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沙门氏菌培养装置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物化学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沙门氏菌培养装置,包括圆形皿底,皿底的周边向上延伸设置为皿壁,皿底的顶部中心固定连接有竖向设置的中心柱,环中心柱的周边外侧壁上开设有若干凹槽A,皿壁的内侧壁上开设有若干凹槽B,凹槽B和凹槽A均竖向设置且位置一一对应,相对的凹槽B和凹槽A内活动插接有隔板;皿壁的外侧壁上从上到下开设有若干环形凹槽C,凹槽C内转动设置有标识环,标识环上螺纹连接有标识柱,标识柱与凹槽C相配合,皿壁的底部设置有皿盖,皿盖的侧壁开设有通孔,通孔内螺纹连接有锁定柱。本实用新型能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培养基编号不好辨别、隔离不稳定以及盖子打开和良好固定不能兼顾的问题。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农药残留微生物降解菌剂
农药残留微生物降解菌剂是南京农业大学首创与开发的一种新型原位生物修复制剂,利用微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筛选农药残留高效降解菌株,研究菌株生物学和遗传学特性,开展安全评估,将高效降解菌株研发制成微生物菌剂,通过微生物产生的酶对环境中的农药残留进行降解。 一、项目分类 显著效益成果转化 二、技术分析 我国是农业大国,化学农药的使用是保证农作物高产的有效手段。化学农药喷施到农田后,仅小部分作用于靶标病虫草害,大部分农药残留在环境中,造成了农田与水体的污染,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影响了农产品安全。农药残留微生物降解菌剂是南京农业大学首创与开发的一种新型原位生物修复制剂,利用微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筛选农药残留高效降解菌株,研究菌株生物学和遗传学特性,开展安全评估,将高效降解菌株研发制成微生物菌剂,通过微生物产生的酶对环境中的农药残留进行降解。农药残留微生物降解技术可高效、快速降解农田土壤与植株表面的农药残留,改良土壤性状,促进作物生长,保障农产品安全。
南京农业大学 2022-07-25
食用菌新品种L952
研发阶段/n该品种在栽培试验及应用推广中表现较优良,其菌丝的定殖能力和定殖速度明显高于沪农1号、7401等本地主栽品种。接种穴成活率在98%以上,在20℃左右时,5-8天菌丝即可定殖。该品种出菇需较大温差刺激,一般当年有报信菇,第二年至第三年为丰产期,一般春节前可收三批菇,春节后可收一批。子实体中大型,柄短,盖浅褐色,单生。菌种培养期较易起瘤状物。与其它品种进行拮抗反应,能形成较明显的拮抗线,具有特异性。在适宜环境中栽培,一根直径8-12cm,长1.2m的段木可产干香菇0.5kg。技术水平:国家认定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乳酸菌发酵型蓝莓果汁的制备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该发明的目的是提高一种乳酸菌发酵型蓝莓果汁的制备方法,在乳酸菌发酵的基础上,以蓝莓为发酵水果,开发一种色、香、味良好,营养丰富,生产工艺简单,口感圆润、风味优良的乳酸菌发酵蓝莓果汁饮料。 为实现上述目的,该发明提供的乳酸菌发酵型蓝莓果汁饮料的制作方法,先将蓝莓处理成蓝莓果汁,调整到合适的糖度并杀菌;再将活化好的乳酸菌接种入蓝莓果汁,发酵杀菌后包装,即为乳酸菌发酵型蓝莓果汁饮料。 市场预期:目前市场上蓝莓大多加工成蓝莓汁饮料、蓝莓果酒饮品。乳酸菌是一种存在于人类体内的益生菌。益生菌能够对人体的肠道菌群产生积极影响,乳酸菌发酵果蔬汁可以将果蔬加工与乳酸菌的发酵相结合,创造出集果蔬的营养价值和益生菌的保健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发酵饮料,因此,具有较大的市场前景。 (注:本项目发布于2019年)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杀菌剂-肟菌酯创新合成技术
