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茅台学院
茅台学院是2017年5月23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置,由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资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以全日制应用型普通本科教育为主,适时发展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第一所围绕酿酒产业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高校。 学院坐落于风景秀丽的贵州省仁怀市南部新城,占地面积1076.2亩,建筑面积29.5万平方米,学院购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028.44万元(不含教学多媒体设备),图书40万册、电子图书79万册,实验教学中心2个,实习实训基地集团公司内22个、集团公司外12个,学院正在积极推进院士工作站、大师工作室建设工作。 以酿造类专业为核心,逐步形成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现设有酿酒工程系、食品科学与工程系、资源环境系、酿酒工程自动化系、工商管理系、旅游管理系、公共基础教学部等7个教学系部,实习实训教学中心、图书信息中心2个教辅机构。有酿酒工程(白酒方向)、葡萄与葡萄酒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市场营销、自动化、电子商务、酒店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等9个本科专业,2017年实现首届本科招生,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586人,继续教育学生228人。 拥有一支高学历高职称、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教师中有教授19人、副教授16人;博士学位15人、硕士学位93人;特聘教授36人。 学院 “围绕酿酒产业链的专业发展、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面向未来,秉持 “立足茅台、服务酒业、报效国家、走向世界”的发展理念,努力建设有行业特色的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茅台学院 2021-02-01
商丘学院
商丘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坐落于商丘市区东南部著名的应天书院旧址旁,邻近已有四千多年历史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商丘古城。商丘地处陇海和京九铁路、连霍和济广高速公路及105和310国道的交汇处,东临皖苏,西扼中原,北接齐鲁,南襟江淮,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历史厚重,人杰地灵,历代文人墨客荟萃。商丘学院如一颗璀璨明珠,闪耀在广袤的豫东平原上。 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9万余人,校园环境优雅大气,教学区、行政区、生活区、运动区、休闲区错落有致、布局合理。别具一格的建筑设计,赏心悦目的园林风格,都充分体现了商丘的丰厚文化底蕴。校内绿树成荫、四季花开,湖面碧波涟漪,黑天鹅在湖中嬉戏,金孔雀在小岛上悠然漫步,上千只白鸽翱翔天际遥相呼应……翠堤、凉亭、石雕、假山掩映于绿树红花之中,令人心旷神怡,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科学的办学思想 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坚持“严谨、求真、务实、创新”的办学理念,为学生提供完整、系统、特色化的大学教育,培养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学校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多所大学均建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本科毕业生考研和出国深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坚实的学科建设 截止2018年7月1日,学校设有“十三院一部一系”,即传媒与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管理学院、商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风景园林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春来学院、中等专业学院、公共艺术教学部和音乐系,设有50个本科专业,35个专科专业。学科的发展思路是以工管农为主,文经理艺教多学科协调发展。现拥有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品牌专业9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承担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项。学校先后与多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建成了适应教学需要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50余个,为强化实践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 雄厚的师资力量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坚持“内培与外引”双渠道,不断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目前已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近千人。学校还从全国各院校聘请了一批知名专家、教授直接参与到教学之中。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先后承担市厅级以上教科研项目300多项,获市厅级以上教科研成果奖7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900多篇,出版著作、教材200多部。 先进的教学设施 学校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电子与电气工程实验室、楼宇自动化实验室、电路原理实验室、语音实验室、实验实训室、多媒体电教中心等先进教学设施。校内建有标准化塑胶运动场,各类体育运动、文娱活动设施齐全,能充分满足师生文体活动的需求。 优良的学风建设 学校科学文化氛围浓厚,学术活动频繁。院士、博士生导师、专家、教授定期为师生作学术报告,开阔了师生的眼界;学生勤奋好学、团结拼搏,形成了自强不息、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 近年来,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学校先后获得“河南省民办学校先进办学单位”、“河南省园林单位”、“河南省最美大学校园”、“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高校维稳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当前,商丘学院正乘改革发展东风,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打造特色、强化质量、凝心聚力、加快转型,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民办高校而努力奋斗!
