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综合
项目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新疆
农业
大学科学
技术
学院
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成立于2002年7月,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实施本科层次普通高等教育的独立学院。 学院位于乌鲁木齐市农大路110号,校园环境优雅,基础设施齐全,办学条件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是新疆首批获得教育部批准举办的独立学院。 学院采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全员聘任和岗位负责制。根据精干高效的原则,注重能力,按需设岗,独立开展教学、学生管理及学院建设发展等各项工作,积极构建“学院自主、社会参与、市场介入、政府调控”的良性互动发展环境。学院设有语言文学与教育学部、经济与商业学部、管理与法律学部、信息与工学学部、生物学部等5个专业教学部以及综合管理部、教务管理部、学生管理部、招生就业办公室、资产管理部、财务管理部、实践教学中心、教学督导办公室、校园管理中心等9个行政机构。 学院依托新疆农业大学的学科基础和师资优势,根据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建设及城市化、城镇化发展需要,结合西部大开发,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急需专业。目前设有经济学类、生物科学类、电子信息科学类、土建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等5个专业大类22个本科专业。学院现聘任专职教师305人,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10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2人,硕士学位115人,现有在校学生2850人。 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学生毕业后由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授予国家统一印制的毕业证书;符合规定者,经学位委员会审批,授予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学士学位证书。 学院成立以来,以独立地组织实施教学为原则,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实施“按大类招生,两段式培养” 模式,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制度,采取“课内学习与课外网络和阅读学习并举”措施,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了学院鲜明的教学特色。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职学生工作队伍,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引导学生党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天地;设立了多项奖学金,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并采取奖、助、勤、贷等多种形式为贫困生解决实际困难。学院完善的教学计划、严格的教学管理、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校园文化得到了自治区教育厅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依托新疆农业大学雄厚的办学实力,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勤奋开拓”的优良传统,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将以致力于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己任,逐步积累办学经验,不断完善办学条件,因材施教,严格管理,努力将学院建成一所拥有现代化办学设施,具有鲜明办学特色,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城市建设,具有较高办学水平的地方一流综合性高等学校。
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2021-02-01
基于
农业
废弃物的污泥深度脱水调理
技术
以农业废弃物稻壳粉和竹粉为污泥调理剂,耦合阳离子聚丙烯酰胺调理污泥, 稻壳粉和竹粉作为骨架发挥支撑作用,促进污泥自由水和间隙水外排,减小污泥的可压缩系数,防止污泥有机质流失,缩短板框压滤机运行周期;同时稻壳粉和竹粉可有效提升污泥泥饼有机物含量,有利于后续焚烧等能源化处置。 农业废弃物稻壳粉和竹粉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木质素和二氧化硅,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多孔性等特点。其中以网络状分布的二氧化硅是有机质粉末的主要支撑骨架,木质素和纤维素填充在其中,且本身含有大量有机物,作为污泥调理剂,增加热值的同时还可以防止其对焚烧设备的腐蚀。同时,废弃物粉末是一种价廉易得的农业资源,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稻壳粉和竹粉,变废为宝,对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循环与增长,具有重大意义。稻壳粉和竹粉作为调理剂进行污泥深度脱水时,均能避免生石灰投加造成的压滤液水质恶化等负面影响,采用稻壳粉和竹粉协同化学药剂对污泥进行深度脱水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技术已经完成中试规模应用,污泥脱水成本可降低21.2%;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2 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2 项;发表学术论文 7 篇,
江南大学
2021-04-13
多元
气体泄漏监测报警仪
多元气体泄漏监测报警仪。其结构由气体传感器阵列、温湿度传感器以及内嵌阵列信号处理算法的单片机系统组成。采用主成分分析、独立成分分析和神经网络相结合的信息融合技术,该仪表可实现对多元混合气体的定性识别和定量检测。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4-13
技术
需求:寻求整车智能
化
网联
化
技术
在整车智能化网联化技术上需要提升产品端、云端、控制端融合的一站式开发1.需提供软硬件组成的系统级解决方案,在雷达基算法系统架构设计、雷达信号的生成和分析、目标的仿真、天线测试方面为我们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2.云计算一系列技术需求。数据传输能力提升,需要高可靠性,高传输宽带、低成本、低电池辐射和时延等车载网络系统的需求,推动客车辅助驾驶网联化的技术实现。
江西江铃集团晶马汽车有限公司
2021-11-02
(ISET)机器人辅助
农业
现代
化
、智能化生产产业链
现有智慧农业企业主要的业务是信息服务,互联网管理、品种培育等信息获取及管理方面,而很少见到对生产流程中的硬件设施进行优化的企业,ISET将以此为切入点,完善智慧农业的各个环节。ISET以智慧农业为主线,打造以智慧导航转运机器人、智慧喷灌转运机器人、智能农作物识别采摘机器人,以及定制机器人辅助农业生产产品服务等为分支的产业链。
北京交通大学
2023-05-08
农业
物联网关键
技术
研究与应用示范
