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巢湖学院
巢湖学院是安徽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创建于1977年,前身是巢湖师范专科学校。2002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巢湖学院。2013年6月,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学校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合肥市巢湖半汤温泉养生度假区。占地面积1324.5亩,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5亿元。图书文献资源总量284.6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07.6万册。现有13个二级学院,54个本科专业,隶属于经、法、教、文、史、理、工、管、艺9大学科门类。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5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6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4项。全日制在校生16323人。 现有教职工861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238人,硕士以上学位706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省级高水平教学团队8个,省级教学名师9人,省级教坛新秀19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人,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1人。近三年,教师承担省部级以上教研项目30余项、纵向科研项目30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译著13部。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获国家专利授权62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29项。近年来,荣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市厅级以上科研奖励30余项,30余件作品入选文化部、中国美协等举办的艺术作品展,10余件作品获中国文联、中国书协等颁发的艺术奖。 学校坚持“德学并举 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以培养专业基础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近三年,学生获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以上项目372项(国家级121项);荣获省部级以上各类竞赛奖1100余项(国家级178项),其中在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全国高校美育成果展、创新创业“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全国大学生沙滩排球精英赛等重大赛事中获得一等奖。近几年,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且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 作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积极利用区位优势,打造环巢湖区域经济文化研究高地,成立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1个,“水环境研究中心”等校级科研机构21个。整合人才队伍,围绕环巢湖区域的历史文化和旅游产业、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创意文化与经济发展等开展专题研究,近年来,获批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课题106项,公开发表相关论文240篇,出版相关专著8部,其中1部获2011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同时,发挥科研比较优势,在政策咨询、规划制定、文化遗产发掘整理、旅游线路开发、水环境治理、湿地保护、企业文化策划、产品设计、人员培训等方面,主动对接地方政府与企业,提供智力支持,服务社会能力日益提升。 学校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断强化产学研合作教育,在人才培养、资源共建、技术研发、师资培训、实习就业等方面,积极拓展校地、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与安徽富煌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皖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华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等100多家企业长期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有国家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基地5个。 学校注重把区域文化优势转化为办学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地方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实践等“四进”工作,积极融合区域文化元素塑校育人,着力培育“地方性”办学特色。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以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行知联盟”为依托,不断深化校际合作,实现学分互认和资源共享。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与韩国、美国、爱尔兰等国家及台湾地区15个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与韩国韩瑞大学开展视觉传达设计本科教育“2+2”合作项目,与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开展酒店管理本科教育“3+1”合作项目。 2009年,学校在安徽省高校中率先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花园式学校”、 “文明单位”、“文明单位标兵”、“卫生先进单位”等称号。连续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标兵单位。2014年获批“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2014、2015连续两年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2016年获评安徽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2015、2016、2017连续三年在省委综合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 “十三五”时期,学校将继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深化综合改革,推进深度转型,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应用型大学,为打造“创新型”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做出更大贡献。
巢湖学院 2021-02-01
铜陵学院
铜陵学院是一所财经特色鲜明,以经济学、管理学、工学为主,文、理、艺、法等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其前身为铜陵财经专科学校,2000年合并安徽省冶金工业学校和铜陵师范学校,2002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学校是安徽省首批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2015年获批为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坐落于皖江新兴工贸港口城市、素有“中国古铜都”之称的铜陵市。现有翠湖、育秀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310亩,各类校舍面积424393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7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49.37万册,中外文期刊1500余种。设有14个二级学院(部),62个本科专业(含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和第二学士学位专业),拥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10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财务管理)、13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现有专任教师777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233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634人;外聘教师200余人。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8509人,成人教育在籍生1281人。 积极探索应用型高校办学之路,深入推进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三位一体”教学改革。