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用于催化氧化NO的钛基载体负载钒磷氧化物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号:ZL 201410008976.3) 简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催化氧化NO的钛基载体负载VPO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大气污染治理技术领域。该催化剂以N掺杂TiO2为载体,负载VPO活性组分,经以下方法制备得到:首先,取一定量的TiO2和氮源化合物加入蒸馏水中,经搅拌、干燥、煅烧等步骤后获得载体;其次,将活性组分前驱体和还原剂按比例加入有机酸溶液中,经搅拌、水浴、干燥等步骤后得到VPO活性组分;最后,将载体和VPO活性组分按一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用于温度探测的双稀土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及其合成方法
本发明公开的双稀土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其结构式为:(EuxTb1-x)Ln,式中L为2,5-二甲氧基对苯二甲酸,2,5-二乙氧基对苯二甲酸,3,5-二甲氧基对苯二甲酸或3,5-二乙氧基对苯二甲酸,0<X≤0.5,n=1~4。其制备采用将含铕和铽的稀土盐与含有羧酸基团的有机配体L进行溶剂热反应即可,工艺简单,产率较高。该双稀土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同时具有稀土铕和铽的特征发光峰,且两峰的强度比与温度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可实现自校准温度探测,其发光效率高,在10-300K的温度范围内发光颜色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可望作为一种新型温度传感材料在低温探测领域获得实际应用。
浙江大学 2021-04-11
铜-环三磷腈六羧酸衍生物配位框架材料及其制备与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铜-环三磷腈六羧酸衍生物配位框架材料、以及制备方法与应用,该配位框架材料采用包括铜离子和配体L在内的原料反应形成,其中所述配体L为六-(4-羧酸苯氧基)环三磷腈,其化学式为C42H30O18N3P3;此外,该配位框架材料为三维框架材料,并且具有一维直线形孔道。本发明通过对配位框架材料的组成及结构、制备方法中的各种参数等进行改进,能够获得结构有序的铜-环三磷腈六羧酸衍生物配位框架材料,并且该系列材料的制备方法能够有效的保证反应产率,便于实用应用。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0
铜-环三磷腈六羧酸衍生物配位框架材料及其制备与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铜-环三磷腈六羧酸衍生物配位框架材料、以 及制备方法与应用,该配位框架材料采用包括铜离子和配体 L 在内的 原料反应形成,其中所述配体 L 为六-(4-羧酸苯氧基)环三磷腈,其化 学式为 C42H30O18N3P3;此外,该配位框架材料为三维框架材料,并 且具有一维直线形孔道。本发明通过对配位框架材料的组成及结构、 制备方法中的各种参数等进行改进,能够获得结构有序的铜-环三磷腈 六羧酸衍生物配位框架材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1-12
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 的抗震性能试验及施工工艺研究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4-13
专家报告荟萃㉗ | 西南科技大学原党委书记董发勤:践行两山论,探索资源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协同培养,服务行业区域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资源类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如何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理念融入资源类人才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西南科技大学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西部高校之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探索资源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旨在服务行业区域高质量发展。今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5-02-17
杨升宇副教授关于火星远古生命探索方面科研成果在Geology发表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杨升宇与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GFZ)、德国GEOS4公司、丹麦和格陵兰地质调查局、澳大利亚科廷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单位合作,在火星远古生命探索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在辐射作用下的改变:对火星有机质探测的启示》(Geological alteration of organic macromolecules by irradiation: Implications for organic matter occurrence on Mars)在线发表在国际地质学领域顶级期刊Geology上(地质学研究方向连续13年全球排名第一)。 项目研究人员在探索北欧寒武系Alum页岩的油气资源潜力过程中,发现它的放射性异常强,特别是页岩中的碳酸盐岩结核(Kolm)的铀含量是普通页岩铀含量的数百倍。通过原子核物理学计算发现Kolm样品与火星盖尔陨石坑的表层岩石受到了相同数量级(108-109戈瑞)的辐射量,因而推测这两种岩石中的有机质承受了类似的辐射改变。研究人员利用油气地球化学常用的热解气相色谱(Py-GC)和傅里叶变换质谱(FT-ICR-MS)分析技术证实了这两类有机质具有极其相似的分子结构,从而间接地证明了新发现的火星有机质是31亿到38亿年前的湖泊沉积。 此外,该研究还通过对北欧、中国和澳大利亚页岩样品的系统研究,总结出地质有机质(干酪根)在辐射作用下的一系列变化规律及作用机理(图2)。论文提出的理论模型在我国的火星探测计划、核废料地质处理和高铀页岩的油气生成机理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21-02-01
探索人类未达之境!46位新一期“新基石研究员”获资助
第二期新基石研究员名单发布,46人获得资助,平均年龄47岁,最年轻的38岁,女性研究员5位。
科技日报 2023-10-30
第四届教创赛专家报告集萃③ |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高永伟:人工智能背景下外语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
人工智能背景下外语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系列活动-新文科教育创新学术活动的报告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4-09-03
有抗癌活性的枇杷叶化学成分利用
枇杷叶是一种传统中药,含有多种活性成分。为了研究枇杷叶化学成分的结构及药理活性,本技术对枇杷叶进行提取分离,鉴定所得成分的结构,并且检测部分化学成分的抗肿瘤活性。分离鉴定:枇杷干燥叶经过90%乙醇回流提取后,浓缩提取液,逐次萃取浓缩液,分别进行分离纯化,结果从枇杷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到15个化合物。依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为:乌苏酸(1)、蔷薇酸(2)、2α,3α,19α-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3)、齐墩果酸(4)、2α,19α-二羟基-3-羰基-12-烯-28-乌苏酸(5)、2α,3β,13β-三羟基-11-烯-28-乌苏酸(6)、2α-羟基白桦脂酸甲酯(7)、科罗索酸甲酯(8)、乌苏醇(9)、科罗索酸(10)、β-谷甾醇(11)、2α,3α,19α,23-四羟基齐墩果酸(12)、正二十一烷醇(13)、2α,3β,19α,23-四羟基-12-双键-28-O-β-D葡萄糖乌苏苷(14)、槲皮素(15)。化合物6、7、9、12、13和14首次从枇杷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抗肿瘤活性实验:本技术利用MTT法、CCK-8试剂盒检测法来检测枇杷提取物对癌细胞的抑制率。结果发现化合物1、10和混合物在体外对PC-3细胞具有很好的抑制率,化合物4和12对PC-3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化合物1和10在体外都对B16-F10细胞有抑制作用。再用酶联免疫的二位点一步法来检测三萜对B16-F10小鼠黑色素瘤分泌INF-γ、TNF-α的影响,研究三萜对肿瘤细胞产生抑制作用的机理,但发现INF-γ、INF-α的分泌量没有增加。
北京化工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6 37 38
  • ...
  • 93 9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