项目简介: 肟菌酯为含氟杀菌剂,具有高效、广谱、保护、治疗、渗透内吸活性、2 冲刷、持效期长等特性。对作物安全,因其在土壤、水中可快速降解,故对环境安全。是目前在农药界备受关注的新型杀菌剂。 项目特色: 1)甲基溴化反应:文献最高达到 78%,二溴化的副产物很难控制。我们通过自主创新的催化剂增加反应选择性,提高反应效率,使2-溴甲基-α-甲氧亚胺基苯乙酸甲酯 B 收率达到 90%,含量达到 96%。 2)间三氟甲基苯乙酮肟的合成:间三氟甲基苯基重氮硫酸盐与乙醛肟生成间三氟甲基苯乙酮肟,收率达到 85%左右,达到文献水平。 3)肟菌酯产品的合成:从 2-溴甲基-α-甲氧亚胺基苯乙酸甲酯与间三氟甲基苯乙酮肟缩合得到肟菌酯,含量达 96%,收率达 78%。(文献是 56-70%)。 市场应用前景: 肟菌酯目前市场价格在 60-68 万/吨,以采购甲基-α-甲氧亚胺基苯乙酸甲酯目前一吨肟菌酯原药成本价在 26-30 万/吨,如果自己合成上述原料,每吨原料成本还可以降低 5 万元左右,肟菌酯项目具有很好的产业化前景。在厂房和生产公用平台具备条件下,投资 500 万元,可以达到年产 100 吨规模。
南开大学 2021-04-13
荧光假单胞菌Y13及制备
该成果提供了一株能促进土壤磷转化、增加土壤可溶性磷含量的荧光假单胞菌以及它在溶解土壤有机磷、增加土壤可溶性磷含量中的高效运用。该菌剂可通过大规模工业发酵制备,应用后可促进土壤溶磷解磷、改善农作物磷素营养,有效提高土壤磷的生物利用率,促进作物生长,降低磷肥使用,减少种植成本。 磷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但土壤中大部分的磷以难溶性的形式存在,导致我国74%的耕地土壤缺磷,土壤中95%以上的磷不能被生物直接吸收利用。即便施入磷肥,作物的磷利用率也只有5%——25%。利用该技术可有效提高土壤磷的生物利用率,减少农业投入,减轻环境污染。该技术使用简单方便且效果理想,预计投放市场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转化条件:微生物菌剂生产无需大面积厂房,有发酵罐和分装车间即可投入生产。 成果完成时间:2015年4月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超级细菌”耐药机制的阐释和开发潜在新一代抗生素研究
该研究首次通过化学全合成以及天然产物分离获得了一类对于促进铜绿假单胞菌生长和耐药至关重要的天然产物分子 pseudopaline ,并且确定了 pseudopaline 相对和绝对立体构型。在此基础之上,雷晓光课题组初步探索了 pseudopaline 的生物活性,证明该分子是一类广谱的金属离子螯合剂, 可以促进铜绿假单胞菌对二价金属离子的转运、吸收,从而促进该细菌生长和产生耐药性。 最后,雷晓光课题组还合成了 pseudopaline- 荧光素的偶联体,证明了该偶联体可以被有效地转运进入铜绿假单胞菌,从而 验证了利用该天然产物开发新一代抗生素、例如 新型“特洛伊木马”类型的 pseudopaline- 抗生素偶联 体,帮助克服耐药机制的可行性。
北京大学 2021-04-11
拓扑异构酶I/ II双重催化抑制剂诱导耐药肿瘤坏死性凋亡
利用金属配合物性质易调控的优点,通过改变电荷、脂溶性,实现金属配合物对细胞器的靶向性富集调控(Coord. Chem. Rev., 2019, 378, 66)。在此基础上,利用金属配合物的长激发态寿命,构筑一系列单/双光子的光敏剂用于细胞器靶向的癌症治疗(Nat. Chem., 2019, 11, 1041; Nat. Commun., 2020, 11, 3262; Angew. Chem. Int. Ed., 2015, 54, 14049; 2017, 56, 14898; 2019, 58, 14334; PNAS, 2018, 115, 5664; 2019, 116, 20296),为开发金属配合物用于生物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然而,与传统化疗药物类似,这类光敏剂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实现肿瘤治疗,同样也面临可能的耐药风险。至今为止,金属配合物诱导肿瘤细胞非凋亡性死亡、实现克服肿瘤耐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前期实现诱导肿瘤细胞坏死、涨亡等非凋亡性死亡的工作基础上(Chem. Sci., 2018, 9, 5183; Chem. Commun., 2018, 54, 6268; 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3315),巢晖教授课题组开发了基于钌(II)配合物的拓扑异构酶 I/II双重催化抑制;进一步研究发现,配合物能诱导耐药肿瘤细胞坏死性凋亡,有效克服肿瘤耐药 通过辅助配体改变配合物的电荷和脂溶性,从而调控配合物的细胞摄取量和细胞器靶向性。其中环金属化配合物Ru7在具有高细胞摄取量的同时,实现了细胞核靶向富集(图2)。