学校率先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理念,2008年,发起创立了“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行知联盟),在全国产生积极影响,受到了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的批示,《光明日报》等国家媒体评价“为新建院校谋求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深入推进“三进入三延伸”(企业进校园、企业家进课堂、科技攻关项目进学校;实验室延伸到企业、课堂延伸到生产一线、教师培养延伸到社会)校企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企业合作开设了华为、蓝盾、中鼎等冠名班,泰富、新能等创新创业特色班,建有GE Fanuc自动化集成、罗克韦尔DCS集散控制、博世力士乐气液电、用友新道仿真企业虚拟商业社会等一批实验实训中心,建成1个国家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5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3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和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注重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加拿大、韩国等10余所高校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与韩国又松大学联合开展了“2+2”合作办学。 牢固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努力建设“四个中心”“四个基地”。聚焦需求,主动贴近、主动融入、主动服务地方,深入推进校地、校企、校校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培训中心、产学研合作中心、政府决策咨询中心、教育文化中心,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教学基地、研究基地。拥有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光电子应用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等16个科研机构,建成“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省级高校智库、“面向铜基新材料智能加工技术”省级科研团队,初步形成了校地、校企、校校互利共赢、共生共育、共同发展的局面。 始终坚持文化育人,大力培育和弘扬以沈浩精神为内核、以铜文化为特征的校园文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承“明德尚能、博学日新”校训,坚持把沈浩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了沈浩精神传承基地。注重彰显地方文化特色,成立了铜文化协同创新中心,设立了铜陵学院方苞文学奖。 办学声誉不断扩大,学校先后荣获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安徽省高校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安徽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招生分数线连续多年稳居安徽省同类院校前列,2017年,学校文、理科最低录取线分别超出安徽省二本控制线60分、54分。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学生多次在国际国内大赛上获奖,在2015年“英国国际微电脑鼠大赛”中荣获冠军。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均在96%以上。培养了以全国道德模范、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模范基层干部、优秀共产党员沈浩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做沈浩式好党员、好干部。我校学生蔡胜入选全国百名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媒体多次报道我校办学成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走内涵建设、开放办学、合作育人、特色发展办学道路,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战略部署,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继续巩固财经教育优势,积极发展新工科专业,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铜陵学院 2021-02-01
黄山学院
黄山学院坐落在风景秀丽、文风馥郁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徽省黄山市,是一所综合性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创建于1978年,其前身为徽州师范专科学校。1997年12月,学校更名为黄山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黄山学院。 学校分为南、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800亩,校园生态丰富、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校舍建筑面积49.93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74亿元,图书馆纸质图书154余万册,电子图书130余万册,纸质期刊报纸1600余种,特色馆藏徽州文书80000余份,徽州地方志、谱牒、地方古籍等6000余种,电子资源均提供24小时在线免费服务。学校拥有一批设施先进的综合实验室、分项实验室,并拥有网络中心、计算机中心、语言实验中心、电化教育中心等现代化设施,形成教学、科研、实验、阅览、运动、娱乐、生活等配套完整的建筑群体。 学校现设有16个二级学院,拥有工学、管理学、农学、文学、艺术学、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八大学科门类55个本科专业,在校全日制学生18000余人。招生面向安徽、浙江、江苏、山东、河北、河南、湖南、山西、江西等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学校还与美国、法国、德国、韩国等国家和香港、台湾、澳门地区的29所高校签订了友好交流协议,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和留学生教育,每年派师生出境交流学习100多人次;2006年开始招收国际留学生来校就读,2013年获批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委托培养院校。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全校教职工944人,其中专任教师827人,副高以上职称人员230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667人,双能型教师436人。近年来,广大教师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现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全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30余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后备人选2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省级教学名师13人,省级教坛新秀19人。 学校自建立以来,已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69000多名毕业生,毕业生以其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综合素质,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五次被评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连续三年被评为安徽省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荣获2015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 学校科研实力逐步提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二等奖和市科学技术奖等多个奖项。拥有1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获批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仿真设计与现代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备案1个,获批建设1个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建有生物资源研究所等16个校级科研平台、6个校级重点学科。成立了校级科技开发中心,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各类人员申报专利,为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支撑,2011年进入安徽省高校发明专利十强,荣登2015、2017年度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单,成功转让专利多项。 学校于2015年6月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构建“教育系统化+实践多样化+服务全程化”的“三化”创新创业工作模式,逐步形成大学生创意激发—创新训练—创新实践—创业培育—新创企业—企业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先后获安徽省2010年、2012年教学成果一等奖、2015年教学成果特等奖。学校先后被列为安徽省首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2016年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成为安徽省首批创业学院。 学校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主动对接黄山市发展战略和目标,全力服务旅游经济发展,大力助推生态环境保护, 倾力推动徽州文化传承创新, 努力支持社会事业建设,在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百村千幢”古村落及古民居保护、美好乡村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规范办学,民主管理,精心育人,办学成绩显著,曾被评为全国先进院校、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省文明单位、省高校综合治理及精神文明建设优秀单位、省高校体育卫生先进单位、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高校、省花园式学校。2012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4年获批为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2015年被列为安徽省高校综合改革首批试点学校。 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依托黄山市丰厚的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和博大精深的徽文化资源,深化综合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发展质量,着力提高办学治校水平,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黄山学院 2021-02-01
