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北京中科通标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中科通标技术有限公司位于被誉为“中国硅谷”的中关村,毗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等科研院所,这里拥有国际化前沿信息资源、高端人才智库以及高校的政府支持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高科技创新的摇篮。 公司致力于高科技研发和创新的科技服务,以中科院及各高校的人才智库和技术研发为依托,充分发挥强大的科研北京优势和国际厂家资源,深入参与到各高校、科研院所及高科技企业的高端测试测量仪器、航空航天、生物科技、医疗器械及生态环保等领域,我们根据用户需要,为科研、教育、工业用户提供全套专业解决方案,为用户的实验项目、技术改造、创新研发、软硬件设备升级、成果转化等提供软硬件支持和服务。
北京中科通标技术有限公司 2021-02-01
6路标清采集卡
产品详细介绍     6 路标清视频信号,6 路立体声模拟音频信号。    规格参数: 输入通道: 6路CVBS标清、2个6路立体声音频 CVBS输入标准: PAL/NTSC CVBS采集输出格式: 画面大小: 176x144至720x576像素 每秒帧数: 1-30帧/秒 色彩格式: UYVY/YUY2/I420/RGB24/RGB32 音频参数: 声道数: 12声道 采样频率: 8/16/22.05/32/44.1/48/96 KHz 采样精度: 24 bit 信噪比: >= 90 db 视频处理功能: RGB/YUV转换,5-Tap画面缩放,运动自适应去隔行 板载内存: 128MB;DDR2/32bit/166Hz 插槽接口: Low-Profile PCI-Express x1 主体外观尺寸: 123mmx69mm功能特性: 画质好:采用10bit采样精度的4倍过采样AD转化器,5线自适应梳状滤波器等技术,保障了画面细节丰富,信噪比高,并大大减少了色边 音质好:采用96KHz采样率,24bit采样精度A/D转换器,实测信噪比在90db等,保障了画面细节丰富,信噪比高,并大大减少了色边 产品描述: n         小尺寸具备更高性能 符合Low Profile高度、Half Length板长标准,可以很方便地安装在2U和标准机箱内,这样一款体积小巧灵活的采集卡可同时采集6路CVBS视频和6路不平衡立体声音频,具备强劲性能。 n         高品质元件具有超强稳定性 所有芯片和电容元件使用进口高质量元件,采用6层板设计,信号品质优于同类产品,轻松通过超长时间全负荷工作,可连续工作24h x7不间断。 n         最高质量模拟信号采集 同时采集6路复合视频和6路不平衡立体声音频,每通道可达D1/30 fps,无失帧现象,兼容PAL,NTSC视频标准,并且可以自动识别输入信号的视频标准,无需手工调整。 n         PCI-E接口轻松达到高带宽 采用PCI-E接口,允许和每个设备建立独立的数据传输通道,无需向系统请求带宽,轻松达到高带宽。 n         画面任意缩放和剪裁 通过自带的AMCAP工具可对输入信号任意缩放和剪裁,满足您的个性化需求,带来更具个性化的体验。 n         高品质音视频体验 采用10bit采样精度的4倍过采样AD转化器,5线自适应梳状滤波器等技术,保证画面具有高锐利度,画面细节丰富,并大大减少了色边;采用96KHz采样率,24bit采样精度A/D转换器,实测信噪比在90db等, 高采样率和高采样精度保证采样失真最小化,高信噪比保证声音足够纯净。 n         流媒体直播 经过压缩的视频再压缩成流媒体格式会极大地降低质量,而且会耗费更多CPU,纯净的无压缩视频源能够提高互联网流媒体视频质量。支持领先的流媒体软件,无需二次开发,将视频采集成最高质量格式后再压缩成适合网络发布的任何特定格式,搭建属于自己的IPTV! n         兼容更多软件 采用标准开发接口,基于 DirectShow Filter 的音视频采集接口,基于 DirectSound 的音频采集接口,基于 IKsPropertySet 的扩展接口,兼容更多软件,如:Windows Media Encoder、Adobe Flash Media Live Encoder、Real Producer Plus、VideoLAN for Windows。 n         灵活的多通道采集 具备SimuStream 功能,可兼容多个应用程序同时采集,不降低帧率。同一时间可将统一信号源处理为多种格式、多种比特率、多种分辨率的流媒体,减少硬件总成本,适用于IPTV,支持多种终端用户收看。  
北京它山石众播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自由光学曲面加工技术
团队利用单点超精密五轴金刚石车床(Nanotech 350FG)开展相关研究,解 决了高精度大尺寸光学元件的加工问题,提出了刀具补偿技术、大口径镜片去应 力技术和高精度自由曲面加工技术。基于这三项技术,团队开发的自由曲面反射 镜和鱼眼透镜,已经为深圳与宜兴的光学公司制备短焦投影仪用核心元器件,面 型精度均优于 0.5 微米以下,粗糙度优于 8 纳米。自由曲面反射镜和鱼眼透镜的 配合,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实现了短焦距和高投射比。团队研发的自由曲面 反射镜,双自由曲面反射镜,窄边平面反射镜及凸面反射镜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自由锻工艺设计软件
