13.8%,在同类院校中连续多年稳居前列。众多学生被北京大学、中科院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著名高校录取。 随着办学特色日益彰显,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滨江学院社会美誉度与日俱增。先后获得江苏省首批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试点高校、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标兵、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全省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以及教育部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特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创新奖”等荣誉。2015—2017年,滨江学院在武书连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均稳居全省前列、全国前80名。2018年,我院名列武书连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第56名。 新时代谱写新篇章,新起点谋划新未来。滨江学院将秉承“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优良校风,恪守“明德格物、立己达人”的校训,坚持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深化改革、内涵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创新、奋发有为,为建成一流特色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 2021-02-01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隶属于山西省人民政府由山西省教育厅管理的普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 教育部确定的“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是“山西省文明单位标兵”、山西省“创建平安校园先进单位”、山西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单位”,获得省级“众创空间”认定,是2017年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主持单位。 学院分四校区办学,设有坞城、南中环、长风、榆次四校区,学院共有十一系三部,面向“建材、信息、物流、建筑、智能制造、旅游”等行业开办有45个专业;注册有山西职业技术学院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下设太原市程材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专业科技公司;注册有学术性的法人社会团体“山西省硅酸盐学会”;主办有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建材技术与应用》月刊;承办有武汉理工大学本专科函授、网络教学站(点),具有国家(省)认定的可进行69种职业资格培训认证的4个职业技能鉴定所(站);有中国循环经济协会认定的“全国循环经济工程实验室” 1个;有“山西省建材行业技术中心”1个。 学院现有在校生13000余人,教职工750余人,其中专兼职教师586人,副高以上职称132人,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教师299人,“双师型”教师402人,省级“双师型”教学名师8人、省级“双师型”优秀教师14人,有34名教师被相关企业聘为技术专家。 学院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为核心,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有央财支持建设专业6个,省级专项资金支持建设专业5个,省级品牌专业3个,建有国家级、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1门。校内实验实训室102个,与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33个。 学院以校企合作为办学特色,注重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创新。依托学院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成立的专业科技公司,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和服务工作,目前已与100余家企业建立了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 近三年,学院教师发表教科研论文426篇;主参编教材、出版论著108部;主持、参与纵向课题146项,横向课题17项;开展技术服务100余项。教师个人获得省级以上荣誉115项。教师取得实用新型专利2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学生在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和各类教学竞赛中共获奖303项。其中,获得国家一等奖5个、二等奖12个、三等奖9个;获得山西省一等奖29个、二等奖25个、三等奖47个;在其他各类国家、省级技能竞赛中共获奖176项。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 目前,学院正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加强学院内涵建设特色发展为主线,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以进一步深化学院综合改革为创新驱动,以大力倡导和加强学习型学院建设为不竭动力,一手抓学院规范管理内涵建设,一手抓学院快速跨越科学发展,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思路,以学习型学院建设、工作作风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和安全文化建设“五条工作主线”为抓手,以新校区建设为突破口,为建设“特色鲜明、全国一流”的优质高职院校而努力奋斗。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是2001年5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由原晋城市教育学院、晋城师范学校、晋城市中等专业学校、晋城市文化艺术学校四校合并组建的一所全日制高职院校。秉承“诚明乐业”的校训,践行“以学生为根本、以发展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的办学理念,彰显“将艺术教育渗透于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诚实守信、聪明智慧、技高能强、健康幸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先后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预征入伍工作先进集体”,“山西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山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单位”,“山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山西省学生军训工作先进单位”、“山西省创建平安校园工作先进单位”、“山西省高等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等荣誉称号。是晋城市首批就业创业实训基地,晋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山西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学院占地面积300多亩,建筑面积15.3万平方米,总资产近两亿元,晋城市文化建设重点工程晋城市图书馆归我院使用。馆内现有藏书58万册,报纸与期刊1000余种,阅览座位1089个,拥有市民学习空间、中国知网数据库、工具书数据库、超星电子书与学术视频数据库等数字资源。建有音响灯光设备先进功能齐全能容纳500多名观众的排演厅,全封闭的标准运动场、省级标准化食堂和标准化公寓。