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EMI多层片式LC滤波器材料和器件
内容介绍: 本项目通过通过研究EMI多层片式LC滤波器的制造技术,攻克了材料 的低温烧结技术、器件的独石化流延工艺技术、异种材料的叠层共烧技术 和多层片式LC滤波器的结构设计技术等产业化关键技术难题,釆用先进 的流延成型工艺技术制备出尺寸为2Xl.2X0.8mm (0805规格)的EMI多 层片式LC滤波器,电学参数测试结果表明其各项性能参数与国外同类产 品相当,关键技术获得国家专利3项,并荣获陕西省科
西北工业大学 2021-04-14
基于PEEC模型的高效多层建模计算方法
基于PEEC模型的高效多层建模计算方法 Litz Wire通常用于无线电能传输,电力电子转化器等场合来减少其高频涡流损耗。Litz Wire的复杂结构导致许多商用电磁仿真软件在计算时效率不高。目前比较流行的Litz Wire计算工具包是MIT研发的Fastlitz,相对电磁仿真软件可以大幅提高计算效率,但是对于结构复杂的Litz Wire效果仍然不好。课题组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网格划分方法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适于多层膜复合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于多层膜复合的控制方法,包括:输入进料辊的张力参考指令和复合辊的位移参考指令,并获取它们包括当前位置、位置偏差和张力状态在内的反馈信号;将复合辊的位置参考指令与其当前位置值相比较作为实际位移指令,并实现位移闭环控制;基于复合辊实际位移指令,计算得出进料辊的修正前位移参考指令;通过多种方式对该修正前位移参考指令予以修正处理,相应实际位移指令并实现位移闭关控制;分别按照上述实际位移指令转动辊对,由此实现多层膜复合的同步运动控制过程。通过本发明,能够显著提高多层膜复合的定位效果,同时具备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多层结构柔性电子连续复合系统
本发明属于多层结构柔性电子复合加工相关领域,并公开了一 种多层结构柔性电子连续复合系统,其包括 4 个收放卷模块、一次层 合模切模块、转步距模块、二次层合模切模块、剔废模块以及标签收 卷模块等多个功能模块,并对这些模块的内部组成及其相互连接方式 进行了设计。本发明还对该系统的层合模切控制、张力控制等工艺原 理给出了优化研究结果。通过本发明,不仅可根据需求工况实现多种 工况模式之间的自由调换,同时能有效满足单条复合、良率检测、剔 废、纠偏、高精度模切和连续进给、确保良好张力控制等功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经编多层多轴向平面/曲面复合材料
本项目以高性能纤维(碳纤维、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等)为增强材料,通过多轴向经编设备展纤、铺纬、编织等工序织造而成经编多层多轴向预制体,其铺纬角度在-20o~+20 o 范围内可调。通过树脂基体改性和曲面成型等技术制备成经编多层多轴向平面/曲面复合材料。该材料预制体可设计性强,可通过铺层角度和铺层层数的改变,制成超薄和超厚平面/曲面复合板材,具有质轻、高强、高模、耐疲劳、耐冲击等性能。同时,通过树脂基体的改性加强材料的功能化,使其除具有较强的力学性能外,还兼顾防护、隔音、隔热等特性,综合性能优异。既可满足航空航天、军事防护等等高性能军品要求,又可广泛用于陆路交通、建筑和公共设施等耐用消费品领域。 关键技术 (1) 经编多层多轴向平面/曲面复合材料预制体的设计与制备; (2) 高性能、功能化树脂基体的改性技术; (3) 超薄和超厚经编多层多轴向平面/曲面复合材料复合成型技术 知识产权及项目获奖情况 发表 SCI 论文 6 篇、EI 论文 7 篇、核心论文 15 篇;授权专利 2 项。 项目成熟度; 批量生产阶段 投资期望及应用情况 采用经编多层多轴向预制体、利用曲面复合成型技术设计制备完成汽车壳体组件
江南大学 2021-04-13
新型冠状病毒快速诊疗技术研究
临床证据显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有假阴性的情况存在,这与采样质量有一定关系。同时由于核酸检测所需时间较长,不利于大规模的筛查。为此,杨正林团队和迈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根据新冠病毒感染后人类机体的反应会在血液中产生抗体的原理,迅速开展研究,通过构建质粒表达新冠病毒N蛋白和S蛋白作为抗原,建立了检查血清中病毒抗体的胶体金和化学发光法。这两种方法只需少量的血液样本即可进行快速检测,可以用于疑似病例中核酸检测为阴性的病人的诊断,同时也可以部分反映确诊病人的免疫情况。其中,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IgG/IgM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已完成787例临床样本的检测(包括52例阳性样本和735例阴性样本),阳性检出率(灵敏度)为80.8%(42/52),阴性检出率(特异性)为98.5%(724/735)。新型冠状病毒IgG和IgM抗体检测试剂盒(化学发光法),已完成387例临床样本的检测(包括37例阳性样本和350例阴性样本),阳性检出率(灵敏度)为86.5%(32/37),阴性检出率(特异性)为99.7%(349/350)。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新型再生纤维素纤维“绿色”纺丝技术