项目通过研制和深化集成各类农业智能传感器、无线传感网节点、应用系统平台,构建一体化的农业物联网服务平台。项目部分成果已在北京、天津、辽宁、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进行推广应用示范。 项目来源:中国教育部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技术推广意向:可具体推广应用于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多种农业生产领域。 现状特点:已将多项科研成果产品化,包括12种农业传感器、10种采集器、8种无线网关、6种控制器、4类应用平台。并在江苏、山东、天津、新疆、河北、上海、北京、湖北、江西、浙江、海南等省市建立了水产养殖、农田灌溉、设施温室、畜禽养殖和土壤墒情监测等应用示范基地。 技术创新:将各种农业生产环境智能检测技术及装备、设施化农业生产智能控制技术及装备、以及农业环境信息无线传输网络、种植养殖信息智能处理模型及方法、农业生态净化技术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对环境参数的准确检测,数据的可靠传输,信息的智能处理以及控制机构的智能控制,实现了农业环境信息智能在线监测控制、种植养殖管理科学决策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有效提高了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为我国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手段。 成果所处研究阶段:产品总体处于深化研发、继续完善功能、提高性能阶段,部分产品已达到中试或推广应用阶段。
江苏师范大学
2021-04-11
基于石英晶体微天平的生物医学
农业
检测
技术
通过对QCM(石英晶体微天平)技术和检测标的物的化学特性的研究,课题组成功研制出一种基于石英晶体微天平(QCM)的生物医学农业等多领域快速低成本检测技术新型自动检测系统。课题组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所研制的系统已经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配合下完成了测试和实验,拿到了大量实验数据资料,完成了系统效能评估。经过实验得到数据说明了课题组研制的测试系统具有实时性好、分辨率高、成本低、体积小、操作方便等优点。该测试系统的检测精度可以达到纳克级别。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现代
农业
园区水循环利用
技术
推广应用
将现有的雨洪集蓄利用技术、利用河流浅滩构建人工湿地技术、管道灌溉规划与优化技术、田间精确灌溉技术等多项成熟的先进技术进行集成,应用于新兴的现代农业园区生产与建设,为园区的高效生产与水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扬州大学
2021-04-14
江西
农业
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为优势、以生物技术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是江西省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高校。是农业农村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学校位于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占地面积1.6万亩。校园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办学溯源于1905年创办的江西实业学堂,1908年更名为江西高等农业学堂。本科教育肇始于1940年创办的国立中正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昌大学,1952年组建江西农学院。1958年创办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1968年更名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69年江西农学院和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合并。1980年11月更名为江西农业大学。学校育人体系完备。现设有17个学院,有全日制在校生28000余人(含独立学院)。学科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教、艺等9大门类。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个专业学位授权点,58个本科专业。有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4个江西省一流学科。1个国家二类特色专业,4个国家一类特色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11个省级一流专业。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4年,招收了江西省第一个外籍博士后。2017年获批“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学校师资力量较为雄厚。有在职教职工17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占教师总数的80%以上。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教学名师1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有全国“五四”奖章获得者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23人。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等国家级创新团队,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4个,江西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1个,南昌市优势科技创新团队3个。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7个。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3人。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特色较为鲜明。组建了江西省首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等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建有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2个。有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核心协同单位)。建有江西省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1个、江西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基地1个、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省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4个、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创新中心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省高校高水平实验室(工程中心)2个。有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众创空间1个。学校办学成就卓著。学校坚持教学科研共同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建校以来,累计培养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30余万人,涌现了6名院士,14名省部级领导干部,30多位大学党委书记、校长,100多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劳动模范、模范教师,大多数成为生产、经营、管理和农业技术推广等领域的骨干力量和领导干部。