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实时多人无标记三维运动捕捉技术
动作捕捉技术(motion capture)在影视、体育、安防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传统的动作捕捉分为两大类,光学动捕系统通过在采集环境部署多个红外摄像头,再在人员的动捕服上放置光学标记球来求解出采集者的姿态信息,从而实现对人体运动的捕捉与动画映射;惯性动捕系统通过惯性测量单元(IMU)来采集肢体的运动信息,采集设备相对更轻便,但采集精度不如光学动捕系统。光学动捕系统包括Motion Analysis,Vicon,Optitrack等,惯性动捕系统有Xsens,诺亦腾等。 然而,无论是光学动捕还是惯性动捕都需要动作人穿上特定的设备,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人体运动的真实性和动捕的使用范围。同时,相应的专业动捕设备往往价格不菲,很多有需求的小型工作室也会望而却步。因此,学术界和工业界都在极力研究“无标记运动捕捉”技术,即不需要任何穿戴设备,仅由相机观测和算法分析,就实现对多人体运动的实时准确捕捉。这种技术有着更加广泛的应用场景,例如无人售货超市、VR/AR游戏、远程全息通讯、数字人创建、虚拟主播、人机交互、全天候医疗监护等。 近几年,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广泛普及,无标记动捕领域也诞生了许多革命性技术,例如实时2D多人体关键点检测技术OpenPose等。然而,多目标实时3D运动捕捉仍然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主要挑战因素包括:如何实现实时计算,如何进行高效的多视角关联,如何解决紧密交互带来的观测失真等。举个例子,当两个人拥抱在一起的时候,当前大多数检测或重建算法都会失效。而理论上,多视角的观测信号能够在一定算法设计下互相补充,尽可能解决单视角运动重建的歧义性。如何充分利用多视角的视频信号,实现复杂、紧密交互场景下的多人体运动捕捉是当前无标记运动捕捉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 该项目研究工作提出的多视角人体运动捕捉系统包括相机采集模块,2D姿态检测模块,4D关联图求解模块,三维骨架求解模块及渲染模块。其主要算法贡献在于提出并实现了4D Association算法。 当前的多视角运动捕捉系统大多采用的是序贯地匹配策略,首先对每个视角进行独立的人体检测和连接(例如,OpenPose检测关键点和关键点相互连接的概率,从而对人体进行连接;Mask-RCNN、AlphaPose和HRNet都需要先检测每个人的BoundingBox,然后对每个人进行独立的人体检测),然后对人体进行多视角关联和姿态求解,最后进行时域跟踪。这种常规方法的缺陷在于,当单个视角检测失败以后,后续的算法难以对失败的检测结果进行修正,从而将错误的检测传递到下一个步骤,影响跟踪效果,对于紧密交互(例如前文提到的两人拥抱)的情形,单视角的往往很难给出令人满意的检测结果,因此基于序贯式的算法一般会失效。 相较而言,该研究工作的创新性在于充分利用单图连接(2D)、多视角连接(1D)、和时域连接(1D)之间的相互约束从而进行全局优化,用多视角信息和时域信息来避免单视角连接的歧义性,同时也通过单视角连接结果来优化多视角的匹配,从而使得关联结果更趋向于全局最优。具体地,该研究工作提出了一种4D Graph的图结构,将上一帧的三维人体关键点(在初始帧或者人进入动捕范围的时候可以缺失,不影响算法的运行)和当前每一视角的2D关键点建模在同一个图结构中,用单图连接、多视角连接、时域连接的概率作为边的权值,将人体多视角关联的问题看成提取有效边的过程。为了快速地求解这个问题,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基于完全子图的近似求解算法,高效地完成了从4D图结构中提出正确的人体连接。 最终,该研究工作实现了紧密交互下人体的三维姿态重建,并展示了实时系统效果。其算法在多个数据集上均表现出了良好的视觉效果,在Shelf数据集上也取得了当前最好的数值结果。
清华大学 2021-02-01
单分子晶体管和分子诊断技术
项目采用光致异构化合物通过酰胺共价键链接于具有纳米间隙阵列的二维单层石墨烯的间隙形成光致异构化合物-石墨烯单分子器件;采用生物分子链接构建了单分子生物传感器;利用有机半导体小分子构建了性能可靠的2-3纳米单分子场效应晶体管。当单个光致异构化合物被桥接于具有纳米间隙阵列的二维单层石墨烯之间的纳米间隙时,它们具有可逆的光控开关功能和电控开关功能;当生物分子桥连石墨烯电极时,它们具有单分子DNA精准测序的功能;单分子场效应晶体管目前是国际上最小的晶体管,有望为器件微小化产生芯片集成核心技术。
北京大学 2021-02-01
LED节能灯具亮度快速测试技术与装置
在对LED节能灯具的亮度检测过程中,发现用亮度计取21点法来测其亮度,测量过程非常复杂,导致不能及时通过准确获取产品关于亮度的信息来改进和设计产品的初始亮度,从而进一步提高LED灯的检测效率和产品合格率。鉴于此开发了一套亮度快速测试装置,利用受光素子能把光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操作过程非常简单并得出的数据非常的准确,同时将实际检测过程的效率提高50倍以上,大大的节省了各种人力和物力。 该装置具有声音和光信号提示检测是否通过的功能,彻底改变了亮度计测试时间长、测试效率低的传统测试方法,可在几秒钟内测出指示灯的光学参数,大大提高了检测人员的工作效率,可满足客户对LED节能灯具产品的亮度特性数据需求。 本技术成果已经授权发明专利2项和实用新型专利1项,在上海天逸电器有限公司投入使用后,工作人员的效率有了明显地提高,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此外,该装置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可以广泛应用于全国各大LED节能照明灯和户外路灯生产厂家,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提供有力地支撑。