商丘学院 2021-02-01
泰州学院
泰州学院是201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而成的一所全日制地方公办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有近80年办学底蕴。学校前身是1941年诞生于抗日烽火硝烟中的泰兴乡村师范和1952年建立的苏北泰州师范学校。2000年在泰州师范和泰兴师范的基础上组建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泰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并入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78年来,学校积淀形成“敦尚行实、明体达用”的校训,“惟精惟诚、知行合一”的校风,为地方培养了数以万计、以中小学教师为主的各类优秀人才,被誉为 “服务并引领地方基础教育发展的一面旗帜”。 学校学科专业体系初步形成。现有在校生近8000人,设有人文学院、数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船舶与机电工程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医药与化学化工学院等10个院系,29个本科专业分布在文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工学、法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学校建有3个“十三五”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3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学校师资队伍持续优化。现有教职工651人,其中教授46人、副教授193人,博士107人。学校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人,省“333工程”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16人,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人选4人,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8人,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3人。 学校科研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科研项目申报和立项的数量稳定增长,先后获批国家级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23项,市厅级项目立项243项,申请专利63项;出版专著23本,在SCI、EI、CSSCI等核心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63篇;获得国家、省、市奖励122人次。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坚持立德树人,推动教学质量工程,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强化学风建设,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3年以来,学生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484人次(4人获国家级赛事一等奖)、省级以上文体竞赛获奖629人次(20人获国家级奖励),获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141项;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6%。 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根据“四瞄准,四主动”指导思想,以“一改”“三进”“六建”为抓手,积极推进“服务泰州行动计划”100项服务项目,切实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学校党的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全面落实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高校和谐校园、江苏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江苏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面向未来,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为早日建成“引领地方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而努力奋斗!
泰州学院 2021-02-01
汉口学院
汉口学院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汤逊湖畔,毗邻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中国光谷”。校园占地千余亩,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校园依山傍水,绿树成荫,楼阁有致,亭台生韵,鸟语花香。学校被誉为武汉地区最美最雅的新型大学园区之一。学校创立于2000年9月,其前身为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2011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申请,教育部批准,成立汉口学院。通过20年的砥砺发展,学校形成了培养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以及举办专升本教育等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学校先后被评为“中国十佳独立学院”、“中国十大名牌独立学院”、“中国十大改革创新示范高校”、“中国十大品牌影响力学院”、“武汉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荣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成就勋章”。学校坚持“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专业建设思路,建有41个本科专业、14个专科专业、四个研究所。为了进一步推动科研兴校战略,学校全职引进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牛津大学教授皮特•萨赫逊担任副校长兼国际创新中心主任。2019年4月16日,学校航空产业园正式开工,旨在创办国内一流的航空类学科专业,切实提高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专任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600余人,其中院士1人,正教授70余人,副教授190余人,另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者约占专任教师的72%,有3位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学校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近5 年来,共有2000 余人次在国内外各类重大竞赛中获奖,涌现出“全国十佳社团联合会”、“全国百强社团”等一批杰出的校园文化活动团体。2017年我校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互联网+比赛,取得好成绩。2018年10月“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学校是全国唯一入围决赛并获得银奖的民办高校。学校传媒学院微电影作品《纸飞机》荣获“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三届国际微电影展映盛典”优秀作品奖。学校“旭日合唱团”一举摘取第七届意大利日内瓦国际合唱节最高奖项特别奖和两项金奖,成为第一个荣获此殊荣的中国合唱团。学校资教生签约率连续12 年位居全省同类高校第一,涌现出了一批优秀资教生典范。2018年5月4日,我校“救火英雄”杨高飞同学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再深造,近5年有600 多人考取国内外重点大学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为94.70%。学校还建有完善的奖、助学金体系,困有所助、优有所奖,年奖励金额达700 多万元。
汉口学院 2021-02-01
长沙学院
