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光控开关型TiO2纳米颗粒表面活性剂
本成果来自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在许多工业应用中,往往要求不改变体系的组成和热动力学状态,原位调控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引起乳液定时定量地发生相变化(油包水乳液→破乳分相→水包油乳液)。本成果纳米颗粒表面活性剂具备“非介入原位调控”和“可回收”优势,无需改变体系环境参数,仅需光照/黑暗的交替可实现乳液的相转变,操作便捷,可适合远程控制和有毒害场合使用,适用于材料合成、化妆品制备、乳液反应体系、污水处理等。这项研究成果在化妆品、食品、医疗卫生、新型材料、药物缓释、食品工业、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6-24
基于双路电压信号驱控的面阵电控液晶光发散微柱镜芯片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双路电压信号驱控的面阵电控液晶光发散微柱镜芯片,包括:液晶散光微柱镜阵列、第一驱控信号输入端口、以及第二驱控信号输入端口,液晶散光微柱镜阵列为 m×n 元,其中 m、n 均为大于的整数,液晶散光微柱镜阵列采用液晶夹层结构,且上下层之间顺次设置有第一基片、顶层面电极板、电极间绝缘层、顶层图案化电极板、第一液晶定向层、液晶层、第二液晶定向层、网孔状共地电极板、第二基片,顶层面电极板和网孔状共地电极板分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利用法诺干涉光散射力实现金属纳米颗粒分拣的设备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法诺(Fano)干涉光散射力实现金属纳米颗粒分拣的设备,包括微流控芯片 和能利用法诺干涉引入径向光学散射力的光路系统,微流控芯片在矩形光学分离腔一侧通过目标粒子流 沟道、粒子流沟道分别与目标粒子流出口、粒子流出口相连接,另一侧设有辅助流入口一、辅助流入口 二、阈值流入口与样品流入口,分别由各自的辅助流沟道一、辅助流沟道二、阈值流沟道和样品流沟道 连接到矩形光学分离腔上,其辅助流
武汉大学 2021-04-14
一种光助铁酸铋活化过硫酸氢钾降解有机废水的方法
(专利号:ZL 201510181466.0) 简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用光助铁酸铋活化过硫酸氢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方法,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中钙钛矿结构BiFeO3具有球状形貌,是在水热条件下通过加入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制得,比表面积大,制得的BiFeO3本身即可在可见光照射下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本发明中将BiFeO3应用于活化过硫酸氢钾降解有机污染物中,在15min对甲基橙的降解率为94%,40min对甲基蓝的降解率为90%,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1-12
分 分 岔 合 并 煤层 上覆 煤层采动 后 破碎顶板条件下下 伏 煤 层 安全高 效 开采关键技术
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多种综合研究方法,对分岔合并煤层上覆煤层采动后破碎顶板条件下 72 煤安全高效开采综合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工作面的地质条件,测试工作面煤岩力学参数,掌握工作面煤岩力学特性;分析 71 煤开采对底板破坏影响规律,为工作面超前预注浆加固范围提供依据;针对破碎顶板的特点,分析两柱式和四柱式支架对破碎顶板的适应性,改变淮北矿区传统的破碎顶板采用两柱式支架选型原则,提出适合工作面破碎顶板条件的四柱支撑掩护式支架;确定注浆方案,选取注浆材料,实验优化注浆浆液配比,设计浆液扩散半径,布置注浆孔;现场实测破碎顶板条件下工作面矿压显现及围岩运移特征,为有效的破碎顶板控制技术及顶板管理提供依据。 1)针对试验工作面复杂难采条件,研究提出了采用适应难采条件的四柱支撑掩护式支架结构,并合理设计了支架参数,改变了淮北矿区传统的破碎顶板采用两柱式支架选型原则,为淮北矿区破碎顶板的管理提供了全新途径。 2)研制了具有初撑力高、顶梁整体刚性强,前部支护强度大,密封性好、较大的面向煤壁的水平力、带压移架、底座采用半封底形式,抬架力高、液压系统流量大等特点的 ZZ7600/20/40 新型液压支架,解决了复杂难采煤层工作面易出现煤壁片帮、超前冒顶和支架扎底等难题,保证了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 3)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创新提出“更换钻头”与“跟管钻进”埋设注浆套管的新方法,研发了经济可行的破碎顶板注浆加固补强技术,有效控制了顶板冒落,为工作面安全顺利回采创造了良好条件,降低了注浆成本,解决了破碎顶板钻孔、埋设注浆套管难的问题。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3
联想边洪:和技术赋能高校,助力高校产教融合创新发展
5月21日,以“跨界聚合·交叉融合: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56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在青岛热烈启幕。作为第一次参展的联想,本届展会带来了智慧教室、专业景、高校直通车和产教融合等四大展区四大主题的解决方案。
慧聪教育网 2021-06-09
碳纳米管海绵功能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储能应用