红河学院
红河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78年的蒙自师范专科学校,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由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红河分校合并组建成红河学院,是一所云南省省属公办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实行“省州共建共管,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蒙自市,是红河州唯一的本科高等院校。 学校秉持“博远有鸣,开阔弘毅”的校训和“道不虚谈,学贵实效”的校风,坚持“立足红河,服务云南,辐射东南亚、南亚的较高水平的区域性、国际化的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能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和“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应用型”特色发展战略。作为我国西南部离边境线最近的高校之一,红河学院正依托地缘优势,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积极实践,以“国门大学”新理念打造沿边地区高等教育新高地。 近年来,红河学院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融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根据地方社会发展、产业振兴、技术进步的需要,坚持学校定位面向地方、人才培养面向应用、专业结构对接产业、专业定位面向行业的思想,不断充实应用型大学内涵,2014年学校获批为首批“云南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试点高校”,2016年获批国家发改委支持学校产教融合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100所试点高校项目;2017年被确定为首批云南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院校建设单位。 目前,学校占地1166余亩,建筑面积33.53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18.0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6.45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9560.01万元,图书馆藏书100.78万册。红河学院现有教职工923人,其中专任教师682人,专任教师中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6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79人、副高级职称18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390人,现在读博士84人,二级教授6人,享受“国贴”、“省贴”、“省突”专家9人,具有国际教育背景教师84人、“双师双能型”教师139人。学校设有14个学院,招收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和东南亚国家的学生,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4075人。 学科专业:学校开设66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分布在文、史、法、理、工、农、经济、管理、教育、艺术10大学科门类,32个专业类,已经形成多科性的本科专业体系。学校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实际和区位特点,开设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凸显区域特色的专业。部分学科专业优势特色初步显现。目前学校拥有教育部备案的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心1个,云南省高校一流学科(B类高原学科)1个,省级立项支持硕士点建设学科3个,校级立项支持(省级备案)硕士点建设学科3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1个,校级建设学科7个,校级培育学科7个,校级专业硕士建设学科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小语种重点专业2个,设置了5个面向GMS国家的东南亚语种本科专业,省级支撑产业升级重点专业群2个,省级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与技术创新服务中心1个,省级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人才培养基地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小语种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1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个。 人才培养:学校密切结合所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动积极为地方培养合格人才。建校以来,已为地方输送4.3万名毕业生。升本以来,学校围绕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任务,加强合格本科建设,基本构建起本科教学体系,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深化对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理解,构建起“通识课、学科平台课、专业课”三大课程模块,着力建设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课程体系,初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学分制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起以学分制为基础的教学管理体系;实施“本科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开展以专业、课程为核心的教学建设工作,构建起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体系,立项建设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43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68项;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形成以规范和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为基础的管理及评价体系,建立起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制度,逐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本科教学有效开展,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已经从单一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师资,转变为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本科应用型人才,毕业生活跃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其他行业领域,本科办学效益逐步显现。 科学研究:学校结合办学定位和地方实际开展科研工作,初步搭建和形成切合办学定位、区域特征的科研平台。学校积极培育和支持为区域发展服务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机构,教师科研能力增强,学校科研实力提升。升本以来,学校共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9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89项、地厅级科研项目364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15项、横向科研项目190项、学校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5项;获授权职务发明专利21项、获授权职务实用新型专利191项;出版著作246部;发表学术论文8065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944篇、核心期刊论文1741篇。目前学校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研究基地子基地1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培育基地1个,校地共建研究中心4个,校级研究中心14个。