长沙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在原长沙大学(专科)基础上组建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是"十三五"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规划高校。学校实行省市共建共管、以长沙市为主管理的体制。校园湖光山色,风景秀美,为"湖南省园林式单位"。 学校占地约1968亩,校舍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7150.69万元,藏书135万册,全日制在校生14020人。 学校主动融入长沙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长沙支柱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以工程应用类学科专业群为主体,文化创意类与现代服务类学科专业群为两翼,理、工、文、管、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学校现有16个教学院(部),44个本科专业,拥有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特色专业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8个,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省级实践教学改革项目26个,省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教学团队2个。学校已形成拥有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4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 1个、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3个、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1个、市社科研究基地2个、市工程技术中心5个的学科建设格局。 学校现有教职工994人,其中专任教师754人。教职员工中正高职称教师9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04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4人,省青年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百人工程培养对象2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百人计划”1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优秀教师3人,省级教学能手10人,省教学奉献奖1人。 学校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认真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10年以来,学校教师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5项,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和技能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842项,其中全国性一等奖45项、二等奖84项。2015-2017年学校艺术设计学院获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5项。近5年平均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3%以上,居湖南省二本院校前列。 学校鼓励开展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努力提高教学科研水平。2010年以来,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共计1270项,纵向科研项目经费7194.6万元。学校教师承担国家自科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9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461项。 获科研成果奖励191项,其中省科学技术奖8项(包括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省自然科学三等奖3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包括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67项。 学校积极开展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奥本大学、日本广岛大学、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等30余所国外大学和教育机构签订合作交流协议,实施学生互派等形式的合作教育。学校与湖南大学开展全面战略合作,积极参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建设,与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浏阳生物产业基地等国家级园区开展产学研战略合作,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企业开展专业共建,取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学校将紧紧抓住湖南建设教育强省和长沙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把学校建设成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而努力奋斗。
长沙学院 2021-02-01
河池学院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1年的广西省宜山师范学校,历经广西宜山专区师范学校、柳州师专、广西河池地区宜山师范学校(后更名为广西宜州民族师范学校)等办学阶段,1978年12月国务院批准“以宜山师范学校为基础”建立河池师范专科学校,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河池学院,实行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河池市人民政府共建,以自治区为主的办学体制。2011年12月,学校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3年,学校获批广西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2016年1月,学校获批成为自治区层面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高校。目前,学校已成为一所具有一定规模、初具特色的多科性地方本科院校。学校有东、西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578亩。校舍建筑总面积为36.37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9362.01万元,生均超过1.4万元。校外实践基地165个,校内基础实验室(实训中心、实训室)197个。馆藏图书147.26万册(含电子图书)。学校办学历史较长,办学经验较丰富,学科专业比较齐全,肩负着培养地方基础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责任。学校以文学、理学、教育学为主,形成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良好态势。现设有13个二级学院和3个教辅单位,50个本科专业,3个专科(高职)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形成了化工与生物技术类、教师教育类、经济与管理类、机电信息类、文化创意与传播类和数学与统计类6大学科专业群。其中汉语言文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广西一流学科(培育),民族学、生物化工是广西重点学科,文艺学、应用化学是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广西高校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教育、旅游管理、环境工程、中国语言文学、体育、艺术是广西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权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视觉传达设计、新闻学专业是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专业,桂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人才创作培养基地、广西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研究基地是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校还有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自治区级教学团队等多个优秀学科专业平台。