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等12部门关于印发《浙江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科学”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
到2027年,浙江初步建成“人工智能+科学”算力底座、数据底座、模型底座,全面优化面向科学研究的人工智能要素供给,推动人工智能在三大科创高地重点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突破一批“人工智能+科学”关键理论和技术,培育4个以上“人工智能+科学”领域基础模型,打造8个以上“人工智能+科学”标杆应用场景,形成20个以上“人工智能+科学”数据知识产权典型案例,赋能100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显著提升科学研究效能,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高地,抢占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制高点。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2025-07-17
一种在医用钛表面制备具有多级孔结构二氧化钛层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医用钛表面制备具有多级孔结构二氧化钛层的方法。本发明提出的方法是首先将医用钛在醋酸电解液中采用直流缓慢均速升流模式阳极氧化,然后在硫酸或醋酸钠电解液中采用直流恒压模式二次阳极氧化,得到具有多级孔结构的二氧化钛层,大孔结构由交错分布的沟槽结构组成,沟槽宽20~30微米,小孔结构为致密分布于整个膜上亚微米级微孔结构,孔径在几十到几百纳米之间。本工艺简单、快捷,操作简便,有望作为骨科、牙科或整形外科领域医用钛金属的表面改性方法。
四川大学 2021-04-11
一种多级结构工程的策略来实现协同优化水分解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一种多级结构工程的策略来实现协同优化水分解催化剂的催化性能。通过两步化学合成途径,研究人员制备出了铁(Fe)掺杂的磷化钴(CoP)纳米片与碳纳米管的复合物 (图1a, b)。研究发现,这类复合物催化剂具有与标杆的金属铂(Pt)催化剂接近的氢气析出反应催化活性。并且首次发现Fe掺杂量对这类无机-纳米碳复合物催化剂在不同pH电解质中的催化氢气析出性能有明显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原位的电化学氧化/水解,这类复合物催化剂可以转换为Fe掺杂的羟基氧化钴/碳纳米管的复合物并展现出非常优异的氧气析出催化性能。进一步,研究人员利用这类复合材料作为正负电极的催化剂构筑了一个简易的碱性水分解电解池,并证明了这种电解池可以在1.5 V的电压下以10 mA cm -2 的电流密度持续稳定的进行水分解,该性能是目前水分解电催化剂的最好性能之一。该电解池也可以由单节AA干电池来驱动分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3
一种半桥LLC谐振变换器中的高频中间抽头平面变压器
一种半桥LLC谐振变换器中的高频中间抽头平面变压器,采用八层结构,原边绕组位于第一、三、六、八层,两个副边绕组分别位于第二、七层和四、五层,原边附加绕组包括两个矩形的附加绕组,第一、三、五、七层的绕组串联构成一个附加绕组,第二、四、六、八层的绕组串联构成另一个附加绕组,相邻两层之间的附加绕组交叉设置,且相邻两层之间的附加绕组之间采用完全正对绕制,使两个附加绕组之间的等效电感Lr’和等效电容Cr’替代谐振网络中分立的谐振电感Lr和谐振电容Cr,励磁电感Lm由中间抽头平面变压器提供,通过磨磁芯的气隙来获得需要的励磁电感值;原边绕组或副边绕组分别位于该层相应的矩形附加绕组之内。
东南大学 2021-04-11
有源钳位反激变换器的自适应同步整流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源钳位反激变换器的自适应同步整流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包括采样及信号处理电路、以微控制器为核心的控制电路和栅驱动器;控制方法能够实现有源钳位反激变换器副边同步整流管的开启状态、关断过早、关断过晚、恰好关断状态的直接检测,并能够根据检测结果控制同步整流管准确开启以及下一个周期内同步整流管的导通时间。经过数个周期的自适应控制后,同步整流管进入恰好关断状态,避免了有源钳位反激变换器输出波形的振荡、降低了损耗、提升了效率;根据不同状态检测时间段,分时复用微控制器内部的比较器,节省了硬件资源,降低了电路成本和调试难度。
东南大学 2021-04-11
一种抑制系统高频振荡的并网变换器电流自适应控制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抑制系统高频振荡的自适应电流控制系统; 包括常规的旋转坐标下的双 PI 控制、谐波在线检测环节、电流环特定 频段增益调节控制等三个主要部分。该方法通过实时检测运行中并网 变流器滤波电容电流波形,对波形中的谐波成份进行分析,得到谐波 分量的幅值;当检测到的谐波分量幅值大于设定阈值,则通过调整电 流控制器输出端相应的陷波器以抑制电流控制器在该谐波频率处的增 益,从而防止并网变流器在该频率点与系统发生相互作用,放大该谐波。本发明提出的控制方法可实现不同电网谐振环境下,电流控制器 在谐振频率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基于自适应半软阈值小波变换的多路径误差提取方法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半软阈值小波变换的多路径误差提取方法,应用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多路径误差的消除。首先利用卫星观测值得到双差伪距的残差值,作为待处理信号;利用小波变换对待处理信号进行多尺度分析,从中提取出待处理的多路径信号;然后使用FIR滤波器对待处理的多路径信号进行过滤,得到最终的多路径误差信号。其中,小波变换中的阈值函数采用自定义的半软阈值函数,并且采用自适应法搜索阈值点。本发明方法计算量小,计算速度快,可实施性强。还可根据不同实验环境自适应调节,以达到最好的抑制多路径误差的效果。