建有省内较先进的计算机组成与接口实验室、机电应用技术实训室、化工实验室、服装设计与工艺实训基地、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沙盘综合模拟实训室等80个校内实训基地,同时还有近10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初步建成了功能齐全、设备设施先进、管理科学规范、服务一流的具有真实工作场景或仿真效果,融教学、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适合职业教育需求的实习实训基地。 现有在校生8128人,设有十系三室一部一所,十系即化工系、机械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矿业工程系、民用工程与商务管理系、旅游与酒店管理系、教师教育系、外语系、艺术系等十个系;三室即艺术体育教研室、心理健康教研室、就业创业教研室;一部即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部,一所即生物技术研究所。共开设应用化工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电算化、服装设计、音乐表演、机电一体化技术、煤炭深加工与利用等35个专业,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2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2个,省级品牌专业2个,省级实训基地5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 学院师资力量较强。有教职工474人,其中专任教师38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5人(含在读7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222人,占总专任教师数的58%,高级职称教师117人,占总专任教师数的31%,“双师”素质教师255人,占总专任教师数66.6%。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不断优化,有省“双师型”教学名师1名,省学术带头人1名,7名教师荣获省“双师型”优秀教师称号, 1名教师获晋城市名师称号。 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努力提升学生就业质量。2007年1月成立了以政府副市长为主任的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以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为平台,与企业展开了以人才培养、顶岗实习、员工培训、技术交流、工艺研发、课题研究等为主要内容的合作,取得了可喜成绩。截止目前,拥有会员单位150多家。获准设立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每年以专业或专业群组织开展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学生取得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级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6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38项,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2项。健全创业就业服务体系,每年定期举办学生创业就业服务指导月活动,设立创业专项基金,加强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92%以上,毕业生就业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 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资源优势,确立了课程先行,精品引领,措施到位,彰显特色的指导思想。推行“2+2”公共艺术课教学改革,开展“一会两节”活动,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全省高职院校第一部励志电影《花开》,在山西省大学生电影节上获得特别推荐奖;艺术系师生排演的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获首届中国歌剧节7项大奖,并在国家大剧院演出,获得一致好评,受到了山西省委宣传部、晋城市委市政府的表彰与奖励;圆满完成了第二届中国(晋城)太行山国际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善美晋城》大型文艺晚会演出任务,演出效果受到了省市领导、专家的高度好评。艺术系师生创排的上党梆子爱情剧《悟因楼》在晋城影剧院进行了公演,场场爆满,受到了省推梅专家、戏迷观众的广泛好评,并受省文化厅选调赴山西大剧院参加了“山西省艺术院校戏剧教学成果展演”。健身操队自2010年起连续四年代表我省参加全国全民健身操大赛,共获全国一等奖7次,二等奖1次。 重视科研工作,科研水平逐年提高。自2011至2013年,共立项省市院级课题210项,其中3项研究成果被鉴定为省内同研究领域先进水平,4项获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公开发表论文376篇,其中国家一级期刊及中文核心期刊20余篇。出版著作38部,其中3部获得了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参编教材48部,立项编写校本教材58本,其中公开出版24本。学院学报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 依托优势资源,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利用优势师资,积极开展人才资源培训、技术创新研发、社会服务等,为晋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与陵川县夺火乡、陵川县农业局等合作开展了食用菌技术的开发与培训等,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近万人次,每周举办市民求知讲堂,承办市教育局晋城市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与山东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合作,招收网络教育本专科学员,为富士康员工、电力系统员工、军队转业干部、团市委自愿者队伍和63988部队等行业企业、社会各界提供教育培训服务。 当前,新一届领导班子审时度势提出了“一二五”发展战略,学院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坚定不移地以教学为中心,以创建市级文明单位、省级示范校为工作抓手,努力提升立德树人、社会服务、实践教学、校企对接、科学管理等五种能力,进一步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全市乃至全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技术服务中心、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中心。 建设“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我们会一如既往,知难而进,自加压力,开拓进取,为实现这个目标不懈努力。 通讯地址:晋城市凤台东街1658号 邮 编:048026 电 话:0356-2190238 传 真:0356-2191528 http://www.sxjczy.cn E-mail:jczyjsxy@vip.tom.com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荆楚理工学院