学校在职教职工818人,其中专任教师605人,高级职称237人,硕士以上学位547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19人。外聘教师183人。有全国优秀教师、广西优秀教师、广西高校教学名师等一批优秀骨干教师。全日制在校生14088人,生源分别来自广西、山东、四川、海南、江西、福建等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学校与国外、境外15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并招收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留学生。继续教育学生3000多人。学校是广西专业硕士学位点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其中中国语言文学是硕士学位授予一级学科建设点,教育、旅游管理、体育、艺术系专业硕士学位重点建设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环境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教育(学科教学英语)、应用统计为重点培育点。学校正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建成为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学校坚持以“扎根河池,服务地方,面向基层,强化应用,开放合作,突出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秉承“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的办学理念,在转型发展、创新创业、服务社会、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新发展。学校立足地方,走产学研用融合、校企合作转型发展之路。依托河池的中国有色金属之乡、中国水电之乡、世界长寿之乡、世界铜鼓之乡、刘三姐故乡的“五乡”丰富自然物质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合作共建长寿养生旅游学院、桂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中心、刘三姐艺术学院、新闻系、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校地合作平台;共建吉翁电子(深圳)有限公司•河池学院技术研发中心、深圳爱汇百变教育集团•河池学院教育机器人技术研发中心;与深圳大学合作共建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合作研究基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发展(深圳)研究院河池分院。学校坚持学科建设为引领,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2项,市厅级项目547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407项(发明22项、实用新型164项、外观设计22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0项,获广西自然科学奖1项,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2项,《河池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学校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依托校企校行合作平台,推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主渠道,不断强化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实施了卓越写作人才、卓越教师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广泛开展课程置换、学分转换、弹性学制改革,实施全程导师制培养等方式,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渐形成以需求为导向、岗位职业能力紧密衔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为途径,积极践行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近五年来,获得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17项。学校坚持“文化铸校”,着重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根据壮族等少数民族生活而自编自导自演的民族舞蹈《唱山歌》、《甜蜜蜜》、《白白的裤子黑黑的哥》连续三届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青春彩调歌舞剧《刘三姐》多次巡演区内各地,获得社会好评。学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独竹漂、板鞋等多次荣获全国全区赛事一等奖,截止2019年,独竹漂共获34项一等奖,受到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等国内多家大型媒体的持续关注。学校共有64个社团,校园文化异彩纷呈,引起凤凰网等重要媒体的关注。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学校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70年来为社会输送了5万多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专门人才,先后培养出了东西、凡一平等知名作家和一批文学新秀,还培养了“师德标兵”蓝治球及一大批党政、文化、教育、新闻、出版等部门和行业的骨干和精英,有力促进了桂西北经济社会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桂西北民族地区社会进步及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自治区级“文明单位”、自治区级“绿色大学”“广西高校安全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社会影响和社会声誉不断提高。展望未来,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宗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到2020年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基础扎实的区域知名地方应用型大学,2021—2025年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基础扎实、优势凸显的区域知名地方应用型大学,2026—2035年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基础扎实、优势显著的国内知名区域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奋力谱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党的教育事业的辉煌篇章。
河池学院 2021-02-01
黑河学院
黑河学院坐落于素有祖国北疆明珠之称的黑龙江省黑河市,是中俄4300多公里边境线上我国境内唯一一所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学校始建于1958年,历经黑河师范专科学校、齐齐哈尔大学黑河分校等发展阶段,2004年晋升为本科院校,2006年纳入省属院校。2015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获批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六十多年来,学校在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明德、笃学、励志、求真”的校训,弘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创新发展、育人戍疆”的办学精神,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边疆高校特色发展之路,学校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学校先后荣获“中俄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培育单位” “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项目先进单位”“黑龙江省教育系统师德建设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747人,折合在校生10919人。