碳纳米管海绵材料具有轻质、柔性、抗腐蚀、耐高温等特点。微观上具有三维多孔结构,能够承受大应变的反复压缩而不坍塌,同时,碳纳米管互相搭接形成高导电的三维网络。这种综合的优良力学和电学性能使得碳纳米管海绵在功能复合材料、吸附过滤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日趋重视,各种能量转换和存储器件的研究如火如荼。
北京大学 2021-02-01
一种深井高应力大巷煤柱释能改性防治冲击地压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深井高应力大巷煤柱释能改性防治冲击地压的方法,属于采矿技术领域。该方法首先实施大直径卸压钻孔,释放煤体积聚弹性能;其次,大直径钻孔内进行超高压定点水力压裂,将完整煤柱裂化,减弱大巷煤柱蓄能能力;然后,对压裂后的大巷煤柱实施注浆加固,增加大巷煤柱强度,提升冲击阈值;最后,实施补强支护,增加大巷煤柱的抗冲击能力。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0
基于形状记忆聚合物的一种新型的 “万能抓手”策略
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宋吉舟教授团队,便基于形状记忆聚合物,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万能抓手”策略。这个“万能抓手”的载体非常简单,就是一块智能“塑料”。别瞧它结构简单,本领可不小,它可以把目标物体“锁”在体内,轻松地抓取1微米到1米大小之间任何形状的物体。 目前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知名学术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文章共同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硕士生令狐昌鸿和博士生张顺,通讯作者为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宋吉舟教授。 宋吉舟教授团队的“万能抓手”何以做到“探囊取物”?靠的便是形状记忆聚合物。形状记忆聚合物是一种特殊的智能材料,论其特殊,就特殊在它的“逆来顺受”:在外部刺激作用(如光、热)控制下,形状记忆聚合物可软可硬,在受到一定的外力作用导致变形后,它就能保持这个变形后的形状,可谓“顺其自然”;然而在一定的外部刺激作用下,它又会变回原来的样子。目前形状记忆聚合物已经被广泛用于智能织物、电子包装管的热收缩膜、航空器太阳能帆板展开机构、智能医药器件等领域。 宋吉舟教授团队的新策略:第一步,就是抓取物体时,先在外部刺激作用下,让形状记忆聚合物变得柔软,趁此机会将物体或者物体表面的结构嵌入其中;第二步,去掉外部刺激,让形状记忆聚合物变回刚硬的状态,保持住该变形的临时形状,将物体“锁住”,从而把物体抓取起来;第三步,等把物体转移到目的地之后,再次施加外部刺激,形状记忆聚合物就会恢复初始形状,将物体“解锁”释放。 形状记忆聚合物万能抓手抓取和释放物体的流程示意图 形状记忆聚合物这块智能 “ 塑料 ” ,就好像是一把有魔力的万能锁,能锁住世间万物:为了获取 “ 猎物 ” ,它 先 变成柔软的橡皮泥,把物体柔柔地包住,然后变成坚硬的石头,把物体牢牢地锁住,等把物体 “ 押送 ” 到目的地,又会重新变成软软的橡皮泥并释放物体。宋吉舟教授介绍,这把 “ 万能锁 ” 能在典型的三维结构物体上产生很大的抓力,包括球体、方块、管状物体、螺栓、螺母、枣核、钥匙串等;更厉害的是,它还能像壁虎一样, 粘附在物体表面 ,不论物体表面光滑还是粗糙。 形状记忆聚合物万能抓手对典型宏观物体的抓力   那么对于尺寸小的物体,这个抓手又是如何发挥功效的呢?当物体尺寸小到微观尺度(100微米左右或者更小),物体受到的表面力,特别是与抓手的粘附作用强,会给物体的释放带来较大的挑战。在该设计中,抓手通过把物体或者物体表面的结构锁在其内部实现抓取,不依赖抓手的粘附力,所以当粘附力给物体释放带来挑战时,就可以在抓手表面镀上一层特殊材料,或者增加抓手表面粗糙度来减弱粘附,从而实现物体释放。这样,即使是75微米大小的不规则铁颗粒或者是直径10微米的二氧化硅球,也能顺利从形状记忆聚合物万能抓手上得到释放。 使用形状记忆聚合物万能抓手操纵75 微米的不规则铁颗粒和10微米直径的二氧化硅球 “微观抓手就像微观世界里的吊车,可以用它在微观世界里搭建‘建筑’,制作特殊的光电器件。”令狐昌鸿说,“这个抓手在微观视角下还有一个优势,就是一个抓手就是数以万计的微观吊车,可以高效地在微观世界工作。” 谈及具体应用,宋吉舟教授表示,在柔性电子制备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微观元器件的快速组装,即把制备基底上数以万计或者更多的维纳元器件转移到柔性的使用基底上。以往的方法都依靠粘附来一次性抓取这些元器件,但是释放的时候粘附就变成了限制因素。而宋吉舟教授课题组提出的这个策略,完全不依赖粘附,为柔性电子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有望推进柔性电子的工业化进程。 使用形状记忆聚合物万能抓手组装柔性电子器件的简单展示 该项目得到了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等的支持。
浙江大学 2021-04-10
基于溶液除湿的新能源电动汽车余热储能式空调系统及其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溶液除湿的新能源电动汽车余热储能式空调系统及其方法,包括一次回风溶液除湿系统、空调制冷剂循环系统、余热储能溶液再生系统。本发明通过相变材料吸收电动汽车电池散热,能改进电池散热效果,有效控制电池组温度;利用相变储能技术可以高效回收并可控地输出冷凝热和电池散热,实现余热利用,减小电动汽车整体能耗;通过溶液除湿技术实现除湿环节和控温环节分离,不需要将空气降低到露点温度以下来除湿,大大减小空调的控温负荷;通过一次回风模式,将新风与回风混合,既保证了空气品质,又减少了空调的控温负荷;同时除湿溶液可反复再生,使用寿命长。
浙江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14 115 116
  • ...
  • 126 12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