荆楚理工学院是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的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院校,地处素有“荆楚门户”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一一湖北省荆门市,学校一校区办学,坐落在荆门市中心城区白龙山,占地2240亩。校园依山傍水,风景秀美,环境优雅,建筑楼群错落有致,教学科研设施完备,宿舍区运动场集中连片,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荆楚理工学院办学特色鲜明,以工科为主,理、工、农、医、文、教、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设有16个教学院部,2020年普通本科招生专业39个,普通专科招生专业13个,普通研究生招生专业2个。在校生16000余人,留学生近200人。学校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13个,有附属医院1家,教学医院2家。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工1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65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293人,博士、硕士508人。享受国务院及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人,荆门市把关人才18人。学校现有湖北省“十三五”优势(特色)学科群1个(绿色化工与制药工程)、湖北省“十二五”重点(特色)学科1个(化学工程与技术)、湖北省“十二五”重点(培育)学科1个(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印刷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5项为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植物科学与技术等5项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物联网工程、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广播电视编导等4项为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4项,“荆楚理工学院-中兴通讯信息学院”为湖北省高校试点学院改革项目。有国家级基地1个(荆楚理工学院-中印南方印刷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湖北高校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1个(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高校省级大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个(中印南方印刷实习实训基地、湖北省金龙泉集团有限公司食品科学与工程实习实训基地、荆门市东宝区教育局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学校是湖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有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1门。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国家级41项、省级154项。省级优秀学位论文141篇。承担省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课题42项、校级课题419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学校建有一批省市科研平台。其中,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个,湖北省工业技术研究院1个、湖北省校企共建技术研发中心3个、湖北省新农村发展研究院1个,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湖北省知识产权培训中心1个,荆门市产业孵化基地4个。学校拥有抗肿瘤药物的新品开发及合成新工艺研究等4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先后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43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4项。获省市科技、社科成果奖55项,拥有各类专利179件。学校科技成果“流化床催化氧化危废处理技术”被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在2017年湖北省高校科技人员创业大赛中获二等奖。学校教师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82篇,被SCI、EI、ISTP权威检索性期刊收录252篇。《荆楚理工学院学报》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全国质量进步社科学报,其“传记文学研究”栏目先后被湖北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和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评为“特色栏目”;《荆楚学刊》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湖北省优秀期刊。学校先后与武汉工程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省内高校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与爱尔兰高威梅奥理工学院、泰国乌汶大学、菲律宾德拉萨大学、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澳大利亚西澳理工学院、美国荷晶大学、芬兰瓦萨应用科技大学、美国约翰杰刑事司法学院、法国卡昂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开设有口腔医学、市场营销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个全英文授课本科专业,并针对留学生汉语言水平,开设有国际汉语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学校坚持立足荆门,面向湖北,辐射全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及相关行业产业的服务定位,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围绕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目标,探索构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二大协同育人体系,打造通识教育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个性发展课程三大课程平台,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结合、应用性与学术性的结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四个融合,形成了“1234”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先后被授予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湖北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规范管理先进单位、湖北省平安校园、湖北省文明单位(校园)等荣誉称号。
荆楚理工学院 2021-02-01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学院的前身是山东省丝绸工业学校,始建于1960年,1980年恢复建校,2006年6月升格为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2014年5月更名为山东轻工职业学院。 学院设有纺织服装工程、轻化工程、机电工程、商务贸易、信息工程、艺术设计和工商管理7个系, 建设“世博动漫学院”、“嘉环.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天津迅腾软件学院”“中德栋梁智能制造学院”四个校企共建二级学院,设有染整技术、通信技术、服装设计与工艺、艺术设计等30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8100余人。现拥有中央财政支持专业2个,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1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实训基地1个,省级精品课程2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学院现有教职工393人,具有硕士学位的252人。 学院坚持开放多元的办学思路,与社会各界开展广泛合作。