自由锻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是结合全国几十家大型锻造企业实际生产经验 开发的智能化通用系统。该系统可进行光轴、台阶轴、盘环套、柱、连杆、斜楔、 方块、螺栓螺母、座类、杆、钩环、铆钉销子、法兰、扳手、曲轴、车轴、弹簧等 自由锻工艺的自动编制;对法兰锻件快速的进行胎模设计,并根据法兰锻件快速选 择胎模库中最合适的胎模。 软件发展历程: 1989-1996:基于 DOS 操作系统的设计软件; 1996 至今:基于 Windows 操作系统的设计及管理软件。 软件特点: 1. 方便快捷:设计人员只需输入图号、材料、锻件尺寸等基本信息,软件自 动设计锻造工艺;对工艺卡可进行快速提取; 2. 强大的专家系统:系统根据基本信息自动进行余量公差处理、重量计算(锻 件重量、下料重量、火耗、工艺损耗)、坯料规格选择、锻造设备选择、锻 造温度、加热规范、装炉方式、变形工歨说明、制坯图、锻后冷却方式、 锻后热处理等相关工艺计算;多级台阶轴的优化功能可以提供高效工艺方 案;胎模设计和管理模块可以快速选用和设计胎模。 17 3. 工艺合理实用:专家系统中吸收了全国几十家大中型自由锻造企业的生产 经验,工艺参数合理、优化; 4. 强大的技术支持:拥有技术力量雄厚的技术团队进行开发及服务。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4-13
空调网关(一控多)
本产品可将多联式空调连接至智能家居系统,以实现智能化监控与控制。
浙江瑞瀛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2024-12-30
俯仰多视角的悬浮式360度视场空间三维显示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俯仰多视角的悬浮式360度视场空间三维显示装置,包括复合式偏折型散射屏、高速投影机、图像发生器、探测模块和旋转传动机构。高速投影机将三维物体不同俯仰角度水平360度全景视场的组合图像投影到高速旋转的复合式偏折型散射屏上。复合式偏折型散射屏可对不同角度入射光的垂直偏折及发散角度和水平发散角度进行控制,使环绕观看的不同高度的观察者的双眼观察到对应于其视点位置的图像,实现显示的三维物体悬浮于复合式偏折型散射屏的上面,且其位置不随视点的高低变化而改变。俯仰多视角的悬浮式360度视场空间三维显示可供多人俯仰多角度、水平360度全视场裸眼同时观看,实现空间遮挡消隐并可探入触摸交互。
浙江大学 2021-04-11
全水深海洋动力环境实时监测潜标
项目成果/简介: 潜标可实现全海深海洋环境的定点、长期、连续、多层次、多要素同步观测,并具有隐蔽性好、不易被破坏等优点,是开展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最有效的手段。 自主研发系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2008年以来,团队突破了深海潜标系列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海洋动力环境多尺度同步观测潜标”、“定时卫星通讯潜标”等系列高可靠性深海潜标,实现了海洋动力环境长期连续准实时观测。相关研发成果已获4项国际发明专利及8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基于研发的潜标,在南海、西太平洋、东印度洋累计布放潜标400余套次,总结出一套安全高效的规范化、标准化的潜标布放回收作业流程,作业成功率达到100%,解决了我国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技术瓶颈,大幅提升了我国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水平。 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海洋潜标观测网—南海潜标观测网:自2009年以来,在南海开展潜标布放回收航次22次,累计布放各类潜标350套次,目前同时在位观测潜标42套,观测海域横跨吕宋海峡、南海深海盆、南海东北部与西北部陆坡陆架区,最长工作时间已接10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潜标观测网。南海潜标观测网于2017年完成潜标观测站位在南海深海盆的全面覆盖,实现了南海复杂环境的长期连续观测。上述成果入选2017年度“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 构建了横跨西太平洋热带-副热带的全水深潜标观测阵:2015年以来,在西太平洋热带、副热带海域布放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60余套次,构建了横跨热带、副热带(0-22°N)的西太平洋潜标观测阵,实现了西太平洋低纬度流系时空特征、中尺度/亚中尺度过程及混合的长期连续观测,有力支撑了西太平洋海洋动力环境研究工作的开展。 成功布放回收国际上首套万米综合观测潜标:基于自主研发的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2016年1月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成功布放国际上首套万米多学科综合观测潜标,并于2016年9月成功回收。目前以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渊海域构建了由6套潜标构成的海沟观测阵,实现了深远海域海洋动力环境的长期连续监测,体现了我国深远海长期连续调查的技术水平。项目阶段:工业化生产阶段效益分析: 该系统主要用于海洋动力环境的长期连续监测,是海洋环境监测最基本的设备和手段,可为海洋动力过程科学研究、海洋数值预报模式同化验证、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等提供数据和平台支撑,具有重要的科学、社会和军事意义。