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欢迎报名 | 平行论坛“‘四新’2.0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新农科2.0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论坛
平行论坛“‘四新’2.0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新农科2.0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论坛报名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5-05-19
欢迎报名 | 平行论坛“‘四新’2.0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新工科2.0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论坛
平行论坛“‘四新’2.0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新工科2.0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论坛报名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5-05-19
大功率液力传动产品绿色节能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
本项目成果在国家重大项目的支持下,面向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效传动重大需求和国际前沿,针对国外的技术封锁,从掌握液力传动产品瞬态复杂流动机理着手,提出了大功率液力节能产品定子/转子多流域耦合的尺度解析模拟方法,创建了动态空间非定常多尺度漩涡流动可视化测量体系;首创了定子/转子耦合叶片边界层流动新型仿生主动控制技术,实现仿生耦合叶片减阻增效;构建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封装的大功率液力产品优化集成设计体系,形成融合轴向力动态监控模型和运行热平衡反馈自动补偿系统,攻克了大功率液力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中“性能预测难、叶片优化难、动态匹配难、精确制造难、极限工况运维”等难题,最终形成了适应大型泵与风机等高耗能设备的自调节的大功率液力调速装置、满足首台最大吨位12吨装载机用的高效率液力变矩器、匹配大吨位和长距离制动的重型车用液力辅助系统等新型绿色节能液力传动产品。 研究团队 吉林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 刘春宝教授研发团队。 成果成熟度 批量
吉林大学 2021-05-11
大功率液力传动产品绿色节能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
项目成果/简介:本项目成果在国家重大项目的支持下,面向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效传动重大需求和国际前沿,针对国外的技术封锁,从掌握液力传动产品瞬态复杂流动机理着手,提出了大功率液力节能产品定子/转子多流域耦合的尺度解析模拟方法,创建了动态空间非定常多尺度漩涡流动可视化测量体系;首创了定子/转子耦合叶片边界层流动新型仿生主动控制技术,实现仿生耦合叶片减阻增效;构建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封装的大功率液力产品优化集成设计体系,形成融合轴向力动态监控模型和运行热平衡反馈自动补偿系统,攻克了大功率液力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中“性能预测难、叶片优化难、动态匹配难、精确制造难、极限工况运维”等难题,最终形成了适应大型泵与风机等高耗能设备的自调节的大功率液力调速装置、满足首台最大吨位12吨装载机用的高效率液力变矩器、匹配大吨位和长距离制动的重型车用液力辅助系统等新型绿色节能液力传动产品。研究团队吉林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 刘春宝教授研发团队。成果成熟度批量应用范围:本项目成果通过突破“流动解析实现高精度预测性能”、“性能预测指导叶片设计”、“流动解析完善液力产品匹配建模”、“先进制造保证液力产品与设计一致”、“大功率液力调速装置自动补偿系统智能运维系统”等涉及设计、制造与运维等核心难题的、紧密相连的关键技术,实现了在工程机械、重型商用车、电力和化工等行业成功应节能降耗的目的。“大功率液力调速产品集成设计关键技术及其节能应用”、“工程机械液力变矩器绿色节能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先后获得2020年吉林省技术进步一等奖和2019年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成果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已完全掌握绿色节能液力传动产品设计、制造核心技术,提高了国产液力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突破了传统设计方法的局限性,扭转了国外产品逆向开发的局面,打破了国内液力产品不成体系而难以推广应用的现状,极大地提升了自主品牌大功率液力产品的综合性能和生产效率,有效降低了开发成本,促进了绿色制造与应用产业的节能减排,带动了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工程机械液力传动领域专业人才。本项目制造的液力变矩器、液力缓速器、液力偶合器等成果先后在国内首台最大吨位12吨柳工装载机、国内首台重型铁路养护车用的YH350多档变速器、一汽解放J6卡车、电力和化工等“大国重器”大功率调速设备中得到应用。
吉林大学 2021-04-10
仔猪断奶前腹泻抗病基因育种技术的创建及应用