上海电力大学 2021-04-29
深部强流变破碎围岩巷道高强注浆加固技术
受深部“三高一扰动”复杂环境影响,煤岩石往往表现出强流变性和剪胀扩容破坏特征,在中硬及以下围岩条件下,围岩表现出变形量大、变形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控制难度大。为此发明了大变形拉压耦合注浆锚杆索和高强速凝微膨胀性注浆材料,提出了支护参数最优化设计方法,有效控制了围岩变形,工程实践验证了技术成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山东科技大学 2021-04-22
三维非硅微纳集成制造技术
项目成果/简介:随着支配半导体技术数十年的摩尔定律日益接近其发展极限,多种功能器件集成被认为是超越摩尔定律延续集成电路发展进程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就需要能够满足多种功能器件高密度集成的制造技术。多元兼容集成制造技术就是为此而开发的,该技术通过在更大范围内优选结构/功能材料组合,开发异质集成制造工艺,大大拓展了功能微器件创新设计和制造的腾挪空间。经过多年探索,目前已形成了涵盖金属、聚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MEMS异质异构制造技术体系,并在多种类型功能器件研发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初步展现了其基础性支撑作用,相关技术获得2016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微系统集成发展趋势多元兼容集成制造技术 获奖情况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16年团队获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8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07年超薄超快高热流密度微通道散热器上海交通大学团队在长期研究经验和技术积累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不同高热导率材料组合构造的复合结构微通道散热器设计方案,并基于多元兼容集成制造技术完成了多种尺寸样品研制,其中,热源面积与常用功率芯片尺度相当的超薄散热器冷却能力达到800W/cm2以上,在保留传统微通道散热器良好系统兼容性和适用性的基础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散热能力水平,为解决高功率芯片系统超高热流密度散热问题提供了一个深具可行性的解决方案。高温薄膜温度传感器研究 发动机燃烧室等极端恶劣环境下(高温、强振动、强腐蚀等)的工作参数现场监测对传感器技术是严峻挑战,国内外研究广泛。交大团队基于特种材料微纳集成制造技术的长期积累,在高温绝缘薄膜材料、多层薄膜应力调控、曲面图形化和高温敏感介质等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突破,成功开发了多种可与现场结构共型的高温薄膜传感器,具有体积小、环境扰动小、响应快、灵敏度高、可分布式安置等优点,该团队已经掌握了温度、应力/应变、热流等多种高温状态参数测量技术,适用温度在800-1300℃之间。薄膜绝缘电阻随温度的变化及测试结构高温薄膜温度传感器制造及曲面图形化技术薄膜温度传感器在发动机不同部位测温需求无线温度传感器测温系统高性能转接板基于转接板的多芯片封装是2.5D高密度集成最具可行性的方案之一。但是传统的硅转接板性价比不高,阻碍了广泛应用。上海交大团队基于非硅微加工技术的长期积累,突破了硅转接板绝缘层完整性和再分布层热隔离的难题,成功研制了漏电流极低的低成本高性能硅转接板。此外,还开发了复合材料非硅转接板,TCV陶瓷转接板,TGV玻璃转接板等各种三维封装基板,实验室能够针对不同类型器件三维高密度封装的具体要求,定制开发不同功能的专用转接板,为多功能、高密度、高功率、低成本封装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TSV-3D 高密度封装概念图 金属-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非硅基转接板实物图片知识产权类型:发明专利 、 软件著作权 、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技术先进程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果获得方式:独立研究获得政府支持情况:国家级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0
区域性电网电能质量综合治理技术