小试阶段/n纤维素来自于甘蔗渣、棉短绒、秸秆、竹子等,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植物资源。该项目突破传统环境污染等的粘胶溶解方法,提出用廉价的NaOH/尿素水溶液低温溶解纤维素的崭新技术,并且用这种纤维素溶液通过中试设备成功纺出新型再生纤维素丝,以及制备出再生纤维素透明膜、凝胶、色谱柱填料、生物医用材料以及纤维素衍生物。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武汉大学与湖北金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申请了3项国内和国际发明专利,公司新申请专
武汉大学 2021-01-12
新型高效、无毒脱硝催化剂技术
 该技术开发了稀土掺入的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脱硝催化剂新体系,无毒、无二次污染,可替代现有商用有毒的钒钛体系,取得了脱硝催化剂的自主知识产权;研发了具有助催化功能的支撑体及支撑体与催化活性组分高强结合的制备新技术,实现了脱硝催化剂原料国产化,大幅降低了催化剂的生产成本;在国华太仓电厂脱硝旁路系统进行了工况测试,在江苏华尔润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烟气处理量为1~2万Nm3/h的首个玻璃行业工业应用脱硝装置。测试和示范应用结果表明:新型脱硝催化剂效率高,活性温度窗口宽,机械强度高,耐水洗,失活后可再生,废弃的催化剂可资源化利用。研发出的稀土基脱硝催化新体系,具有无毒、高效;适温度范围宽;抗中毒能力强;寿命长,失活后可再生,降低运行成本50%,废弃的催化剂无二次污染,并可资源化利用等特点。  该项目受到国家科技部、发改委、环保部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先后获得国家及部省级10项项目的资助。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新型氢气膜分离器关键技术
氢气膜分离技术在制氢和氢气回收方面有着巨大的用途。申请人针对新型氢气膜分离器构建过程中所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申请了系列专利。专利主要涉及钯复合膜的制备方法、修补方法,钯复合膜的密封以及氢分离组件的设计等。基于以上系列专利技术所构建的氢气分离器产氢量为3-5 m3/h,工作温度在350-450 ˚C,操作压力2-10 bar,氢纯度达到99.99 %,氢气回收率大于70 %。随着氢能技术的日益发展,氢气膜分离器未来有着良好的推广前景。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新型燃煤燃油燃气水管角管锅炉技术
角管锅炉是由德国研究水动力方面的专家Vorkauf于1944年发明的。Vorkauf设计了一种水循环特性非常好的锅炉,由于这种锅炉的下降管布置在角上,不仅作为水循环通道,而且还是锅炉支承框架的一部分,因此这种锅炉被称为角管锅炉。九十年代初,我国通过GEF项目从国外众多的工业锅炉产品中遴选出角管锅炉予以引进,但是我国引进的角管式锅炉技术并没有大范围推广。 2006年,西安交通大学赵钦新教授提出了一种锅筒辅助的受热面全部上升流动的角管水循环结构(发明),整个角管水循环结构中的所有小口径水管受热面全部强制上升流动;整个角管水循环结构中的所有大口径下降管、集箱、连通管等非受热面均为水平或下降流动,完全杜绝了常规自然循环或强制循环回路设计中因为存在部分水冷壁管下降流动可能出现的停滞或倒流的非正常水动力工况,膜式水冷壁中的工质水全部上升流动确保工质水具有较高的质量流速,有效消除过冷沸腾发生时可能出现的水冷壁管壁温升高而引起爆管的危险工况。 本技术拥有5项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本专利群以独特的角管水循环结构为核心,发明了新型配风装置、流化再燃装置、复合等流速设计方法及污染物综合脱除装置等5项专利技术,其中2项被江苏四方独占许可,系列产品获江苏省优秀新产品奖。其先进性在于:实现水循环安全、均匀配风、飞灰燃尽、强化传热和污染物协同脱除关键技术创新,在确保运行安全的基础上提高热效率8%以上,解决了长期以来燃煤工业锅炉水循环可靠性差易于爆管、停电保护安全性差、热效率低下、排放偏高的运行难题。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3 14 15
  • ...
  • 774 77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