有省哲社创新团队2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9人。 社会服务:随着学科专业结构的逐渐优化和办学内涵的不断丰富,学校的服务面向趋向多样化发展,社会服务能力逐步增强。目前,面向红河州产业行业发展需要,学校重点支持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通过与重点企业或产业园区进行合作,加强技术研发,协同创新,促进技术转化应用,使学校成为红河州特色产业和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中心和服务平台。面向红河州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学校重点支持越南研究中心、云南国际哈尼阿卡社会历史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建水紫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滇南中心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等相关研究机构,主动深入政府、行业、企业,探讨亟需解决的社会难题,组织校内外力量,联合攻关,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充分发挥学校的“智库”作用。同时,学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专业增加、规模扩大、层次提高;非学历培训从单独面向红河州师资培训发展为面向全省的高层次的师资培训,从单一的师范类培训转向多行业职业培训,面向企业、政府、社会的培训工作逐步拓展与深化。 国际化办学:红河学院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缘优势,重点推进“教育国际化”特色发展战略,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境外办学、合作办学、国际学习、汉语国际推广/华文教育、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国际会议、文化交流等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学校与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合作共建孔子学院。与12个国家、80余所国外高校、中小学及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越南、泰国、柬埔寨的合作高校建立了汉语中心;在越南太原大学建立了办学点,开展联合培养本科学生的境外办学项目;自2007年以来,全校共有来自20多个专业的1100余名学生参加过‘1+3’联合培养、国际课程学习、中美121人才培养计划、境外实习等项目;努力发挥“云南省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基地”和“云南省华文教育基地”优势,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国际人才创造了条件。近年来,教育部先后批准我校设置越南语、泰语、缅甸语、柬埔寨语、老挝语专业,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语种专业群,为培养国际化应用人才奠定了专业基础。 校园文化:学校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逐渐形成了一批体现“国门”特色、民族特色为主的文化品牌。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紧紧围绕学校“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应用型”办学特色,围绕学校国门大学建设的新理念,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贴近学生实际,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积极开展少数民族节日公园、校园榜样人物评选等校内文化活动,打造文化品牌。以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开展少数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团宣讲为代表的校外实践活动,逐渐形成了以学术性、文体性、实践性、兴趣性等为主要内容的立体校园文化体系,体现“国门”特色、民族特色为主的文化品牌逐渐形成。
红河学院 2021-02-01
哈尔滨学院
哈尔滨学院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综合性地方普通本科院校。2000年由原哈尔滨大学、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等六所学校合并而成。学校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坐落于素有“东方小巴黎”美誉的冰城——哈尔滨市,位于哈西新区核心地带,地处哈尔滨高校集中的学府区域。学校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校区错落分布、疏朗有致,中西合璧、园林景观。精致的欧亚建筑,尽显异国情调;苍挺的松树林,散发着静雅的气息和北疆的坚毅;夏季的丁香芬芳、冬季的冰雪景致,彰显浓郁独特的北国风情。学校被黑龙江省政府命名为“花园式单位”。 学校现设有12个二级学院,开设46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小学教育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艺术设计是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软件工程学科是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承担教育部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改革项目。省级重点专业、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研究基地9个。近五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271项;获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249项。2017年获批黑龙江省高等学校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哈尔滨市博士后创业实践基地。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5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 328 人,占教师总数的50%;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490 人,占教师总数的74.7%。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省教学名师、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3人,多名教师获国家优秀教师奖、国家优秀教育工作者奖、曾宪梓奖等奖项。国家级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团队,省级研究团队、市专业领军人才梯队10个。教育部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课16门。 学校面向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1255人。建校以来,学校已为社会培养了6万余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在教育、科技、文化及企事业等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学校积极开展“校企”“校政”合作,分别与海航集团、中软集团、哈尔滨地铁集团等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共建哈尔滨市党风廉政建设理论研究基地、哈尔滨市民族宗教工作研究培训基地、黑龙江湿地培训中心、哈尔滨湿地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与哈尔滨市南岗区教育局合作共建哈尔滨学院附属小学。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1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连续承办6届海外华裔青少年冬令营活动。
哈尔滨学院 2021-02-01
湘南学院
湘南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于2003年由原郴州师专、郴州医专、郴州教育学院、郴州师范合并组建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公办本科高校,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12年创建的湖南省第三女子师范学校。 学校位于“天下第十八福地”、湖南“南大门”——郴州市,是“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湖南省文明高等学校”“湖南省园林式单位”“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创新示范校”“湖南省普通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高校”“ 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学校分王仙、北湖两个校区办学,主校区(王仙校区)位于风景秀丽的王仙岭生态公园东麓。 学校占地1542.16亩,总建筑面积69.86万平方米。教学实验区、体育活动区、师生生活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已经形成了集信息化、园林化、生态化于一体的现代大学园区。学校设22个教学单位,有1所直属附属医院、3所协作型附属医院,110个行业、企业合作育人单位。现有49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326人。