当前电能质量治理设备的使用多针对单点电能质量问题进行集中最优解决,当问题源负荷分散分布时,治理成本急剧升高。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着手开展局域配电网中的电能质量治理设备优化配置和综合治理研究。摆脱以往局限于单点电能质量治理的思路,从局域配电网系统层面出发,如何用安装于关键点的少量治理设备,实现局域配电网电能质量的综合整体提升,是更为经济合理的治理思路。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0
白内障病变智能检测与分级辅助诊断技术
本研究为信息技术与医学的有效交叉与深度融合,将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技术无缝介入白内障诊疗过程的各个阶段:从健康筛查、识别病变、分级判断并推荐治疗方案,到最后判断治疗完成后的病患改善程度等,可完美解决白内障诊断及相关医疗服务所面临的高强度、低准确度和供给失衡的问题,实现多种类型白内障图像的智能检测与分级辅助诊断系统,具有高性能、高鲁棒性等优势,并可推广至其他多种AI医疗图像领域。本课题组与四川省人民医院有多年合作关系,可将该系统全面覆盖西部地区从省、地、市到县等多级不同条件的医疗机构,同时不断丰富病症表观多样性和扩大图像数据规模,为研究的深入开展及性能的提高完善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非洲猪瘟 PCR 与 ELISA 诊断与风险预警技术
本成果首先参照 GenBank 收录的 23 株 SAFV P72 蛋白全基因序 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根据设计的引物探针最佳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并对 建立的 PCR 反应方法进行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试验;其次,参考非洲猪瘟 病毒 Con09/Bzz020 株 p54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 p54 蛋白的体外表达,并进 一步建立一种间接 ELISA 检测方法,所建立的两种检测方法具有很好的应用性, 能够用于非洲猪瘟疫病的检测。同时建立了非洲猪瘟的风险分析和预警技术。 该技术能对非洲猪瘟进行临床鉴别诊断和预警分析,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应 用前景广阔。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1
蔬菜集约化育苗设施与壮苗培育技术
项目技术适用于蔬菜种植集中的地区,尤其是以规模种植秧苗 为主的企业、公司、园区和合作社进行标准化种植的商品蔬菜生产。本项目解 决了大公司育苗设施昂贵、环境管控成本高的限制、育苗程序复杂和壮苗手段 单一的限制。从育苗设备优化、环境控制节能、基质配制专一性、壮苗控制综 合化入手。以低于当前一般育苗成本 20%来建设和运营管理育苗企业;同样也适 合在农业园区中建造自己的育苗设施和技术系统。 项目技术从简化操作入手,通过基质的综合调配,满足秧苗全生育期对营 养的需求,减少营养液管理用工,并结合化学调控技术实现越夏壮苗的培育。 实现设施与农艺技术的统一。与传统育苗技术相比,实现商品秧苗成苗率 98% 以上、秧苗整齐度达到 95%以上,以可再生材料为主要机制材料,育苗基质投资 额度节省 40%;育苗设施专业设计,结合节能型水暖空调系统、水暖调温系统、 敞开式屋顶设计等方式,最大程度优化设施环境。技术科应于番茄、黄瓜、茄 子、辣椒、甘蓝、菜花、莴苣等蔬菜壮苗的培育。配套技术在即墨农业科技示 范园、青岛普瑞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应用,实现年生产秧苗 1800 万株。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1
电渗析法海水(浓海水)、卤水浓缩技术
一、 项目简介海水、卤水及海水淡化副产浓海水中含有大量NaCl,若对其加以浓缩精制供给工业企业作为生产原料,可有效实现资源的利用,节约淡水资源,并减少含盐废液的排放,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常规蒸发过程能耗高,设备庞大,需要消耗额外蒸汽。电渗析技术主要利用电场作用下离子交换膜对离子的选择透过性进行浓缩,此过程仅消耗电能,装置规模灵活,设备集成度高,通过配备一二价离子交换膜可实现一二价离子的分离,达到NaCl浓缩和净化的双重目的。二、 项目技术成熟程度已完成中试阶段工作。三、 技术指标可根据生产要求配置不同生产能力设备,获得不同浓度产品,其中NaCl浓度可控制在120~180 g/L,电耗小于200 kWh/t NaCl。四、 市场前景本技术原料可为海水、淡化副产浓海水、地下卤水等,产品为高浓度NaCl溶液,可为企业生产提供NaCl及淡水资源,在海水/浓海水综合利用、卤水利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五、 规模与投资需求投资依产能而定。六、 生产设备原料预处理装置,成套电渗析装置(含电源、泵及膜堆等)。七、 效益分析按浓缩至180 g/L NaCl,每吨NaCl耗电180 kWh,节约淡水5.5 m3。八、 合作方式面谈。九、 项目具体联系人及联系方式项目负责人:袁俊生电   话:022-60244274邮   箱:jsyuan2012@126.com。十、 附件:成果图片
河北工业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85 986 987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