占地面积61.5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4.4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4.56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0732.95万元。现有教职工844人,其中专任教师584人,正高级职称94人,副高级职称145人。博士30人,硕士418人。设有二级学院14个,开设本科专业41个。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专业4个。建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的俄罗斯研究中心。并建有黑龙江省TRIZ理论研究所、远东研究院、中俄比较教育研究所和环境艺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学校积极打造“国际化”办学特色,依托区位优势,构建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新模式。与莫斯科国立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莫斯科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俄罗斯体育运动与旅游大学等俄罗斯近30所知名高校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广泛开展互派学生、互聘专家、学术合作、文体交流、联办学刊、联合培养本硕学生等教育合作交流。多个合作项目成为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建有国家级“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俄语中心” “黑河学院--俄罗斯阿穆尔州美术家协会艺术实践教学基地”,是教育部第一批确定的“中俄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单位,与国家留学服务中心共建我国第一个“赴俄留学培训基地”,建有国内第一个中俄高校TRIZ研究推广基地,与俄罗斯合作院校联办第一本双语学刊——《远东高教学刊》,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共建阿穆尔州第一个“孔子学院”。“携手青春,共享阳光”国际青年大会入选俄罗斯100个最佳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并被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授予“中俄文化交流优秀活动奖”。建有苏里科夫美术学院中国青年画家研修基地,并成功举办五期中国青年画家油画研修班。与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已举办三期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中国音乐人才研修班。成立“黑河学院俄罗斯远东智库”,填补了我国远东区域性智库建设的空白,通过成果转化、政策咨询等形式,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黑龙江省“中蒙俄经济走廊-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黑河学院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全国,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以《黑河学院章程》为基本遵循,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扎实推进依法治校进程,不断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创新发展,为建设国内知名的应用型、国际化、地方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黑河学院 2021-02-01
贵阳学院
贵阳学院是由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贵阳市金筑大学于2004年合并组建的、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全日制本科普通高校。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于1985年(其前身是1978年设立的“贵阳师范学院贵阳专科班”),2001年与贵州师范大学联合举办本科教育。贵阳市金筑大学是成立于1984年的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贵阳师范学校并入。2010年,学校作为全国试点学校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8月,被确定为贵州省新建本科学校中唯一的新增硕士学位授予权按需推荐单位。 学校坐落在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校园规划面积1200亩。学校设有17个教学院(含1个继续教育学院)、51个本科专业,涉及工学、理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农学、艺术学、医学等10个学科门类。学校面向13个省(市、区)招生,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0546人,其中本科9810人、专科641人、预科95人;有留学生20余人。 学校现有在编师资663人,其中教授93人(含二级教授2人、三级教授10人)、副教授271人,博士97人、硕士391人。教师获国家级专家称号3项、省部级专家称号43项、市级专家称号8项。 学校拥有“国家专利保护重点联系基地”、“中国专利保护协会贵州研究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国家级科技服务平台3个;获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基地1个;有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有贵州省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5个、工程技术中心4个、科技创新团队5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产学研基地6个;有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和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3个;有国家级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2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教师发展中心1个、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个。 学校为国家留学基金委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承办单位,与加拿大魁北克大学、泰国加拉信大学、台湾地区玄奘大学、朝阳科技大学等50余所境外高校达成教育交流与办学合作协议。 学校坚持“突出实用、服务本地”的办学指导思想,确立了“多科性、教学型、地方性、应用型”的总体办学定位,明确了“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校以“博、新、雅、信”为校训,倡导“敏而好学、知行合一”的校风、“身正为范、教书育人”的教风和“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学风,引领广大师生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艰苦奋斗,潜心办学,敬业奉献,自强不息。 办学定位: 依据学校总体办学定位,学校确定的发展目标定位为: 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型、应用型地方高校;办学类型定位为:教学型、应用型高校;办学层次定位为: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保持适度规模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服务面向定位为:立足贵州,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培养总目标为: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贵阳学院 2021-02-01
文华学院