断奶前仔猪腹泻是养猪生产中的常见疾病,给世界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F4ac是引发断奶前仔猪腹泻的最主要致病菌。本项目在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西省科技创新重大专项等项目支持下,通过6年多的研发,在国际上首次确定了MUC13为决定断奶前仔猪腹泻易感性的ETEC F4ac受体基因。发现了对ETEC F4ac易感和抗性个体鉴别准确率大于97%的关键突变位点。由此首次在国际上发明了高精准度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且广泛适用于杜洛克、长白和大白三个主要商业猪种的断奶前仔猪腹泻抗病育种新技术。本项目在动物遗传育种领域有影响的国际性学术期刊发表本发明技术直接相关的SCI论文10篇,其中1篇为国际专业杂志封面文章。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培养博士3人,硕士15人,1篇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提名奖。 2008年以来,通过国家生猪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平台,进行了大面积的专利技术推广应用,结合常规育种,系统地在我国20个生猪主产省(市)35家国家级重点种猪场的84个核心育种群(14396个体)中开展了抗F4ac仔猪腹泻病的专门化新品系选育。经过3年的选育改良,使受试种群中的杜洛克、大白、长白易感个体的比例分别下降20%,25.1%和25.4%,显著提高了这些核心育种群的断奶前仔猪腹泻抗性。 本项目实现了我国种猪抗病育种技术的重大自主创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种猪业的行业科技进步和健康可持续发展。
江西农业大学 2021-05-05
含重金属倍废渣解毒固化一体化技术研究
该成果建立了铭渣还原解毒及稳定固化一体化处置新方法, 该方法将工业固体废弃物矿渣的资源化利用与重金属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置进 行有机结合,达到了 “以废治废"的目标;该技术将六价铭•的还原和深度包埋固 化融为一体,包埋固化体地聚合物强度高、密实度好、抗渗性强、耐久性优,能 保持其长期稳定性和有毒物的溶出低浓度;研究发现六价铭的还原产物三价铭可 进入地聚合物的晶体晶格,进一步降低固化体中有害离子浸出浓度,可远低于国 家危险废物鉴别标准,为实现铭离子在固化体中长期稳定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该 成果所使用的技术应用范围广,可用于其他重金属的防治,工艺过程简单,并且不会留下残渣,适合现场实际操作,解决了大量固体废弃物的堆存和环境污染问 题,固体废物的再次利用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重庆大学 2021-04-11
智能化预紧式汽车安全带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智能预紧式安全带关键技术研究来源于天津市科委,智能安全带系统代表目前国际汽车安全带技术发展趋势,本项目对智能化预紧式安全带理想约束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效能优化;采用多种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对汽车碰撞预警机制进行建模;利用实时闭环反馈控制策略,进行了基于硬件在环技术的智能化预紧式安全带硬件控制器的开发。开发出了YZ6型智能化预紧式汽车安全带样机;通过“产、学、研”合作完成企业技术转化过程。YZ6预紧式汽车安全带是当前国际上先进的安全带产品,普遍用于中高档轿车,先后与一汽集团、天汽集团等三十余家形成稳定的配套关系。 本项目能为提升安全带生产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成果推广,能提高汽车安全带系统对乘员的保护效果,有效降低交通事故对人体的损伤。 本项目科研团队近年来着力于汽车安全及控制研究,包括智能预紧安全带、乘员自动识别技术和车辆安全性能检测技术等研究领域。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4-10
复杂环境下浅埋大断面隧道超长水平冻结施工技术研究
课题组针对隧道水平冻结距离长、埋深浅、 断面大、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等难题,研制了长距 离水平冻结管新型连接方式、新型冻结管钻头和 有线定向仪跟管钻进新技术,实现了水平冻结管 钻进过程中实时定向控制;水平冻结孔终孔注浆 新工艺,有效地控制了地面沉降。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1-12
克氏原螯虾1年双季高效健康养殖技术研究
已有样品/n克氏原螯虾1年双季高效健康养殖技术研究。  成果简介:选择1龄虾作为繁殖亲本,其亲虾抱卵率、孵化率和苗种成活率都较选择2龄虾要高。采用插网分割技术,将水体分割成若干个小水体,有效扩大克氏原螯虾繁殖的面积,大大地增加了其繁殖数量。采用8月份和9月份分别投放亲虾繁殖和合理捕大留小的培育方法,可获得2季苗种,使苗种产量较原来翻一番以上。采用1年双季商品虾养殖技术,第一季商品虾养殖为4月上旬至6月,第二季商品虾养殖为6月至8月中旬。亩产量达到500kg。  应用前景: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推广应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半导体照明稀土荧光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成果介绍代表国际领先技术的高新能半导体照明稀土荧光粉的研发与制备,可广泛应用于半导体照明行业之中。技术创新点及参数半导体照明稀土荧光粉行业两大核心技术:1、高显色白光LED用荧光粉关键技术2、氮化物红粉在发光效率和抗高温高湿性能提升技术市场前景1、制备了高性能铝酸盐荧光粉,目前全国销售第一。2、制备了氮化物荧光粉,销售也达到全国第一。
东南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1 42 43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