东南大学 2021-04-11
一种基于小波变换与混合注意力机制的轴承故障诊断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小波变换与混合注意力机制的轴承故障诊断方法,具体包括:利用传感器获取轴承振动信号,得到原始故障数据;对原始故障数据依次进行小波变换、加入高斯噪声、分块采样;并为采样后的数据生成类别标签和位置标签;基于混合注意力机制、残差结构、可学习卷积构建故障诊断模型;将采样后的故障数据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作为模型的输入数据进行训练,实时监控训练结果进行参数优化,同时将故障诊断结果可视化;在多种噪声条件下与现有模型进行对比实验,检验模型性能。本发明所提出方法解决了传统轴承故障诊断方法在多变噪声条件下故障识别率较低的问题。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红外传感器用高性能热释电陶瓷材料与高精密宽温区热释电系数测试系统
2020年我国热释电红外传感器行业市场规模近 10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 20%,作为核心元件材料的热释电陶瓷材料相关技术获得了业内的普遍关注。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可用于遥感、制导、 夜视、主动雷达、热成像、气体分析、辐射计、测温等军事和工业领域,随着近年来消费电子的功能多样化,其在消费电子电器产品中的应用正迅猛增长。本团队在高性能热释电陶瓷材料领域进行了多年研究,研发了多种不同体系的高热释电系数陶瓷材料,具有广阔的产业化应用前景。在宽温区范围内(-55 ℃-150 ℃)进行多样品热释电系数(衡量热释电陶瓷材料性能的重要参数)的精准测量是热释电材料研 究领域的难点之一,本团队搭建的热释电系数一体化精密测量装置,可以在-55 ℃-150 ℃宽温区范围内一次同时测量 8 个样品的热释电系数,样品最小测试面积低至0.5mm2,可最大程度保证测 量数据的精准性、可靠性和重复性。 2020年我国热释电红外传感器行业市场规模近 10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 20%,作为核心元件材料的热释电陶瓷材料相关技术获得了业内的普遍关注。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可用于遥感、制导、 夜视、主动雷达、热成像、气体分析、辐射计、测温等军事和工业领域,随着近年来消费电子的功能多样化,其在消费电子电器产品中的应用正迅猛增长。本团队在高性能热释电陶瓷材料领域进行了多年研究,研发了多种不同体系的高热释电系数陶瓷材料,具有广阔的产业化应用前景。在宽温区范围内(-55 ℃-150 ℃)进行多样品热释电系数(衡量热释电陶瓷材料性能的重要参数)的精准测量是热释电材料研 究领域的难点之一,本团队搭建的热释电系数一体化精密测量装置,可以在-55 ℃-150 ℃宽温区范围内一次同时测量 8 个样品的热释电系数,样品最小测试面积低至0.5mm2,可最大程度保证测 量数据的精准性、可靠性和重复性。 
华南理工大学 2023-05-08
高效换热装备及其耐腐蚀石墨烯复合涂层
市场背景1:根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统计,基于石油、化工、电力、冶金、船舶、机械、食品、制药等行业对换热器稳定的需求增长,我国换热器产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保持稳定增长。预计 2010 年至 2020 年期间,我国换热器产业将保持年均 10-15%左右的增长速度,2015 年,我国换热器产业规模已突破 880 亿元,到 2020 年我国换热器产业规模有望达到1500亿元。 市场背景2: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突破石墨烯产业化应用技术”被写入规划。2017年1月《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正式公布,石墨烯成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先导性产业。据前瞻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防腐涂料(常规防腐涂料和重防腐涂料)全年产量达到561万吨,占涂料总产量的27%左右。2013年以来,涂料产量年均增长率在5.5%左右,而我国防腐涂料达到12%左右,是增长最快的涂料品种之一;2018年防腐涂料总产量或达到600万吨以上,2020年总产量可突破700万吨。
同济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4 35 36
  • ...
  • 705 70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