目前全省100个县市区的现任书记县长中有近30位为农大毕业生。与全省80%以上县市区建立了战略合作和科技合作关系,推广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及现代农业技术。“十二五”以来,共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103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深入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战略,大力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农业大学建设,努力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 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共绘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江西农业大学
2021-02-01
山西
农业
大学
山西农业大学是我国著名的高等农业学府,建国前山西省两所本科高校之一,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第七批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之一,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高校,省政府与农业部共建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高校,山西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百年学府,历史厚重。学校始建于1907年孔祥熙创办的私立铭贤学堂,后发展为私立铭贤农工专科学校、私立铭贤学院,与山西大学堂一起,开创了山西近代高等教育的先河;1951年改私立为公办,成立山西农学院;1979年更名为山西农业大学,成为改革开放初全国99所重点大学之一。在110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立足山西,面向全国,服务“三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山西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铸就了“崇学事农、艰苦兴校”的办学精神,积淀了“甘于奉献、敬业乐教”的教风,培育了“勤奋学习、注重实践”的学风。建校以来,培养了13万余名各类人才,分布在大江南北,各行各业。学校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家、政治家和党政干部,如太谷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张维琛,原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副馆长赵振鑫、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郝德青、中央党校副校长侯维煜、外交部纪委副书记朱霖、八路军129师新编第10旅30团政委马定夫、吉林省委书记王大任、河南省委书记张树德、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安民、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谭绍文、山东省委书记高克亭、交通部部长李清、国家海洋局局长罗钰如、山西省政协主席郑社奎、山西省政协主席金银焕、山西省纪委书记冯芝茂、山西省政协副主席汤祊德、山西省政协副主席聂向庭、山西省人大副主任张铭等;培养了一大批科学家,如2012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郑哲敏,中科院院士王志均,中科院院士席承藩,中科院院士郭承基,工程院院士朱尊权,中科院院士庄文颖,中科院院士高福,全国著名大豆育种专家王绶,养猪专家张龙志,养羊专家吕效吾,养牛专家冀一伦,联合国粮农组织助理总干事王韧等。 农科为基,特色鲜明。现有农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林学院、园艺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文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城乡建设学院、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中德学院、信息学院等教学单位。学科专业涵盖了农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教育学等9个门类。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4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3个,省级优势学科1个,省级特色学科4个,“1331”工程优势学科1个,省优势学科攀升计划学科1个,省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1个;本科专业65个;成人函授本科专业11个,成人函授专科专业6个;主考的自学考试本科专业4个。 汇聚人才,立德树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教职员工1700余人。教师中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7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2人,“青年三晋学者”6人,省“百人计划”入选者34人,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1人,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28人,省教育厅联系的高级专家43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5人,省“131”人才项目第一层次柔性引进院士12人,第二层次知名学者和学术带头人67人。学校大力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农科教人才合作培养基地1个;省级教学名师29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17个,省级精品课程16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4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先后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00余项。有博士生导师66人,硕士生导师400余人,省级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团队3个,省级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8人,省级研究生培养基地1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8个。大学生在英语竞赛、 “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竞赛中屡获奖励,获山西省首个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本科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考研率保持在30%左右。实施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8个专业本、硕统筹培养改革,设立了卓越农林管理人才实验班,实施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工程,成立了山西省首个创业学院。