文华学院前身——“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是2003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的普通全日制高校,由武汉美联地产有限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同举办。2014年5月,教育部批准学校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学校,更名为“文华学院”。 文华学院位于华中科技大学旁,直线距离不足一公里,坐落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中国光谷”腹地创业街上,毗邻风光秀丽的东湖风景区。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340亩,绿树成荫,红枫成林,被誉为武汉“颜值最高的十所大学”之一,“秋天到文华看红叶”,已成为武汉市民的一种新选择。学校建筑总面积53.26万平方米,校园内现代教育及生活设施齐备,学校治学严谨,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 吴文刚先生为文华学院董事长;中国院校研究会会长、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著名高等教育学家刘献君教授任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勇传教授担任名誉校长。文华师生共享华中科技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华中科技大学三分之一国家级教学名师及一大批优秀教师和干部在文华任教、任职。学校还聘任一批武汉名校著名学者、专家,担任学校、学部和系学术带头人。 在办学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教育理念和秉承“博学笃志、本立道生”的校训,坚持教育家办学,倡导共同创造,实现共同发展;在教改中,优化结构,重点突破,守住根本,不断创新,在教职工、学生中形成了懂得尊重、承担责任,提升境界的价值追求。 学校办学定位于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湖北、服务中部、辐射全国,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具有现代创新创业能力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学生14000余人,设置了本科专业39个、专科专业10个,涵盖工、管、文、法、经、艺术6大学科门类,初步形成“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发展格局。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招生。学校还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多所著名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学校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帮助和指导下,建立了科学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现有专任教师800余名,其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353人,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74.9%,双师型专任教师占总数的40.8%。 学校坚持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了六大特色专业方向和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项目中五个特色专业群,有一批省级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有湖北省重点学科和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设有湖北高校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湖北品牌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省级机构。 个性化教育深入人心、特色凸显,初步形成了 “三九个性化教育模式”:三种类型学生,即学术型、应用型、潜力型;三个关键点,即潜能、立志、空间;三个一工程,即一人一规划,一生一课表,一师一优课。学校努力探索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遵循个性化教育的路径:尊重学生,严格要求,科学指导,自主学习。创建多样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个性化教育,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与氛围。 学校个性化教育探索,吸引了潘懋元、周远清、顾明远、叶澜、王英杰、瞿振元等16位著名教育家到学校调研和指导,更加活跃了学术气氛,促进了个性化教育的探索。专家们说:“文华是一所有理想、有追求的学校,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由发展的空间。”2013年3月,学校《独立学院本科学生个性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课题,获第七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校秉承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优良传统,营造大学人文氛围,开设了“院士、名人、企业家”讲坛,杨叔子、李培根、罗俊、李德仁、杨家福、叶朝辉等20多位院士、校长与学生交流50多场次;“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易中天、于丹等知名学者,还有著名作家熊召政、方方,社会文化名人郭敬明、洪晃等先后在学校开坛讲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形成了良好学风。 2017年我校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知识竞赛、文体竞赛,获省市级以上802人次,其中国家级593人次。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特等奖3人次;2017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一等奖5人次;2017年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一等奖3人次;第八届蓝桥杯一等奖4人次;2017年“贝蒂杯”全国校园体育舞蹈联赛(武汉站)一等奖3人次。 近5年来,学校学生英语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的通过率超过80%;考研录取率一直高于同类大学,占应届本科毕业生比例16%左右;其中考入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家“211”“985”重点大学的人数占录取人数近一半。学校的毕业生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连续5年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文华学院先后被政府和社会机构、权威媒体评价为“全国十佳独立学院”、“全国首批创新?就业型大学”、“全国最受欢迎的独立学院”、“湖北省先进民间组织”、“全国先进独立学院”。 近5年来,文华学院在中国校友会网《中国独立学院百强排行榜》、《中国民办大学百强排行榜》上,均排名第二位; 进入中国一流民办大学行列,荣膺中国五星级民办大学。 2016年6月14日,荆楚网联合烽火普天(ImageQ)共同发布“2016湖北高校网络关注度排行榜”,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文华学院位列前三。 学校在2017中国民办大学教学质量排行榜中,位列第二。 2017中国民办大学本科专业排行榜中,文华学院有11个专业跻身中国六星级专业(中国顶尖民办大学专业),15个专业跻身中国五星级专业(中国一流民办大学专业),8个专业跻身中国四星级专业(中国高水平民办大学专业),3个专业跻身中国三星级专业(中国知名、区域一流民办大学专业),位居校友会2017中国民办大学本科专业排行榜第二,是目前中国本科专业办学实力最强、办学水平最高、办学特色最鲜明的民办大学之一。 学校连续三年被新华网评为年度“中国社会影响力民办高校”和“中国社会影响力就业典型高校”。
文华学院 2021-02-01
宜宾学院