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先后与青岛海信、鲁泰集团、南京嘉环、山东世博动漫、天津迅腾、山东金城医药等200余家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接受企业捐赠、投资各类设施设备、奖助学金4000余万元,校企深度合作项目覆盖70%以上的专业,牵头成立了淄博市纺织服装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了世博动漫创意产业研发基地、海信白色家电实训基地、金城医药化工实训中心、ICT人才培养基地等6个研发生产基地,在4家企业建立了“厂中校”,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世博动漫学院成为山东省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单位;嘉环.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校企合作案例被评为省职业教育先进案例一等奖。 学院丰富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开放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为企业培养了大批骨干和中间力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 2021-02-01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享有“塞外明珠”“草原钢城”美誉的全国首批文明城市——包头,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999人,近五年一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56年的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包头机械工业学校。1994年,成为全国10所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试点学校之一。1998年成为全国最早独立设置的14所公办职业技术院校之一,并更名为包头职业技术学院。1999年,学院由中央部属院校改变为中央部委与地方共建院校,2006年划归包头市管理。2009年包头市职工大学整建制并入。学院于2004年被教育部等六部委确定为承担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院校;2008年被国家国防科工局确定为首批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同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6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院校,入选国家“十三五”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成为全国机械行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201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承建院校,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2018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防教育特色学校”,被全国机械行指委确定为“全国机械行业服务先进制造高水平骨干职业院校”;2019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全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同年包头市委、市政府正式在学院挂牌成立包头工匠学院。建校60余年来,学院秉承“追求真理、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办学精神,以“坚持职教定位、传承兵工文化、特色立校、开放办学”为办学理念,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已成为一所育人环境优越、综合实力雄厚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院校,向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出十九大代表、国家技能大师赵晶,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士良等数十名“北疆工匠”“包头工匠”“河北大工匠”及省级以上技术能手,已成为工匠成长的摇篮,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19年,在全国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职教赛道银奖1项。学院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和公共服务体系。现有建华、呼大、北重集团3个校区,设有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车辆工程系、人文与艺术设计系、材料工程系、经济贸易管理系、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数控技术系、国际交流学院、社会科学部、体育教研部等11个教学系部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占地面积73.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1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6.68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34亿元。体育馆、网球馆、风雨操场等场馆设施完善,在自治区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学院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主旨,对接内蒙古自治区“装备制造、钢铁冶金、电力装备、新能源”等支柱产业,形成了“装备制造类专业为主、现代服务类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布局。目前学院共开设58个专业,其中国家重点建设专业6个,承担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任务专业2个,全国机械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专业2个,全国机械行业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创新建设试点专业3个,全国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点1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9个,自治区级重点、品牌专业21个,试办高职本科专业6个。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94人,年龄、学缘结构合理,其中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44.74%、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为55.87%、“双师素质”教师比例为74.09%。现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自治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5个、自治区“草原英才”团队1个、自治区黄炎培职业教育先进集体1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奖1人、国家级技术能手1人,国家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1人,自治区“草原英才”1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4人、自治区级教坛新秀11人、自治区技术能手12人、自治区黄炎培职业教育先进个人3人,入选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2人,包头市“鹿城英才”8人、包头市技术能手12人,在2019年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位列全国职业院校首位。