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在职职工1377人,专任教师988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116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367人、博士99人、硕士690人、双师型人才348人。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徐特立教育奖1人,二级教授6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湖南省新世纪121工程人选1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优秀教师3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26人,省级青年教师教学能手8人,省级教学奉献奖2人,硕士生导师27人。有外聘客座教授76人。 学校坚持教学中心地位。有教育部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4个,省级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2个,校地合作试点单位1个,省级基础课示范性实验室1个,省级优秀实习教学基地1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所获本科教学与改革质量工程项目数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同时,学校还配套建设一批校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逐步形成专业转型与综合改革梯度建设的良好态势。 学校科研水平不断提升。有省级重点建设学科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2个,省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校级科研机构21个,市级研发中心3个。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国内68家大中型行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深度合作。《湘南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先后与国外、境外2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2012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 学校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大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近年来,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国家级团体奖33项、省级团体奖64项、省级个人奖299项,其中学生参加第六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华中赛区荣获一等奖(排名第一);篮球队连续三年进入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全国16强,其中一次进入全国八强(排名第五)。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是“湖南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 面向未来,学校秉承“明德、博学、创新、笃行”校训,全面深化改革,全力推进转型发展,不断凝练办学特色,着力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努力朝着“建成亲近产业、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目标奋力迈进!
湘南学院 2021-02-01
邵阳学院
邵阳学院创建于 1958 年,由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邵阳高等专科学校 2002 年合并升本而成,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2016 年并入(医学类专业办学历史可追溯到 1906 年),为社会培养了 17 万多名各类人才;是湖南省“双一流”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具有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资格学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试点项目单位。学校坐落在国家卫生城市、湘西南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邵阳市,人文底蕴深厚。这里诞生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思想家魏源,“再造共和”的民主革命家蔡锷,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吕振羽和德艺双馨的人民音乐家贺绿汀;这里拥有湖湘文化特色浓厚的宝庆竹刻、邵阳布袋戏、滩头年画和花瑶挑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有李子园、七里坪、西湖、江北四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58.20万平方米,校舍面积82.3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2.40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原值2.27亿元,馆藏图书234.34万余册,其中电子图书77万册,中外文纸质报刊1471种,各类数据库40个。学校拥有23个教学学院,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机械、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学位类别;56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1大学科门类;面向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学生27294人。师资队伍力量雄厚。学校教职工3841人,其中正高职称(含教授、主任医师等)198人,副高职称(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等)770人;研究生导师105人(不含校外);博士406人(含在读)。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省级教学名师、省“121人才工程”、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芙蓉学者等54人。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教授为名誉校长、兼职教授,常年聘请多名外籍教师。“双一流”建设成绩突出。学校拥有湖南省“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 6 个;教育部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4 个,教育部地方高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1 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13 个,省级特色专业 8 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6 个(含专科专业 2 个),全国职业院校健康服务类示范专业点 1 个;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1 门,省级精品课程 7 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6 门;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1 个,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6 个,省级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 6 个,省级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 5 个,校外实习基地 273 个,其中省级优秀实习基地7 个;有直属附属医院2 所,协作型附属医院 1 所,教学医院 3 所;有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1 个,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 2 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中心 3 个;有省级教学团队 7 个;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1 个;有湖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4个,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 个,其他各类省级科研平台19个。重视开展科学研究。近5年来,学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29项;获各级教学、科研成果奖157项;发表学术论文5600余篇,有391篇被国际三大权威索引收录;出版学术专著210部。学报(社科版)为“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RCCSE(武大版)核心库A类核心期刊,学报(自科版)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和第七届湖南省“双十佳期刊”称号。人才培养质量较高。近3年,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中学物理教学技能大赛等省级以上竞赛获得奖励1277项,其中国家级218项。2016年获第二届全国高校“校园好声音大赛”冠军,2017年获中国机器人技能大赛“机器人高尔夫球”项目冠军,2018年获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和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近年来,学校多次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湖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示范校”。