DNA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Topo)为催化DNA拓扑学异构体互相转变的酶的总称,可调控DNA转录、复制和基因表达。根据催化机制,Topo酶划分为Topo I和Topo II,因在肿瘤细胞中高表达而成为临床肿瘤治疗靶点。喜树碱(Topo I抑制剂)和依托泊苷(Topo II抑制剂)是其代表性药物,但这类单一酶抑制剂的疗效受多种因素限制,与之相比,Topo I/II双重抑制剂具有显著的治疗优势。利用DNA松弛、断裂和凝胶电泳迁移率转移分析,辅助分子对接模拟计算,证实Ru7通过π-π堆积、阳离子-π相互作用以及氢键与Topo I/II的催化口袋相结合,从而阻止DNA拓扑异构酶与DNA的结合,是罕见的Topo I/II双重催化抑制剂。
中山大学 2021-04-13
一种桦褐孔菌及从桦褐孔菌中提取三萜类物质的方法
本成果以专利形式体现(专利号 200910248615.5 ),桦褐孔菌的代谢产物紫杉醇具有抗癌功效,本专利所提出的的提取三萜类物质方法,更好的简化了提取步骤和工艺,有利于实现该物质的提取,在生物医药行业将有广泛应用。
辽宁大学 2021-04-11
猪鸡病原细菌耐药性研究及在安全高效新兽药研制中的应用
成果描述:项目针对猪鸡病原菌耐药性导致细菌病难防控、用药量大、产品药残的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重大理论和方法创新成果。 项目揭示了我国近12年猪鸡病原细菌耐药性变化规律,建立菌种库和耐药数据库,创立了5种细菌耐药基因分子检测新方法;改进了7种动物专用抗生素及其制剂的生产工艺和质量;创制了非生素免疫增强剂4种。获国家2类新兽证书6个,3类2个。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主编参编专著6部,发表论文123篇,包括本专业权威SCI论文AAC(IF:4.672),JAC(IF:4.659)等35篇。成果应用使猪鸡抗生素用量减少30%-70%,细菌病降低50%,节省用药成本30%,为有效控制猪鸡细菌感染及耐药,减少抗生素使用,保障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技术。市场前景分析:应用领域:本项目的应用领域主要为兽药、疫苗生产企业以及大中型猪鸡养殖生产企业。可共同企业合作开发新型兽药、生物制品等,同时也可为大中型猪鸡养殖生产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有效降低抗生素的使用,保障产品安全,打造高品质放心品牌。市场需求:猪鸡细菌性疾病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如猪链球菌、猪鸡沙门氏菌引起人感染发病的公共卫生事件。在规模化养殖条件下,细菌性疾病呈多发趋势如大肠杆菌等,畜禽因细菌性疾病致死或生产性能下降等造成全国年直接经济损失400亿元(畜牧业年鉴2010)。病原细菌产生耐药性是致细菌疾病难控治、用药量大(每年畜禽抗生素原料药用量多达10万吨)、产品药残高的关键技术难题,如近年来出现耐多种抗生素的结核杆菌、金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超级耐药菌”,引起了极大关注。本项目通过产学研结合12年联合攻关,创立了细菌耐药基因的分子检测新方法,揭示了细菌耐药性变化规律,创新了耐药性控制理论和应用技术,并在安全高效新兽药研发中得到广泛应用(图1),可为保障我国猪鸡养殖健康、公共卫生和产品安全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其市场需求极大。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该项目已在国内多个省市规模化猪场,鸡场、示范区、饲料厂、兽药厂等进行了推广应用,成果应用效益显著。研究成果丰富了病原菌耐药基因的基础理论研究,为病原菌的耐药性分子检测和监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项目选题技术路线合理,研究手段先进,数据可靠,结果可信,具有先进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其成果总体水平居国内领先、国际先进,部分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四川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 8 9
  • ...
  • 23 2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