学院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立足“同一系统、同一时期配套建设”的历史渊源及优势,与内蒙古一机集团、北方重工集团等国有特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形成了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牵头组建了汽车、文化产业、材料工程、电气技术4个专业群产教联盟,促进产业链与专业链、岗位链与教学链紧密对接。现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134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49个,其中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5个、全国机械行业首批先进制造技术促进与服务基地1个,自治区就业培训知名品牌基地1个,包头市专项公共实训基地4个。2019年,与企业共建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自动化焊接及特种加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教育部验收。学院被授予“全国机械行业骨干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优秀职业院校”“全国汽车行业骨干职业院校”“盟市级示范性就业实训基地”等荣誉称号。国家产教融合项目“105实验实训楼”基建部分已通过验收,实训楼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承载“汽车技术”等4个专项公共实训基地和“信息技术应用”等3个共享型岗位专业技能实训基地,满足教育教学、生产劳动、技能提升等多种需求,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学院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加拿大卡莫森学院、蒙古国蒙古财经大学等国(境)外院校深入开展合作,在师生互换、文化交流、国际认证、技能培训等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紧紧围绕自治区向北开放战略,积极拓展与蒙、俄等国的国际交流合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作为教育部国际合作教育项目“百千万计划”入选学校之一,学院将进一步拓展与国外相关院校及教育集团的交流合作。学院不断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包职表达,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构筑以兵工文化为风骨、工匠文化为承载、草原文化为特质的校园文化体系。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构建三化联动的文化育人模式。成立兵工、工匠、草原三大校园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培训基地,推动文化成果培育。兵工文化教育展馆被确定为“包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多项文化研究成果获国家、自治区级奖项。学院获“自治区文明单位”“全国机械行业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团结、勤奋、求实、献身”,今天的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秉承这一校训,弘扬和践行兵工精神,满怀豪情,在“十三五”期间朝着建设“规范包职、品质包职、典型包职、幸福包职”的发展目标奋力前行!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昌吉职业技术学院
昌吉职业技术学院是2001年6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1年以来,先后有13所职业教育学校整合并入学院。目前拥有位于昌吉国家高新产业开发区的新校区和昌吉市延安路的卫生校区两个校区。学院总占地面积981亩,建筑面积31.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近10亿元。 学院现有学历教育在校生1.6万余人,其中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14884人。高职学生11893人,中职2991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8760人,占比58.9%。维吾尔族学生6190人,占比41.6%。南疆四地州维吾尔族学生5115人,占学生总数34.4%。 学院有教职工662人,其中专任教师504人,教授、副教授153人,研究生学历和在读研究生110人,双师素质教师223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人,建成区(州)级优秀教学团队8个,教学名师12名、教学能手8名;州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州级职业院校名校长2人;州级专业带头人11人,中青年骨干教师17人;“冯国凡高层次人才工作室工作室”和“辛德明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被昌吉州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命名为第三批高层次人才工作室。2017年,引进了6名高层次教育专家,评选了首批12位高技能人才工作室、11位技能大师、8位工匠、7名院级专业带头人和28名骨干教师。 院常年招生高职专业40多个,覆盖了昌吉州六大支柱产业主要领域,形成了以工程技术产业类专业为核心,带动现代服务产业类专业共同发展的专业布局。是自治区首批高职高专示范校、自治区首个技工教育联盟理事长单位,先后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首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自治区开发建设新疆奖状、自治区文明单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8年保持在98%以上,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率保持90%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满意度达到90%以上,稳居全疆高校前列。2017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率98.77%,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率97.73%。 近年来,学院坚持“办学跟着就业走,专业跟着产业走,课程跟着岗位走,人才培养目标跟着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走”的办学思路,主动对接产业、服务产业、引领产业,积极构建教育链、产业链、就业链“一体化管理平台”,把工匠精神刻在学生心中,把创新意识融入学生血液,不断提升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教师实践能力、学院服务社会能力。 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开展学国语、学法律、写汉字、唱红歌的“两学一写一唱”活动和“十爱(爱党、爱国、爱新疆、爱家乡、爱学院、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结对老师、爱专业)”感恩主题教育活动,大力推进“民族团结一家亲”和“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创新推出“班级安全维稳”工作机制、课前5分钟思政教育常态化机制,为实现总目标提供“崇德尚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 迈步新时代,再启新征程。未来的学院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聚焦落实总目标,全力推进优质校建设,为建成自治区职业教育先行区,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昌吉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28 129 130
  • ...
  • 254 25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