坚持开放办学方针。学校坚持校地、校企合作,先后与邵阳市人民政府及所辖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签署了校地合作协议,与中国电信、湘电集团、湘窖酒业、伟大集团等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成立了 5 个产业学院,探索“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英国、美国、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的高校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关系。有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个。2015年开始招收国际学生。建校60余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立德树人,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践行“明德、求真、共生、超越”的校训,弘扬“共生共荣、唯实唯新”的校风、“明德明理、笃学笃行”的学风和“修德修身、敬业精业”的教风,为湖南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先后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湖南省文明单位、湖南省普通高校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综治工作优秀单位、湖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先进单位、湖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面向未来,学校将坚持“立足湖南、面向周边、辐射全国,以工学为主体、以师范和医学为两翼、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创新实践能力较强、潜心服务基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朝着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目标奋勇前进。
邵阳学院 2021-02-01
闽江学院
闽江学院坐落于福建省省会福州市,是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学校现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高校,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拥有光荣的历史传统。其前身是原福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办于1958年)和原闽江职业大学(创办于1984年)。习近平总书记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期间曾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6年(1990年6月至1996年5月),形成了“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求”的办学理念和“立足福州、面向市场、注重质量、突出应用”的办学宗旨。学校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办学水平较高、具有一定影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学校设有15个二级学院,拥有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点,开设本科专业64个,涵盖经、法、文、史、理、工、管、艺等八大学科门类;建有省一流学科(高原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应用型学科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服务产业特色专业7个,省示范性应用型专业群3个。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8万人,专任教师1000多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87.45%(其中博士学位教师占32.95%)。拥有3个省级高校科技创新团队,7个省级本科教学团队,国家级、省部级人才80余人。建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各类省、市(厅)级科研平台32个。 学校现有4个校区,校园总面积2400多亩。校舍建筑总面积56.85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30.0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2.76亿元。各类纸质图书187.37万册,电子图书137.17万册。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福州市各县(市)区开展科技开发合作;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东华大学、温州大学等国内高水平大学开展办学合作;与辅仁大学、逢甲大学、中国文化大学、实践大学等台湾地区高校进行闽台高校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与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境)外30多所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承办加拿大布鲁克大学孔子学院;与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学院合作举办全省第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福州墨尔本理工职业学院。 学校的办学和发展得到省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有力支持。省教育厅和福州市政府签订共同支持学校建设协议书,并出台共同支持学校建设实施方案。福州市在《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支持学校发展,出台了《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闽江学院全面提升办学水平的若干意见》。社会慈善机构、著名侨领、企业家纷纷慷慨解囊,支持学校办学,特别是福建发树慈善基金会向学校无偿捐资人民币7亿多元。 “十三五”期间,学校坚定不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落实好校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内涵发展为主线,增强综合实力,提升办学水平,为全面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闽江学院 2021-02-01
莆田学院
莆田学院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由福建省领导和管理,实行省市共建办学体制,拥有理、工、文、管、医、教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公立本科大学。 学校座落在福建东南沿海黄金海岸、湄洲湾畔的莆田市区。校园占地面积1171亩,建筑面积40万多平方米。馆藏图书85万册,国内外期刊2252种,拥有万方及中国期刊等网络数据库,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000万多元,拥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包括计算中心、电教中心、网络中心)、9个实训场室、21间计算机机房、95间多媒体电教室、8间交互式语音室和省级电子信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护理实验教学中心等135间实验室,以及2个附属医院、27个教学医院、15个实习医院。现有管理学院、医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数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环境与生命科学系、电子信息工程学系、土木建筑工程学系、体育系、艺术系、社会科学部、成人教育学院等12个教学院、系、部,以及心血管、骨科、肿瘤、翻译、旅游发展与规划、高等教育、体育科学等九个研究所。教职工1024人,专任教师688人,其中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职称教师248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306人。同时每年分别聘请20多名国内资深教授和外籍教师来校任教。学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目前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含师范类)、环境工程、会计学、汉语言文学(含秘书方向)、新闻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英语(含商务英语方向)、日语、旅游管理、生物技术、土木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应用化学、工程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体育教育、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美术学、护理学等30个本科专业,以及机电一体化技术、临床医学等13个专科专业方向。面向全国20个省、市招生,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约1.3万人。 莆田学院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上,力求高起点、高目标,努力推进以课程、学科群为背景的电子信息技术、环境与生命科学、经济与管理、数学、医药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六大学科群的建设,重点建设符合地方经济建设需要,能带动地方新技术发展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医学、工程技术科学等学科。积极探索与国际接轨的开放性的办学模式,带动其它学科专业的协调发展,努力使之成为特色专业。在力宝集团董事长李文正博士的鼎力支持下,会计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于2002年起每年各招一个海外合作班,专业主干课程采用国外高校通用的英文原版教材,并聘请国内外资深教授用英语授课。在人才培养上,强化英语和计算机能力,力求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并重,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和诚信品质养成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造就“基础实、口径宽、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实现办学目标,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立校之本”的位置,制订实行优惠政策,采取“外引”、“内育”等多种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渴求各方才俊加入我们的行列,共同打造学校的未来。