随着当前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海上经济贸易、海上军事活动等方面的迅速发展,对海洋动力环境的观测和认知的需求日益迫切,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具有突出的经济效益前景。知识产权类型:发明专利 、 软件著作权知识产权编号:US 9,372,082 B1 US 9,423,251 B2 US 9,593,947 B2 US 9,557,171 B2 201410252441.0 201410252601.1 201410821320.3 201510243938.0 201510244120.0 201510244469.4 201510244144.6 201410820855.9技术成熟度:通过中试技术先进程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果获得方式:独立研究获得政府支持情况:无
中国海洋大学 2021-04-11
全水深海洋动力环境实时监测潜标
潜标可实现全海深海洋环境的定点、长期、连续、多层次、多要素同步观测,并具有隐蔽性好、不易被破坏等优点,是开展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最有效的手段。 自主研发系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2008年以来,团队突破了深海潜标系列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海洋动力环境多尺度同步观测潜标”、“定时卫星通讯潜标”等系列高可靠性深海潜标,实现了海洋动力环境长期连续准实时观测。相关研发成果已获4项国际发明专利及8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基于研发的潜标,在南海、西太平洋、东印度洋累计布放潜标400余套次,总结出一套安全高效的规范化、标准化的潜标布放回收作业流程,作业成功率达到100%,解决了我国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技术瓶颈,大幅提升了我国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水平。 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海洋潜标观测网—南海潜标观测网:自2009年以来,在南海开展潜标布放回收航次22次,累计布放各类潜标350套次,目前同时在位观测潜标42套,观测海域横跨吕宋海峡、南海深海盆、南海东北部与西北部陆坡陆架区,最长工作时间已接10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潜标观测网。南海潜标观测网于2017年完成潜标观测站位在南海深海盆的全面覆盖,实现了南海复杂环境的长期连续观测。上述成果入选2017年度“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 构建了横跨西太平洋热带-副热带的全水深潜标观测阵:2015年以来,在西太平洋热带、副热带海域布放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60余套次,构建了横跨热带、副热带(0-22°N)的西太平洋潜标观测阵,实现了西太平洋低纬度流系时空特征、中尺度/亚中尺度过程及混合的长期连续观测,有力支撑了西太平洋海洋动力环境研究工作的开展。 成功布放回收国际上首套万米综合观测潜标:基于自主研发的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2016年1月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成功布放国际上首套万米多学科综合观测潜标,并于2016年9月成功回收。目前以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渊海域构建了由6套潜标构成的海沟观测阵,实现了深远海域海洋动力环境的长期连续监测,体现了我国深远海长期连续调查的技术水平。
中国海洋大学 2021-05-09
深圳市易星标技术有限公司
深圳市易星标技术有限公司 2022-05-24
上海汉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汉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各类负载箱的开发,研制、生产和销售的高科技企业,公司拥有与国际水平同步发展的技术资源及雄厚的技术力量,多年来不断致力于各类负载箱的研发及生产,公司结合引进及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并不断推出适用于各领域的高品质的负载箱产品,目前在国内外负载箱产品中处于领先水平,企业拥有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凭借可靠的产品质量、合理的价格,我们的产品深受国内外的欢迎。 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通讯、电信、网通、移动、联通、铁通、电力、民航、银行、证券、铁路局电务段等行业。负载箱,可调负载箱,RLC负载箱,HB负载箱,功率负载箱,智能负载箱,电阻负载箱,阻性负载箱,感性负载箱,三相负载箱,交流负载箱,直流负载箱 应用领域:发电机组、铁路、电力、通讯基站电源站负载检测
上海汉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021-01-15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 10 11
  • ...
  • 143 14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