宜宾学院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宜宾市,是一所环境幽美、底蕴丰厚的省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发轫于1978年,2001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宜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四川教育学院宜宾分院合并组建而成。建校40余年来,荣膺了“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语言文字工作示范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造林绿化400佳单位”、“四川省园林式院校”、“四川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四川省文明校园”等称号。学校有A区、B区和临港新校区三个校区,现占地约2800亩。现有图书馆藏书近700万册(含电子图书520多万册),固定资产19.83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94亿元。学校凝练了“12345”办校治校思想,提出了“1”即“建设一流应用技术大学”的愿景,“2”即确立了“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综合大学”和“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两大目标,“3”即以“为学生成才奠定基础、为教师成功搭建平台、为社会服务提供支撑”为使命,“4”即大力实施“人才建校、教学立校、科研兴校、服务强校”四大战略,“5”即践行“党建为核、制度为先、师生为本、育人为首、学术为魂”的五大治校理念。学校的校训为“求实、求是、开放、创新”。在“自强不息、至善致远”的宜宾学院精神激励下,学校致力于建设“崇德砺学、知行合一”的校风、“仁爱敬业、修身立人”的教风及“尊师明志、学以致用”的学风,形成学校的核心文化。学校持续构建“创新型、应用型、国际化”办学格局。现有13个学部,3个二级学院,有教职工1194人,开办有覆盖文、理、工、管、经、法、教、艺、农九大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66个,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人才建校战略持续有力。学校不断完善党管人才体制机制,大力实施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创新及应用、人才国际化水平提升、青年教师职业能力提升五大计划。学校共有省、市各类学术带头人、骨干人才和教学名师67人,正、副高职368人(正高108人),硕、博士850人(博士171人)。学校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初步形成了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以高素质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人才队伍。教学立校战略成效显著。近年来,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卓越人才教育项目18项,国家级“新工科”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8项,省级教改项目26项,省级实践教学基地4个,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取得四川省天府龙芽茶叶生产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突破。。建立了茶学等一批应用型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4个,应用型示范专业6个,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线开放课程等共计17门,立项建设教材224部。借力转型发展打造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特色,不断实践和完善“1+3”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占比已达46%,各类实验室35个,使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得到提升。2012年以来,学生获全国全省学科竞赛奖励961项,国家授权专利79项,获“挑战杯”国家级省级奖109项,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省级项目600余项,位于全省高校前列,在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有效彰显了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特色。来自第三方调查机构数据显示,2015—2018届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由82%逐步提高到96.3%,用人单位对2018届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满意度为92.6%。学校学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92%以上,多次被评为“四川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科研兴校战略成绩斐然。2017年,学校成为四川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确立了食品工程等五个优先发展学科。2018年,确立农林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工程等四大重点建设学科群,并确立了电子信息、农业、社会工作为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学科。建成4个省部级创新平台、11个市厅级创新平台、14个成果转化与创业平台。建立了四川省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基地、四川省法律援助研究所,成立了服务南向开放战略的南亚东南亚研究院。成立了三江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院士工作站,成立了全省首个“诺贝尔奖专家联合工作站”,建成第一个厅市共建的“智能终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全校发表、出版学术成果总量从2012年的6236篇(部)增加至现在的9244篇(部)。各类立项资助项目从1688项增加至2771项,增幅64%;省部级成果奖从14项增加至36项,增幅157%。在“软科”2018年高校排名中,“顶尖成果排名”“科研质量排名”“科技服务排名”“社会声誉排名”等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服务强校战略快速推进。学校对接四川省“5+1”现代产业体系和宜宾市“8+2”产业,深化校企、校地合作。为支撑宜宾市竹产业发展,成立了“竹学院”;为支撑宜宾茶产业发展,与川茶集团联合建成了“川茶学院”,并成为四川省“精制川茶骨干培育产业”支撑单位的两所高校之一;为服务国家质量强国战略和支撑宜宾市国家质量强市示范市建设,与市政府、省质监局等五家单位联合建成了全国第一个质检学院。为服务宜宾市“8+2”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成立了智能终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电子测试技术产业研究院、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与200余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与宜宾市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培养服务地方发展的基层管理干部;与宜宾市教育局共建教师教育学院,为地方培养基础教育教师。近年来,大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宜宾市培养了1700多名基层干部;依托“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为地方培训各类教育人才近5000人。国际化助推,转型发展特色凸显。学校是教育部“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全国首批15所试点高校之一。与湄公河流域5个国家11所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与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等10余个国家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成立了中美应用技术学院、中德工程学院、澜湄汉语学院。开展面向南亚东南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教育。近三年来,聘请了美、俄、日等国外专家20余人,选送了113名教师、273名学生到国外培训交流和学习,引进了9个国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90多门国外课程资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把学校借力国际化推进转型发展的特色称为“宜宾模式”。新时代新理念新发展,2019年学校第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为学校未来发展描绘蓝图,科学构建了“2468”总体谋划,明确提出了“十大专项行动”。宜宾学院人意气风发,为建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综合大学而努力奋斗!
宜宾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238 23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