莆田学院 2021-02-01
许昌学院
许昌学院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坐落于汉魏故都——河南省许昌市。许昌地处中原腹地,既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又是一座蓬勃发展的现代新城。许昌三国文化底蕴深厚,钧瓷艺术独具魅力,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迅速,城市环境优美,先后获得国家文明城、国家卫生城、国家森林城、国家生态园林城、国家优秀旅游城等称号。 许昌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42年8月的河南省第五行政区联立师范学校。1946年7月,河南省立许昌师范学校成立,五区联师并入许昌师范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健康发展,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师范专科学校,1963年因国家经济困难调整为中等师范学校,1978年首批复办师范专科,200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2012年通过教育部普通本科高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学校是河南省首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单位”和首批“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并入选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项目。 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82亿元,馆藏纸质图书208万册,中外文数据库37个。拥有功能齐全的音乐厅、学术报告厅、大学生活动中心和先进的远程双向视频教学系统、数字化校园网络系统、高标准运动场等,建有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钧瓷文化艺术馆、吴道子美术馆等。 学校现有教职工1562人,其中专任教师1323人,副高以上职称404人,博士学位教师259人、硕士学位教师743人。有全国优秀教师4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河南省教学名师2人;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入选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4人入选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拥有5个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4个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和4个省级教学团队。聘请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专家、国家杰青、中原学者等学术领军人才在内的30余名特聘教授和兼职教授。 学校举办有62个本科专业和16个专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文学、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医学等十个学科门类,是一所理工为主、多科协调、富有特色的综合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试点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有6个河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河南省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河南省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试点、河南省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与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石油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联合培养研究生,并具有留学生招生资格。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3682人。 学校成立有表面微纳米材料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数字信号处理与智能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与河南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联合成立有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拥有6个河南省重点学科、2个河南省重点实验室、2个河南省工程实验室、1个河南省工程技术中心、1个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设有河南省微纳米能源材料院士工作站、河南省复杂系统建模与高性能计算院士工作站、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学校“颍川众创”入选国家级“众创空间”,依托我校建设的许昌大学科技园是省级大学科技园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许昌学院学报》先后被评为全国社科百强学报和河南省十佳学报,“魏晋史研究”栏目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工程”。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俄罗斯南乌拉尔大学、加拿大荷兰学院、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比灵斯)、美国西俄勒冈大学、美国科罗拉州立大学普韦布洛分校、英国伍斯特大学等国外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共同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著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成立有瑞贝卡学院、曙光大数据学院等行业学院,与瑞贝卡集团、西继电梯、许继集团、众品集团、黄河旋风等地方知名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断强化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校园文化独具特色,学生社团十分活跃,各类活动丰富多彩,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在全省全国竞赛活动中屡屡获奖,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等活动中成绩优异,先后获得河南省首届大专电视辩论赛冠军、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表演金奖、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金奖、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戏剧艺术节“金刺猬奖”等,舞蹈啦啦队获全国第四届健康活力大赛亚军,并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啦啦队锦标赛。 学校秉承“崇德砺志、博学敬业”的校训,弘扬“教学神圣、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致力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开放活校”的办学方针,着力建设“和谐校园、活力校园、学术校园、文明校园”,形成了“团结和谐、勤奋严谨、文明诚信、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曾获得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组织奖、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河南省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地方性、应用型、服务性、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强化内涵提升,深化改革创新,突出开放融合,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富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
许昌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 8 9
  • ...
  • 238 23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