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大空间建筑大跨度射流接力设计方法
大空间建筑分层空调分层面越低,空调能耗越少,但此时送风射程受限,冷风抵达区域越小。大空间建筑大跨度射流接力设计方法是利用二次接力设备接力一次送风射流使射流抵达区域增加的一种新型气流组织。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射流接力方法可使室内环境均匀化提高,冷风感下降,适合大跨度室内热环境均匀性的要求。研究团队通过理论和实验研究获得从室内环境需求出发,进而获得室内二次接力设备配置的设计方法。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大空间建筑分层空调负荷计算方法
对于以满足人员活动区舒适性为目的的大空间建筑,常采用分层空调方式达到人员活动区的室内热环境要求。但传统的分层空调负荷计算方法存在着不科学、经验取值依据不足等诸多问题。研究团队经过几年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基于内热环境 B-G 模型的解析解,建立了大空间分层空调负荷在喷嘴送风与下送风两种情况下的负荷计算方法,提出了计算所需的相关线算图。该方法已经在实际大空间建筑中得到验证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大空间建筑分层空调冷负荷计算模型研究
基于区域热质平衡理论,建立适合于大空间建筑的分层空调负荷 计算模型,进行某大空间建筑夏季工况下的试验测试研究,验证室内 垂直温度分布的计算结果,比较同步求解模型计算的分层空调冷负荷 和实际大空间建筑空调供冷量,在此基础上,预测分层空调冷负荷在 变工况下的变化趋势,计算结果表明实际空调最大供冷量与模型计算 结果相差14 %,变工况的负荷变化趋势符合实际变化规律。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1-12
大空间建筑分层空调冷负荷计算模型研究
基于区域热质平衡理论,建立适合于大空间建筑的分层空调负荷 计算模型,进行某大空间建筑夏季工况下的试验测试研究,验证室内 垂直温度分布的计算结果,比较同步求解模型计算的分层空调冷负荷 和实际大空间建筑空调供冷量,在此基础上,预测分层空调冷负荷在 变工况下的变化趋势,计算结果表明实际空调最大供冷量与模型计算 结果相差14 %,变工况的负荷变化趋势符合实际变化规律。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1-12
大空间建筑热环境设计及其计算方法
大空间建筑室内热环境温度分层现象显著,掌握其特性对热环境设计以及空调负荷计算意义重大。长期以来,大空间建筑室内空气温度与壁面温度都是分别孤立求解。研究团队经过近 20 年的研究,利用并发展了日本求解空气温度的BLOCK 模型和美国求解壁面温度的 GEBHART 模型,建立了 BLOCK-GEBHART(B-G)模型,同步求解大空间垂直温度分布与垂直壁面温度,这一模型经盐水模型实验、气态缩尺模型实验、大空间热环境实验基地在有热源、有排风情况下进行了验证,B-G 模型的空气温度与壁面温度解析解为大空间建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大空间建筑基于热源羽流的喷嘴送风气流组织设计方法
大空间建筑气流组织设计是决定室内热环境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常规方法不考虑室内热源羽流作用时射流偏离问题。研究团队通过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获得在热源羽流作用下的气流组织设计用系列轨迹方程,利用此轨迹方程可更准确地设计气流组织,以达到符合要求的室内热环境,研究团队提出了基于热源作用下的喷嘴送风气流组织设计方法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可模拟大空间建筑多种气流组织下热环境的液态缩尺模型实验平台
图示盐水实验台为大空间建筑多种气流组织液态缩尺模型试验平台。该试验台通过安装各种风口配件,可模拟常见的喷嘴侧送下回、柱状下送中回等多种气流形式下的建筑室内热环境,图中环境水箱可模拟地面、墙面、屋面不同负荷下的大空间建筑室内热环境。实验平台通过测量不同区域的盐水浓度获得气流温度分布,利用 PIV 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可获得速度场,即速度场和温度场可定量化计量,同时实验平台还可实现气流运动可视化。整个实验台盐水浓度可通过设定自动配备,系统所有盐水泵、清水泵采用变频控制。利用此实验平台可探究大空间建筑在不同气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社区综合化养老建筑空间模式研究
成果简介 我国目前的主要养老模式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通过对这三大模式的研究分析,旨在建立提高老年人享受服务便利性与品质的社区综合化养老服务模式。该模式有助于实现养老服务的“脱设施化”、满足让大多老人能“原居养老”的时代需求,同时通过完善基于社区的日托、复健、上门护理等方式来减轻财政负担,提高社会养老投入的经济效益。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大空间高精度恒温控制系统
成果简介很多生产企业或精密仪器装置, 例如光纤生产企业, 冶金制造加工业等, 要求工作场合对温度进行控制, 便于进行相关实验或为装置提供稳定的工作温度。本研究设计了一种恒温控制系统, 采用分级 PWM 控制方式, 相对于设定的温度,系统稳定后温度偏差小于±0.05° C。 使用该技术已经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提供了一套装置, 用来控制天文望远镜的使用环境温度, 在 3m3 的空间内, 温度控制精度可达到±0.03° C。另外, 本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4-14
空间目标光学探测感知技术
技术成熟度:技术突破 1.空间目标及星图光学探测仿真系统。由于空间目标探测真实数据获取成本较高,且数据量较少,结果验证困难,团队开发了空间目标及星图光学探测仿真系统。此工作以软件形式呈现,以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根据用户的实际系统参数,提供准确可靠地提供当前时刻空间探测仿真图像,该软件前期经过与stk仿真软件结果比对验证其坐标的准确性,与在轨实测图像进行比对验证其仿真效果的可靠性。目前该软件已经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广泛使用,为提高系统开发效率、验证算法性能提供有效支撑。 2.空间目标探测感知关键技术及算法体系。该成果以理论及软件开发包形式呈现,团队具备多年的空间探测相关开发经验,并将相关理论及算法构建软件开发包。该SDK开发包基于C++开发,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具有坐标描述转换、预处理、目标提取、星表制备、星图识别、光学标定、定位定姿定轨等功能,可支撑各层次的空间探测相关开发需求。目前团队基于此SDK开发的顶层软件,采用目标TLE数据库匹配的解决方法,已经完成长光奥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地基望远镜空间目标的感知识别及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星敏感器在轨图像空间目标自动提取与识别,后续还将采用更多的数据验证完善提升本系统的技术成熟度。 意向开展成果转化的前提条件: 1、长春长光奥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测站望远镜生产企业,利用本项目的共性技术,实现地基测站的空间目标自动探测感知,为空间安全提供支撑服务。 2、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吉天星舟空间技术有限公司等遥感卫星公司,通过本技术的转化,可以利用星上光学载荷构建空间态势感知平台,为自身卫星安全提供保障、为国家及其他航天企业的空间安全需求提供数据支撑服务。另外可以在空间光学载荷开发过程中应用空间目标及星图光学探测仿真系统,对光学载荷的精度和鲁棒性进行评估和测试。
长春工业大学 2025-05-20
1 2 3 4 5 6
  • ...
  • 76 7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