建立了200余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涌现出了以山西省首位“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江利斌、“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马红军为代表的一大批勇立时代潮头的创业就业典型。学校积极推进对外合作交流。与美国欧柏林大学有长达百余年的合作历史;与德国安哈尔特应用科技大学合作培养本科生,累计派出1100余名学生。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波兰、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同新西兰梅西大学、奥克兰理工大学、美国博伊西州立大学、爱尔兰沃克福德理工学院、波兰热舒夫信息技术与管理大学、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等10余所大学开展了交换生项目。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有1000余名外国专家、教师来校讲学、授课、开展科研合作;学校先后派出500余人次出国学习进修和科研交流;积极推进国际学生教育,先后有来自伊朗、印度及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国际学生在我校求学。 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现有农业部华北黄土高原地区作物栽培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长治综合试验站、农业部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梨原种保存及扩繁基地”;省“1331工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协同中心1个、协同创新中心4个、重点实验室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战略联盟)2个、重点创新团队1个,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教育厅创新基地1个,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个;农业部转基因生物产品成分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农药登记试验资质单位、国家电子计算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西分中心等资质6个;国家首批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1个,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1个,山西省众创空间1个,挂靠学校省级以上学(协)会7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4人,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首席专家5人、岗位专家22人,省青年拔尖人才1人,省高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18人,农村科技特派员137人,省科技创新团队7个。学校在小麦、大豆、杂粮、猪、羊、肉牛、羊驼、草地生态、环境兽医、兽药、食用菌、设施蔬菜、欧李、现代农业装备、食醋等十多个研究领域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十二五”以来,学校汇聚校内外创新资源,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扎实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取得各类科技成果900余项,晋汾白猪、晋农1号达乌里胡枝子、晋岚绒山羊3个动植物新品种相继通过国家审定,连续五年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 立足“三农”,服务山西。学校贯彻落实“山西农谷”建设的省级战略 ,瞄准“立足山西、面向全国的功能农业(食品)研发高地、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和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平台”和“山西农谷综合性、专业性科创中心”的目标,建设以“一城五区多平台”为内容的山西农谷科创城;多年来,学校秉承“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科技播撒三晋大地”的理念,面向11个市、90余个县区开展技术服务,有近百支科技服务团队活跃在全省农业生产第一线,形成了十大优势和特色科技服务体系,涌现出十二支品牌服务队伍,有34个项目列入了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95个项目列入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行动项目,在全省和周边10余个省份推广红枣防裂果、食用菌栽培、谷子生产机械化、晋汾白猪、钙果、大豆、羊驼、设施蔬菜等80余个新品种,140余项先进实用技术,创造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学校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在全省开展脱贫成效第三方评估,与吕梁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助力攻坚深度贫困吕梁行动”组织六个团队,分赴六个贫困县,开展产业技术帮扶脱贫;学校发挥农科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累计培训涉农管理干部、技术人员、企业家等300万人次,成为山西省新型农民教育和农村干部培训的重要基地。 古今交融,读书圣地。校园建设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园中有园,文明和谐,是读书治学的圣地,修身养德的圣地。校园占地面积2240亩,毗邻同蒲铁路、大西高铁、108国道、太太公路、太长高速、龙城高速,到太原市区、武宿机场均在1小时车程内。“山西铭贤学校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完整保存了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建筑群,是山西省近代教育史、农业发展史、中西文化教育交流史的鲜活史料。学校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校园绿化面积达50万平方米,主校区绿化覆盖率达85%以上,百年以上古稀树木有100余株,名贵、稀有树种50余种。学校教育资源雄厚,有纸质藏书170余万册,纸质期刊800余种,电子期刊2万余册,电子图书将近300万余册,为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及开展学术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良好保障。 山西农业大学历经百年沧桑,欣逢科教兴农、人才强国的难得机遇,肩负着为现代农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崭新使命,在建设特色鲜明、全国知名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山西农业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5
6
7
...
789
79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第62届高博会将于2024年11月重庆举办
2
2024年云上高博会产品征集
3
征集高校科技成果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